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汤拉面是天津特产还是河南特产 天津老味黄汤拉面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汤拉面是天津特产还是河南特产 天津老味黄汤拉面配方更新时间:2024-01-15 23:40:56

一. 天津市 滨海新区 蜜麻花

蜜麻花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得名。前人有诗曰:“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蜜麻花宜在秋、冬、春季食。因为夏季炎热,糖稀容易脱落,不易吃。

蜜麻花色泽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只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二. 天津市 北辰区 天津龙须面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式,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技术比赛(全国名厨师技术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天津选派3名选手1名助手组成天津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其中,桃李园饭庄蒋文杰(已故)抻制的雪花龙须面,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并命名为最佳面点师。从此天津在抻龙须面技术上,人才不断涌现,登瀛楼、天津烤鸭店均有选手在全国和世界烹饪比赛上获得骄人成绩。2001年天津市商业委员会组团赴比利时参加中比文化艺术交流会,国际美食艺术天津风味技艺绝活表演时,天津烹饪大师商洪芳表演了抻龙须面和空心面,受到当地人民和组委会好评,为天津争了光。“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环:一是和面。面软适度,搋揉光滑、柔韧;二是溜条、抻条。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醭面,条不粘连,以此方式,对折打扣拉坤成丝;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挺,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香甜脆爽。

三. 天津市 南开区 天津稀食

稀食,带汤而能够充饥的食品,多在早晨经营,故又称早点稀食。天津稀食品种大致可分为汤类、卤类和粥类,近百品,风格各异。

以汤类品种而言,有用鸡芽子沾干淀粉,用木槌反复捶成薄片,改刀同鸡蛋清加水、面粉和成略硬的面团,擀制成挂面粗细的面丝一块煮熟,挑条入碗,放盐、味精,浇上三合汤(用鸡。鸭、牛肉加清水熬成),这便是老传统的“棰鸡汤面”。这个品种,解放前是富户人家的佳肴。“八大成”(带“成”字号经营天津风味菜的饭庄)曾制售,其选料精细,作工讲究,独具一格,面丝雪白,柔韧光滑,汤色清亮,滚热鲜美,富含营养。按照制“棰鸡汤面”的方法,还可做成“棰虾汤面”;如将面片制成馄饨皮,包上肉馅,又可做成“棰鸡馄饨”。

四. 天津市 宁河区 天津红钟酱油

红钟牌酱油的始创人叫李惠南。1919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 系,他认为日本利用现代化学方法制造酱油颇为可取,遂致力于此项研究。1927年,他在天津北营门西大街办起了“宏中酱油厂”,后又扩建为“宏中酱油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定名为 “宏钟”牌酱油。

五. 天津市 津南区 天津猕猴桃

猕猴桃是天津三宝之一,是一种野生植物,可以入药,猕猴桃的特异之处,就是其所含维生素高出苹果数十倍,被誉为“世界珍果”。而猕猴桃则产于八仙桌原始森林,完全处于野生状态,营养价值很高。

六. 天津市 静海 酸沙紫蟹

原料:紫蟹数只(活河蟹代替亦可)

制法:将蟹去爪、脐、掀盖去肺洗净,逐个切成两块蒸熟,码在盘内,勺打汤放葱姜丝、干辣椒丝、盐、塘、醋、糖色勾芡,打花椒油,浇在主料上。

特点:酸甜咸微辣,桔红色。

七.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樊记牛肉拉面

樊记牛肉拉面
樊记牛肉拉面是阜阳市颍东区的风味小吃,拉面馆位于阜阳火车站以西800米的北京路综合大市场内,拉面工艺为祖传秘方,拉面选料讲究,做工精细,技术新颖,引人入胜。8扣可拉成长1.5米3000多根的龙须面,脍之人口,汤料用传统工艺烧制,辅20余种材料,牛肉鲜嫩可口,回味无穷,每天慕名而来的美食者络驿不绝。

八. 天津市 武清区 高村西瓜

高村乡是个闻名遐迩的西瓜之乡,高村乡地处津、京、廊之间,境内公路网络化,土质肥沃,区域面积43平方公里。

南距天津市区60公里,北依北京60公里,西距津塘高速公路廊坊出口10公里,东临津京公路,交通十分便捷。电力充裕,乡内设35千伏变电站一座(双电源)。即将修建的京津快速路北通道在该乡境内有出口,双向八车道,北起北京六环,南至天津塘沽。这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辖16个行政村,人口1.8万,绿色环保地下水源充沛,农业基础设施齐全,生产技术先进,西瓜品质优良,含糖量高,口感甘洌,年产量达5000多万公斤,远销河北、内蒙古等地。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高村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共有乡村两级企业32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合资企业、集体有限公司及私营企业29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投资政策更加宽松,先后有数百家国内外客商前来洽谈,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落户投资办厂。涉及皮革、建材、铸塑、服装、印刷、装订等多种行业,高村乡凭借良好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与优势,产品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九.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十. 河北省 邯郸 武安 武安拉面

武安拉面的制作技艺,据传起始于清末民初。当时由兄弟二人创制,之后,一人留在本地经营,一人到山西开店。武安拉面有三种:勾面、拽面、空心面。勾面呈圆形,拽面呈扁形,空心面外圆内空。

武安拉面的制作工艺是:和面时,先加入适量食盐,面和好后,少停片刻,然后将面攥成细条状,抓住两头上下抖动,到一定长度后,两手靠拢拧转一起,反复抻拽,直到均匀光滑方成。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制作勾面、拽面、空心面。

勾面:把抻匀的面滚些干面,继续抻拽,反复几次,就成了细而又圆的勾面。

拽面:把抻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用面杖擀成长方形片儿,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的条状,两手抓住两头儿,拽到适宜程度为止。

空心面:在较细的擀面杖上涂些食油,把擀匀的面片缠在上面,在面卷外边涂一些食用油,然后将擀面杖抽出后,仍按拉制勾面的方法反复抻拽,即成空心面。

武安拉面若配以好的卤汤,好吃而又不腻,滑溜而又筋道,是面食中的佳品。2003年,武安拉面被邯郸市评为“地方十大名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