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长沙有湘西特产吗 湖南湘西州特产简介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长沙有湘西特产吗 湖南湘西州特产简介更新时间:2024-04-04 18:44:28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岳麓区 长沙烟熏腊肉

一、腊肉制作的目的是为了长久保存肉制品,因为在过去农村不是天天杀猪,再加之没有农贸市场,    

而在腊月杀猪后,需在一年内保持家中有肉,而传承下来的一种农家传统,历年腊月杀猪。鲜肉切分后腌制10日左右起卤,继而凉晒半月,再吊在厨房内受灶烟熏陶,月余后即成“烟熏腊肉”。久藏不腐,腊香味美,煮熟切片,瘦肉棕红有泽,肥肉油而不腻,上席佐餐均宜。 二、腊肉一般在冬天腊月把剁下来的猪肉分成20斤以内的长肉块,放在铁窝内用火爆的粗盐进行磨擦,上盐,然后再放在灶头上方凉干,用旧报纸包好。接下来就用 烧饭时烟火进行长时间的熏烤一般经过一至二个月的时间就可熏好。然后就可放在阴凉干爽的地方备用。 炎陵腊肉因放料的时间有讲究(只能在进入腊月季节放可下料),所以即使是留至夏天食用也不会变质,味道一样可口,风味仍存由于在熏烤过程中,肉的脂肪尽可能的被熏烤完,所以吃起来就不觉得油腻。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八树

学名小卫矛,卫矛科小灌木。高0·5米至2米,茎干及老枝有窄条状四棱木 栓翅。羽状复叶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宽2厘米,叶背近脉处常有稀疏细 毛。伞形花序,"只有一至二朵花,花梗短,长3厘米以下,花与叶同时开放。春发秋 落。果紫红色,近球状,有四浅裂。是预防和治疗漆毒的良药,民间有"你七(漆) 我八,你讲打我讲杀"的俗语。我县高、申山地区均有野生,少数漆农有家培。( 龙山)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石牌百合

石牌镇位于湖南省龙山县县城北33公里,总面积68.3平方公里,一万六千多人。近年来,龙山县石牌镇由于百合产业大力发展,从一个普通的边贸小镇,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

多年来,百合种植与加工逐步成为石牌镇主导产业,全镇农户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百合种植加工,拥有30亩以上百合种植大户105户,百合加工龙头企业2个,百合加工大户42户,百合专业合作社1个,从事百合加工和销售的人员超过250人;建立了百合批发市场1个,年鲜百合交易量达2万吨左右。干鲜百合更是远销上海、杭州、武汉、广州、郑州等地,热销上海世博会。

2011年8月,石牌镇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荣誉。

2012年,石牌镇百合种植突破1.6万亩,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1.8亿,人均增收11215元。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湘西土家腊肉

土家腊肉是湖南湘西张家界的。湘西人有一种隔年熏腊肉的习惯。每年临近年关,杀了年猪将正肉、猪头、猪脚全部用于做腊肉。首先将鲜肉砍成五六斤一块的长条,然后 揉盐和各种香料后放在大缸里(决不能用水洗)腌四至六天 ,为了使肉入味均匀,隔一两天就要把肉翻一遍。待盐及香料浸进肉内,再高高的穿挂到火坑的房梁或灶头上,以烟火慢慢薰干。薰制得比较好的腊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桔子皮薰烘,腊肉油中透红,红中透亮,不见烟灰,颜色更显好看。

炕腊肉是一件粗活,里面可有着许多“ 学问” ,一样的炕房、一样的功夫、一样的燃料,熏出来的腊肉就可能会有千差万别。熏腊肉一定要讲究方法,熏肉不能用急烟火,这样腊肉会变味,熏肉的时间既不能短也不能长,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肉的腊味。时间太短则品尝不到腊味,时间太长则会让你难以下咽。腊肉做菜前须洗净,煮熟、蒸软、再切片,既可直接醮酸汤辣子食用,也可加佐料翻炒,香味独特,菜色亦佳,在凤凰的餐馆腊肉一般炒蕨菜。

五.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湖南棕编

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棕编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棕编工艺上升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并不久远。上世纪30年代,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精研棕编技艺,才开始出现商品生产,棕编的品种、技艺得以发展。易正文对棕编兴趣浓厚,相传除认真学习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种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综编易”。这可能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棕编“鼻祖”了。

即便是现在,搞棕编的人也寥寥无几。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综编的只有王文定一人。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4年作品《综编》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苗族首饰

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现根据州博物馆藏品和湘西银首饰的基本特色作如下介绍:

一、头饰

1、银帽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项,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

2、银花大平帽

银花大平帽,民国早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1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型,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二、颈饰

1、轮圈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

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

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3、盘圈

盘卷,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

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饰。

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童项圈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此外,还有身前身后银饰和镯饰等典型银饰。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吉首米粉

每个土生土长的吉首人只要是从外地回家时候,第一件事情肯定去吉首的米粉店吃上一大碗香香的米粉。吉首的米粉都是用米打成粉制成。没怎么特别的。特别的是它的佐料。其他地方的佐料都是简单地放几块肉或是一些熟的东西。而吉首米粉佐料的里的猪肉、牛肉或其他肉是必须要熬制很久的,而且加进去N多材料。而且不会放汤的。

在吉首,只要远远地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就知道附近有一家米粉店了。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古丈 湘西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集天然菊花石与人工雕刻艺术融为一体独有的艺术珍宝。(湘西)

九. 湖南省 长沙市 开福区 长沙糕点

长沙生产糕点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百年,而且品种繁多,“湘”味殊浓,现略举一二如下:长沙年糕。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明、清时期,长沙城镇南货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为著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长沙奶糕。1910年(清宣统二年)江永寿堂的创始人江恒寿采用优质米粉、白砂糖及疳积糖配合成肥儿糕,清香味甜,易于消化,兼有肥儿驱虫功效,作为乳品深受欢迎。长沙主要食品作坊竞相仿制生产,成为糕点行业的一种主要食品。糕呈正方形,色泽洁白,质地细腻,含有黄豆、奶粉、米粉。气味芳香、营养丰富,便于携带、运输、贮存、食时用沸水冲调,易于消化吸收。长沙牛奶法饼。为湖南中式糕点中唯一发醇的产品,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初称“发饼”,作为一种风味独特的新型大众化食品,面世即受到市民青睐,以致店家卖俏而只于夜间出售,以招徕其它生意,促进了夜市繁荣。成为当时湖南糕点行业的“拳头”产品。主要原料为精面粉、饴糖、奶粉、甜酒、纯碱、苏打等,经面团调制、甜酒发醇、腌糖、切块、成型、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饼呈扁圆形,表面乳白色,底面棕黄色,入口松软,奶香浓郁,酒香醇绵,甘甜味美。(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