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仙桃肉圆子特产 湖北仙桃土特产肉坨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仙桃肉圆子特产 湖北仙桃土特产肉坨子更新时间:2023-12-04 12:49:05

一. 湖北省 仙桃 仙桃炒米

炒米是家乡人以备不时之需的一种方便食品,简单地说;炒米先将糯米浸泡后,用木甑蒸熟成“阴米”(仙桃一带叫饭米),阴干后,再用河沙炒成米泡,即为炒米。吃的时候,将炒米放在碗内,用开水冲泡加盐或加糖,便可饮食。老家的炒米有多种:有用糯粟制作粟米(小米)炒米;有用糯高粱制作的高粱炒米;但主要还是用糯稻制作的大米炒米。

说起炒米的来由;据传明宪宗时兴王的妃子害喜,什么也吃不进去,一个厨子灵机一动拿来家里的炒米,使得王妃胃口大开。从此炒米就进入了宫廷,成为贡品和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买了四只鸡,五十个鸡蛋和些炒米,欢圑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 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对炒米的描述。还有《板桥家书》中说:“天寒冰冻时暮,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佐拟酱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的确,在以前那个艰苦的年代,吃炒米时那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炒米在家乡仙桃,正如郑板桥所说:“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仙桃人礼性大,客人进门先“喝茶”——让客人垫垫肚子后,再烧正餐:有打几个荷包蛋的;有下一碗肉丝面的;有煮汤圆伏汁酒的等,这都少不了主人要撮一柳簸子炒米来,给客人边吃边加。其实,以炒米为敬招待客人也出现在很多场合:仙桃酒席宴请,早上一餐为吃桌盒碟子,有面条,当然也有米饭,客人在吃面条时,主人就要拿炒米出来给客人加;还有家里请师傅也是这样。好像客人在吃点稀的,不加炒米,总担心客人吃不饱。

制作炒米的工序较为复杂,首先是制作“阴米”,把加工好的糯米浸泡二三天,清水淘洗沥干,放入木甑中蒸熟,趁热将糯米饭摊到晒垫晾干,叫“堂屋里晒饭米——阴干”,并用手将晾干的饭米搓成一颗颗的。把搓不开的用大米筛子过出“头子”,拿到磨子上去“梭”(磨),最后把饭米晒几个太阳,这样,饭米(阴米)就做成了。把晒干的饭米用塑料袋子装好放好,因已是熟食,是要注意防潮、防老鼠的。

仙桃人所说的请亲朋吃糯米饭,是混同在蒸糯米时蒸有蒸菜的,糯米饭又香又甜,糯性的,吃起来“伤人”(一种腻的感觉)。

“阴米”(饭米)营养丰富,产妇坐月子时,做外婆的都要送几升“阴米”,给女儿进补身子:将“阴米”罐进猪肚子里蒸熟,“阴米饭”香喷喷的,又有“油气”,猪肚子弄汤“月母子”喝起来也不腻人。阴米的用途也广;可煮成“阴米粥”,做成“蓑衣圆子”等等。

炒“炒米”,仙桃叫“炒辣锅”。乡间也有许多禁忌,如腊月二十五这天,传说是老鼠结婚日,是不能“炒辣锅”的,理由的“你炒它一天,它炒你一年”。仙桃炒“炒米”的方法有:先将“阴米”放在太阳底下“焦”一下,“炒辣锅”前再倒入铁锅中去“温”,这样“阴米”才算彻底的干了,炒出来的炒米才脆,不“挺嘴”。“炒炒米”不是用锅铲去炒的,而是用一米左右长的蠢麻梗数根,绑成一把帚子(俗称“炒锅帚子”);还有一桩工具就是篾匠做的“沙撮子”,铺有金属的罗纱,主要作用是把锅里炒熟的炒米捞起来,初步筛干净炒米中的热沙。炒炒米时,把“阴米”倒入烧热的沙中,用“炒锅帚子”反复快速炒动,不一会儿,“阴米”经过加热,就会炒爆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这时,炒的人要立即将炒米起锅,在“炒锅帚子”上边磕边筛,将炒米倒在簸箕上冷却。簸箕的中间倒扣着一把瓢,好利于倒地炒米分散。最后用“亮筛子”把炒米中裹着的沙完全筛干净,就可以放入密封的器具中保存,随时取用。“炒炒米”最好选择烧些穰柴,如大、小麦草、谷草等。

炒米炒完后也有炒些“沙豌豆”、“玉苞泡子”给孩子们作零食。把锅里的沙盛起来,用罐子装好下次再用。炒米香脆,也可以像沙豌豆干吃,抓一把放在嘴里嚼,越嚼越香,但更多的是用开水泡着吃,泡时有放沙糖(或盐)和猪油的。熬出来的米糖拌炒米切出麻叶子;粟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粟米麻叶子”(苏麻叶子);大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大米麻叶子。合叶子、饺子,在里面放些炒米,长时期的保存也不会嗝(软化变质)。炒米、麻叶子、合叶子…….. 出门干活,用小布袋装些带上“过中”,庄稼人少不了这些方便食品。

时常看到街角的僻静的小巷,围着一小圈人,人群中还有闪烁的火光,原来是在爆米花。爆米花也爆炒米。师傅一只手中缓缓地转动着一个小铁锅,另一只手拉着风箱,炭炉上正燃着蓝荧荧的火。转了几分钟,师傅取下铁锅来,放到一个黑色的皮囊中,嘴里叫着:要炸了!要炸了!小孩子们赶紧捂住耳朵,把脑袋栽到大人怀中,一边却又抬起头来,斜着眼睛来看。只听得轰的一声,皮囊鼓起一个大包来,从里面倒出来,是香喷喷的炒米或玉米花。

我是蛮喜欢吃炒米的,小时候,早上用开水泡一碗炒米,加些猪油和细盐当早餐,吃完了上学校时,还不忘抓几把放在荷包里到学校去吃。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走进超市,五花八门的小食品特别的多,炒米已成为日常小吃。隔了这么多年,有时也时常怀念起老家那具有土色风味的炒米来,对老家和老家炒米的情结,依然像潺潺的通顺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二. 湖北省 仙桃 仙桃锅奎

仙桃锅奎

锅奎是三百六十五个早床勤行铺的师傅用小麦粉,拌发酵的老面,食用碱,苏打等,揉成面状,放在盆里用布盖上,等死面发起来后,做成各种形状,用锅灶炕熟成的一种面食。按使用的锅灶来区分锅奎的种类;用凹锅(平底锅),盖锅,柴灶炕出来的锅奎有砍锅奎,猪油锅奎等。用桶炉子炕出来的锅奎,我们当地叫“草鞋板”“板凳脚”等。沔阳一带最传统的要算砍锅奎了。六七十年代,集镇的国营饮食店天天有砍锅奎卖。

把买回来的砍锅奎放几天后再煮的吃可以补虚?一个砍锅奎像筛子那么大,你去买时,你只要说切多少钱的,卖锅奎的伙计就用刀在案板上为你砍多大的一块。多半砍成三角形,故名砍锅奎。砍锅奎中间有一个空着的圆心。刀子从圆心往外切。“狗子狗子你不咬,切块锅奎你过早”…….

炕砍锅奎用的是烧柴。先把盖锅倒盖在土灶上烧,盖锅就是平常烧火用的大锅,破锅都可以用。用三个铁钩子勾住锅沿,用一根绳子连着一根横着的木棍,木棍生着铁钩子;绳子的一头吊在房梁上,运用杠杆的原理移动盖锅,不烫手省力。用硬柴如棉梗,树枝等去烧,把盖锅烧红都不要紧,烧热盖锅是为了炕锅奎的上面。盖锅烧热后,师傅把揉成圆形的面的上面撒些炒熟的芝麻,然后放在凹锅里,一次只能放一个砍锅奎。用两个凹爪抓起凹锅的边沿,按下木棍翘起盖锅,移出灶台面,把凹锅放在灶上,盖上盖锅。这时,灶里只能加穰柴去烧,如麦草,粟草等。上蒸下烧,几个烧柴把子后,锅奎就炕好了,再炕第二锅。炕砍锅奎是不需要翻面的。砍锅奎肉呈蜂窝孔,吃起来软绵绵的;砍锅奎皮厚且焦,人说锅奎是两块壳(形容女人憔悴)吃起来又香又脆。

桶子锅奎,是用一种圆柱形的烤炉,内胆多为土陶的水缸,烤炉底部加燃烧的柴炭炕成的。把揉好的面拉成长方形,又像草鞋板,又像板凳脚……摊在手里贴在烤热的炉壁上,一贴就粘住了。这炉壁就像行军作战时,队伍把石头烧热烤面食充饥一样的道理(古时有一带兵的只发士兵面粉而没有锅)。贴上去不久,这面就起龙骨包,不一会就炕熟了。用火剪夹出来,就可以拿在手里吃了,芝麻香香的,板凳脚的壳脆脆的。

这猪油锅奎也是用凹锅炕的,跟砍锅奎的做法大致相同,其形状也是一个长方形,但没有板凳脚那么长。猪油锅奎肉坨厚,是起层的,上面用刷子涂有猪油,吃起来味鲜,有芝麻,蒜苗,吃起来也很香,故上瘾才解馋。

锅奎可充当干粮种类也多,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仙桃人爱喝包面汤,爱吃锅奎,并看作是最好的过早,走亲戚篮子里都提上几个。

2011.12张才富.于乌鲁木齐

三. 湖北省 仙桃 仙桃米团子

米团子简称团子,是湖北省仙桃市的乡土食品,顾名思义,也是在团圆的时候吃的一种当地特有的美食。团子源于沔阳三蒸,流行于江汉,现在在有仙桃人聚居的地方一般都有销售。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把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作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年辛苦劳作即将开始的最后一次大团圆,所以格外珍视。但这一天,当地不是象其他许多地方那样,吃元宵过节,而是吃一种名叫"团子"的风味小吃。这种风俗由来已久。

传说,元朝末年沔阳渔民陈友谅揭竿起义,夫人潘氏曾以"沔阳三蒸" (蒸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茼蒿)犒赏士兵传于后世。“沔阳三蒸”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与沔阳是水乡泽国有关。据记载,当时沔阳是:“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投箪而蒸,以此充饥。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驰名湖北的传统名菜。“三蒸”之一的蒸菜,以粉蒸筒蒿为上品。

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主管后勤的妻子潘氏(一说为罗氏)非常体察军情(起义军常行军打仗吃夹生饭、盐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症者),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还有的传说讲,清乾隆游江南,品尝到了民间三蒸,蒸莱便进入御膳坊,既而诞生了珍珠丸、珍白九等名贵蒸菜,这是“三蒸”的大发展。

清代、民国,武汉三镇不少餐馆挂“沔阳三蒸馆”招牌。后来,“三蒸”发展到了北京。北京虎跑坊有餐馆悬牌“湖北三蒸馆”。据符号老人讲,一日,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护卫簇拥下,途经虎跑坊,见“湖北三蒸馆”,不知何谓“三蒸,便进馆品尝,大饱口福后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

明初沔阳三蒸成为沔阳腊月三十团年时必备的主菜。后来有人把拌"三蒸"后剩下的米粉搓成圆团,内填菜馅,蒸熟后吃,特别有风味。这种制作方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取其团圆之意,把它叫做"团子",作为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现在,在的做法讲究起来。其主料米粉比蒸菜用的要粗,先在锅内炒至半熟,再用适量的开水调匀。每斤米粉可做团子几个到十个。馅子不可单限于菜类,尚有豆馅、糖馅,更多的是用腊肉丁、烘豆腐干丁、粉条配以芹菜之类的香料作馅。

制着团子工艺繁杂,手工精细。先把上好的米磨成细粉,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是用推磨磨出来的,如今是拿到街上出钱请人用机器磨出来的,拿回来后用木篜桶蒸到半熟兑水揉成芡子,不干不稀,然后把馅炒成半熟,就开始包馅。将一个个白白的米粉团捏成舂米用的石头窝窝形状,然后把馅装在窝窝里包好捏成苹果大小的圆球球,取团团圆圆之意,大小以个人喜好而定,捏的太薄会破,露馅流油难看,太厚难熟也难咬。捏好后再上木篜蒸,当篜桶或者篜格子出大气,闻到香味时就可以了。如果自家做好了别家没做的话就要一碗碗的端出去给别人分享。从蒸米碎米到炒馅包馅蒸熟不下十来道程序。刚蒸熟的团子散发出清新的米香,咬开后团子馅浓香扑鼻,香漂四溢,口味适宜,老人小孩都喜欢。

团子的做法也无甚秘处:将早谷米淘洗后,用铁锅煮到半熟,取出放筲箕冷却。用石磨将米碾碎。兑热水将碎米和到有一定粘性,用手捏成那种舂米用的石窝状。把炒好的馅料放进去,再搓成苹果大小的砣砣。放木甑里蒸,飘出香味便熟了。

馅料有很多,肉、豆干子、榨菜、大蒜、姜、香葱,也有酢椒、藕、梅干菜、辣椒……把它们剁成细丁细粒,调味后放锅里炒,冷却后开始包团子。大小以个人喜好而定,捏的太薄会破,露馅流油难看;太厚难熟也难咬,更没有那种连皮带馅一起吃进去的快感。

刚出甑的团子散发出清新的米香,特别是腊肉、腊干子豆腐做馅的团子,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

四. 湖北省 仙桃 毛嘴卤鸡

名产名吃,凡上得口,吃得有滋有味,往往令众人喜爱,毛嘴卤鸡号称荆楚一绝,在大江大北赢得美名美誉,之所以好吃,就因为毛嘴卤鸡熟而不烂,嚼之不腻,嚼得你嘴巴、鼻孔、眼睛等全身都是香的,吃剩的鸡骨头也舍不得丢,最好咪几遍,连骨头都是香的。

真正的毛嘴卤鸣选料讲究,一要土鸡,不吃饲料的那种,乡里人房前屋后放养的;二必须是公鸡,母鸡脂肪多,公鸡全身是肌肉,吃起来有劲口,吃后人更有劲。

酒是陈的香,卤水是老的好。毛嘴卤鸡有多少年历史我不清楚,但人们都说卤水时间越长越好。过去无冰箱、冰柜,炎热季节如何存放保质,生意好的天天开锅无妨,生意不好的一天不用恐怕要变味。

毛嘴卤鸡的袒师爷是刘宝林。日本鬼子占领时期,有日本人点着刘宝林送卤鸡“咪西咪西”,将日本人恨得要死的刘宝林无奈之下,向卤锅里泼了一瓢水酒,你要好吃,我要你不好吃。谁知歪打正着,卤鸡格外的香美。卤鸡名声从此奠定,刘宝林也有了“卤宝林”的外号。过去经济水平有限,卤鸡都是切成一块块出售。使卤鸡发扬光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己是全国建设明星乡镇的毛嘴,大街小巷,无一餐馆不经营卤鸡,尤其是老居民区的毛湾街,“正宗毛嘴卤鸡店”招牌林立,满街飘逸着卤鸡的香味,是香醇,是香酥,还是香美,那份陶醉顿时让你放开鼻孔使劲吸一吸了。

也许应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正宗嫡传的郭三泉卤鸡店在窄巷的僻静处,招牌并不显眼,但因为其卤鸡色、香、味俱佳,武汉、沙市、荆门、宜昌、天门食客慕名而来,买一只只卤鸡乘兴而去。卤鸡也成了个人送礼、单位进贡的佳品。一次我领客人到郭三泉卤鸡店买卤鸡,见卤鸡子的屋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一只硕大的铝锅内倒立着二十多只褪毛洗净的生鸡,酱色的卤水沸腾不己,老郭微笑着迎接我们.通过与老郭寒喧得知,刘宝林卤鸡技术正宗嫡传并非他一人,长期卤鸡经历使他改进一些工艺和配方.

另一家的卤鸡近几年来声名鹊起,它就是毛嘴兴隆大酒店的“八须”牌卤鸡,味口更酥松、香美、劲道,兴隆大酒店生意兴隆,顾客主要是冲“八须”卤鸡而去的,吃了不够,还买几只兜回去给亲友品尝,老板朱艳华独具慧眼,率先于二00五年十月申请了“八须”牌卤鸡注册商标,还在市电视台作了广告,广告词是:“八须”牌卤鸡味道好,连骨头都是香的.

不过只要是毛嘴卤鸡都鲜美好吃,其基本工艺是一样的。毛嘴人做生意精明,在毛嘴开店也好,在武汉、沙市、荆门等地开店也好,无一不是“毛嘴正宗卤鸡”,这给他门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毛嘴卤鸡因为他们而美名远扬。具有雄厚实力并注册“毛嘴”牌卤鸡商标的毛嘴卤鸡厂,生产的一种真空包装的毛嘴本地产卤鸡,早已畅销各超市货架,且远销深圳、北京。

五. 安徽省 安庆 望江 徽州圆子

徽州圆子又称“细沙炸肉”,是徽州地方的传统风味菜。这种圆子是用炒米花等原料作外皮,内包馅心油炸、烧糖汁而成。 由于糖汁透明油亮,故又名“亮光圆子”。风味独特。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葛粉圆子

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在祁门很常见。其根部粗大且富含淀粉,将葛根挖取回来,洗净后舂碎,再用清水浸泡,滤去渣子,即可提取出葛粉。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

葛粉圆子做法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将葛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没有结块,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五香干最佳)、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和细盐、味精等作料一起,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形成稠糊状,再轻捏成一个个圆子,入蒸笼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样,糯香鲜滑,柔韧适口。也有的还要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再炒一下,更加油润可口。

除葛粉外,蕨根也可提取蕨粉,用蕨粉如上法做圆子,风味与葛粉圆子相似,不但味美,且都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另外还可用山芋粉做圆子,味道就稍减了。

葛粉和蕨粉在民间被称为“长寿粉”,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抗菌解毒等诸多功效,为上等保健食品。(摘自《祁门风物》)

七.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浠水藕粉圆子

浠水藕粉圆子粉红透明、软糯清润,为当地名菜。其制法为:将藕粉(最好用浠水芝麻湖藕)用凉水拌匀,再用沸水冲熟,搓成长条,分小块切断,再将小块按平,包上用猪板油、桂花、冰糖、白糖、芝麻等调成的馅子,封口搓圆,投入麻油锅内炸黄,捞出撒上白糖即成。( 浠水)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蟹肉圆子

哈尼人叫“爱开加勒”。做法是:将螃蟹洗净去硬壳、杂物,与苤菜根一齐舂细,洒上少许清水并加盐、辣椒面拌匀,用手搓成姆指大小的肉丸子,放进沸腾的锅内煮熟。此为宴席不可少的菜肴。( 西双版纳)

九. 江西省 上饶 万年县 肉圆果

肉圆果是用上等的番薯粉和着瘦肉、芋头、荸荠、香菇、藕丁、墨鱼等配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小吃。肉圆果为江西省上饶市的一种特色小吃,流行于上饶境内的信州、广丰、铅山等地。肉圆果一蒸出来就可以吃,刚出笼的肉圆果柔软嫩滑口感很好。待铺开冷却之后,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以前,肉圆果在上饶民间算得上是比较贵重的食品,人们只在年关制作食用,用于正月接待客人(做汤、炒菜或单独蒸热吃)。现在,早已不受时令限制,自家随时可做;菜场上也时常有卖,食用方便。 肉圆果寓意“团团圆圆”。

肉圆果来源于一各民间传说。有一年腊月三十,朱元璋还在流浪。他与两位乞丐兄弟好不容易讨到一钵芋头汤,在大樟树底下分着吃,大家饿极了,都想多吃一点。结果在争抢中,把钵头打碎,芋头汤没了,每人只吃到几只沾着沙土的芋头。此时,城内过年的鞭炮声传了过来,他们内心又酸楚又难过,互相安慰道:“日后不管谁发家赚钱,都不能忘记难兄难弟,要有福同享。”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两位乞丐兄弟先后去见了他。但丐兄说话太直:“大哥,你还记得我们讨饭时,在樟树底下吃芋头的事吗?”这话损了皇帝的面子,弄个落魄而回。丐弟说话宛转:“大哥,想当年:‘三个伙头军,大战樟树下;打掉汤元帅,活捉芋将军。’你还记得吗?”朱元璋满脸堆笑,扶起小弟到内宫把酒畅谈,念及当年的芋头汤,皇帝吩咐御厨做碗芋头吃。御厨思量,皇帝吃惯了山珍海味,单吃芋头咋行?再说芋头吃多了让皇上胀肚子哪还了得!于是,他变通了手法,把芋头、五花肉和荸荠剁烂,用番薯粉拌匀,做成芋头状上笼蒸熟,再配上辣椒、大蒜等下锅煮透,这样既有芋头的原味又有猪肉的鲜美,还有可口的荸荠助消化。朱元璋和小弟品尝后,连夸好吃。几天后,丐弟谢绝皇帝的挽留和赏赐,只带了一大盆“芋头”回家。日后,这种“芋头”便成了人们爱吃的肉圆果。

十. 湖北省 仙桃 胡场糖模

胡场糖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