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黔东南镇远牛肉干特产 镇远特产小吃图片及价格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黔东南镇远牛肉干特产 镇远特产小吃图片及价格表更新时间:2024-05-10 00:21:14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炸辣粑

炸辣粑

炸辣粑是台江苗族的风味美食,味道咸鲜、酸辣,入口香脆软糯。炸辣粑是将糟辣椒与糯米面、大米面混合拌匀,装入坛内密封,待米面呈红色并带酸辣味即成,取适量炸辣粑,捏成圆饼,净锅上火放油,烧至油温三成,下炸辣粑圆饼压薄,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出锅改刀装盘即成。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茯苓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的真菌寄生植物,常以松树为基质营腐物寄生,药用其干燥菌核。茯苓性平淡,味甘和,无毒性。因其商品规格不同,疗效也各异。茯苓个和茯苓块,主要功能是健牌和胃,益气安神,宁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善长治疗心腹胀满,气虚劳伤,痰饮,水肿,腹泻,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病症;茯苓皮专用于治疗水湿浮肿,为利水消肿之良药。茯苓还可配制凉茶和制作茯苓糕点等美味可口之食品,用途极为广泛。贵州省是茯苓的盛产之地,产量也很高。主要产地在黔东南州的凯里、黎平等地。所产茯苓均以体重结实,外皮色棕褐,无裂隙,断面向白而细腻,嚼之粘性强为佳,品质居全国之首位,闻名中外。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贸易市场深受欢迎。( 凯里)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镇远道菜

镇远道菜,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储藏愈久品味越好,故也称陈年道菜。制作方法是以青菜作原料,置阳光下曝晒至菜叶发软后洗净,再晾晒至八成干加盐揉搓,入缸内腌一夜,再晒再揉反复四、五次,使盐完全浸入菜的叶和茎内,再用甑子蒸,洒上白酒,入坛密封3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食用方法为:凉拌、炒食、火锅配菜、汤菜等。

四.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镇远红酸汤

镇远红酸汤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特色美食。镇远红酸汤是用传统的苗家方法酿制,加入本地优质红辣椒、香料、食盐等,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红酸汤是镇远的一大特色小吃,各个红酸汤店是每个游客到镇远游玩必去的地方,它以独特的手艺精致而成,经过多代人的努力,现味道越来越好。现有大量厂家已生产袋装原料,方便外地游客带走,不过,我们建议,要想吃到正宗美味可口的红酸汤,还得亲自到红酸店里尝尝。红酸汤不仅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还能消除在您结束完一天的旅途之后的疲惫。

古城红酸汤店是镇远县历史老店,在镇远县城无人不晓此店,经营数十年,风雨洗刷,历史变迁,它依旧保持着它曾经的风格与方式,接纳着每位到此开怀品味美食的食客,一直坚持着用最好的美味,感谢来自四方朋友的支持,在镇远许多家餐馆都改变了自己的风貌,只有这家,10年前如此,10年后依然如此,没有为镇远的快速发展,改变任何地方,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点,耐心,细心的接待每一位前来光临的食客。镇远城区这家叫古城红酸汤的地方,来到镇远必须到的一处去处,虽然不大,但是小镇民家餐馆的感觉正是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据当地人了解到,这家餐馆建立于1998年澳门回归时期,距今已经有12年之久,在镇远是一家家喻户晓的餐馆,曾经辉煌时期,每天爆满,吃饭的人为了吃饭,餐桌都添加到了马路边上,据当地人介绍,古城红酸汤,是镇远人下馆子必须去过的一家餐馆,数十年载,餐馆地理位置从未改变,味道从未改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工艺,无任何添加物,纯天然健康的美食。到了镇远旅游,强烈推荐需要去一尝美味!

五.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雷山县 雷山银球茶

雷山银球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雷公山银球茶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雷公山的。雷公山银球茶,系采用常年云雾缭绕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茶园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优质茶青精制加工而成。

银球茶分布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300—1400米,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常有云雾缭绕,漫射光多,雨量充沛,空气新鲜,茶叶内质好。此外.茶叶含硒量高达2.00微克--2.02微克/克,是一般茶叶平均含硒量的15倍。

雷公山银球茶,系采用常年云雾缭绕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茶园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优质茶青精制加工而成。其造型独特,用国内首创,球体直径18-20毫米,表面呈银灰墨绿,干球重2.5克,每杯放一颗,用沸水150毫升冲泡,3分钟后球体在杯中徐徐舒展,宛若茶苞初绽,芙蓉领首,婷婷玉立,随之热气升腾,茶叶杯中跳跃,似绿云翻滚,如天女撒花。沁人心脾的清香,千姿百态的茶形,让人赏心悦目,真是茶文化艺术的一种享受。

品银球茶,观其茶形,嗅其香气,悟其滋味,香气清高,栗香味浓醇厚,鲜爽回甘,空杯留香。汤色黄绿明亮,杯中芽毫显现于底,细细品饮,妙不可言。“寒夜客来茶当酒”,茶虽不如酒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茶可独酌,也可共饮,以茶会友,相聚品饮,畅所欲言,谈茶论道,真是别具一翻风味和雅趣。

银球茶的荣誉:

1986年荣获贵州省名茶称号;

1986年至1989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0年六月十日在国家优质食品评选会上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1990年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1年七月在外交部举办的礼品选购会上选为外交部驻外使馆馈赠礼品;

1991年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

1996年获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奖;

2002年获中日韩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

2008年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银球茶”获得银奖、清明茶获优胜奖;

2011年5月22日荣膺2011中国(上海)茶博会中国名茶特别金奖。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雷山县 苗家狗肉

原料:狗肋条肉1500克。

调料:精盐,胡椒粉,狗肉香薄荷,鲜山奈,豆腐乳,野葱,蒜瓣,生姜,干辣椒,花椒面,大葱节。

制法:1、初加工:选用20斤左右的当年土狗,先用木棒敲击头部使其晕死后再放血。用开水烫遍全身,煺净毛。再用稻草点火燎至皮焦,最后用温水泡软刮洗干净皮呈淡黄色,剖腹取内脏,漂洗干净;2、切配:取狗肉斩成块每块必须连皮带骨。鲜山奈切节,一部分狗肉香、姜切末,一部分姜切片,野葱和蒜瓣分别切末,干辣椒用子母灰炮脆搓成面;3、烹制:取火锅放入冷水,下入狗肉,用大火烧开打去泡沫,下入鲜山奈、姜片,改小火炖20-30分钟,下入精盐、胡椒、大葱节、狗肉香,即可上桌边煮边吃;4、味碟的调制:取调味碗,放入辣椒面、花椒面、狗肉香末、姜蒜末、野葱末、豆腐乳、精盐和胡椒面,再舀锅中带油脂的汤汁调稀,随狗肉上桌蘸食。

特点:汤汁清亮,原汁原味,肉嫩皮脆,具有稻草的清香味,地方特色风味浓郁。狗肉是清炖的,但吃起来皮脆肉嫩、汤鲜、本味足。

制作关键:选料时,狗不宜太老也不宜太嫩,老的狗皮子不脆,太嫩的狗有腥味,且风味不足。宰杀时,一定要用木棒敲击狗头而死,不能用刀宰杀,以使血液在体内不流失,保证其风味及营养。贵州其他地方做狗肉都是先去骨后炖,再切片入锅灌汤。而苗家狗肉不去骨,且斩块时每块都要带皮。在火候上要注意,一开锅就打泡沫,打晚了会影响风味。调味时要注意,狗肉里不可过多地加香料,不加味精。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锦屏腌鱼

锦屏腌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锦屏腌鱼

锦屏腌鱼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将食物以腌制成酸辣味长期贮存食用的独特传统加工技术,是锦屏当地苗族侗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锦屏腌鱼制作工艺已经成为黔东南州和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锦屏腌鱼是当地民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餐桌上必备佳肴及馈赠亲友之礼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大同乡、铜鼓镇、敦寨镇、新化乡、隆里乡、钟灵乡、偶里乡、平略镇、启蒙镇、河口乡、固本乡、平秋镇、彦洞乡现辖行政区域

锦屏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锦屏腌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锦府函〔2016〕32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 锦屏腌鱼(草案)》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三穗县 三穗竹器

提到“鸭乡”,人们大多知道是指黔东南三穗县。然而,“竹编艺术之乡”也是黔东南三穗县的又一冠名,恐怕知情者就疏多了。

其实,贵州省文化厅赋予三穗县“竹编艺术之乡”的美名别称也并不过火,实乃名符其实。只要路经三穗县汽车站旁,那琳琅满目的竹器就会令你一饱眼福。

三穗县土地肥沃,利于竹子生长,盛产楠竹、斑竹、水竹、金竹、毛竹、黑竹、白竹、绵竹、石竹等不同种类的竹子,距县城12公里的蜜蜂坡一带就被誉为“万亩竹海”,去年水城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所用的竹子棚架,就是从这里选购运过去的。生息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民间工匠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竹编事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清光绪年间三穗县瓦寨斗笠就畅销湖南,湖南洪江成为著名的斗笠中转站。民国27年(1938),贵州省政府饬令三穗县呈送斗笠、细蔑篮参加手工艺品博览会展出。1959年,瓦寨斗笠新精制的24匹蔑小斗笠被选送北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74年,三穗斗笠、细蔑篮作为贵州民族工艺品参加广交会,引起外商兴致,当场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商达成订货交易。

三穗竹器的种类繁多。从形状上看,有方的、圆的、椭圆的、喇叭状的;从用法上看,有提的、背的、挑的、抬的;从功能上看,有盛饭的、装蔬菜粮食的、筛米晒粮的、放笔的、捉鱼的、遮雨的、关鸟的……根据竹器各种样式的特点,竹篾的破法上各有不同。斗笠的篾破得细且要过匀刀;凉背篼的篾要去青、刮光滑,还要染色;撮箕的篾破得粗且硬,编织也较随便;晒席的篾要破得宽而薄……总之,凡盛细东西、作装饰的,篾破得细而光滑,做工很讲究;凡盛粗东西的,篾破得粗而硬,做工比较随便。

编制竹器所用的材料比较讲究。斗笠精巧,要选指头大小的水竹制作;凉席柔软,用篾较宽,必用小酒杯口粗的水竹编织;晒席平坦,用篾要宽而平,故选用枝干较大、质地坚硬的楠竹;箩口滚圆,必用绵竹绲边;米箩篾细且硬,得选用白竹或金竹;撮箕需硬实,选斑竹编织……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穗竹器不只停留在实用上,已向供观赏、作装饰上迈进。将篾染色,在竹器上编织各种图案、吉祥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与塑料包装皮配合编织,不但增强竹器的牢度,而且色彩更使人眼花缭乱。

更有趣的是,三穗竹器已从盛物随演员们登上了舞台。导演们用竹器作为蹈具编导的“篮子舞”、“凉背蔸舞”、“斗笠舞”还挺具地方民族特色色彩的呢!

三穗竹器立足于大小因适用而异、形状以方便为宜的原则,做工考究,名驰遐迩,被贵州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怪,到过三穗的远方贵宾感触地说:“到三穗不带竹器回家,将是自己终生的憾事啊!”

九.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锦屏茶油

锦屏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锦屏山茶油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锦屏县茶油耐贮藏,不易酸败,不含芥酸和山俞酸,不引起血管硬化和血压增高,不产生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是绿色保健食用油的上乘品,是人类最好的食用油。

锦屏县是山茶油的资源富集区,现有山茶油基地10万亩,年产茶油540余吨。主要分布在县境内东南部的新化、偶里、大同三个乡镇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油质清醇、晶莹剔透,属纯天然无公害的特色农业产业资源。

十.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侗果

这是侗家招待贵宾的一种美食。制作方法是:将蒸好的糯米舂粑,边舂边撒上野甜藤水,制成糍粑晾上一天,半软半硬即切成手指大的块,阴干后,再用菜油炸,然后把炒香的芝麻撒上,又香又甜又脆的侗果就制成了。

黔东南侗果是侗族人在传统节日上祭祀的常用供品,同时也是待客茶点,流行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等县。经长时间不断的改进提高,目前已发展为当地苗、瑶、水、汉等各民族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名点。

在黔东南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节里,侗果为当地的必备之食。通常在节前,侗家姑嫂、妯娌、婆媳、母女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加工侗果。加工侗果必须用当地野生植物的甜藤作为增甜剂,目的就为了使侗果具有藤的自然芳香。《本草遗拾》中有将“甜藤捣汁,和米粉作糗饵食,甜美、止泄”的记载。这说明甜藤作点历史悠久。侗族继承此食的传统方法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流传至今,成为闻名遐迩的名食。

不过遗憾的是侗果还未真正的流入大众,大多的侗果还只是停留在家庭里手工制作,未见其在市场上进行柜售。

原料:糯米1000克、甜藤汁、茶籽油、红糖、酥黄豆面、熟芝麻等适量。

步骤:

1、秋收后取藤,将之割碎后反复锤打,脱去外层皮毛,再用重锤锤烂后,以石碓舂至泥状,取出用清水浸泡一夜,过虑取汁。

2、米淘洗干净,浸泡一夜,蒸熟成糯米饭。

3、边舂糯米饭边加甜藤汁,直至成甜藤糍粑。

4、粑在簸箕内晾一两天,至半硬半软状态,将之切成指头大小的丁状,拌上黄豆面,摊晾在室内通风干燥处阴干,用坛子和塑料密封贮存。

5、干糍粑丁在油锅中炒至半胀,放入茶油锅中炸至膨胀,几秒钟后,如白石头子似的干糍粑丁纷纷飘浮,胀至状如猕猴桃大小,色呈酱黄时,捞出沥油。

6、红糖与水3:1比例入净锅,小火熬化,边搅边熬,熬至糖液起丝,将上述炸制原料分批入锅,铲动翻滚,俗称“穿糖衣”。取出料,放在备有熟芝麻的簸箕上,迅速翻转滚匀,使之表面均匀粘上芝麻,即成侗果。

7、侗果冷晾后用坛子或塑料筒密封贮存,随吃随取,保持酥脆。

诀窍:

1、甜藤易秋后采取,具有酥松与增甜的作用,如用糖水替之,成品干硬而不松软。

2、做成干糍粑后要密封保存,否则会发霉变味。

3、制作前要先炒后炸,以致膨松。

4、熬糖炒糖丝时火候很关键,嫩则不粘,老则发苦。

风味:外形膨胀松泡,剖面如丝瓜瓤,外香内酥,芳甜爽口,芝麻馨香馥郁,酥、脆、甜俱全,地方特色浓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