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隆昌梁家小店土特产介绍 隆昌适合带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隆昌梁家小店土特产介绍 隆昌适合带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1-22 00:12:59

一.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泡菜

太原泡菜介绍:原料配方:大白菜、大蒜头、萝卜、黄瓜、辣椒、精盐、汾酒制作方法:1.将5000克水烧开,加入精盐250克(比例为5%),待盐完全隔化,晾凉,再倒入坛内。2.白菜需去根和老叶,洗净,沥干水分,切成4瓣;蒜头去皮洗净,沥干水;萝卜去根须,切成条、丁、丝、片均可;黄瓜去籽;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水分。3.将泡料投入泡坛中,加酒拌匀封好口,浸泡1星期左右即可食用。产品特点:脆嫩爽口,制作简单,食用方便。

二. 四川省 内江 隆昌市 美术陶器

隆昌美术陶器制作有三大工序:原料制各、成型、烧成。原料制备包括精选、配料、陈腐、压滤、练泥等流程,加工处理后的陶土原料质地细腻、滋润、密度大、气孔率低、可塑性强。宜于拉坯、注浆、机压、挤塑。其造型设计将古代、民间、现代艺术合而为一,制成的坯体将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之后,再干燥、修坯。其装饰手法有色泥点花、淳雕爬花、剪纸贴花、铁签刻画、剔花等;装饰图案有人物、动物、花乌、虫鱼、山水等;釉色装饰有名贵的朱砂釉、黑釉、金星釉、电光釉及花釉等多种。施釉方法采用浸釉法、点刷法、喷釉法等。完成成型工艺后,将坯件放入推板窑中高温烧成。由于窑变效果,釉坯变融,浑然一体,因此釉色光彩夺目,图纹清晰明快。

1984年,隆昌美术陶厂生产的《三彩花瓶》、《蒜头花瓶》、《朱砂双环花瓶》等11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釉陶类”质量第一名,同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第四届百花奖”银杯奖及省优称号。其各种产品内销全国15个省、市以及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 四川省 内江 隆昌市 焦皮酥

焦皮酥,面食,特点:色泽棕黄,皮酥香脆,味甜爽口。烹制法:炸。成品色金黄,皮焦脆,馅甜香,酥层分明,是内江地区的著名品种。

全烫面与子面揉成皮,面粉加菜油炒制成油酥。芝麻、橘饼等制成甜馅。取皮分件擀成牛舌形,抹一层油酥,卷制成酥皮,包馅成饼形,下油锅用菜油慢火浸炸翻酥至熟即成。HzA

操作要领:慢火浸炸。HzA

四.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五.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六. 四川省 内江市 隆昌市 隆昌酱油

隆昌酱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隆昌酱油质优味醇、香飘九州,成为了隆昌县特色产业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在隆昌县各级各界的精心保护传承下,这个古老的产业在新的时代正焕发出日益强盛的勃勃生机。

“酱油之乡”源远流长

隆昌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是川渝两地的接合部与桥头堡。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县,明代取兴隆昌盛之意得名。从古至今,隆昌是连接川渝、辐射云贵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有“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称。

历史上,隆昌也是一个大型的“移民之乡”。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大批粤赣闽客家人随之西进,其中一部分人最终扎根隆昌,成为四川第二大客家人聚居区,并把客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方土地上。目前,全县79万人口中就有超过25万人为客家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会说“客家话”,有“西部客家第一县”、“川南客家大本营”之称。

隆昌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带有强烈的客家特征,其美食亦丰富多彩、百菜百味,如隆昌羊肉汤、苕丝糖、火锅、干锅、糯米饭、糍粑(糯米饭、糍粑为客家美食)、老鸭汤等等。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数“隆昌酱油”了。

数百年前,隆昌的客家祖先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将酱油的制作工艺也带入了隆昌。至清朝时期,县城就有著名的天成酱园、天一酱园和立达酱园,响石镇有周家金钰酱园(上金钰)、陈家金钰酱园(下金钰)和叶家酱园,龙市镇有余家酱园和张家酱园等。

客家饮食讲究本汁本味,不使用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因此,客家人开办的酱油作坊生产的酱油不添加色素、自然天成,酱香浓郁、酯香突出,酱油色泽红褐色,是客家美食必备的调味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客家中心副主任李映发描述的四川客家文化非常适合于隆昌酱油:“源起东晋下及宋元明清传美味,技承中原以达川闽粤赣酿奇香。”

隆昌人对酱油情有独钟是有传统的,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过去,不少家庭一年四季都找不出一粒盐巴,但厨房、灶间却堆满了酱油瓶子;当地不少人炒菜烹饪多不用盐,而是以酱油代替。用酱油与少许猪油炒饭,几百年来都是这里老少皆宜、深受喜爱的传统美食。该县酱油生产企业之一——四川省山乡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兴明告诉记者,他们除了依古法生产传统酿造食品,还开办了一个餐馆,酱油炒饭就是一道招牌菜,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均“好这一口儿”,常常供不应求。其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除了酱油炒饭本身的味美以外,它还使人想起了儿时的记忆、“0味道”。

经过数百年发展,隆昌全县现有大小酱油生产企业及作坊40多家,年产隆昌酱油达4000多吨,产值达4000多万元,生产厂家的数量位列全省之首,据说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在隆昌,大小酱厂星罗棋布、新老字号品牌林立。知名酱油品牌有“山古坊”、“天一”、“美美”、“群生美”、“罈子山”、“金鹅”、“金燕”牌酱油等。其中“天一”牌隆昌酱油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美美”牌隆昌酱油1991年获得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994年被授予“四川省最受群众喜爱食品”称号;群生酱菜厂“美美”牌隆昌酱油2002年获“四川省群众喜爱产品”称号;“山古坊”系列产品荣获西部博览会“最受观众喜爱展品”奖。

如今,隆昌酱油不少远销全国各地,但也有的“足不出户”,如响石镇的群生酱菜厂生产的酱油因质量好、产量少、价格廉,常常供不应求,仅是周边几个乡镇的消费者就抢购一空。

虽有众多优势,但随着时代发展,隆昌酱油产业也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如生产分散、规模化不大、品牌意识不强,有“小富即安”思想等,制约了其做大做强,面对国内外“酱油列强”的冲击,隆昌酱油这一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为保护特色产业,传承历史文化,隆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隆昌酱油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县质监局更是发挥职能优势,全力帮扶其质量提升与品牌创建,继“隆昌土陶”、“隆昌夏布”、“隆昌豆杆”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又联合其他部门开始共同推进隆昌酱油地标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岁月悠悠,酱香绵长。相信在隆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指引、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更经过各酱油生产主体企业的不懈努力,隆昌酱油产业一定能再上层楼、续写辉煌,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隆昌酱油

四川省隆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县人民政府关于隆昌酱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建议的函》,隆府函〔2014〕60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000/T20-2014《隆昌酱油生产技术规程》

七. 四川省 内江 隆昌市 隆昌豆杆

隆昌豆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隆昌豆杆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豆杆选用饱满、光亮无杂色的优质隆昌冬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产品油润光亮,颜色浅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

隆昌豆杆历史悠久,具有独特工艺,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隆昌县传统名优。

豆杆选用饱满、光亮无杂色的优质隆昌冬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产品油润光亮,颜色浅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烹饪后,味道酥脆香甜、鲜嫩软滑,质地细腻、豆香浓郁,入汤不化,韧性好有嚼头,吸水膨胀后不糊,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隆昌豆杆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常食不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价廉物美”的绿色健康食品,是一种能给厨师无限创意的营养食材。厨师们以“豆杆”为食材,创作出许多可口香脆的精品菜肴。如“豆杆红烧肉”,其菜品肥而不腻,口感润香,豆杆软脆,回味悠长;另有“香辣豆杆圈”、“豆杆鲍鱼”、“沙拉豆杆”等,都不失为上等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隆昌豆杆的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圣灯镇、黄家镇、山川镇、界市镇、龙市镇、双凤镇、石碾镇、石燕桥镇、响石镇、迎祥镇、胡家镇、云顶乡、周兴乡、桂花井乡、普润乡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豆杆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大豆:选用产地范围内的冬大豆,蛋白质干基含量≥40%、脂肪干基含量≥20%。

2.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山泉水或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

二、生产加工要求

1.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清洗→磨浆→滤浆→煮浆→放浆过滤→起皮成型→裹棒烘干→成型烘干→包装。

2.加工要点:

(1)浸泡清洗:冬春季节浸泡时间控制8小时至10小时,夏秋季节浸泡时间控制在4小时至6小时。浸泡至大豆两瓣搓开成平板后清洗。

(2)磨浆:按原料和水1:8的比例,反复3次磨成豆糊。

(3)滤浆:豆糊及时浆渣分离。

(4)煮浆:豆浆升温至沸,保持5至10分钟。

(5)放浆过滤:过滤煮沸豆浆。

(6)起皮成型:过滤后豆浆,加热并保持温度85至90℃,保持通风,浆面形成薄豆皮。

(7)裹棒烘干:将豆皮裹至棒状,烘干至水分含量50%至60%,继续裹棒烘干,直径控制在 1.5cm至2.5cm。

(8)成型烘干:成型豆杆烘烤至水分≤9%。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油润光亮,颜色淡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

2.理化指标:蛋白质(干基)≥45.0%,脂肪(干基)≥24.0%,水分≤9.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隆昌豆杆

四川省隆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县人民政府关于隆昌豆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建议的函》,隆府函〔2013〕25号

四川省内江市地方标准:DB5110/T24~25-2013《隆昌豆杆》

八. 四川省 内江 隆昌市 隆昌麻鸭

走在山间光滑平整的石板路上,充满稻草味的炊烟袅袅升起,成群的鸭子在水塘嬉戏,翅膀欢快地拍打着水面……这是四川省隆昌县一幅生动的乡村美景。

这里的鸭子可不是普通的鸭子,而是远近闻名的隆昌麻鸭。隆昌麻鸭具有瘦肉率高、胆固醇低、肉味鲜美、脂肪酸含量低等优点,是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

优势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隆昌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养鸭资源条件。30多万亩的水域面积,常年可用于养殖的达10万亩,养鸭由此成为隆昌的传统产业。清代咸丰年间,县内专业棚户、孵抱房就有了长足发展,雏鸭大量销往内江、资中、安岳、乐至、资阳、简阳一带。

隆昌县地处成渝两大城市之间,消费市场巨大。以前,由于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和品牌包装推广手段,隆昌麻鸭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巨大的挑战。在工业化养殖、品牌化经营浪潮中,隆昌麻鸭沦为与普通肉鸭同等价值的品种。由此,当地麻鸭的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养殖户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传统优势产业遇到了发展瓶颈。面对新形势,隆昌县委、县政府认真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了用工业化引领鸭产业的发展思路。让传统优势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养殖户更快地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鸭”力成动力

当地鸭产业的发展,同样牵动着工商部门的心。在隆昌县工商局的一次会议上,工商干部专门就如何发展鸭产业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想到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块“金字招牌”。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的地域外排他性与地域内共有性,为相关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搭建了竞争和协作的“高位平台”。同时,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也为多样化开发和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创造了契机。

工商干部深入调查研究,与隆昌县禽苗技术服务协会联系,从政策、技术、手续等多方面帮助指导协会申请注册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过5年的努力,2011年6月28日,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通过审查。

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隆昌县工商局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协会使用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该局引导协会从产品包装、广告设计、营销策略、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大力提升隆昌麻鸭的知名度。同时,深入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工作,加强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维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鸭产业发展。

全方位帮扶助农增收

一个产业的升级,仅仅依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远远不够,必须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发挥其综合效应。为此,隆昌县工商局积极联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探索出了“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江苏雨润集团建设年屠宰3000万只家禽加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工商部门引导加工企业建立了与基地、养殖户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和合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鸭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当地鸭产业带动1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就业,实现了富民增收。

目前,隆昌县共有麻鸭种鸭近 10万只,年产优质鸭苗2000万羽;全县登记注册禽苗经纪人300余名,发展养殖户24500户,养殖户年均增收2610元。一个集麻鸭孵化、养殖、饲料生产、成品销售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正在隆昌县悄然兴起。

九.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