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宝鸡可以打包的美食特产 宝鸡有什么特色美食可以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宝鸡可以打包的美食特产 宝鸡有什么特色美食可以带走的更新时间:2024-01-27 01:26:54

一. 陕西省 宝鸡 凤翔 凤翔豆花

黄豆磨制而成。成品居豆腐脑与水豆腐之间。用筷触之散成花块,而不稀解,浇汤淋油(辣子油),油香四溢。以其红白相间,形色如花,故名。咸辣清香,爽滑利口,原汁原汤,易于消化。

二.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三.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党参

党参,以根条肥大、粗实、纹多、味甜而著名。党参是健脾、滋胃、润肺、养血、鼓励清阳、震动中气的重要药物。能使血色素增加,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等,其功能不亚于人参。党参还是极佳补品,生津液、活内伤、健脾胃,对妇女血崩等病疗效尤佳,是颇受欢迎的中药补品。年平均产量为35吨。其外销市场分国内与国外。

四.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五.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太白酒

太白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白牌太白酒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成名于太白山,闻名于唐李白,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制曲做糖化发酵剂,配以土暗窖固态续渣分层发酵,混蒸混烧传统老六甑工艺精心酿制,酒海贮存、自然老熟,科学勾兑而成。其品质清亮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曾被列入《中国名酒传》,被评为“陕西名酒”、“陕西名牌产品"等五十多项大奖。

太白酒太白酒年产量三千余吨,产品有高、中、低度六个品种,高、中、低档及容量为750ml-125ml八个规格、三个系列。其太白珍品一支笔,内装经酒海储存四十年以上的陈藏老酒,具有醇香典雅、甘润挺爽、尾净悠长的凤香型酒风格;50度浓香太白家宴酒,具有香气四溢、醇和绵甜、回味悠长之 特点;45度精品“一壶藏”、50度精装太白酒和48度太白喜酒香味纯正,绵甜爽口;250ml钻石精品具有醇香秀雅、醇和绵甜,酒体丰满、尾净悠长之风格。
“太白”系列的各种品牌酒都具有包装高雅、雍容华贵、喜庆大方等特点,是馈赠亲友宴请宾客的理想之选。
雪水酿太白,佳名传古今。陕西太白酒,香溢飘五州。
陕西“太白牌”太白酒,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脚下陕西眉县金渠镇太白酒厂生产的历史名酒,是闪烁在浩瀚酒海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唯一注册的正宗太白酒,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优质酒。
陕西太白酒因唐代“诗仙”李白曾饮和采用太白山上的融雪水作酿浆陈酿而成,故得其名。
眉县金渠镇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据《眉县志》记载和关中西部出土的秦汉文物考证,古褒斜道的开通,促使眉县酒业自古就极为兴盛发达。金渠镇地处褒斜栈道要塞,又兼水陆交通要冲,加上太白山雪水甘醇和当地物产丰富等优厚条件,因而酿酒业早称“得天独厚”、“誉满秦川”,素有“酒乡”之称。唐初,李世民驾前有一吏部尚书王硅,是眉县北部王家水泉人。此人常给皇宫奉送故里金渠镇所产佳酿,深得宫廷喜爱。其后唐王朝常购此酒入宫,使金渠镇酒业大兴,名声远震。

太白酒因太白山得名,又因唐带大文豪李白而成名,这些赋予了太白酒厚重的人文文化。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富足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太白酒在唐代也出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景象。李白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著名的“诗仙”、“酒圣”,在他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就有170多首,其中著名的《蜀道难》写的就是李白从巴蜀到长安求取功名,过巴山翻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夜宿金渠镇,饮了当地所产太白酒后,诗性大发,联系人生艰辛,回忆蜀道艰险,写下的千古绝唱。唐代以后,长安、汴梁及关中一带大都市所开酒店悬挂“太白遗风”、“太白酒家”者甚多。

医学名著中的太白酒

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还记载着一段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对话(岐伯是太白山脚下人,他既是黄帝的臣子,又是我国医学家之始祖):“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 太白酒

访以治道:‘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答道:‘必以稻米引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从这些讨论中,可了解到当时酿酒的原料是稻米,经过蒸煮酿成的酒称为“醪醴”。值得重视的是当时已经采用蒸煮工艺,这与考古发现的配套酿酒器具中的甑互为印证。甑的主要作用是蒸煮谷物原料,这表明那时可能采用繁殖霉菌的熟食原料作酒曲或直接酿酒,可见宝鸡地区当时的酿酒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眉县在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宝鸡。这一带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源地之一,颇具兴家酿酒之地利。炎黄先民在这里“耕而作陶”,在发明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的同时,也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酒文化。在宝鸡地区的炎黄原始酒文化的孕育下,太白酒的诞生已是历史之必然。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七.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八.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洋芋煎饼

洋芋,又名土豆,是一极常见的蔬菜,也是一极常见的主食。中国北方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离不了。只是说到吃法,城市里人便简单、单调得多,而乡村中人则不同,想方设法地吃,花样百出,越吃越精。



不过,老百姓是很有聪明、智慧的,既然不能不吃,便粗粮细作,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普普通通的洋芋有了许多的变化,看好看,吃也好吃。



洋芋煎饼:洋芋去皮,擦成末状物,加适量面粉,搅到像煎饼糊糊一样时,在平锅上煎熟,即成洋芋煎饼。许多人还给这洋芋糊中加了切碎的花椒叶,加了适量的盐或者五香粉。与麦面做的煎饼一样,可以卷各种菜肴食用。凤县人喜欢卷炒青椒丝、白菜丝和洋芋丝,也有卷生鲜凉菜的,如青辣子切末,拌上葱、蒜。还有蘸调料汁子吃的。还有切成条状,调了辣椒油酱油醋等,像面皮子一样吃的。还可以切成条状,加入胡萝卜、辣椒、葱花,用植物油炒着吃的。

九.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