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无锡特产小时候的味道 无锡特产是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无锡特产小时候的味道 无锡特产是啥更新时间:2023-12-02 01:53:39

一. 江苏省 无锡 宜兴 宜兴阳羡茶

宜兴阳羡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如今这里已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在宜兴山区,青山逶迤,绿带萦绕,百里茶区生机勃勃,清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人称“茶的绿洲”。“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无锡)

享誉一千多年的阳羡唐贡茶,当今作为国家级名茶的是“刑溪云片”和“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外形宽扁挺直,翠绿显毫,泡出的茶,汤色清翠明亮,叶底嫩绿成朵。阳羡雪芽,造型纤细挺秀,银毫披覆,犹如沾雪的幼芽,泡出的茶,汤色润绿透亮,叶底细匀幼嫩如雀舌。两种茶都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草莓

宜兴近年来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先后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建立示范种植基地,培育重点专业户,引进日本、美国等10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草莓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品质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成为苏南地区有名的“草莓之乡”。去年宜兴草莓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平均亩产近2000公斤,最高亩产效益超过两万元,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85万元,比该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芳桥镇扶风村农民种植大棚草莓,亩均收入1。2万元,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道路,还带动周边一大批农户发展种植,形成了一个草莓种植专业村。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无锡酱排骨

无锡酱排骨是江苏省无锡市的特色美食。无锡酱排骨是一道老少皆宜的江苏名菜,其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充分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

无锡酱排骨和无锡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而驰名中外,兴于1872-1909年(清光绪年间),随着无锡市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肉店聘名师,苦经营,创名牌,争生意,先后出现过“老三珍”,“陆稿荐”,“老陆稿荐”,“真正陆稿荐”等牌号。由于相互竞争,肉骨头的质量不断提高。

无锡排骨的烹制十分讲究。一是选料精,需取三夹精的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一头猪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点是肉质细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黄豆酱油,绵白糖,老廒黄酒,还有葱、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调。三是操作要严,一百斤生的肉骨头,要加酱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黄酒三斤,用文火烧两个小时。最后制得六十四斤左右的无锡排骨,并保持其特色。

大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节讲到无锡酱排骨,“虽然不是蔗糖产区,无锡人却执著地选择了‘甜’,当地人认为,酱排骨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除了在选料和烹饪方法的讲究,最富盛名的,还是它浓重的偏甜口味……传统做法里,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吃客们看来,实在难以想象。”

四. 河北省 石家庄 栾城县 味道府陈酿

味道府陈酿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的。味道府酒沿袭了历史苏府老酒“原汁原味”的特点———“不烧心、不上头、绵甜爽净、余味悠长”。

河北味道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继承古方府藏的工艺,秉承苏氏家族的酒经意志,继承挖掘和弘扬先人酒文化的精华,研发“味道府酒”这一历史名酒的酿制技术。据了解,该公司10多位技术人员与县、市、省和国家级的“三苏”研究会学者、专家知名人士及陕西省博物馆的多位专家共同研究苏味道当年的酿酒技术及相关资料,经过十年苦心研究,沿袭苏氏府藏工艺,从原料甄选开始,经历人工制曲、老窖发酵、老五甑工艺等十几道工艺,68天的严格发酵期,每一瓶特制味道府基酒均是严格窖藏10年以上的沉香好酒。在吐故纳新的基础上,该公司采用现代的高科技与老式传统的工艺酿酒流程相结合,生产出来的味道府酒沿袭了历史苏府老酒“原汁原味”的特点———“不烧心、不上头、绵甜爽净、余味悠长”。味道府酒一投放市场就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产品市场迅速扩大,沉睡多年的苏府美酒恢复了当年的勃勃生机,并以其独特的古风雅韵走进千家万户,走向海外。

五.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排骨

菜系:苏菜

口味:鲜香味

价格:40-80元

特色:

无锡排骨是一道相当费工的火候菜,菜肴外观金黄发亮,香气扑鼻而来,只要小尝一口,马上就被酥烂鲜美的排骨肉所深深吸引住。

原料:

子排300克,葱1根,姜115克,桂皮0.5克,八角1粒,酱油2大匙,淀粉水1大匙,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

制作方法:

1.葱洗净,整根拍碎,再切成长段;姜洗净、切成片状。

2.子排洗净、切块,加入酱油2大匙抓拌一下,分别投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

3.锅中倒入1大匙油烧热,放入葱、姜爆香,加入子排和所有材料,再加入适量的水以大火煮滚,转中火将子排煮熟,挑出中药材及葱、姜片,留下子排及汤汁,加入淀粉水1大匙勾芡,最后加入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煮匀即可端出。

小贴士:

子排炸至颜色变成金黄色时,可先捞起来约5秒,让热气蒸散一些,再放回油锅炸1分钟,如此炸出来的排骨才会外酥内嫩,口感更好。

六. 江苏省 无锡 惠山 清水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很出名,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油面筋早已成为无锡著名的土了。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上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朝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那还用说,烧饭师太手艺又强,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清炒面筋、酿面筋面筋笋片、面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面筋、面筋炒肉丝、菜烧面筋成了日常饭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 无锡)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湖父杨梅

湖父杨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父杨梅是江苏无锡宜兴湖父镇的。

湖父镇有杨梅种植面积1.2万余亩,其中投产面积超8000多亩,年产量约8000吨,是苏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产区。近年来,随着杨梅产业的不断发展,该镇已形成了以东兴村、洑西村、竹海村为首的多个杨梅特色村,以及驮龙湾杨梅园、云峰杨梅园、羊山肚生态杨梅园、大东杨梅园、黄墓山杨梅园等规模杨梅园。并且,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下,该镇杨梅全面实现无公害基地生产。日前,“湖父杨梅”已通过国家商标局的申报,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江苏省 无锡市 滨湖区 无锡毫茶

无锡毫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锡毫茶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的。无锡毫茶外形肥壮卷曲,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

无锡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惠山寺僧植茶的记载。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更像一颗明珠,为无锡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彩。为了发挥和继承无锡丰富的茶文化,无锡农业科研人员经过6年多的辛勤研制,于1979年创制成功了无锡毫茶。无锡毫茶创制成功后,在历届名茶评比中获奖,并远销美、英、加拿大等国家,获得好评。

无锡毫茶,主产于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其原料为无性系良种大毫,且又因其成品白毫披复而得名。大毫茶树于1966年自福建引入,属半乔木、大叶型、早芽种,在太湖之滨的无锡郊区适应性强。表现为萌芽力强,发芽整齐,芽梢茸毛特多,芽头肥壮重实,兼有产量高与抗逆性强之特点。

制作毫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半展为主体,经杀青、揉捻、搓毛、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茶条索卷曲,肥壮绿翠,白毫披复,香高味浓,汤绿明亮,叶底肥嫩。

无锡毫茶为江苏名茶林中的新秀,是无锡茶树品种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从1973年开始研制。无锡毫茶,在历次参加名茶和优质食品评比中,多次获奖:

1979年 通过了科技鉴定,相继获得了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优质名茶称号;

1984年 获江苏省优质食品奖;

1985、1986、1990年 分别被农业部和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和部优质农产品;

1986年 被商业部定为全国名茶之一;

1988年 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1989年 在西安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评比会上,又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1年 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被授予“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1992年 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优良产品奖。

2002年 江苏省第十届“陆羽杯”评比中,蝉联八届第一名,中国“中国杯”评比中荣登榜首,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蝉联二届金奖。

十.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