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沙县特产下饭酱 沙县小吃辣椒酱价格及图片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沙县特产下饭酱 沙县小吃辣椒酱价格及图片表更新时间:2024-01-22 13:33:38

一.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竹凉席

沙县竹凉席

沙县是“中国竹席之乡”。沙县生产竹席有较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民间艺人生产蔑编的多种竹凉席,使用面较广,很受欢迎。80年代后从日本、台湾引进机织背复凉席,成立了沙县第一家竹凉席生产厂家——明丰竹制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量10万床左右。从此,沙县竹凉席生产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品种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经营从小规模向大产业发展。

天河牌高级保健竹凉席,系精选当地天湖山区优质毛竹,用当代最新技术和工艺趁鲜加工,并选用晶莹透明尼龙条(丝)穿结而成的新型竹制用品,它保留竹青,细腻光滑,通风透气,凉爽舒适,睡眠时,可辗转按摩人体部位,有利于消除疲劳、提神保健。造型美观高雅,色泽柔美,经科学蒸焙处理,防腐防蛀,经久耐用,不翘不折。尤宜在豪华席梦思床上使用。夏日用之,居室增辉。

天河牌竹制系列产品还有不同规格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和居家沙发竹坐垫,卧室竹枕席等。

在产品加工上,沙县竹凉席也经历了由粗到细,由单一到多样的变化。从最初的传统型、普通型竹凉席到后来的麻将型、梅花型、仿古工艺型、工艺编花型、水晶玻璃边精品型、电脑刻花型、梅花夹珠型、磁疗保健型、袖珍精品型等10个系列百余个品种,形成了低、中、高档齐全,优、新、廉兼备的特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产品结构,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统计,“天河”牌竹凉席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26.3%的份额,居全国同行之首。

1996年“天河”牌竹凉席产品获“中国消费者信得过名优产品”;1997年获“四川市场质量信得过品牌”和“四川市场畅销品牌”;1998年获福建省乡镇企业百项名牌产品和福建省地产最畅销商品等荣誉;1999年获世博会闽特展金奖、“99年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2000年获福建省农业精品展销会金奖。2001年沙县还被授予“中国竹席之乡”称号。2001年6月8日—10日,中国(三明)竹藤产品交易会在沙县举行。

二.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糟辣椒

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近11年来的艰苦创业、摸爬滚打;现已成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诚信私营企业、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和贵州省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

公司拥有金沙岩孔、金沙五里坡、遵义虾子、遵义南白等四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集团化管理、跨区域经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获得糟辣椒QS许可证;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冠香源”牌糟辣椒已销往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产品已进入麦德龙、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

公司相继在金沙、遵义建立辣椒等农品种植基地8000余亩。国务院副总理-和农业部部长孙正才等省地领导多次到公司考察指导工作。公司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龙头企业”。

冠香坊牌糟辣椒是利用金沙区域内的鲜红辣椒为原料,采用贵州苗族的传统工艺,通过土坛发酵、精心调制需成。产品整体鲜红,间有白色、黄色颗粒,固液混体,辣椒呈碎片,姜蒜等辅料呈颗粒状,均匀一致;具有本品固有的酸、咸、辣和鲜醇香味;是烹制糟辣系列菜肴的最佳调料。

公司按照“以法规管理生产,凭良心生产食品”的质量管理方针,实现“全员质量管理”模式确保质量安全。“冠香源”牌糟辣椒系列产品荣获“贵州省名牌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等殊荣。“冠香源”商标被评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三. 新疆 喀什 英吉沙县 新疆四大名刀

新疆有四大名刀,即英吉沙小刀、焉耆陈正套刀、莎车买买提折刀和伊犁沙木萨克折刀。英吉沙小刀以其产地英吉沙县得名,有近300年的生产历史。英吉沙小刀就和北京的"王麻子剪刀"一样,在新疆颇有名气。 它钢口锋利、经久耐用,造型独特,刀柄装饰华丽,晶莹俏丽,刀柄上有维、汉文“英吉沙”的标记,刀鞘用牛、羊皮模戳压制成,图案美丽。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

四.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卤花生

卤花生

五.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竹席

被誉为“中国竹席之乡”的福建省沙县,入选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的2007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素有“中国小吃文化名城” 之美誉的福建沙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县,不仅是中国小吃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还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张廷发上将的故乡,沙县以其鲜明的区位优势、历史特色、旅游特色、生产特色、生态特色而享誉海内外。

福建沙县副县长邓兆盛应邀率团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7“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战略大会暨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投资环境推介会,并发布特色魅力报告,报告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沙县的历史发展情况:区位优势、历史特色、旅游特色、生产特色和生态特色。报告说,沙县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教育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高起点做好城乡体系规划。沙县将按照现代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红色旅游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要求,全力打造“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

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席、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会长周茳钐钧在推介会上说,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大有可为,沙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沙县,创建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实施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品牌带动战略,推动沙县走向世界,借助世界著名品牌大会百强县品牌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添了城市吸引国际资本、国际化优秀人才进入的激情和热情,世界战略投资家的目光将会聚焦沙县,对拉动新一轮的投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 安徽省 滁州 凤阳 恒裕酱品

恒裕酱品由凤阳县恒裕酱品厂生产。该厂是具有600多年的历史老厂。自明清年代就有较高的知名度。《康熙辞典》记载:“南有恒顺,北有恒裕”。恒裕酱品主要分为四大系列68个品种,有真空包装、各种瓶装、坛装、桶装、袋装等,其中有3个产品获国家名优新品称号和1994年全国名优产品金奖,1995年国际博览会金奖。恒裕酱品系列品种丰富、价廉物美, 南北风味兼有,能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凤阳)

七.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烧麦

烧麦的做法很简单:用不发酵的面粉擀成薄皮,包上馅,顶上捏成折儿,然后蒸熟。很多地方都有烧卖,但沙县的烧麦最有特色,味道也最好。

沙县烧麦皮薄个小,而且在面粉中掺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后晶莹似玉,小巧玲珑,一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动。高档的烧麦对馅极为讲究,虾仁、瘦肉、冬笋、香菇、粉丝是少不了的。

沙县烧麦的味美,还得益于豆豉油。外地的烧麦,调味品大都是拌在馅里。俗话说:“众口难调。”咸淡酸辣很难把握。沙县烧麦的馅以料的自然风味为主,食用时佐以天然调味品豆豉油。咸淡酸辣可由食用者自行掌握,可谓“众口难调自己调”,不失为取巧的好办法。

烧麦一般是咸的,夏茂却有一种甜烧卖,风味尤为独特。夏茂甜烧麦制作并不复杂:将夏茂地产的“三元饼”切成一厘米见方的饼丁,拌入猪油、紫菜、白糖做馅,讲究的还加上桔饼丁和研碎的花生,用精面粉擀成皮,将上述馅和皮包成高4厘米左右,顶端开口的圆柱状,蒸熟后稍凉即可装盘。

八. 重庆市 江北 重庆酱板鸭

“酱板鸭”是重庆一绝名菜,是经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浸泡,10余种香料、经过风干、烤制等15道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皮肉酥香,酱香浓郁,滋味悠长,具有活血、顺气、健脾、养胃、美容之功效,是近期风靡大江南北的一种风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肴、送礼佳品。产品香、辣、甘、麻、咸、酥、绵适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腻,回味无穷,食用方便的特点。



板鸭的营养价值很高,属凉性,科学的食用具有滋润养胃,平肝去火,健体美颜,益气养血,除湿去烦,开胃健脾,醒目安神,活血化淤,滋阴益肾之功效,深受人们青睐,酱板鸭即可作为休闲小吃,又可作为洒席上的特色菜肴,开袋即食可品尝冷食的鲜美,加热可享受传统热食的风味,是四季养生保健、宴请宾朋尝鲜、走亲访友馈赠、看望病人、孝敬长辈的首选上乘美食佳肴。

九.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排冬菜

排冬菜是用鲜排菜(又名芥菜、鲜雪里蕻)在冬季采收加工而得名。随着湖南人民爱食汤菜的历史习惯,未被破坏叶绿素、呈青绿红、味道新鲜的排冬菜亦应运而生。它可作早餐的豆腐脑汤,馄饨店不可缺少的佐料,也有用作蒸肉的辅料,还由于它具人体特需的营养成分,超过脱水叶类菜,因而长年缺少蔬菜的山地矿区,亦把它视为珍品。该品种是湖南长沙老传统产品。

原料配方:生排菜50公斤食盐1.25公斤茴香25克精盐1.25公斤(包括封口盐)

工艺流程:生排菜加工整理切洗盐腌上榨拌料成品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排冬菜的主要原料为鲜排菜,以长沙市郊(如砂质土地带、傅家州等处)所产的细叶鲜排菜为最好。在采收季节上冬菜优于春菜,因春菜水分多,菜老易黄,对质量或成本都有影响。采收冬菜时,要以茎叶青绿、肥壮、质嫩、未抽苔、无黄叶者为宜。

2.处理:先将生排菜削去老蔸,去掉黄叶,抖去泥沙,再将嫩蔸直剁成条状,并将菜茎叶切成3.3厘米长,入缸内清水洗净泥沙,沥干转入另缸。

3.盐渍:一层菜一层盐逐层踩,以踏出深绿色菜叶为止,然后用石头压紧,冬季可压放24~48小时,春季只能压放12~24小时(必须防止菜叶转黄)。

4.榨干:压缸后取出上木榨榨干,第一次榨10~12小时后松榨将菜取出耙散,再放缸内榨第二次,要榨至每100公斤鲜排菜得到:冬季18~20公斤,春季14~16公斤为准(如第二次还不能榨成标准干度,则须再榨第三次)。

5.拌料:榨好后,放大篾(木)盘内将成块状的扯散,拣去老梗黄叶,按配比拌入精盐、茴香粉,揉拌均匀,装入小口坛压紧,密封即成。

质量标准:

感官指标:色青绿,质脆嫩,味鲜,气香,长度适宜,无泥沙,杂质,无酸苦,无异味。

理化指标:按部标(SB98-80)执行。

规格:鲜排菜切成3.3厘米长一根,盐腌后要有2.6厘米长,而且长度均匀,无未切开的蔸块和老梗。

注意事项:

1.排菜泥沙最多的是菜叶靠蔸处,必须将蔸部切成小条状才能洗净泥沙。

2.为保持产品青绿色泽,压缸时间不能过长,特别是春天更注意第一天腌菜踩缸,第二天上午必须上榨。压缸和榨的时间都要严格掌握,如在操作方面的选、踩、压缸、榨中某道工序不很好掌握,就会产生变质,完全脱离它固有风味特色。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湖南棕编

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棕编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棕编工艺上升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并不久远。上世纪30年代,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精研棕编技艺,才开始出现商品生产,棕编的品种、技艺得以发展。易正文对棕编兴趣浓厚,相传除认真学习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种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综编易”。这可能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棕编“鼻祖”了。

即便是现在,搞棕编的人也寥寥无几。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综编的只有王文定一人。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4年作品《综编》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