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毕节西藏特产 贵州毕节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毕节西藏特产 贵州毕节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4-05-13 06:58:00

一.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洋芋

威宁洋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威宁洋芋块大、产量高、品质优、退化慢、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威宁洋芋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具有美容功效。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

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

一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洋芋,威宁的洋芋,作为我县一大,深受人们喜爱,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在县城东郊征地40亩,与新西兰协议合资2200万元人民币,兴办年产值4200万元的油炸洋芋片厂。

威宁洋芋,将带着乌蒙山上,草海之滨特有的泥土芬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二.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毕节苦荞粑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是一句赞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名点—荞酥的古老民语。

威宁属高寒山区,盛产苦荞、甜荞,常以荞粑为主食。苦荞味苦,但用苦荞粉精心制作的荞酥却甜美芳香,为众多黔点中的姣姣者。

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威宁荞酥历经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在用料、制馅和工艺规格方面皆有不断改进和提高。解放后,其规格统一定型为为个重125克,分圆形、扁方形两种。精制礼盒包装分250克 500克和什锦三种。什锦盒内一般装10个,品种分别为威宁火腿、玫瑰、洗沙、水晶、桃仁、冰桔、瓜条、苏麻、椒盐和姜油等多种。

威宁荞酥以其民族食品的独特风格,多年来畅销省内各地。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还远销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声誉极好。

三.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小粑粑

小粑粑

苦荞面加上面粉做成皮,火腿、豆腐切成小碎丁,加葱等其他作料炒香后作馅。将馅包入皮中,掐起花边,成半月型,然后在大锅中加水煮塾,吃起来喷香,是当地特有的一种小吃。姐妹饭馆的小粑粑比较不错。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蒜

毕节白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星关区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尤以“贵州白蒜”享誉省内外, 2003年“贵州白蒜”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根据《中国大蒜志》记载“贵州白蒜”品牌的形成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栽培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塘边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蒜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作为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区大蒜的栽培以大白蒜为主,其外皮嫩白,一般有8-12瓣,单个重量在30克-50克之间,具有瓣大均匀、味道纯正浓郁、辛辣醇香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撒拉、放珠、青场、朱昌、阴底、田坝等镇乡,截止2012年,全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套作单产水平200-300公斤,净作单产水平400-600公斤,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在省处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全区涉及大蒜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家,主要产品为泡大蒜,专营大蒜有贵州省毕节市博冠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着力挖掘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功开发了“王老五”香蒜、泡小蒜、泡藠头、泡蒜薹等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五.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白萝卜

威宁白萝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威宁白萝卜是贵州毕节威宁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六.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半夏

威宁县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种类有1500多种。

生长在凉山庄稼地里的半夏茎实饱满,用途广泛,年收购量在6-8万公斤左右,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中药材之一。

七.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八.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烙洋芋

烙洋芋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羊场茶食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分钟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老猪脚火锅

老猪脚火锅

以老猪脚和清菜为主,加上别的配菜,吃起来爽口爽心,难以忘记那诱人的滋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