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蚌埠大学城的特产 蚌埠大学城美食小吃一条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蚌埠大学城的特产 蚌埠大学城美食小吃一条街更新时间:2024-01-15 01:33:57

一. 安徽省 蚌埠 五河县 烧饼夹里脊

烧饼夹里脊,安徽蚌埠,起于引车卖浆之流,不登大雅之堂。但确实受到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的追捧,几乎所有的蚌埠人都吃过,它的制作方法如下:

1、用和好的面烤制出圆形的几块烧饼(一般是买两块),或者用油酥烧饼的制法,一定要有葱和芝麻;

2、要用上好的里脊,切成片状,不可太厚,不然不入味。切,最好在里脊上浸一点个人的喜好;

3、将炸好的里脊,用切片面包夹黄油的办法夹到烧饼里。

二. 安徽省 蚌埠 龙子湖 金涂山烧全鸡

蚌埠“金涂山烧全鸡“是发明专利产品,风味独特。原料精选皖北,豫东,鲁南等地农家散养的一年以上的健壮雄草鸡,配一三十多种名贵香料,精盐,植物油,调料等。经二十一道工序,以文武火精久耗时烧制而成。产品重色,重香,重味,重形,具有香,辣,鲜,嫩,风味独特,口味纯正之特点,深具徽菜特色。鸡肉,血,头,爪,心,肝,肫,肠全身入菜,鼓名“烧全鸡”。



精致高雅的包装,采用真空保险技术。“品金涂山大禹文化,尝烧全鸡独特风味”。一位饮食界的专家对金涂山牌烧全鸡的评价是:该产品除了保持原来作为徽菜入册宫廷菜谱烧全鸡的原由风味以外,还具有香,辣,鲜,嫩等特有的品质,不仅为名扬四海的徽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为当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供了一种美味佳肴。



“金涂山”牌烧全鸡1999年经国家商标总局注册。该产品曾在99合肥(华东)名优酒类,食品饮料博览会中荣获“消费者信得过产品”。2001年9月被中华著名专家认证委员会认证为“华著名”2002年1月被安徽省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徽省市场质量放心产品”2002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涂山牌烧全鸡”发明专利。2002年5月在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上荣获发明专利“金牌奖”。2002年9月被蚌埠市政府评为“名优农产品”。公司还投入80多万元,购进菌锅,真空机等先进设备,将工艺注入新的科学技术。



为确保产品特色和绿色的纯洁性,公司在天然饲料资源丰富,无污染的大洪山下和芡(河)淝(河)俺边的孝仪,万福等乡村建立了3518个散养草鸡定点户,今年年初公司又在怀远县陈集乡与君王果园联合投资兴办了一个占地400亩,年产50万只草鸡的养殖基地,将为公司源源不绝地提供健壮的雄草鸡。近几年来,金涂山牌烧全鸡已成为国内肉食品市场上的热门抢手货。为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烧全鸡的消费需求,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扩建一条年产500万只烧全鸡的生产线项目。

三. 安徽省 蚌埠 固镇县 湖沟烧饼

湖沟烧饼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的特色小吃。湖沟烧饼以当地优质小麦头道面为原料,用多道工序和制,其主要特点是香酥可口,稍嚼即烂,外脆里嫩,不会戳破口腔。

湖沟烧饼,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内外多层,焦黄、酥软,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佐之以辣椒油、咸菜、鸡汤,味道之美,也许只有在湖沟镇呆过的人才能体会。湖沟烧饼在蚌埠、宿州、固镇一带颇为著名。

正宗的“湖沟烧饼”以当地优质小麦头道面为原料,用多道工序和制,其主要特点是香酥可口,稍嚼即烂,外脆里嫩,不会戳破口腔。原料采用正宗驴油,当地产优质小麦粉,芝麻及上等黑胡椒采用十几道工序制作.通过当地土窑烧制土缸烘烤而成。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内外多层。烧饼里面是香葱和面调和的馅,外边是一层厚厚的焦黄加黑的芝麻,金黄灿灿的,看上去象一个玲珑剔透精致的小工艺品,烧饼外黄里软,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咬一口,香气四溢,葱油流满嘴角。

湖沟烧饼美味的秘诀,就是以驴油代替猪油。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实乃夸赞驴肉之美。而驴油,又是驴肉的精华。书上说,驴油有滋阴之效,常吃驴油加工的食品,可治耳鸣、耳朵发沉的症状。用驴油做烧饼,是猪油无法企及的。

而吃“湖沟烧饼”要配合地道的油茶才更有味道。当然油茶不是茶,没有茶叶。它是湖沟的另一种著名小吃,用面筋、千张、花生、黑芝麻、和其他各种配料烧制而成的一种汤水。

1980年5月,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秘书长袁振等同志到湖沟视察,品尝之后,赞不绝口。1983年淮北矿务局芦岭矿开矿艺术家1前来演出转为托人到湖沟购买烧饼,1984年夏天,《蚌埠日报》、《安徽日报》先后载文介绍,湖沟烧饼因而名声大振,远近皆知,被誉为膳食珍品。凡到湖沟之人,无不争相购买,尝之为快。现周边区县以及北京深圳均有湖沟烧饼店。

四. 安徽省 蚌埠 固镇县 老任桥牛肉

老任桥牛肉

“老任桥牛肉”作为固镇的知名品牌,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享誉大江南北。它主要出自于固镇县任桥镇桥东村,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桥东村是一个回民聚居村,最初的安、杨、陈三姓是于明朝初年从山西太原府喜鹊窝迁来,清朝年间又陆续从山东济南、江苏徐州等地迁来李、袁、张、杜、金、马、冯等姓氏。由于人口逐渐增多,村子逐渐扩大,其中的一条小河就给村民带来了不便,清朝时一任姓尼姑化缘架了一座石桥,因此,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任桥”。而桥东村的回民按照伊斯兰民族习惯,都擅长牛羊屠宰,主要牛肉为主。在耕种土地的同时,杀牛也成了桥东人的主要生计,任桥车站称任桥,桥东则被称为“老任桥”,同此,由他们宰杀出的牛肉也就被称之为“老任桥牛肉”了。

“老任桥牛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精工制作、味道鲜美分不开的。“老任桥牛肉”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肉,它包括牛身上的各种器官和部位。从头到尾,由外而内:如牛脸、牛脑、牛舌、牛耳、牛排、牛肝、牛心、牛黄管、牛肚绷、牛肚、牛百叶、牛肠、牛鞭、牛球、牛伞、牛尾、牛蹄筋等等。在烹制上亦很有讲究,如牛肚绷宜清炖,牛犍肉宜酱卤、牛鞭宜熬汤,牛百叶宜红烧等等。“老任桥牛肉”的代表作是“清炖牛肚绷”。在烹制前将牛肚绷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块状,在清水中浸泡,待血水泡净后,捞出用麻油浸拌一段时间后,再放放锅内用中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煨,在肉块烂时放入佐料,肉烂后即可食用。肉块清爽,入口易嚼而又不失劲道;汤汁浓厚,口味甘醇,饮后齿颊留香。食客品尝以后,都要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称之为人间美味,不可多得。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食后满意而归,并相互传颂,从而使“老任桥牛肉”声名远播,享誉大江南北。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六. 黑龙江省 黑河 五大连池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新西兰独资黑龙江新鹤王乳业有限公司是由新西兰洪洋集团独资创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新西兰洪洋集团是一家以投资房地产、畜牧养殖(牧场)、皮革加工、国际贸易、乳品研发等多元化的投资集团,2003年底投资并购原五大连池鹤王乳业集团,进军中国乳品制造业。

鹤王品牌曾是中国乳品十大品牌,鹤王商标获得“黑龙江省著名商标”,曾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出口的乳品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内外获得过良好声誉,生产基地位于刚刚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连池市,该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水草肥美,矿物质丰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产地之一。该地区又地处北纬48度,是优良高产黑白花奶牛的理想饲养地带,由该地区饲养奶牛所生产的新鲜牛奶既无污染又富含丰富的天然矿物质元素。是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生产基地。

七. 安徽省 蚌埠 怀远 乳泉酒系列

乳泉酒系列怀远县乳泉酿酒公司,继承传统酿酒工艺,技术力量雄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取“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泉水,精选高梁、小麦、豌豆、大麦、糯米为原料酿造生产的“乳泉牌”系列产品,其酒液色清透明,窖香浓郁,甘冽爽口,醇厚回甜,深受各界消费者喜爱。主要产品有:乳泉牌系列、御品香、纯粮液、金乳泉、乳泉酒99等。( 怀远)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安徽省 蚌埠 龙子湖 大蚂虾

大蚂虾

蚂虾现在被别的地方说成龙虾,是夏天配啤酒的美味。但过去是没有人吃这种东西的。蚌埠做了第一个吃蚂虾的城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蚌埠人就开始吃蚂虾了,蚌埠的餐饮业也开始研制蚂虾的制作方法,从开始的在锅里煮,炒,到现在的煮,炸,炒,焖,在加上每家的不同配料。

喜欢吃蚂虾的人越来越多,在蚌埠各地都能吃到,老市区内还形成了一条蚂虾街。更是美味蚂虾的聚集地。每到夏天,蚂虾街人山人海。你可以去那里自己挑选活的蚂虾,很快就可以吃到正宗的蚌埠蚂虾。可惜的是,蚌埠人就像广大朴实善良的中国人一样,粗心大意的被韩国人注册去了端午节,蚌埠的蚂虾也被某城注册了“龙虾节”。不过吃蚂虾还是来蚌埠,味道最好,最正宗。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