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华老杨家特产专卖电话 龙城区老杨家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华老杨家特产专卖电话 龙城区老杨家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9 17:05:44

一. 河南省 周口市 西华县 西华黄牛

郸城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且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 本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为当地各种生物的繁衍成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水生植物的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 周口)

二. 天津市 滨海新区 杨家泊对虾

杨家泊对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严格审核,日前,汉沽“杨家泊”对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获得通过。这是继“茶淀”葡萄之后,汉沽获得的第二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据介绍,地理标志是由“原产地名称”逐步发展而来的,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于农副土品、传统的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等诸多领域。根据《商标法》,地理标志是指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杨家泊是历史悠久的水产名镇,“千亩对虾养殖基地”获国家级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水产品获无公害产品证书。该基地还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进行反季节养殖,创造了对虾单位亩产1030公斤的全国第一纪录。该商标的成功注册将对汉沽的特色农业、旅游业、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直接带动就业机会、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老队长扒鸡

老队长,名张士田,家住龙山镇龙北行政村龙西村。解放后就担任生产队长几十年;一生从事扒鸡行业,其主要原料是以本地土鸡,并加入60多味名贵中药材精心加工而成,其色、香、味、形均佳,有皮脆、肉软、味美之特点,远销省内外。现张士田已去世,其外孙朱丰收继承传统扒鸡加工工艺。现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肖像商标。

四. 江西省 新余 渝水区 酸萝卜老鸭汤

材料:老鸭1800克,酸萝卜900克,老姜一块,花椒四五粒。


1、老鸭子打整干净,取出内脏后切块;酸萝卜清水冲洗后切片,老姜拍烂待用。

2、将鸭块倒入干锅中翻炒,待水汽收住即可(不用另外加油)

3、水烧开后倒入炒好的鸭块、萝卜,加入备好的老姜、花椒。


经典一些的做法是用炖锅慢火煨上两个半小时,不过平时为了方便用高压锅更快些,这里就用高压锅了。

五. 宁夏 银川 灵武市 羊肉老搓面

羊肉老搓面由上好的面粉加上精选的羯羊肉梢子制成。面由手工搓成,您可以看到清亮的羊肉汤、鲜亮的辣子油,雪白的搓面上点缀墨绿的香菜,鲜嫩的羊肉、翠绿的梅豆、乳白的豆腐。一筷子挑起,香气四溢。

羊肉老搓面的高汤由新鲜的羊骨及骨髓文火熬制,搓面里肉、菜、豆制品搭配比例适当,营养丰富,滋补功能强。是一种老少皆宜,非常贴近百姓口味,适合大众消费的风味速食面食小吃。

六. 台湾省 台东 正老东台米苔目

制作米苔目的过程虽然繁琐,但传承三代的老东台,始终坚持选用上好的在来米精心制作,每天并只做当天的分量,以常保新鲜。老东台咸米苔目分干湿二种吃法,喜欢喝汤的客人,大概都会爱上它鲜美的汤头,因为它的高汤是用柴鱼熬煮而成;加入柴鱼片,几乎是台东地区所有米苔目小吃店的共同特色,但是像老东台这样精选整条新鲜柴鱼切片,倒是少见。( 台东县)

七.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老厂酒

罗平有一种包谷酒,因产于虎山脚下的老厂村,故名老厂酒。老厂酒已有150多年的酿造历史。不加酒精的纯玉米发酵法、当地独特的高品质清泉水和铜锅酿造工艺,使老厂酒酒质醇厚、浓香扑鼻,深受百姓青睐。1974年,此酒就曾获过省优产品称号,在滇东北地区,可算名副其实的“好酒”。

凡去罗平的外地人,都想主设法捎一壶老厂酒回去,或自已品味,或赠亲送友。但长期以来,由于小作坊式的生产,老厂酒产量不高,致使人们“常闻其名”而“不谋其面”。直到近几年,罗平把老厂酒作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开发,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规模,才使好酒走出深山,畅销于曲靖、昆明等地。1995年,正当沱牌枸杞酒在曲靖走红时,老厂酒告别了散装历史,稍稍披挂一番后便在市场中夺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越卖越火,一时间名声大噪,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上竟出现了假冒的老厂酒。1996年8月,有关部门开展了长达1个月的打假活动,才使其得以保全“真身”。

今天,在对老厂酒的开发上,罗平县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继续提高质量,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延长了窖期,同时新研制开发了老厂醇、老厂窖酒等几个新品种,采用全新包装,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改造了技术设备,使年生产规模达2000吨,从规模、质量营销手段等方面全力创名牌、保名牌。

老厂酒的名还是喝出来的。因为罗平人善饮就如同这酒一般有名。产好酒的地方必然也盛产能喝酒的人,这道理似乎很说得过去。如果去罗平,当地人是不会用其他酒来招待客人的。先上几瓶老厂酒,不够再多加几瓶,还是老厂酒,统统浓香醇烈,浓得头晕,香得开胃醇得地道。主人会追着你越来越朦胧的意识反复强调:老厂酒,喝了不打头。你也确实没有感到“打头”,就已身入醉乡。

或许老厂酒真正的魅力,还在于与罗平人喝,或是在罗平当地喝,这样关于罗平与罗平人的种种情趣便会融入酒中,喝出更多的意蕴,更深的感情。这也可算酒文化的一种吧。

  

八. 山东省 潍坊 昌邑 昌邑老面大饽饽

昌邑老面大饽饽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邑老面大饽饽是山东潍坊昌邑的。

昌邑,丝绸之乡、历史名城,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农村各家各户都拿出积蓄的细粮,蒸大饽饽用来上供和招待亲朋好友.

昌邑老面大饽饽

昌邑市面食协会

12929138

馒头

九. 北京市 密云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

材料:袋装干黄酱(北京人只用六毕居的,买不到黄酱,用甜面酱)带皮五花肉半斤,葱姜粒适量,绿豆芽半斤,黄瓜一根,心里美萝卜一个,香菜一把。酱油,盐,白糖,料酒适量,面条一斤(最好是手擀面或是刀削面拉面也不错)。

准备:把干黄酱放入一个大碗里,加少许凉开水调匀,水不能加太多,太稀了不好看。把五花肉洗净切成指甲盖大小的丁。黄瓜和萝卜去皮切细丝,香菜切段,绿豆芽淖水。

做法:炒锅下油(油要多多放,至少三两油),油热后下葱姜末,爆出香味后下肉丁翻炒,同时加入料酒,少许盐,酱油,待肉丁炒熟时倒入调好的黄酱,不停翻炒(不然会巴锅糊底),同时加入料酒,盐,白糖(若是甜面酱就不放白糖),炒至酱鼓出大泡,颜色变深即成,盛入大碗中。大锅加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事先准备好一个盛面的大碗,碗内放入温开水,煮熟的面捞入放了温开水的碗里,上桌。吃时把面条捞出沥水盛入碗中,加入一大勺酱,放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段,绿豆芽。爱吃酸辣味的可以加辣椒油和醋,然后象拌热干面一样搅拌均匀。

十.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之一,而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支独有流派,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流派。它与杨家埠年画一样,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都凭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有了一席之地,堪称“寒亭名片”。

溯源

西杨家埠村是杨家埠风筝的的中心产地,也是潍坊风筝的故乡。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末,西杨家埠的艺人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与风筝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风筝与木版年画成为齐头并进的姊妹艺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风筝4万余只,其附近仉庄、三角埠、王家道、仓上等村也开始仿效生产。清末民初,杨家埠一带村庄所扎制的鹤、燕、蝶、蝉及各种人物风筝近百种,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仅西杨家埠村就有60余户、200余人从事制作,年扎风筝18万余只。“七七事变”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每逢潍城沙滩二、七大集,杨家埠风筝上市量8000余只,年经销量超过20万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埠风筝受战乱影响,日趋衰落,至潍城解放前夕,风筝的扎制业几乎濒于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风筝的制作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得到恢复。其中哪吒闹海、刘海戏金蟾、水漫金山寺等20余种风筝,已开始销往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在北京、天津、潍坊三家风筝产地鼎足而立的竞争中,潍坊风筝以扎、糊、画俱佳和放飞高稳的特点,独树一帜。1958年,西杨家埠扎制的风筝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参加了美、英、日、法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和放飞。

“文革”期间,西杨家埠的风筝扎制业受到极大破坏,年均扎制不足1.5万只。1978年,杨家埠风筝得到长足发展,年扎15万只。1981年已达到抗战前的水平。1984年,杨家埠风筝的扎制达35万只,1986年达50万只。1987年,杨家埠村风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杨家埠风筝年扎制量突破100万只。

杨家埠风筝的扎制原多为鸟虫与人物类,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现杨家埠风筝已拥有300多品种。小不盈尺,放飞时用细线牵动,微风即起;大长数百米,放飞时需8吨载重汽车牵引,四级风以上方能腾空。198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风筝比赛中,杨家埠风筝以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起飞平稳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友人。其中,“荷花屏”、“小蜈蚣”、“天女散花”、“友谊花开”、“钟馗”、“包青天”等10余件作品,分别获全国风筝比赛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设计奖。1986年,西杨家埠村85岁的风筝老艺人杨同科,积其丰富的扎制经验,创作了长350米,腰径70厘米,共320节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放飞中,使国内外20万观众为之叹服。美国《洛杉矶时报》用一个整版的彩色篇幅刊登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台也纷纷作了报道。泰国《世界日报》称“山东杨家埠风筝蜚声中外”。1988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有美国、联邦德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负责人,一起荐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

杨家埠风筝扬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游人。西杨家埠接待来宾逐年递增。谷牧、贺敬之、朱穆之、郝平南等来此为其题词赞誉。有4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来参观。1988年9月,民间艺人杨其民应邀参加巴西中国艺术节,进行风筝扎制表演。同年11月党支部书记杨高之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杨家埠风筝正以窗口的作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风筝产品也已由低档,转向中、高档,由内销为主转向外销为主。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