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特产黄山烧饼 第一名 安徽正宗黄山烧饼袋装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特产黄山烧饼 第一名 安徽正宗黄山烧饼袋装更新时间:2023-11-28 15:11:46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座落在安徽歙县、太平、休宁、黔县之间,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四绝”,引人入胜。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 “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 “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0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黄山毛峰,清朝名茶,属绿茶烘青类。长期以来人们用“名山产名茶”的观点,推断黄山毛峰系明朝黄山云雾之后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歙县黄山。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徽州0资料》)。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历史渊源

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黄山,录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黄山毛峰起源,据《安徽茶经》“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文曰:“据传说是在光绪年间,距今已有70-80年。当时黄山一带原产外销绿茶,而该地谢裕大茶庄则附带收购一小部分毛峰,远销东关,因为品质优异,很得消费者欢迎。”又据《安徽名》书中,由歙县叶祖荫撰稿“黄山毛峰”:“《徽州0资料》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帛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注:当时黄山毛峰并未分级),远销东北,深受销区顾客喜爱,遂蜚声全国。”在陈椽教授编著《茶业通史》中,特意指出:“黄山毛峰是何时开始制造的?也值得研究。”随着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徵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从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产品连年荣获好评。故此,李亚北撰文:“全国名茶珍品--黄山毛峰”。则指出:“黄山毛峰是清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博得饮者的酷爱”。其中,叶祖荫引《徽州0资料》所提“谢裕泰茶庄”,仅除去“汤口”两字。李亚北所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均被此后我国多部茶叶名著“合而为一”引用。其实,徽州行署商业局长郑恩普(河北深县人,已离休,现住黄山市)于乙卯年(1975)春题词:“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漕溪雨露香。为谢裕大茶号首创黄山毛峰一百周年题。”又时逾十年后,歙县茶厂高级茶叶技师余怡生著《歙茶工艺》书中载:“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谢裕大茶号在黄山富溪(注:原称漕溪)创制‘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说明黄山毛峰是清朝光绪纪元(1875年)开始制造的。

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谢正安(1838-1910)字静和,毕生经营茶业,先后开设了“谢裕大”茶号等厂栈励精图治,以德兴商,长达半个世纪。1875年首创黄山毛峰,畅销欧亚可谓一代儒商,时系黄山大小两源唯一的红顶商人。

产地沿革

黄山一带在清朝光绪前原产外销绿茶。自光绪元年漕溪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其芽茶原料选自充头源茶园。则黄山小源之充头源系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因其属黄山干脉南行而转东之南向第一个深山窄谷村庄,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实属“高山产好茶”。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绿牡丹

黄山绿牡丹为创新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1986年,主产区位于歙县北乡大谷运的黄音坑、上杨尖、仙人石一带。歙县优越的生态环为香、味、型。是深受游客喜爱的茶叶品种。 黄山绿牡丹茶采制技术要求较严格,做到“三定”“六不采”:即定高山名鎲,定不施化肥、农药,定滴水香优良品种。病虫为害和受伤芽叶不采,对夹叶和鱼叶不采,露水叶不采,紫色叶不采,瘦弱叶芽不采,不合标准的芽叶不采境和特殊的精湛加工技术,造就了绿牡丹茶的色、。采回后,当天制作。黄山绿牡丹茶的质量标准,要求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均匀整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花瓣直径约5.5公分,花蒂直径约1.2公分,每朵重量3.2--3.5克。其特征是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 上等的绿牡丹茶呈花朵状,一芽一叶初展,花瓣排列匀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冲泡后,那一股股带熟板栗香气的茶香扑鼻而来,杯中花茶或悬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犹如一朵盛开的绿色牡丹。细品一口,顿觉清香绵绵,回味甜润悠长。专家说道:“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的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艺术欣赏,为茶中一创新。”黄山绿牡丹为纯手工制作,数量有限,需要在每年的三月份预定。

黄山绿牡丹茶的质量标准,要求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均匀整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花瓣直径约5.5公分,花蒂直径约1.2公分,每朵重量3.2--3.5克。其特征是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竹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徽州的竹刻艺术,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竹刻自有徽州之特色,但总体看来,无论何地域的竹刻作品都统一于明显的时代风格中,而地方的风格并不显著,唯个人风格尤著。竹刻香筒,故名思义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阵阵清香自玲珑剔透的筒壁溢出。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鸟、草虫。图案精美别致人皆珍之为宝。竹刻笔筒,乃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倍极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装饰韦斋,搁置案头。竹刻臂搁,为书写绘画时枕腕搁臂的用具。竹刻大体分两类:一类为竹面雕:如上述香筒、笔筒。臂搁、扇骨等;竹面雕刻可分阴文、阳文;二者又各有深刻、浅刻,如阴文则有毛雕、线刻、深刻、陷地深刻;阳文有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

徽州竹雕技艺作为中国竹雕技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分布范围遍及徽州旧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县、祁门、婺源6县及周边地区,主要流传于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毛竹覆盖面积6.33万公顷,是地方特色生态资源。徽州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山多岭密,奇松怪石,白云飘渺,小桥流水诗情画意,处处是古今竹雕的雕刻题材。古徽州曾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雕刻艺术之乡”,其中徽州竹雕在中国竹雕技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献记载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民国歙县志人物•杂技》)。在王世襄《竹刻小言》的记载中:明末“嘉定四先生”徽州人就占两位,分别是李流芳,程嘉燧。连嘉定竹雕创始人朱松邻追宗溯源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朱松邻竹雕技艺和风格大部分是在徽州形成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人文山水等特征。李希乔为清代著名竹雕名家,曾师从李流芳。李祥顺(歙县人)跟随李希乔从艺,名噪一时。汪叙伦(1910—1975)年,歙县人,师从李祥顺,善于设计和雕刻,代表徽派竹木雕刻参加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从历史所记载的文字和现今博物馆所保存下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竹雕是将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融合并用的,它是表达徽文化现象的,是从地方山水环境和人文背景及区域文化中形成的一门特色手工艺语言,既是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载体。它有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徽州竹雕在历史上辉煌过数百年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企业的改制、人才严重流失等等原因,致使徽州传统高浮雕技艺大大萎缩,已出现濒危状况,如抢救稍晚,将失传在即。珍视它并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每个徽州人共同的心愿。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花菇石鸡

此菜食之香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

这道菜采用黄山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具体做法如下:将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将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苞芦松

苞芦松是安徽黄山著名的一个零食小吃。苞芦松用山区的山苞芦为主原料制成。山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先将山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箩筛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经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屯溪 大呆臭

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弥猴桃

“黄山弥猴桃”在民间又称作“杨桃”,境内山区均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黄山风景区,到处皆有,随手可得。“黄山弥猴桃”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在2000多年前,黄山就生长许多象棠梨一样的野果,黄褐色,果皮上有许多棕色小点,果肉里有密密麻麻的细小种子,果汁甜带酸,黄山的弥猴很喜欢吃,故称“黄山弥猴桃”。弥猴桃种子虽小,生命力极强,随弥猴的粪便四处传布,因而五百里黄山弥猴桃牵藤挂蔓,遍地皆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来黄山考察时,对弥猴桃作了一番研究。他说:“其形如梨 ,其色如桃 ,而弥猴喜食 ,故有诸名。”“黄山弥猴桃”品种多达20多个,多数长在阴湿的山林中,悬挂在岩石与树上,吸取空气中的水分。黄山气候阴凉,多云雾,所以这里的弥猴桃多汁而甜,果香味重。“黄山弥猴桃”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磷、钾、钙、铁、镁等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特别高。据医学研究,其营养价值比柑桔高5-10倍,比苹果高19-83倍,比梨子高32-139倍,被誉为“水果之王”。( 黄山)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绿牡丹

绿牡丹:一种制作工艺独特,造型新颖的花型名茶,冲泡后形如一朵盛开的绿牡丹花,既有宜人的饮用价值,又有动人的观赏价值。产于歙县大谷运乡的上黄音坑、岱岭龙潭、仙人石一带,海拔千米左右。这里山高林密,峰峦层叠,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黄山绿牡丹茶采制技术要求较为严格,做到“三定”“六不采”:即定高山名?,定不施化肥、农药,定滴水香优良品种。病虫为害和受伤芽叶不采,对夹叶和鱼叶不采,露水叶不采,紫色叶不采,瘦弱叶芽不采,不合标准的芽叶不采。采回后,当天制作。黄山绿牡丹茶的质量标准,要求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均匀整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花瓣直径约5.5公分,花蒂直径约1.2公分,每朵重量3.2--3.5克。其特征是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汪笔

汪笔“尖、齐、圆、健”四德具备

十.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重油大烧饼

展沟烧饼,又名“鞋底烧饼”,因其形似鞋底而得名。展沟烧饼采用独特的制作方法,由面粉、五花肉、芝麻等原料加工而成,外观上长且薄,颜色橙黄,表面粘满芝麻;食用过程中,色香味美,外脆内酥,可口宜人,每有外地人到来必定是“吃不够带着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