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吴川美食特产 广东吴川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吴川美食特产 广东吴川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25 01:32:13

一. 广西 钦州 浦北 扁柑

浦北境内种植扁柑始于清朝后期。主要产区分布在龙门、张黄、江城、樟家等乡镇。浦北扁柑的最大特点是果大皮薄,果皮金黄鲜亮,鲜果肉脆清甜,而且耐藏耐运。1999年浦北县扁柑种植面积11989亩,产量138760吨。(浦北)

民国时期,单家独户种植,一般种在易于灌溉的田地上,户种多的几亩,年经济收入较好。解放后的60~80年代,龙镇乡的江埠大队、林塘大队等以生产队集体种植为主,大力种植上山柑桔,成为当时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主产区龙镇、张黄、北通、江城等乡镇生产的扁柑,每年春节前一、两月上市,常年产量200万公斤;1974年12月全国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前夕,龙镇乡的扁柑被指定为该次会议的特需品调运北京。。浦北扁柑的特点是果大皮薄,最大个重250克,果皮金黄美观。鲜果肉脆清甜,

其中尤以“金钱[尸口]”果为上品。扁柑耐藏耐运。畅销区(省)内外。

二.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吴川禾虫

禾虫多长于鉴江出海口的吴阳、黄坡两镇,每年只有五、八有份才出现几次,一般在红云细雨,天气变化异常的情况下,加上逢水头起(农历初一、十五涨潮高峰期)为多,一旦出现,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水面上。这时,捞禾虫的人真是捞之不尽,一个小时左右,可获二、三百斤,用斗捞的也有十数斤之多,随着潮水的高涨,禾虫逐渐消失无影无踪,只好望河而叹!有捞禾虫经验的人,掌握禾虫出现的时机、地点,捞具好,加上眼利手快,就捞得多。禾虫 生于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其形体像小蜈蚣,长约三十至四十厘米。人们常说,蜈蚣的脚最多,可是禾虫和脚比蜈蚣的脚还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虫身上可随时交替变换着红、黄、绿、蓝、紫的颜色,并且十分鲜明。把它煮熟,就就成纯是蛋黄颜色。禾虫蒸、炒、煲、炖 ,样样皆宜,蒸禾虫加上姜、葱、油、盐 ,放在饭锅里蒸即可。炒和煲则要加上猪腩、粉丝之类的配料,不过比蒸好吃得多, 是将禾虫炖熟,用炭炕干,味道甜中带香。还有 咸禾虫,每年禾虫造,家家户户都卖几十斤,多的百余斤,用盐腌了,吃时加点油、葱、姜蒸熟即可,因此,过去吃禾虫,特别是咸禾虫,中算是穷佬菜。

禾虫虽小,口口是肉,含有丰富蛋白质,而且风味奇特,清香鲜美,嫩滑可口,实是饮酒、吃饭一道好菜。它还有滋阴、健脾、暖身、去湿之功效。

三.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吴川沙螺

吴川沙螺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的。吴川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肉质细嫩,美味可口,它还有滋阴降火,泌心润肺之功效,是广东有名的。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正如状元林召棠《西施舌》诗中所说:“就中西施舌,江瑶难为侔。” 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四. 广西 桂林 平乐 鹅梨

主要产于同安镇永福自然村,因形如鹅蛋,故名。其特点是:果实肥大、肉厚核小、肉质嫩白细腻,香甜多汁,味道甘蜜,素有“赛雪梨”之美称。

鹅梨系由该村李连明于30年代从外地引入种植。解放前只有几户种植,面积不到5亩。

解放初有15户种植,面积10多亩。1952年发展到25亩。60年代初发展到40多亩,70年代末发展到70多亩。目前全县鹅梨种植面积约80多亩。

鹅梨为一年种多年收水果,投资成本低,嫁接和种植花费劳动亦少,种植后4~5年开始挂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一般收果35~40年以上,株产150~250公斤。

五.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水果场蜂蜜

黄坡水果场蜂蜜品质极佳,确为上上精品.

《保健时报》报道,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著名科学家德漠克利经常食用蜂蜜,他俩都活到了107岁。俄国教授谬尔1,每天早晚服用蜂蜜,120岁时还精力充沛。

蜂蜜几乎含有蔬菜中的全部营养成分。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神,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高血压、肺结核、胃溃疡等患者常吃蜂蜜能改善症状,此外它还可润肺止咳、祛痰、润肠通便、解毒、医疮、止痛、众中益气、调和诸药,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覃巴芝麻

覃巴土质独特,所产芝麻也与众不同。

黑芝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钙、磷、铁质等。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芝麻素、芝麻酚、甾醇及卵磷脂等营养素。《神农本草经》说,芝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本草纲目》称“服(黑芝麻)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两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黑芝麻作为食疗品,有益肝、降脂、补肾、养血、润燥、乌发、美容等作用。

七.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蟛蜞汁

    吴川蟛蜞汁价廉物美,清香可口,能下气化痰,去积腻,助消化,是当地人极喜爱的佐餐酱品小食和调味品,也是馈赠远方亲友极富地方风味的珍稀礼品。吴川蟛蜞主要繁殖于吴阳的芷寮、限口和黄坡、中山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它形如小蟹,拇指大小,当地亦称"黄钳"。其种类较多,常见的根据其双螯的颜色,分为"红螯"、"白螯"两类,制蟛蜞汁则以活动于潮田中的"白螯"汁味最佳,消食化积功效最强。人们把捕到的蟛蜞盐腌一两天后,放进刻制有交叉纹齿的陶盆内擂研成浆,滤去壳渣后即成蟛蜞汁。将蟛蜞汁装进瓦罂内,用灰泥浆密封罂口,贮放阴凉干燥地方,过了一段时间后,罂内蟛蜞汁发酵成熟,开封取食,浓香扑鼻,可令人食欲大振。( 吴川)

蟛蜞汁,是吴川的之一,因为黄坡镇位于咸淡水交界处,出产的蟛蜞尤为出名。

蟛蜞汁有开胃消滞,化痰祛积的功效。胃口不好的小孩,只需在白粥中加点蟛蜞汁或用蟛蜞煲粥,便有改善。

蟛蜞只有拇指大,分白蟛蜞、红蟛蜞。白蟛蜞形似大闸蟹,钳上也有细毛,较红的蟛蜞功效更好。其制法是:捉回蟛蜞洗净,晾干,下适量盐腌,三、四日后即可取出搅碎,以往是用捣臼碎,现用机械搅拌磨烂成浆,用陶罐密封存放一段时间而成。老人说,越经久的蟛蜞汁作用越好。以前民间常把一坛坛蟛蜞汁用红泥封严盖,再用塑料布包裹整只坛,然后埋于庭院里,让人在上面行走。几年,甚至十

几年后再挖出来,味道甚佳,化痰祛积的功效更胜一筹。据说,这种做法有如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的陈醋埋放的效果一样,吸天地人之灵气而成。现在这种做法在黄坡的乡间依然流行,只是埋藏的时间缩短为两三年。蟛蜞汁,不仅成乡民日常少不了的食物,也成为吴川的向外推介。猪脚、五花猪肉蘸蟛蜞汁,食而不腻,开胃消滞。沙螺,因味淡,蘸蟛蜞汁食用更觉鲜美。

八. 广西 桂林 七星区 广西壮锦

产于广西天峨。

相传宋朝初年,壮家妇女0了一个织布能手,她的名字叫达尼妹。达尼妹织布有个特点,喜欢不断创新。有一次,她为了想出一个新图样来,坐在大门坎上,眼盯着屋檐下的一个大蜘蛛网,冥思苦想,从月出想到月落,又从月落想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整整想了一夜还没有想出来。她正要起身离开时,突然看早晨太阳的光芒照射到沾满水珠的蜘蛛网上,这时整个蜘蛛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好看极了。达尼妹灵机一动,立即奔到堂屋把织布机搬到屋檐下,对着美丽的蜘蛛网图案和色彩,用五彩丝线,织呀织呀织了起来。她两手上下翻飞,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织出一块锦缎来。消息传开,各地壮家织女纷纷前来向达尼妹学习。织壮锦的工艺技术就这样在壮族居住的地方流传开来。

其织造,以原色棉纱为经线,以各色丝绒为纬线进行提花。使用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织锦的人可按构思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编花竹与大综线编排于花笼上。织锦时,即按花笼上的编花竹逐条依次转移,通过综线牵引,即将花纹体现于锦

九. 广西 桂林 平乐 夏橙

品质优良,色鲜味美,且成熟早,很畅销
( 桂林)

十.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苎麻

苎麻,俗称青麻。种植历史悠久,据旧《灌阳县志》记载,1750年前已有苎麻种植。公元1800年前后从临桂县引进绿白麻种植,二十年后这个品种在县内成为主要苎麻品种。后又从平乐引进黑皮蔸种植,逐渐取代了绿白麻品种。民国时期苎麻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达2710亩,总产量9.65万公斤。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种植面积增至5966亩,总产16.43万公斤。60年代后,因扩种粮食作物,苎麻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后逐渐恢复,因价格看涨,1987年种植面积达12317亩,总产88.84万公斤,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后因价格下跌,1990年仅有2355亩,总产为17.42万公斤。

县内种植的苎麻,纤维支数高,1986年经湖南株州绢麻厂化验,黑皮蔸苎麻的纤维支数达2200支以上,因而历来比较畅销。解放后,1953年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苎麻10.83万公斤。

1960年出口75.15万公斤。县供销部门从1952年开始收购到1990年,共收购苎麻482.41万公斤,平均每年为12.37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76.84万公斤,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