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2024招生简章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抚顺农业特产学校2024招生简章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更新时间:2024-01-07 17:56:21

一. 辽宁省 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红庙子乡香菇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把食用菌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5年规划,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食用菌产业开发管理机构,重点规划了“四区一带”的食用菌产业布局,以红庙子乡为中心的东部食用菌种植示范区,以苇子峪镇为中心的南部食用菌种植推进区,以木奇镇为中心的西部草腐菌种植重点区,以新宾镇健康食品园区为中心的食用菌加工区和以上夹河镇、永陵镇为轴心的东南公路食用菌产业带,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战略版图已经形成,示范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推进步伐,东北香菇产业基地已见雏形。

为扶持香菇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一整套的扶持优惠政策。同时,在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农民中选拔技术指导员,对菇农全天候面对面指导,在生产关键时期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菇农5000多人次。同科研院校长期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为了提升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新宾加强市场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红升香菇市场引进上海等地的经营业户达200多户,每年仅香菇干鲜品交易额就达1.2亿元。全县500多个香菇经纪人让菇农足不出户就可将香菇销往国内外。销售和加工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全县建起标准化生产小区10处。

新宾满族自治县靠种香菇增收致富的农民达到两万余人,全县15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从事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全县仅香菇种植面积就达到万亩以上,年产量5万吨。

二. 辽宁省 抚顺市 抚顺县 抚顺单片黑木耳

抚顺单片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抚顺单片黑木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单片黑木耳作为抚顺县的特色农产品,生长于大伙房水库上游,属于抚顺县生态农业区,其产地环境优越,水质标准高,森林覆盖率达68.8%,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企业,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使产品优于其它产地的标准。

这次“抚顺单片黑木耳”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域保护范围涉及抚顺县的8个乡镇95个行政村,适宜栽种单片黑木耳面积1638平方公里,每年产量达3800吨。

抚顺单片黑木耳

地域范围

抚顺单片黑木耳产于抚顺县后安镇、石文镇、救兵乡、峡河乡、马圈子乡、汤图乡、海浪乡和上马乡8个乡镇。地处辽宁省东部,地处东经123。42'58″-124。27'01″,北纬41。26'49″-41。55'46″。地域南接本溪,北靠抚顺市区,东部与新宾、清原毗邻,西部与沈阳接壤,区域总面积1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万亩。2010年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栽培面积达9800万袋(1万亩),产量3800吨(干品),成为辽宁省最大的单片黑木耳生产基地;2011年抚顺单片黑木耳计划栽培面积1.5亿袋(1.5万亩),产量5700吨;“十二五”末期,抚顺县计划发展抚顺单片黑木耳3亿袋(3万亩),产量1.14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单鲜耳小(直径一般为45mm左右)。 (2)内在品质指标:抚顺单片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内在养份与检验数据相近。即每百克单片黑木耳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57.8克,粗纤维3.19%,钙710毫克,铁657毫克左右。 (3)安全要求:抚顺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三. 辽宁省 抚顺市 望花区 琥珀

琥珀

天然琥珀,产于抚顺西露天矿,是中国抚顺的天然,久负盛名。据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探测,大约在五千万年以前,茂密森林被烈日曝晒,含油脂树缓慢渗滴出粘稠的树脂,在地壳变迁中被深埋于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年而成的一种化石便是琥珀。所形成的琥珀分、黄、褐、黑、白、花等颜色,有透明、半透明之分,含有昆虫的琥珀极为稀少,世上罕见,被视为珍宝。

琥珀雕刻制品的花样有:各种形状的项链、佛珠、佛象、小动物、面、内画,目前80%以上的制品是琥珀项链及佛珠。项链分圆珠形、菱形、八菱形、圆柱形、长方形、扁圆、椭形等。销往东南亚、南韩、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及欧美地区。

琥珀还具药用价值,具有镇静、避邪、清肺、利肠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木》上称,琥珀安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能配出十余种中成药。

四. 辽宁省 抚顺市 抚顺县 抚顺煤精雕刻

煤精雕刻是我国著名的煤都抚顺生产的特种工艺品。煤精,也叫煤玉,是一种腐泥混合类型煤,产于抚顺西露天矿的煤层之中,由于它质地细密,韧性大而适于刻镂,人们便把它从煤中精选出来雕刻琢磨成各种工艺品、煤雕工艺品的特点是色泽乌黑,光亮如莹,材质细腻,造型美观,风格独特。

五. 辽宁省 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蛤什蟆

蛤什蟆

蛤什蟆又称中国林蛙。林蛙尤以辽东及抚顺山区的个大、肉肥、油多而著称。林蛙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肥而不腻,“林蛙油”又是珍贵的壮体健身的滋补品,因此,当做客到山区能有林蛙打个牙祭,那当属贵客、稀客的待遇了。

蛤什蟆的食法主要有三,一是酱焖蛤什蟆。做法是:将3年生以上的鲜活“母抱”蛤什蟆(如母抱少,也可以加些“公狗”蛤什蟆,其美味不减),洗净后用开水烫死,放入由适量大酱和调料爆锅的大勺或炒锅里,再加入少许水盖严焖锅,待水干后就可盛出食用了。二是取用“林蛙油”(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泡制蛤什蟆羹食用,更有滋补、强身、壮体功效。三是用农村柴火烧食,味美可口,更有一番返祖归真的特殊风味。

六. 辽宁省 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波浪叶饼

波浪叶饼

波浪叶饼是抚顺地区满族居民倍受喜爱的传统时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绿,采摘鲜嫩的水芹菜,用开水炸后切碎,拌以豆叶、粉头为馅,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树(大叶柞)蒸食,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波浪叶饼”既可嗅得柞叶的芳香,又品尝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们增加了食欲感。

七. 辽宁省 抚顺市 新抚区 羊汤

羊汤

羊汤既全羊汤。现在的满族人是古老游猎女真人的后裔,传统的喝羊汤对满族人更是情有独钟,在其影响下,乃至喝羊汤已成为东北各族人民不可或缺得食俗。

每到炎热的夏季,杀上一只羊,熬成羊汤,喝上几碗,不仅能消暑去病,还能健身壮体。具体做法是:挑选膘肥体壮的羊,尤山羊为上,杀死退毛净体,取出心、肝、肺、羊血等内脏(称下货),洗涤调制干净,连同羊骨羊肉同锅熬煮,此汤则称老汤。待羊汤及羊下货熟后捞出,撕碎和切碎,就可备用做羊汤了。喝时,将碎羊肉和碎羊下货放入碗里,倒入老汤,再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喜好,选放辣椒面、香菜沫、葱花、精盐、味素等就可以喝了。

羊汤做法简单,风味独特,老少皆宜,是世居东北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八. 辽宁省 抚顺 抚顺县 抚顺特产香菇

抚顺具有北温带山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非常适于生产香菇。抚顺地区从事香茹生产已有三十余年,经历了木段菇、块菇、袋菇、棚(室)茹、地菇等发展过程,现年香菇鲜品生产能力稳定在五万吨以上,并形成了一批香菇烘干、保鲜、小食品等系列加工生产线,成为东北香菇生产第一市。

九. 辽宁省 抚顺市 清原满族自治县 清原龙胆

清原龙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原龙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原龙胆”是指产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的龙胆草。东北生长的龙胆草又称北龙胆,系 图1 清原龙胆草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其药用成份是龙胆苦甙。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龙胆草是当地特色药材,品质优良,龙胆苦甙含量高于药典规定入药含量的5-9倍,除了大量野生生长外,归圃人工栽培早在20世纪后期已经开始。到21世纪初,已有3000多人掌握了较为熟练的种植技术。龙胆草已成为清原中药材种植的支柱品种。全年产量可达1000吨,占全国市场的80%,曾先后荣获1995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2000年辽宁省中药材品种博览会金奖,2002年辽宁农业成果暨优质农产品奖,2003年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博览会“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单位奖”。. 2008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清原龙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清原龙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申报清原龙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清政〔2008〕1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所辖行政区域。.

十. 辽宁省 抚顺市 顺城区 豆面卷子

饽饽蘸豆面。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而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那里天寒地冻,不长五谷,人们都以打猎为生,吃兽肉,穿兽皮,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就问部落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我只听我的爷爷说过,要想好向南走,南边有个长白山,那里不仅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山下还能种庄稼,到了那里,生活就能好起来,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很受鼓舞,便带着少量生活用具和干肉,开始了南下长白山的部落迁移。一路上大家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趟过多少条大河,越过多少座大山,历尽千辛万苦。这年秋天,大家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高林密,半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密而肃穆的感觉。当时大家又累又饿,带的干肉已经吃完了,因为不知大山的根细,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是很难上山去打猎的。大家正在发悉时,一个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两片庄稼说:“那是什么,说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只见一片火红火红的,一片是金黄金黄的。大家找来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火红的叫“苏苏步达”,金黄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于是他们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把“苏苏步达”。磨成面,做成饽饽,又把“突粒”炒熟后也压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苏苏步达”饽饽当饭,以“突粒”当菜,当时没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着饽饽蘸着“突粒”面吃。因为是第一次吃五谷杂粮,所以吃得特别香。为了纪念他们第一次吃五谷,满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着饽饽蘸豆面吃的习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