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石柱临溪镇土特产 石柱黄水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石柱临溪镇土特产 石柱黄水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4-05-05 03:58:35

一. 重庆市 石柱 嘟巴粉

嘟巴粉(一种用纯天然蕨粉做成的食品,用筷子夹吃时用力要均匀,否则它会滑得像泥鳅,跑到地上去),荫米茶,各种天然野生菌汤及蘑菇,野猪腊排汤锅,土家腊肉腊排,莼菜肉片汤,汤煮山药蛋等。风味小吃:土家酸匝肉,农家天然豆腐,长江豆腐鱼,各种烧烤小吃等。

二. 重庆市 石柱 石柱长毛兔

石柱长毛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自农村改革,特别是1984年成立自治县以来,石柱从县情出发,科学决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长毛兔为主体的节粮型畜牧业,经过20多年,长毛兔从无到有,从零星养殖到规模生产,由少到多,从集约化经营到产业化推进,兔业崛起在石柱土家山寨。2004年圈存长毛兔241.2万只,连续13年保持在200万只以上规模,有80%的乡镇养兔,建立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20个,科技示范园3个;发展100只以上规模户3900个,科技示范户300个;养兔农户6.89万户,占全县总农户60%以上;兔毛产量1200吨,农民年养兔现金收入1.7亿元以上,近几年来年均养兔收入8000万元之上,年为财政创收150万元,最高年份392万元。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立下汉马功劳。
兔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全县从事兔毛营销的工商户1000多个,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长毛兔成为特色经济,在我县农业经济中独树一帜,是全国县级饲养量"第一大县",享有世界"长毛兔之乡"盛誉。石柱长毛兔产业,经过了曲折发展历程,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并不断发展壮大,其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一、科学决策 强化领导 营造良好氛围
20多年前的石柱在贫困线上挣扎,县贫民困。农村经济要振兴,县委在深索,出路在那里?经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结论是单靠种植业来实现腾飞是不可能的。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结合我县草地面积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经济短缺的现实,作出了以发展长毛兔费省效宏的特色经济项目,作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兔业列为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各级党政十分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利用各种工具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养兔户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县、乡镇成立了长毛兔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各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全方位支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常抓不懈,明确责任,齐抓共管,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了兔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扶持政策,利益驱动,鼓励干群发展
尽管县财力不足,资金缺乏,为保证其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发展政策,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佳效应。一是优惠扶持,发展初期对30只以上养兔户,每公斤饲料补贴0.12元,每只兔补助1.5元。对100只以上大户一直优先审批建圈用地,圈舍木材,优价供兔、草种等。二是银信部门发放专项贷款,投入低息或扶贫贴息贷款1000多万元,扶持特困乡镇和农户发展。三是制定保护价收毛,在价格疲软时,县上及时制定了保护价,兔征税,维护了兔农利益。四是统一防疫,1993年以前,县财政年均挤出25万元用于兔瘟等疾病防疫,现在以成本收取疫苗等费用。五是建立机制激励、悬奖攻关,县上每年底都要召开总结表彰会,财政拿出5-20万元,奖励先进单位、个人、养兔状元户及科技户,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了长毛兔产业经久不衰。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兴兔,提高养兔效益
长毛兔生产是系统生物工程,综合性极强。为切实收到实效,实施科技兴兔,加强了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圈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饲料配合化、防疫制度化。一是狠抓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先后引进国内外种兔15万只以上,丰富了品种资源,建市级长毛兔良种扩繁场1个,县二级长毛兔良种场5个,加强了纯繁与推广,提高了兔群品质。建立了良繁户303个,扩大优良基因,强化了提纯复壮工作,改良面80%左右。二是推广普及养兔实用技术。主持组织实施了石柱《长毛兔生产配套技术开发应用》课题,兔的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种草养兔和兔颗粒开发应用。获得原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抓了技术培训工作,对养兔户、基层干部、畜牧兽医人员科学养兔技术的系统培训,并加强技术指导,共培训20万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近30万册,提高指导和饲养长毛兔的综合水平。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大专院校学习,请国外养兔专家、院校教授、学者到我县讲学、川技术,达到了技术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三是强化疫病防治工作。疫病防治是养兔成败的关键,全县建立了以乡站为核心的疫病防治网络体系,坚持每年春、秋两次防疫制度。推广了标准圈舍的建设,定期消毒驱虫,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有效控制了兔病发生与流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四是加强了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抓了种草养兔工作,在农区推广了人工种草,建立家庭"小草园"5万亩。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解决了兔青绿饲草不足的状况;抓了兔配合饲料、颗粒饲料的开发,大力发展工业饲料,全县建饲料厂8个,满足兔农之需,打牢了兔业良种"良法"的物质基础。
四、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没有市场和销路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我县把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富民和纵深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直重视和加强流通,放开经营,积极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一是打破了垄断经营体制,推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经营,激活了市场。二是强化了市场建设,扩大外销,全县投入400多万元,建13个兔毛专业市场,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低税低费。四是加强兔毛质量监控,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不法行为,树立了兔毛良好形象。五是培植龙头企业,争取世行贷款投入,建成90年代世界先进设备的兔毛纺织企业,对兔业增值增效发挥较大效果,近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努力今年又成功引进了山东如意集团兔毛加工企业,实力雄厚,开发技术强,产品花色多,无疑对产业化建设推向新高潮,再上新台阶起关键作用。

三. 四川省 广安 邻水县 御临龙须茶

御临龙须茶

御临龙须茶的原料来源于无污染的华蓥山龙须沟旅游区生态茶园早春幼芽,经香薰玉焙而成,品质清纯高雅,清香自然,汤清色翠,形美味爽。

四. 重庆市 石柱 水晶粉丝

水晶粉丝全系采用高山土豆为原料,以土家人原始的纯手工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色味俱佳,口感舒适的特点,是家庭饮食、款待嘉宾、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

五. 重庆市 石柱 土家花袜垫

土家鞋垫俗称土家花袜垫,历史悠久,名传九州,早在宋代土家人就能用自产的"斑布"编织"西兰卡普"(土花被面)。花袜垫是其有代表性的一种挑花刺绣品,它的图案有绣给友人的"八角回"、"四叶草";绣给恋人的"红豆花枝"、"龙凤呈祥";绣给丈夫的"万字格"、"鸳鸯戏水"等等,是土家女子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现已开发成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馈赠亲朋之上乘佳品。

六. 四川省 广安 邻水县 御临榨菜

据传明建文皇帝途经邻水县幺滩,夜宿于老妪家,吃到一种清香可口的咸菜,大加赞赏。四邻妇女闻之,尽皆仿制。于是,民间制品得以流行,故称御临榨菜。其独特的腌制工艺相传至今,极负盛名,远销重庆、甘肃、江苏、广东等省市。( 广安)

七. 安徽省 六安 霍邱县 临水酒

临水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临水酒产自有千年酒乡之称的霍邱临水古镇。临水地区酿酒始于唐、显于明、兴于清,一直扬名至今。唐贞观年间,临水就有“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而“临水玉泉”的取名,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时流浪淮西一带,替人放牛。一次中暑垂危荒野,被一位名叫玉洁的村姑汲廉泉水相救。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派钦差到临水寻找救命恩人,村姑玉洁不知去向,遂赐廉泉为“救驾泉”。朱元璋饮酒思源,便取玉洁、廉泉首尾二字,赐名临水酒为“玉泉”。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朝廷大宴群臣,特诏临水酒为皇家贡酒。
临水酒业坚持“ 推动进步,创造财富,奉献社会,实现自我” 的企业宗旨,弘扬“ 执着不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进取不止” 的企业精神,遵守诚信为魂、做生意就是做人的原则,忠诚地对待客户、对待消费者、对待社会,以诚信保品牌,以管理保品质,以优良的产品品质、完美的服务质量赢得客户和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创新是品牌的生命”。临水酒业在品牌开发上,充分挖掘“临水”酒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酿造工艺,秉承精髓,创新品质,开发了 “临水1949”、“ 金临水”、“临水坊”、“临水玉泉”、“临水缘”、“新品皇家庆宴” 等系列临水产品,使“临水”酒这一大家耳熟能祥而又倍感亲切的历史文化名酒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八. 云南省 临沧 临翔区 鸡枞菌

又称鸡土从 、鸡菌、白蚁菰。真菌学分类属鸡土从菌属和华鸡土从菌属。云南12种,其中肉柄华鸡土从 菌和空柄华鸡土从 为云南特有。是中国鸡土从 菌主产区,年产2000吨以上。鸡土从 菌菌盖光滑粉披如鸡羽,中部凸起状如斗笠。菌柄圆柱形至纺棰形,末端多具不等长的假根与菌台相连。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白蚁巢上或其近围。菌肉细嫩、质韧,味如鸡肉丝,含有多种氨基酸、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及钙、磷等多种矿物元素。菌体鲜甜可口,清香四溢,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药效,是集食用、药用为一体的著名野生食用药菌珍品。云南罐制油鸡土从菌,颇受市场青眯。其菌丝培养在Difeo培养基上已获成功。

九. 云南省 临沧 临翔区 临沧长毛山羊

【种质原产地】 云南省临沧县

【主产区与分布】 主要分布于临沧县的章驮区和风庆县的诗礼区,大理州的巍山等县和丽江地区

【形成历史】 云南省临沧县在1980年畜禽资源调查时被确认的。因其被毛较长而被称为临沧长毛山羊

十. 重庆市 石柱 都巴粉

“老深山”纯天然都巴粉,又名蕨根粉,是用珍稀植物———野生蕨的根制作的淀粉。被人们誉为“黑色食品”,古人以“堆盘吹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的诗句赞美。它不仅粘糯爽口,还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润肺止咳、防癌、降血压之食疗功效。是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味。

都巴的原料是蕨根粉,顾名思义,是从蕨的根茎中提取的淀粉。蕨又名锯菜、龙头菜、拳头菜、蹩脚,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称,日本人誉为“雪果山珍”。

成熟蕨的根茎呈紫色,含特殊高级淀粉,其淀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铁、锌、钙、黄酮、硒、锶、镁、磷、锗等微量元素,历来广为人们所喜食:蕨根粉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清热解毒、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等功效.对咽喉疼痛、牙周炎、泻痢和冠心病等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是老人、孕妇、儿童理想的营养保健佳品。

土家山民历来有采挖蕨根粉(即都巴粉)的传统。据传,这一传统始于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1933年11月,贺龙率领红三军开进石柱境内的冷水、栗子坝(今冷水乡、沙子镇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劫富济贫。栗子坝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土家山寨,由于深受乡团和土豪乡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栗子坝一带的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年因夏涝严重,粮食大面积欠收,本就不多的艳食被国民党的军饷、军粮征收殆尽,群众生活愈加困苦。到了冬天、群众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者比比皆是。贺龙进入栗子坝一带后,亲率调查人员到黑洞槽了解群众疾苦。他发现黑洞槽的41户农民中,有40户已经完全断炊,他焦急地寻找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在从黑洞槽返回驻地的途中,贺龙意外发现,蕨根中富含淀粉,提取出来,可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返回驻地后,他立即组织小分队发动群众挖蕨根打粉,做成都巴,安全度过了冬荒·从此,都巴成为石柱土家山民在饥荒时赖以维生的最佳选择。

每到立冬至春分前,也就是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人们上山采挖蕨根,因为此时蕨根的淀粉含量最高,蕨根不易霉变,出粉率也相对最高。

“根啊根,三尺深,挖一挖,哼一哼。”这是人们在挖蔽根时常念的顺口溜。蕨根深埋于地下,用传统的锄头、铁锹等工具采挖比较费劲。蕨根采回来后,用清水冲洗掉泥沙杂质,刮除表皮,切成约l0厘米长的小段,用篓装满封严,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天后捞起,漂除异味。

漂洗后的蕨根飘散着植物根茎特有的清香,人们将其摊在水泥晒坝上或在溪流边的干净大石上,用特制的木捶捶碎或用石臼捣烂,再装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尽淀粉,将缸中粉浆用纱布过滤出渣滓,再反复自然沉淀。在现代机械化作业中,则将浸泡后的根茎放人碎浆机内,边破碎边加水,然后稀释搅拌均匀,分别用80目和100目网筛过滤两次。过滤后的粉浆迅速放进沉淀池或水缸内,待其自然沉淀后,排去清水,即得到湿蕨根淀粉·将沉淀池内的湿淀粉取出晒至粉状或用50℃~60℃高温烘干,即成蕨根淀粉,也就是都巴粉。

都巴粉可即取即食。取适量都巴粉,用少量温水(40℃度以下)稀释后用沸水冲泡后食用,还可加人白糖、蜂蜜或制成果冻,或掺拌面粉制作其他食品食用。

在土家族山寨,人们食用都巴粉,一般不采用速食的方法,而是用温水将其调和成面团,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置人沸水中煮至都巴块全部浮上水面后捞出,或拌腊肉、炒腊肉,或加糖、芝麻花生末,炒成香甜都巴块;或做成拔丝都巴块、都巴卷……无论哪一种方式做成的都巴块,都酥软缠绵、满嘴留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