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同特产速食莜面 大同莜面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同特产速食莜面 大同莜面哪里有卖更新时间:2024-01-20 06:54:35

一. 山西省 大同 云州区 大同豆面

大同豆面

大同豆面是当地种植的豌豆和其他豆类食品混合而制成的面粉。据鉴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和多种维生素,对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有一定的疗效。做法很多,一般是豆面或莜面和在一起,可擀面条、拨鱼儿、抿面、压饸饹等。

二.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油糕

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 菜馅三种。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卜馅;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药馅;有山药、苦菜、韭菜馅。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进来都是里香外脆,脍炙人口。

三.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酸汤羊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论述:“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大同羊肉因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在全国赫赫有名。肉质量洁净、色泽鲜艳、有红有白、外表美观。这道汤菜就是采用了大同上等羊肉与酸菜熬制而成,易消化,同时有良好的滋补功效。

四. 山西省 忻州 偏关县 偏关莜面

偏关县东部山区的南堡子、老营等地盛产莜麦。莜麦加工成面为莜面,莜面为偏关名吃,制作莜面需三熟,即:莜面炒熟后磨面,为一熟;用开水和莜面为二熟;将和好的莜面捍成猫耳朵大小的窝窝放锅蒸为三熟。蒸熟后,可沾菜汤或羊肉汤食用,香味扑鼻,可口好吃,营养价值高,耐饥健身,百吃不厌。本地人有五俗谚“莜面山药蛋,庄户人的好茶饭”,偏关莜面远销忻州,太原、北京等地。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信息来源:偏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凉粉

浑源凉粉是山西浑源的汉族特色美食。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而山西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么几十家摆凉粉摊的。 山西浑源地处我国道教圣地北岳恒山脚下,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而很多人了解浑源却是从一碗普通的凉粉开始的。

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浑源凉粉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象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

地道的浑源凉粉的辣椒油是按照独特的配方、加工、研制而成的。它以清而不腻、辣而不涩、朴而奇香、香而纯正的特点倍受消费者欢迎。

浑源县的凉粉出名,不仅在凉粉的质量上,更主要是好在调料上。从解放前,卖凉粉的有三调料罐子:醋罐子(有的加入姜丝)、生葱熟油盐水和辣椒油罐。在夏季还搭配点黄瓜丝、水萝卜片之类的佐料。

卖凉粉的除了三罐调料外,还必备些豆腐干和莲花豆作为辅佐品,这样吃起来味道格外香。

历史渊源编辑浑源凉粉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驾北征至恒山脚下,饥渴难耐,乏困至极,随

从薛仁贵速命火头军将薛家府秘制的凉粉奉上。唐王李世民御享后,饥渴顿消,精神焕发,龙颜大悦,特赐封为浑源凉粉,由此得名。薛仁贵遂赋诗一首《护驾翠屏峡》,恒山风来立夏寒,斩尽胡鞑腹肌宽。幸有御膳粉宴餐,太宗将士皆得欢 。为报隆恩,薛家府作为立夏等节日、庆典、待客纪念佳肴并传统保留,传承至今,之后家家户户效仿,广为食用。宋太宗,明正徳,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御巡浑州,州官以浑源凉粉为贡膳,受到封赏。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游览恒山品尝浑源凉粉赋诗赞赏。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1、1、1、1等来浑视察,以浑源凉粉为恒山招待,受到高度赞扬。近年来,留美博士薛晓博等人用以馈赠美国师生好友和华人,他们赞口不绝,使浑源凉粉享誉海内外,成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桥梁,浑源凉粉采用传统配方、工序和现代科技、工艺,质量不断提升,香辣爽口,防暑驱寒,老少咸宜,备受青睐,供不应求!

六.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烧酒

酒是用高粱、大麦、豌豆、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因其酿造、勾兑程序不同,酒又分为三大类,即不蒸馏酒、蒸馏酒、配制酒,浑源烧酒属蒸馏酒类。所谓蒸馏酒,就是发酵的酒液经过蒸锅器蒸馏,贮存、稀释、勾兑等工序后配制而成的酒,亦称烧酒。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群结构,再加上浑源盛产高粱、豌豆、麦类和米,因此浑源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五世纪)李峪庙坡所遗存的价值连城的青铜器中,有不少是温酒器和饮酒器,可见二千五百年前当地人不但有饮酒的习俗,也有制酒的工艺,不过所饮之酒是原始的人工发酵酒。

到汉朝时,泱泱的大汉帝国酿酒业已相当发达,酿酒作坊遍布全国各地,作为一向以豪饮自居的浑源当然也应该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员,为统筹酒的销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时对酒实行严格的专营政策。始元六年的盐铁会议上,王公大臣们经过激烈的辩论才对酒的专营解禁,为酿酒,售酒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浑源烧酒究竟始于何代,史料无有明确记载,但从人们的记忆和传闻中至少可以推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清乾隆版《浑源州志》将诗仙李白作为“寓贤”记载,说的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好友无演游完太原后,北出雁门尽兴游览恒山、悬空寺,被悬空寺的“惊险奇巧”所折服,于是醉书“壮观”两个大字,能将有齐眉之量的诗仙喝醉,可见当时浑源烧酒的品位。金初时状元刘撝,右丞相苏保衡曾攻读于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每到冬季在严寒的环境中所研墨自动成冰,聪明的刘撝用烧酒研之,不但不结冰,而且墨汁香味四溢,所书之字倍增光彩。 到明朝时,浑源烧酒名气大震,已多见于史书,明正德元年(1506年)山西按察使郭显忠光顾很有名气的北岳甘泉,为这口酿酒的甘泉,挥毫题写了“甘泉诗”。诗曰:“鲰生坐井欲观天,谁传循良有孟坚。瘠土已看成乐土,苦泉宁不变甘泉。若教酿酒堪称圣,纵使箪瓢亦自贤。寄与观风行部者,民谣吏治一时传。”一句若教酿酒堪称圣,将浑源烧酒捧到神圣的地位。明代大旅行者徐霞客于崇祯六年(1633年)秋八月游览恒山,浑源后,不但写了极为精彩的《游恒山日记》,在品尝浑源烧酒后也留下了“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小蛇得味成龙”的名联。清乾隆年间浑源知州桂敬顺登岳顶而春望、把酒放歌,题书了“笑我登临成老大,尚待尊酒送斜阳”的诗句。精深的浑源酒文化早已同博大的诗词文化融汇于一起。

清朝时浑源的酒文化让国人魂牵梦绕,在华夏大地是广为流传开“吸水烟到兰州,唱烧酒浑源州”的趣话。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于1947年从延安出发去西柏坡途经浑源沽浑源烧酒,与战友们边走边饮,甚感香醇无比,四十三年后穆青再度来浑,未曾忘怀当年饮酒之趣,重温北岳美酒,不由得挥毫题词:“北岳佳酿,香飘万里”。香飘万里道出了浑源烧酒的真谛。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浑源烧酒让人称奇叫绝,让人垂涎欲滴。每当驮帮驮着一篓篓烧酒穿行在恒山磁峡时,高亢的喝唱声,飘逸的酒香味,给人一种如痴如醉步入仙境的感觉。

至道光后浑源的酿酒业步入极盛时期,道光初年重修北岳恒山布施碑中上布施的制酒作坊就有近七十多处,这些缸房分别是:三泉益、永合盛、合成羡、仪盛鸣、光全仪、东盛明、德盛云、南双德、山永裕、恒荣功、和仪明、元成美、永成信、元恒盛、永功焕、永泉焕、万福昌、山玉美、乐盛荣、元成隽、三泰和、北三和、三义和、南三和、同新美、毓元缸房、永恒缸房、永盛缸房、永兴缸房、天元缸房、万和缸房、天德缸房、万恒缸房、万成缸房、永和缸房、中和缸房、永世缸房、永盛缸房、万元缸房、万通缸房、万顺缸房、万亿缸房、西兴缸房、正元缸房、万德缸房、万成缸房、醇美缸房、兴盛缸房、合顺缸房、泉成缸房、永泰缸房、恒茂缸房、万盛缸房、大德缸房、运成缸房、兴盛号、顾关缸房、毓和缸房、三义恒、裕丰恒、恒聚源、余缸房……

据晋政揖要记载:浑源酿酒缸房到光绪年间己发展到103家。规模较大的有冯缸坊、复隆缸坊、吕东缸坊、隆盛缸坊、集成缸坊、永金缸坊、永和缸坊、天元缸坊、天顺缸房、纯德缸房、泉溢缸坊、广泉缸坊、集义缸坊,泉盛缸坊、永世缸坊、永隆缸坊、天德缸坊、王成缸房等18家,从业人员近二千人,年产烧酒40万公斤,东销于京津,南销于石家庄、阜平、灵丘、邢唐,西销于西安、兰州,北销于绥远、包头、外蒙和乌兰巴托。清末明初酿酒业日渐萎缩,全县酿酒作坊只剩下四十五家,日寇占领浑源后酿酒业更加萧条,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县酿酒缸坊只剩下八家,年产白酒不足15万公斤。1948年春由政府主持将“楼子缸坊”、“庆成厚”、“三泰常”、“福盛魁”四家制酒作坊兼并为国营酒厂,1953年定名为山西浑源酒厂,1992年秋更名为恒山酒厂。

浑源酿酒业从1995年后跃入全国酿酒行业500之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仅次于山西汾酒厂的酿酒骨干企业,特别老白干、北岳高粱酒、恒山春等系列产品荣获五项省优,三项部优和三项国际金奖。“八五”期间的五年中(1991——1995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1845万元,上交利税4555万元,成为支撑浑源财政税收的顶梁柱,为浑源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现在的恒山酿酒厂厂长于梓又重新抗起了恒山酒旗,重振雄风,恒芪康白酒让浑源烧酒重新香飘万里。

七. 河北省 张家口 桥东区 张家口莜面

莜面即莜麦面,莜麦是坝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俗称坝上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之首,故被称为“塞外珍珠”。莜麦属“裸燕麦”,俗称“油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

莜面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

八.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灵丘花椒

花椒树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刺。花椒果实为球形,果壳两半儿扣结结构,成熟后自动暴烈,呈暗红色。籽儿为黑色。

花椒是很好的调味香料,也是一味中药。

灵丘的花椒品种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伏椒”(伏天成熟),因颗粒较小,人们常称“小花椒”,呈暗红色。第二种是“秋椒”(秋天成熟),颗粒较大,呈红色,所以灵丘人们又称“大花椒”或“大红袍”。两种花椒相比,第一种的味道较浓。

灵丘境内南山地区山峦重叠,气候温和,很适宜花椒生长。因此,灵丘的花椒树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下关、上寨、独峪、红石塄等乡镇农村的沟坡、河谷向阳背风的地方。1958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拨款扶持花椒种植业的发展,当年办起了很多处小苗圃,大力种植花椒树。从此以后,年年陆续种植,成活率很高。树苗一般三年开始结果,七、八年进入盛果期。到1990年全县年产花椒2.57吨。到2007年累计种植面积六千亩,全县年产花椒5万斤左右。

九.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同刀削面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可称“面食王中王”。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十.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焖莜面鱼鱼

焖莜面鱼鱼

焖莜面鱼鱼,俗名焖圪瘩。是成武县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当地有“谁吃谁称赞,吃饱还想吃”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对此食品吃后的感觉。

焖莜面鱼鱼要真正做到美味适口,并非易事。除了配制好底料(山药、蔬菜、豆角、葫芦、肉片)等混合熬菜外,重要的是和好面,过不了这一关,面鱼就不会有筋道(或有筋骨)。和面必须用凉温水泼好,再用拳头和手掌交替揉踩,直到面团中挤出空气,发出噗噗的响声,才能双手搓出数尺不断的鱼鱼,鱼鱼搓好后,轻轻酒在事先熬好的菜上面,然后盖实加温,焖8-10分钟,熟后即可食用。如有条件吃时另加小许香菜(芫荽)、葱段、大蒜末、炝辣椒,就更美更香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