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蒙古族特产店名 吸引眼球的蒙古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蒙古族特产店名 吸引眼球的蒙古特产店更新时间:2024-01-30 08:09:53

一. 辽宁省 朝阳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左紫砂

喀左紫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喀左紫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喀左紫砂、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红山文化时期。喀左县城地处凌河上游,紫砂土矿藏十分丰富,具有较长的烧陶历史。

喀左紫砂陶器的装饰工艺水平很高,造型的设计、雕刻都十分讲究,运用的工艺手法古朴纯厚,产品具有北方特有的高雅气质。近年,又开发出大幅紫砂板,刻制出工艺挂屏。有书法、花鸟、山水、装饰画等。做工细致,着色古朴,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喀左紫砂制品中,茶具、文具、彩绘花盘、釉面挂盘、花盆等品种一应俱全。其制品造型美观、质地细腻、透气性好,被评为辽宁省优质产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喀左为东北最大的紫砂陶器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产地范围。

喀左紫砂产地范围为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主要原料为保护区内开采的紫砂矿,外观为紫红色、红色、黄色、浅紫色、绿色或黑色。

二. 内蒙古 通辽 科尔沁区 科尔沁蒙古馅饼

科尔沁蒙古馅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古馅饼是科尔沁一种传统的特色美食,在通辽市民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保护好这一特色美食,使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通辽特色饮食文化走向全国,一直是通辽市工商局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认为蒙古馅饼应有自己的商标,形成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蒙古馅饼产业,把“科尔沁蒙古馅饼”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辽市工商局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和市商务局积极合作,请示自治区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积极商讨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事宜,尽力指导和帮助通辽市餐饮行业协会设计制作商标图样和申请材料。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9月28日终于以通辽市餐饮协会的名义向国家商标局提出申请注册商品(30类)和服务(43类)两个类别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商标局对“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受理,标志着通辽市餐饮服务行业迈向了品牌发展新的阶段。

蒙古馅饼的诞生有800年的历史。相传800多年前,科尔沁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晚年喜爱面食“兀都麻(烧饼)”,后来,王府中的厨师借鉴中原地区葱油饼的制作方法,以小麦面做皮,用牛羊肉为馅,手工压制成饼,两面煎至金黄色,使之外皮酥香软糯,肉馅鲜嫩清香。哈萨尔食后大悦,名之为“沙粒饽饽(馅饼)”。400年后,这种食品随着部落的迁徙,被哈萨尔的后裔带到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被称为“科尔沁蒙古馅饼”。历史上,“科尔沁蒙古馅饼”曾经是“大清国母”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的最爱美食。由于它历史悠久、制作独特,酥软香嫩、营养丰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2003年元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通辽视察期间,在通辽科尔沁宾馆就餐,“科尔沁蒙古馅饼”成为主餐之一,曾受到-赞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以及冯小刚、李双江、蒋大为、德德玛等艺术家,都曾食用后并给予高度评价,赞誉为“草原饮食文化中的精品”。

由于科尔沁蒙古馅饼的独特风味,在1990年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备受各国运动员的青睐;2002年,“科尔沁蒙古馅饼”被评为“内蒙古名点”;2012年在黄河美食节上获“中国名点”荣誉称号;通辽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于2012年10月24日成功制作出中国最大的“科尔沁蒙古馅饼”(直径5米、厚2厘米、重325公斤),并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至此,历经四百余年传承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名满中华,成为餐饮界的标志性美食。

“科尔沁蒙古馅饼”是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与发展的特色面点食品,拥有浓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在各级烹饪大赛中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地方名点。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文化名片,弘扬科尔沁美食文化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白宝龙)

三. 辽宁省 朝阳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左烤全羊

烤全羊也称“烤整羊”,蒙语称“昭木”,是蒙古族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烤全羊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因为选用的羊肉质好以外,关键在于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

烤羊要选择膘肥体壮,体重约40斤左右的四齿三岁绵羊作原料,屠宰时必须采用攥心法:从羊的胸部开刀,把手伸入羊腔,攥捏其心脏致死,用这种方法杀死的羊不会大量出血,其肉格外可口。羊宰杀后不用剥皮,先把前腿挂起开膛,取掉五脏和下水,洗净胸腔、腹腔,然后用开水烫去羊毛,以碱水洗净全身羊皮。在羊的胸腔内放入各种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铁链反吊起来,放入炉内烘烤。烤炉是特制专用的,以砖砌成,形成穹庐,将炉内烧红,撤去燃料,将全羊从烤炉的天窗口吊入,并关闭天窗和炉门,借用炉内高温,将羊肉炯至半熟,再打开炉门,由厨师用长柄勺,舀上柴禾的火块,对着羊身进行烤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黄色为止。用这种慢火烤炙,能使羊腹中的佐料味逐渐渗透于羊肉之内,同时能使羊肉熟透。

烤好后,先出炉倒掉腹腔内的羊汤和佐料,将全羊以跪卧姿势摆入直径约1米的大盘内,上桌后,由专人在客人面前将羊剖卸成小块,视来宾身份依次奉递。给大家推荐的是位于凌河第一湾敖木伦旅游景区内的蒙古族特色烤全羊,外焦里嫩,皮脆肉滑,色泽金黄,鲜香异常,吃起来肥而不腻,稣脆香美。在这里您还可以体验蒙古特色篝火晚会,感受少数民族不一样的风情。

来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旅游局

四. 内蒙古 鄂尔多斯 达拉特旗 蒙古帽子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其材料主要来自周围的农业地区。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而且一般不戴颜色鲜艳的头巾。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士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栖鹰冠的由来与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鸟当作自己的祖先_——图腾有关。当时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顶或圆顶栖鹰冠,贵族或汗(部落首领)的栖鹰冠还要讲究质地,夏天用上等锦缎,冬天用狐、貂皮制作,并配以金、玉顶珠。贵妇人则戴宝革卡(宝革涂革或罟罟)帽。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时不论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来见面。这有双层意思,一方面证明自己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现代之后,蒙古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再穷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置办好出嫁姑娘的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风俗文化中有个别极端的例子。如拜见特别重要的人物或举行祭奠活动时,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头、见德高望重的长辈时都是如此。在史书中明确记载,成吉思汗小时候,逃脱了三姓蔑儿乞惕的追杀,躲进不儿罕山之后,摘下帽子,揭开腰带,向这座圣山磕了九头,行了长跪礼。所以磕九头行长礼是蒙古人最虔诚的礼节。

五. 内蒙古 包头 固阳县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六. 黑龙江省 大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连环湖麻鲢鱼

杜尔伯特县“连环湖麻鲢鱼”通过2017年5月16日在京召开的“2017年第一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被确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业部已准予登记。评审会采用ppt形式,重点对“连环湖麻鲢鱼”产品的品质特色、产地环境、生产方式、人文历史、产品知名度、产业发展前景等六方面相关情况进行汇报并答辨。“连环湖麻鲢鱼”是即“连环湖麻鳙鱼、鳜鱼”申请地理标志后的第三个农产品,通过“连环湖麻鲢鱼”地理标志的登记保护的成功申报,能够充分发挥全县的水产业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产品品牌,提升“连环湖”鱼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对宣传杜尔伯特县水产品和推动水产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七. 内蒙古 兴安盟 突泉县 内蒙古鹿茸

鹿茸,名贵中药。雄性梅花鹿或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性温,味甘咸。功能为补精髓,助肾阳,强筋骨。主治阳萎、遣精、腰膝痿弱等症。鹿茸含激素样物质及骨质、胶质、蛋白质及钙、磷、镁等成分。主要产于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其他各盟市也有出产。

八.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镶黄旗 内蒙古苁蓉

内蒙古苁蓉

苁蓉,又名大芸,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

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它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润肠通腹治便秘的特点。正因为它补性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历代医药学家有关苁蓉的论述,并且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苁蓉的性质和功能。其中写道:“大芸与羊肉煮食,可治‘五为七伤’,腹中寒热病,强阴益精髓”,‘以其温而能润、滑而不泻、常补不峻、峻而精血、兴阳助人”;本经谓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大明》称其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近年来,医药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苁蓉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确有治疗腰膝冷痛、妇女不孕、神经衰弱、听力减退的功效,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可作为膀胱炎、膀胱出血、肾脏出血的止血药用。

九. 内蒙古 赤峰 红山区 蒙古凉粉

原为清宫中的小吃,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传入当地蒙古上层人家,作为夏季消暑冷食,后又传入民间。其以荞麦为原料,经碾轧、过箩等工序,以清水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煮,待稠时舀出摊于案板上冷却。吃时,使一种薄铁片斜下穿孔一层层向下刮,则成一根根长条,盛入碗内颤颤巍巍,呈半透明状,浇酱油、醋、芝麻酱及葱丝、芥末等佐料,并点一两滴香油。味道清香,色泽鲜艳,凉爽可口。

十.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新城区 蒙古糕

内蒙古传统小吃。将黄米粉炒熟,加适量小麦面粉拌匀,冲入开水和成硬面团,加温发酵。把发酵好的面团捏成适度大小的圆圈,下入烧沸的植物油锅中炸熟即可。特点是外皮酥、香、脆,内部软、糯、甜。家庭逢年过节都要做糕招待宾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