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普宁家乡特产手抄报 四年级我的家乡手抄报普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普宁家乡特产手抄报 四年级我的家乡手抄报普宁更新时间:2024-04-12 18:29:02

一. 新疆 昌吉 阜康市 昌吉手抓羊肉

从哈萨克民族中传来的一种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较简单,即先将带骨的羊肉剁成块,放入清水中煮熟,捞出后上面撒上洋葱末、盐、再浇点滚汤即成。这种肉味道清纯软嫩,油香不腻,既可吃肉,又可喝汤,是本地人招待来客的美食。特别用小羊肉煮出的,谓之“羊羔肉”,其美味则更具上乘。( 昌吉)

二.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豆干

普宁小食珍品的豆干,是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油炸豆干,以皮酥脆,肉嫩滑,味香爽口,常食不厌而驰名海内外。(普宁)

普宁小食珍品豆干,是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其工艺流程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掺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煮熟后有的还用栀子染色。制作普宁豆干要有适宜的水质。普宁豆干的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现在,普宁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煎”,即是把豆干切成小块,在鼎中煎后,掺入韭菜称“豆干压韭菜”,是普宁农家俗菜。第二种“焗”,即把豆干切成小块之后,加上少量清水,再用油炸过的少许鱼脯、几段蒜白,焗成后是清香可口的下酒好菜。第三种是“油炸豆干”,即把成块豆干放进沸油鼎中,待皮呈赤色后捞起切成小块,用生蒜头、韭菜盐水或辣椒酱为佐料,便为滋味独特的普宁名菜。普宁油炸豆干,以皮酥脆,肉嫩滑,味香爽口,常食不厌而驰名。普宁油炸豆干,是汕头人民政府迎春联欢节款待海内外嘉宾点心席十六个小食品种之一。

普宁豆干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外也是名菜。如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等地都有普宁华侨经营豆干生意。1986年10月,普宁渔新村旅外侨胞叶智坤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探亲时,特地请家乡会制作豆干的人,教他制作豆干的整套技术,以备回加拿大后经营制作豆干的生意。

据说,普宁光南村民早在明朝初期就学会制作豆干了。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之后,他的军师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到普宁一带,为人选地建房屋、造寨门、修坟墓等。当时,光南村的二世祖母逝世,请何野云选地造墓。他同时教村人制作豆干。此后,光南村人便制作豆干到市上出卖,制作豆干剩下的豆渣用来喂猪。因此,制作豆干和喂猪便成为光南村人数百年来的主要副业。

现在,普宁会制作豆干的人很多,有些村庄的制作技术已超过了光南村。在城镇乡村中到处有卖豆干、油炸豆干的小摊和小食店,不管谁品尝到豆干,特别是油炸豆干,都称赞:“油炸豆干,清中有香,补而不燥呀!”

制作工序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掺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有的煮熟后还用栀子上色。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普宁市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种。油炸豆干更是普宁的民俗风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头蓉,更觉可口。

有华侨把普宁豆干的制作工艺带到国外,经营此项生意。

三.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西陇灯笼

西陇灯笼

西陇村民从明朝初年开始制作灯笼,以后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灯笼的规格和款式多样,技艺独特,制作精美,产量多,有“日出千灯”之誉。产品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西陇灯笼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在选竹上颇有考究,一般竹不能用,只有观音竹才能编制。编制灯笼工序复杂,先要取好各种规格,磨去青皮,削去咀口,使其滑润,然后定片、切片。定片切片要准确,竹片厚薄一样,切出的竹片在去掉内膜后,便是切篾条这道硬功夫了。每片竹片都要削成小如火柴枝,薄如纸片的16条均等篾条,功夫最好的每次可削两片竹片,用嘴咬出32条均等的篾条。篾条准备好后便进入编制了,编制灯笼头和收灯笼脚难度较大,技术性较高;而编灯笼身因事先有各种形状规格的木制模具可依样编成,故孩童也能学编。灯笼胚编出来后,接着便是糊丝纸、书写字画、上桐油了。

西陇灯笼规格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多彩多姿。技艺娴熟的村民能闭目随意编制出各式灯笼。其规格最大的直径60厘米,最小的如小灯泡,可供小孩秋天放风筝时系在风筝尾巴上。傍晚风筝上天,点点红光,煞是好看。灯笼形状千姿百态,有方形、柱形、圆形、柿饼形、蜂箱形、圆桶形、葫芦形、橄榄形、花瓶形等等,加1画匠在灯笼壁上配上喜庆红字,画上龙、虎、马、牡丹花等各种图案,并在灯笼底部固定装置的凹木里点上烛火(今有的装上电灯泡),俗谓“灯笼肚内亮”,烛光透过丝纸层,玲珑剔透,红光莹莹。灯笼,旧时用于夜里走路照明。农村逢年过节,门前吊上灯笼,平添节日喜庆气氛。晚上小孩手执一支小灯笼,游街串巷,互相观赏,十分热闹。(作者:王史风时间:1988年12月)

四.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敦煌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敦煌手抓羊肉采用敦煌当地戈壁放养的“绵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质嫩,易消化,无膻味。蛋白质丰富,成品,瘦肉软烂而不柴,肥肉香滑而不腻,满口肉香,回味无穷。

烹调方法:煮

味型:咸香味

主料:本地西湖滩羊排1000g

辅料:蒜片20g、椒盐15g、葱姜20g、香菜5g

调料:盐20g、味精5g、鸡精5g、孜然面10g、细辣面10g、花椒10g、茴香15g

制作工艺:

1、将羊腰肉剁成二寸长、五分宽的块,用水洗净,葱切段,姜切片,萝卜切成大块备用。

2、锅内倒入清水,放入羊肉在旺火上烧开后,撇出浮沫,把羊肉捞出洗净,接着再换清水烧开,放入羊肉和事先用大料、花椒、小茴香、桂皮、干姜等调料包好的调料包,再放入葱段、姜片、萝卜和精盐。待汤烧开后,盖上锅盖,移至微火上煮到肉烂为止。

3、将肉捞起,盛在盘内,配上椒盐、蒜片、洋葱段一同上桌即可。

风味特点:肉质鲜嫩、孜然香味、肥瘦相间、肥而不腻

操作关键:

1、羊肉必须用清水漂洗干净,这样羊肉煮熟就不会发黑

2、煮的时候必须注意火候,大火烧开微火慢煮,这样羊肉不易脱骨,且容易入味。

3、盐要炖煮好后放,否则会影响羊肉的口感,失去水分;好羊肉才有好口味,所以一定要选择上等羊肉制作,没有膻味。

五.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青梅

普宁青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普宁青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普宁青梅”是指产于广东省普宁市的青梅,是该市,普宁市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全市2008年有青梅种植面积16.3万亩,年产量3.5万吨,出口量2.8万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县(市)级首位,1995年4月被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青梅之乡”,同年4月,广东省又确定在普宁建立“中国青梅种质资源基地”。.1997年被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并被载入《广东省优稀水果图谱》。.2008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对“普宁青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种植历史

普宁有传统种植青梅习惯,栽培已有700多年历史。建国前青梅主要分布在高埔河、梅林河、大坪河流域的自给型零星少量面积种植,并有“高埔河沉船、酸了龙江”之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普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确立了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了南阳山区乡镇和铁山山系二大青梅栽培基地的建设。高埔、船埔、大坪、梅林、大坝镇和后溪乡、大坪农场、马鞍山场等15个乡镇场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

自然条件

普宁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22℃,12月份平均温度15℃,1月份13.5℃,无霜期352天,年均降雨量2126.9毫米,微丘红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这些优越生态环境是优质青梅种植的理想区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普宁市最大宗水果,基本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商品化生产格局。.

生产加工

普宁果梅加工制品品种丰富,主要有干湿梅、咸水梅,蜜饯类有蜜梅、酥梅、陈皮梅、情人梅、相思梅、甘草梅、话梅等,还有梅酱、梅酒、梅汁等三大系列几十个 品种。其中“酥梅”以其色泽雅观、肉质酥脆、品质上乘,具有原果风味而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被外商誉为“凉果之珍品”。普宁青梅制品80%以上出口,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俄罗斯以及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普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主要品种

普宁青梅优良品种有10多个,其中主栽种的优良品种有软枝大粒梅、大青梅、白粉梅、黄枝梅、软枝乌叶梅、青竹梅、软枝大青梅和矮白梅品种等。.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普宁青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普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普宁青梅产地范围的函》(普府函〔2007〕1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普宁市所辖行政区域。.

六.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梅林砂锅

梅林砂锅

普宁梅林陶器厂生产的各式砂锅,造型呈葫芦状,浅红灰色,也有呈褐色。其特点是陶质好,陶锅体薄而匀称,受热快,可节省火力,煮饭粥保持原味,喷香可口;或经煤火烧水过夜,也不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梅林砂锅,畅销惠阳、梅县、汕头等市县。

梅林砂锅生产始于本世纪30年代,为本县梅塘人吴贤、吴廷和、陈文等三户人家传入,手工操作,工场简陋,生产数量有限,造型单调,但质量稳定,销售十分抢手。该厂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为集体所有制的二轻企业,1978年归乡镇企业。

砂锅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陶器厂周围的鸭池、西门、梅光、埔尾、高田等村落,少数辅料分布于马鞍山。该厂仍然采用原始的手工生产工艺,烧窑仍以山草为原料,年最高产量100万件(只)。(作者:郑炳城时间:1988年12月)

七.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豆酱

洪阳镇生产豆酱有150多年的历史,选用黄豆、面粉、食盐为原料,经过发酵、晒制、蒸气杀菌等生产流程制作而成。产品呈金黄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香甜可口,是调味佳品。今洪阳酱油厂年产豆酱150吨,其中“培峰宝塔牌”豆酱1987年获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行的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优秀奖。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普宁)

豆酱是潮汕地区一种用优质黄豆泡蒸(煮)熟后经天然发酵制成的食品或调味佳品,历史久悠久,特别是普宁豆酱最为盛名。迄今已有15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源兴、财源、祥裕三大商号所产为佳。

普宁豆酱是选用鲜庄黄豆、面粉、食盐等原料,经过发酵、晒制等生产流程精工制作而成。豆酱呈金黄色,内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味香质醇,营养丰富,适口卫生,是居家烹调之调味佳品。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普宁豆酱生产有很大发展,且有大批量出口,远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最高年份出口量18万公斤。为提高产品质量,厂家增设蒸气杀菌,使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以确保贮藏期。又不断改进包装装璜,有250克罐头装和500克玻璃瓶装,750克玻璃樽装等,携带方便。现除洪阳外,县酱油厂、县罐头厂皆有生产。内销用“培峰宝塔牌”商标,出口用“天坛牌”商标,投放国内外市场。近年来随着豆酱质量提高,销量倍增。1986年培峰宝塔牌豆酱,于汕头市商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优秀产品第二名。于1987年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办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获优秀奖。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八.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大长陇南糖

大长陇南糖

大长陇南糖为大长陇陈广泰创制,该号现衍传5户,今大长陇各糖食铺所产也佳。制时精选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后加白猪肉丁铺于平盘上,后用麦芽糖、白糖加猪油熬“苷”,再把“苷”浇在花生仁上。产品胶软不粘牙,香甜嫩滑且松脆,油而不腻,为潮汕饼食名产之一。

九.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家乡菜

“家乡菜”又名“中华碎米七”,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顶,经九蒸九晒加工而成。当年贺英游击队在四门岩战斗时,当地的百姓将山上的野菜采摘回来,经过加工后,做成了汤送给游击队员喝,因此家乡菜在当地又名红军汤。此汤入口清香,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消炎败火,是天然的美味佳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