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州特产及文化 宿州主要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州特产及文化 宿州主要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4-04-13 11:12:49

一.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苹果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老人吃了会很好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及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

二.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皇藏峪蘑菇鸡

皇藏峪蘑菇鸡:由皇藏峪野生蘑菇和本地土公鸡烧制而成,生姜、辣椒用量较大,盛具用大脸盆,味美鲜嫩,吃后回味无穷,周围市、县慕名驱车前来品尝者络绎不绝。现有“看皇藏峪原始森林,品天下第一美味”之胜名。

蘑菇鸡,它是由山养的本地公鸡,加上这里的野蘑菇烹饪而成。椐说公鸡要三年左右为最好,这样炖出的鸡、肉壮、肉丝精细、鲜美可口、香味浓浓。

蘑菇地锅鸡是在砖砌的锅墙上,加上木材、旺火烧煮,文火慢炖、加上天然的蘑菇,大大的葱、姜、蒜、川椒、樱头椒等配料烧制而成的。加上当地厨师独特的烹饪技术,做出来的味道、无论你是吃上一口蘑菇或是鸡肉,那麻辣的香味,都会让你回味无穷。

椐说吃蘑菇鸡有补肾养颜的功效,当地也有不吃蘑菇鸡,白到皇藏峪之说!

三.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砀山早酥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引进的早酥梨,平均单果重150克--250克,近圆或卵圆形;果面光滑果皮绿黄色,果肉白色,汁多,味甜,果心较小,品质上等,比砀山酥梨早上市一个月。

四.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石榴

萧县石榴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安徽省著名的特色水果,石榴是一种奇异的浆果。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萧县石榴以果大、皮薄、汁多、口感好著名。得出可以通过深翻改土、改春季施肥为秋季施肥、合理修剪、树盘覆草、保水保肥、控制植株旺长、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的具体技术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食用时籽也可嚼食,减少了吃石榴的麻烦,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举世闻名。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今天在伊朗、阿富汗和阿塞拜疆以及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尚有大片的野生石榴林。石榴是人类引种栽培最早的果树和花木之—。

五.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木炭烧饼

用木炭烧烤的烧饼,味道独特,脆香美味,是砀山的特色美味小吃。

六.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马井韭黄

马井韭黄——韭黄之佳,苏轼到徐州时曾有诗云:“韭芽茁土奉如藏”。但是韭黄人工大量生产却是近10多年来的事。因产于冬季,可补淡季蔬菜之不足。1967年,穆集乡徐新庄社员徐作华从江苏铜山县夹河公社史庄苗姓的亲戚家引进技术,当年春天育苗半分,麦后移栽半亩,冬季收入345元。第二年5户栽种3亩,收益颇丰。后传至孙庄6队、红柳树4队,以后逐步向周围扩散,以至形成马井区这个集中产地。1972年,查禁韭黄,理由是与大田争劳力、争肥料,不少韭黄被割掉。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韭黄生产获得新生。1982年全区栽种4000多亩。产菜1000万斤,收入450万元。目前,马井区韭黄7500亩,产菜近2000万斤,除部分自食外,大部分销往郑州、洛阳、西安、济南、天津、青岛、上海、杭州等地。为全国产地之一.

七. 安徽省 宿州 埇桥区 大店五香兔肉

大店五香兔肉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店镇的。大店五香兔肉是埇桥区传统美食,具有质地酥烂,味鲜醇越嚼越香,筋少,易消化等特点。

兔肉原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外国称之为保健食品“美容肉”,为人们所喜食,其原因是:兔肉是高蛋白,低胆固醇食物。兔肉含有较多维生素,卵磷脂等。因此,对肥胖症、糖尿病患者以及对年轻妇女都是理性的食品。

八. 广东省 汕尾 城区 柿饼及青梅、鸟梨

柿饼,是闻名海内外的。柿饼生产始于明代。因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条件,加工出来的柿饼外层洁白如霜,质体外干内润,肉质柔软,呈金黄色,其味香甜醇厚似饴,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糖份、维生素、氨基酸等,并具有降血压、解酒、治疗胃病以及止血润便的药用功能。所以陆河的柿饼久负盛名远销东南亚各国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柿饼,谁都知道好吃,但它的加工程序之繁冗,知者恐也不多。柿饼未加工前是青柿,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便是采摘青柿加工柿饼的季节。青柿不宜太熟,颜色太黄的加工出来的柿饼质量不好。红了的已经不能加工,只能供生食之用。青里透黄的青柿最好,摘下后,第一道工序是“脱衣”。用特制的弯勾状小刀将四瓣柿衣削掉,削时千万别把“柿肩”连皮带肉剥下,如是这样,加工出来的柿饼质量欠佳,容易变质。第二道工序是“剥皮”把剥完衣的青柿用特制的刨子把皮削掉并一个个倒置摆在竹制的柿筛里,晾在早先搭好的柿棚上晒。第三道工序是“捏”,把晒得渐软的柿胎用手不停地慢捏,边捏边晒,待柿胎成脐时,则进行第四道工序,“薰”。把柿脐一筛筛叠进早已备好的薰房里熏烤,熏完摆上柿棚让其晚上“打露”,白天再让日晒,边晒边捏,直至柿脐成饼时,再进行第五道工序即“烫饼”。用生饭锅或铝锅煮开水,把柿饼用网兜装好放在开水里烫,片刻起锅倒回竹筛再把一个个暴露在外的柿衣反捏回里面让日晒干,下午收回倒入竹箩内,即进行第六道工序“下种”。下种,即是把前一年留下沾满饼霜的雪白柿饼为“种”,取数粒放在竹箩内,反复将竹箩左右前后翻动,抛动,然后用麻袋将箩口捂严实,谓之“闷”。隔天上筛日晒,是晚收回入箩再抛再闷,直至柿饼上霜白透,即成上等柿饼
青梅、鸟梨、油柑、菠萝也是陆河的。过去农村种植青梅不多,有少许也是祖上遗留下来的老树,且结果粒小,含苦涩味。后来,人们不断改革栽培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农村大力发展水果生产,扩大种植面积,引进科学技术,改劣为优,提高产量,增加了收入
鸟梨,又名糖梨。是汕尾市内独特的稀有果品。腌制后,清热解暑,消食化滞,是市场畅销佳品。( 汕尾)

九.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民俗文化 王星记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善于经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其主要品种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 (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能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天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更加漂亮、美观和结实。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多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 河北省 承德 隆化民俗文化 一百家子拨御面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百家子拨御面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隆化县城北三十公里处有座古镇---张三营镇,清代,因这里只有百十户村民而被称为“一百家子”。张三营镇群山环抱,景色秀丽,以盛产“一百家子白荞面”而驰名中外,白荞面可制作多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其中属“拨面”最为上乘。据考证,乾隆二十七年重阳节(1763年),乾隆皇帝赴木兰围场狩猎驻跸张三营行宫,在品尝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的拨面后,龙心大悦,喻赞此面“洁白如玉,赛雪欺霜”,并御封为“一百家子拨御面”。

三百多年来,拨御面虽经十几代人的传承,但至今仍保持原始的风味和独特的技艺。拨御面的制作方法十分考究,和面时,用滚开水烫四分之一(冬天烫三分之一),然后用手蘸冷水按挤,将面揉成一团。醒十分钟以上,再把面放在拨板上,用擀面杖将面擀成八寸到一尺宽,不超过一厘米厚的长方形面饼,然后双手平持特制拨刀,利用手腕、手臂、手指的巧妙配合,按照快、准、匀、细的要求,拨成三棱型的面条,再按照客人的不同喜好和要求制卤调味。

拨御面风味独特,工序传统,拨技精湛,工艺考究,高级拨面师可将面拨到“细如针,白如雪”的程度,堪称中国民间手工技艺一绝。拨御面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大量蛋白质,且含糖量极低,长期食用有助于医治噎食、风眼、化积、止汗、糖尿病、高血压、小肠疝气等多种疾病,对心脑血管硬化患者恢复健康具有意想不到的食疗保健价值。

目前,人们不愿意再学习这项工序复杂、经济效益不高的传统手工工艺,就连它的发祥地张三营镇也少有人问津,在世的拨面老艺人也廖廖无几,使得它面临失传的境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