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波 特产 石头 宁波特产大全集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波 特产 石头 宁波特产大全集更新时间:2024-05-07 03:52:12

一. 浙江省 宁波 江北区 宁波汤圆

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说道宁波小吃和,大家第一个都会提到宁波汤圆,特别是对外乡人提及。至于咸蟹、泥螺之类一般是宁波人自美之物,名气远远没有宁波汤圆来的大。而如今,宁波汤团宁波人提的少了,吃的也越来越少了,至于宁波汤圆非宁波人生产这样的“新闻”早已对宁波人没有了触动。但最近由于“三陪”做的多,迎来送去的多了,回答宁波汤圆这个宁波“”的问题一多,突发奇想,宁波汤圆和宁波人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
首先,宁波汤圆外观洁白圆润,白显示其正直,圆润柔和显示其灵活而不死板,我相信宁波人对这种洁白、正直、灵活的品性一定不会推辞。而如果有人觉得圆润柔和就好欺负,大口将其咬开吞咽,宁波汤圆内中的猪油热馅一定会给他以极大的教训,宁波人不是好惹的,呵呵。
外表清爽洁白的宁波汤圆的内心是乌黑的芝麻,反映出宁波帮泛舟商海的“心狠手辣”,美味宁波汤圆(11张)非有此“黑心”无法达成如此成就。真是映衬了宁波汤圆馅子不仅要黑还要黑的发亮的内涵。“黑心”并不是宁波商道的专美,是商道的必然,而宁波商道的“黑心”和宁波汤圆的“黑心”的背后,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它不但黑,而且要黑的发亮,最重要的是——黑的要“甜”!这就是宁波汤圆对于宁波的重要之处吧,也是宁波帮源远流长的所在。
原来世间万物是那么的相通,一奇。

制作方法

亦称宁波猪油汤团。浙江传统名点。主要作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熟研末,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红绿丝即成。特点是,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90年代以来,还新创“麻蓉汤团”、“速冻汤团”等新品种,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
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特点

宁波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滑润味美。

相关典故

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诗句:宋代周必大作《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制作方法

原料:
水磨糯米粉500克、黑芝麻50克、猪板油80克、绵白糖100克、糖桂花15 克。
制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猪板油去膜绞碎加糖制成馅。
2.水磨糯米粉加清水揉成糯米粉团,下剂,包入馅心,制成汤团。
3.锅中加水烧开,倒入汤团,改用小火煮熟,撒上糖桂花,放入碗中即成。
特色:软、糯、甜、香。

宁波汤圆行业协会

2010年5月28日,宁波汤圆行业协会召开成立信息发布会,宣告宁波汤圆行业协会正式成立。
协会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申请“宁波汤圆”集体商标。

二. 浙江省 宁波 鄞州区 宁波骨木镶嵌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宁波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

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浙江的骨木镶嵌主要产于宁波,故又称“宁波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浙江的骨木镶嵌主要产于宁波,故又称“宁波骨木镶嵌”。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种。它在历史上曾作贡品。北京颐和园的乐寿堂内,尚存有宁波地方官进贡的镶嵌八角茶几。宁波市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象牙高嵌床花板,人物风景雕嵌精熟,在3厘米高的人物造型上,五官清晰,衣纹正确,足见当时镶嵌工人技术之高超。如今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创造了高平嵌结合、多种材料混合嵌、骨木多层次嵌的新款式,做成椅、桌、橱、茶几、挂屏、地屏等,古朴雅致,尤其适合现代宾馆和家庭的摆设和装饰。代表作品有“红楼群芳”、“百美图”、“闹元宵”、“穆桂英练兵”等,都属名贵的出口工艺品。

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具嵌镶棺木上,可以找到兽骨和螺钿混嵌的图案。据记载,骨木镶嵌在殷代已经列入“六工”之一(即土、金、石、玉、兽草)。

三. 浙江省 宁波 象山 麦饼筒

麦饼筒是象山十大特点小吃之一。麦饼筒入口松脆、油而不腻,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做麦饼筒十分讲究,尤其是做皮。首先把面饼捏成圆状,再把面饼烙在火炉板上,大约几分钟便可以出炉,皮要烙得不薄不厚,这样越见功夫。馅,可以是肉丝、豆芽、萝卜丝等,也可以合自己的口味配料。你想吃脆一点,也可以包好后油炸,在油锅中翻滚过的麦饼筒闪着金黄诱人的光泽,酥脆宜人。

麦饼筒包法比较简单,把馅用筷子夹到皮子里,可以夹到中间,也可以夹到旁边,再像滚轮胎一样卷好,麦饼筒就做好了。

到了端午,麦饼筒便是家家“必备”的传统美食。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品尝了吧,赶快亲手做吧!

石浦的风俗,在每年的端午、立夏、农历八月十六,每家每户要吃传统的麦饼筒。其做法是:将小麦粉加水、适量盐、食用油拌匀后,在温火烧的熬盘上烙成一张张圆形的麦饼皮子,要求烙得薄且有韧性。然后煮炒合适的小菜,要做到油、鲜和松脆,一般十余碗,如绿豆面、炒肉丝、鲜鲳鱼、炒米面、蛏子、炒鲜鱿鱼丝、绿豆牙、黄鳝丝、蛋丝、虾仁、大蒜苗炒肉、洋芋丝等。

吃时,将麦饼皮平摊在平面上,用筷子把小菜一样一样放在皮子上,包卷成圆珠笔筒状即可食用。这是一道石浦特色小吃,凡来自海内外的客人都以慕名品尝佳味为口福。

四.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微雕

余姚微雕

微雕艺术品,就是在半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在放大镜下能清晰看到栩栩如生的造型。精妙绝伦的雕刻,被人们称之为“神工鬼斧,绝世之技。”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已有微雕艺术品传世。余姚微雕传人李期慈,自幼爱好书画,学习微雕,刻苦钻研和练习雕刻,并自己制作刻刀。他制作的刻刀比绣花针还要细。雕刻时大都要安排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依靠心灵神感,做到心到、手到、意到,容大千世界于芥粒之中。他雕刻时,聚精会神,精神高度专注,不许一念之差,雕刻一件作品,往往要花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李期慈雕刻的微雕工艺品,俱是惊世之作。他在一粒米的四分之一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一尊六面可看的阿弥陀佛座像,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一座佛像。他在一粒米大小象牙片正反两面,雕刻出美国自1789年以来39位总统的头像。这件艺术品于1987年5月被送到美国洛杉矶展出。在展出的十天时间里,每天有几千名观众排着长队等候观赏,由于人实在太拥挤,不得不临时规定每位观众仅能观赏10秒钟。1988年1月,他又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片的一面,雕出美国39位总统头像,比原先缩小了一半。被送到美国亚特兰大展览。他还在口径只有3毫米小玻璃瓶内作油画,画成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用20倍的放大镜观看,画像五官清晰,色彩绚丽,神态栩栩如生。

余姚微雕工艺品,已在美国、日本等地引起轰动。其中一些象牙微雕,鼻烟壶、玻璃瓶内画,成为美国、日本一些博物馆、收藏家的珍藏品。

五. 天津市 静海 石头门坎素包

石头门坎素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方法是以绿豆芽菜、粉皮、香干、香菜、面筋、馃子、腐乳、芝麻酱、香油等调拌成馅,用精面粉作皮,加工成包子蒸熟而成。石头门坎素包具有浓郁的独特风味,食之素香,回味无穷,很受老年人喜爱。

天津传统风味小吃。由清末天后宫旁的真素园餐馆发明,馅料讲究,作工精细,

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干、面筋、豆菜、腐乳、麻酱、香油等作为馅料,每个包子都捏成21个摺,旺火蒸十几分钟即熟。特点是馅大皮薄、香味浓郁。 石头门坎素包始于清代,由天津专营素食的真素园经营,向以选料多样,清素不腻,制作讲究,物美价廉,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该店临近海河,为防洪水泛滥,店外以石头筑起一道矮堤,形似门坎,市人便将该店制作的这种包子称为“石头门坎素包”。是用发酵面包以绿豆芽、油面筋、木耳、黄花菜、白香干、粉皮等调匀的馅心,经蒸制而成。

编辑本段制馅

将鲜姜用热芝麻油略炸,倒入口蘑丁、口蘑汤中,加盐,煮沸约7分钟,淋水淀粉勾芡,放香菜段、味精拌匀,待其晾凉后,将烫过的绿豆芽、油面筋块、水发木耳本、水发黄花菜段、白香干丁、绿豆粉皮(切碎)、腐乳和芝麻酱(先用芝麻油调稀)下入搅匀。

编辑本段制面皮

面粉加水操成面团,对碱揉匀,略饧后,制成直径约65厘米的圆面皮。

编辑本段烹制

用面皮包馅料,捏招收口,上笼用大火7~8分钟即成。食用时,配以小米稀粥。 成品面皮雪白,柔软适度,馅心黑、白、黄、绿、棕,五色缤纷,清素爽口。

编辑本段石头门坎素包的制作材料:

面粉4000克,酵面1500克,食碱16克,绿豆芽3000克,香油面筋块500克,水发口蘑丁150克,水发木耳丁450克,水发黄花菜段150克,素白香干20块,绿豆粉皮条(1.3厘米宽)1500克,净香菜段500克,鲜姜末250克,腐乳5大块,精盐150克,味精50克,淀粉200克(加750克冷水调匀),芝麻酱500克,芝麻油400克。1.盆内加酵面、面粉3500克和水1750克揉成略硬的面团,盖上湿布静饧约1小时,对入碱液(加水50克)揉匀,静饧20分钟。 2.净绿豆芽用沸水烫后过凉,控去水分,切成段。腐乳、芝麻酱和芝麻油200克调匀。 3.锅置旺火上,加200克芝麻油烧热,放入姜末煸炒几下,倒入口蘑丁和口蘑汤250克及精盐点七八分钟,用湿淀粉勾芡,倒入盆内,加香菜段拌匀,再加味精拌成卤子,晾凉后加入绿豆芽段、油面筋、木耳、黄花菜、素白香干、绿豆粉皮和腐乳、芝麻酱搅匀。 4.案板上撒铺面500克,放上面团揉匀,分成5等份,每份搓成直径约2厘米的长条,摘成4O个剂子,逐个按扁,擀成圆皮。 5.每张面皮包入素馅料38克,入笼上锅用旺火蒸熟即成。

编辑本段石头门坎素包的制作要领:

1.面团要揉匀饧透,揉至表面光滑; 2.卤汁用湿淀粉勾芡不宜太稠; 3.入笼用旺火沸水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即可

编辑本段历史

天津市的老百姓很多人都曾美食过“石头门坎素包”,在我市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石头门坎素包”尤其在中老年人的群体中更是名声大振,广大食客人尽皆知。相传“石头门坎素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个有百年老字号的食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时代,当时的天津市还称为天津卫。由于天津地处华北五大河流汇合点,又濒临渤海湾,所以自古以来内河航运发达。当时这一地区居住着众多的依捕鱼为生的渔民。这些渔民和他们的家属为了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常去天后宫敬香请愿,他们根据佛教不杀生食素斋不吃荤腥的佛门戒律,吃素斋行善事,于是食素食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于是就在天津东北角附近的海河边“天后宫”宫南大街对面的一条小巷内开业了一家最早经营天津素食的餐馆“真素园佛素包”,但是由于“真素园”店址临近海河,且又地势较低洼,所以每逢夏季店内时常被雨水灌满,当时的店主为了维持生意不让雨水倒灌,在门口垒起了一道石头门坎放水,这也是当时“真素园”店铺的特有之处。 当时天津卫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虽有十多家,但颇有名气的有六味斋、

编辑本段藏素园

素香馆、长素园,等几家,其中最有名气的还属“真素园”这一家。当时“真素园”的设备洁净、价格便宜、礼貌待客、服务周到。由其是“真素园”经营的素包,薄皮大馅,用料考究、因此是最受食客们欢迎的食品,为此“真素园”常常是食客盈门爆满。“真素园”在创业者兢兢业业的努力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名声也越来越大。当时已成为了津沽饮食界的佼佼者。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真素园”吸引了众多津门文化名人前来品味素包。天津近代教育家林墨 先生就是以“真素园”为例,倡导人们用食素的食疗方法保健身体。天津著名教育家、改革家、书法家 严修先生也为“真素园”题写了匾额,题联云:“真是情的元素,素乃谓之本真”。近代名人大书法家华世奎先生,也亲笔为“真素园”题联云:“味甘腴见真德性,数晨夕有素心人。”

编辑本段名人邓庆澜为“真素园”题联云

:“真是六根清净,素无半点红埃。”此外还有言敦源、李容之、朱家宝等几位文化名流,先后也都为“真素园”题写了楹联。这些题联字体潇洒隽永各具特色,既显示了时代书法家的风范,又充分反映出当时“真素园”的盛况空前。前来“真素园”的文人学者、官宦、富豪翕然从立,为一时之盛。“真素园”的鼎盛也曾惊动过清王朝深宫大内的慈禧太后老佛爷。当年慈禧太后来天津天后宫进香,曾御驾亲邻“真素园”御口品尝了美味的素包,老佛爷食后喜形于色,连连称赞“这家的素包味道真好,比御膳房的菜还顺口”。据说慈禧太后回京后也时常回味起天津的石头门坎素包的美味,时常差人来天津买“真素园”的素包回宫进膳。老佛爷时常想起那天吃过的美味素包,想起留给她很深印象的那道高立在店门前的“石头门坎”,于是慈禧太后老佛爷就御赐了“真素园”的店名为“石头门坎素包”,从此“石头门坎素包”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的广泛流传在民间。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天津的素食店已发展到很多家,

编辑本段有的已颇有名气

但在这些竞争者当中“石头门坎素包”仍能保持着不败的地位,主要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艺。在选料方面“石头门坎素包”素包注重营养搭配,以低脂肪、高蛋白为选择用料的标准,选取各地的上等名品为副料,其中有河北的小磨香油、吉林的优质木耳、石门的一级花菜、北京的腐乳和纯绿豆粉皮、及上等的口蘑、人工培植的豆菜、上好的芝麻酱、素白香干、油炸面筋等19种之多。在制作中注重精工细致,讲究不占一点荤腥,且要求薄皮大陷,这就使得“石头门坎”素包吃起来味道纯厚,鲜而不腻,咬劲十足,风味独特非同一般。 “石头门坎素包”的制作工艺并非是父子相传,而是师徒继承。素包的第一代创始人因年代久远已无从可考,有记录的第二代传人是“展华亭”老厨师,他自14岁开始学徒一直经营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时期知道89岁终年。在其后是跟随展师父学艺出师后又帮展师父长期制作素包的“叶振萍”厨师,成为了第三代传人。自解放后,“石头门坎素包”选址在鸟市和北马路的东坊楼经营,后因业务兴旺,又在西北角文昌宫增设了分店。虽然“石头门坎素包”旧时的遗迹已不复存,但是那非比寻常的美味佳肴仍然回荡在人间不减当年,同时关于它的一幕幕历史传奇故事,依然萦绕在人们的记忆中。文革期间“石头门坎素包”曾遭受了冲击,之后又遭受了1976年地震中的损坏,使之萧条近十年。1985年天津南市食品街建成开业,当时的市长“李瑞环”同志,下令要求食品街恢复传统风味食品,于是“石头门坎素包”入住了天津南市食品街。当时依然由“石头门坎素包”的第三代传人“叶振萍”先生主持经营,继续沿用传统的调制工艺,始终保持原有的风味。1987年天津市举办群星杯津菜烹饪大赛“石头门坎素包”荣获了群星杯奖。198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博览会”上“石头门坎素包”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日本的NHK放送协会、朝日新闻等媒体,纷纷做了专题报道,日本民众称赞“石头门坎素包”为“正宗素食”。

编辑本段1998年

当时餐饮行业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纷纷走入了不景气的怪圈“石头门坎素包”也位列其中。当时据有关人士统计:在中华老字号企业中,资不抵债、已濒临倒闭的企业占20%;勉强维持惨淡经营的企业占70%;经营尚好但后劲不足的企业占10%。此时我们初于对中华餐饮老字号品牌的热爱,力排众议毅然接下了这家“石头门坎素包”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做法,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因为在人们的眼中接手这样一家老字号企业是在背历史的包袱,根本不会有好的前景。但是我认为“石头门坎素包”是天津老字号的食品品牌,它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与发展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它来自民间,成长于民间,是我们天津土生土长的品牌,是真正属于我们天津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一历史遗产,有义务将它做大做强。当时我认为,石头门坎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传承至今天的,虽然现在它暂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它能够成为新一代的食文化的品牌,我对此前景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当时,摆在我眼前的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如何让石头门坎素包重塑往昔的辉煌,是一项很艰巨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仅让“石头门坎素包”维持现状,不再有任何创新发展的话,那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必然要遭受淘汰的命运,所以我思前想后,对“石头门坎素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认为它是一个老字号品牌,但它不是驰名品牌,所以它的消费群体目前还只停留在中等阶层,还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定要对他进行改革,一定要创新,一定要发展。

编辑本段原“石头门坎素包”是按斤出售的

但在这个讲求精雕细的时代,傻大苯粗已不再是餐饮业发展的方向,美食美器才是餐饮业的必须走过的路途。在几经考虑后,我们以蒸售“小笼屉素包”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销售惯例,并在素包的加工工艺上进行了大胆严格的改革调整,既要保持原有的风味不变,又要迎合新时代的大众需求的口味。于是我与研发小组的同志们经过多日不懈的努力,又在原基础上,新增添了多种带有石头门坎口味特色的素包、肉包。与此同时我们更是牢记“石头门坎素包”的质量标准,在制作工艺上要,出好皮儿、用好料、拌好馅儿的原则,不断地改革提高制作的工艺水平。不断的攀升的新销售业绩,以充分的回报了我们努力的成果。2000年“石头门坎素包”又荣获了“中华名小吃”的荣誉称号,这就是对所有石头门坎人努力拼搏的赞赏和肯定。 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能够只满足于眼前的业绩现状,要把眼光放长放远,在商业不断激烈竞争的今天,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仅仅有了过关的产品尚不足已在竞争中立足,这就要求企业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市场需要,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在新时代下要把“石头门坎素包”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就必须将,其文化气息的特色融入其中,要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要品读它那传奇的历史、品味它的浓厚文化气息,因此我们从餐具摆设、店堂装修开始,都进行了统一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同时我也要求每一个员工在上岗之前必须熟记石头门坎的历史,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石头门坎人的第一步;在服务员,为客人服务,端上可口素包的同时,要向客人介绍“石头门坎素包”的历史由来,要让每一个来过“石头门坎素包”店的食客人人都耳熟能详的熟知“石头门坎素包”的历史文化渊源。我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做到诚信待客,诚信做人、诚信经营、诚信处事。只有一个讲求重视诚信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现在“追求卓越”已是所有石头门坎人的奋斗目标。21世纪必将是一个注重品牌文化发展的年代,是注重食文化的年代。我们今后要做的不只是要发扬光大“石头门坎素包”这个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重要的应该是把与之相关的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让它们更好的发扬其文化内涵,让他们在新世纪的市场浪潮中存活、发展,让他们更好的为广大食客服务,更好的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 近来我们根据食客的建议和要求,在“石头门坎素包”的原基础上,我们又研发了,

编辑本段速冻“石头门坎素包”产品

这种素包产品,既满足了那些不能亲自来“石头门坎素包”品尝素包的老先生老太太们的要求,又便于方便了家庭的短期保存,更便于满足那些多年旅居海外、旅居外埠的天津父老乡亲们期盼品尝享受到纯正家乡津味的老传统风味的美食的要求。也能更好的满足这些远离家乡的老人们的思乡念故之情。同时我们把速冻的“石头门坎素包”产品装在小包装箱内发售,非常方便了消费者们的购买和携带。 日月流逝“石头门坎素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客观的历史,过去是历史的行程,现在是历史的延伸,未来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历史的遗迹都是“石头门坎素包”的餐饮文化的表现和痕迹。所以餐饮文化在我市历史渊源,流畅不衰。 石头门坎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春秋,作为这个享誉百年的老字号、老品牌的接班人,我有信心接好班。我计划开发连锁的经营方式使“石头门坎素包”由一花独秀发展为万紫千红,装点祖国的美好河山。我坚信在的餐饮界同仁们的支持下“石头门坎素包”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为我国餐饮文化的美丽乐谱,增添一篇华丽的乐章。

编辑本段现状

天津人爱吃包子,这口爱好培育了天津两个分别以做肉包和素包而着称的餐饮业老字号品牌,一个便是“狗不理”,另一个叫“石头门坎”。 提起“石头门坎”,很多老天津对它感情深厚。这家以经营“石头门坎素包”而着称的餐馆,有着百年的历史。它曾与“狗不理”齐名,但却险遭市场淘汰,在经历10年的沉寂后,百年老字号品牌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 天津的素食店有很多家,在这些竞争者中,“石头门坎素包”能传承至今,主要得益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考究的选料标准。在选料上,“石头门坎素包”注重营养搭配,以低脂肪、高蛋白为选择用料的标准。在制作中注重精工细作,讲究不沾一点荤腥,且要求薄皮大馅。 “石头门坎”在创业之初,就以质量上乘而取胜,以口味独特享誉津门。这为品牌的百年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天津南市食品街建成开业,“石头门坎”正式入驻南市食品街。当时石头门坎素包继续沿用传统的调制工艺,始终保持原有的风味。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津餐饮业一些老字号企业走入了困境,“石头门坎”也位列其中。部分企业跟不上人们在口味、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逐渐被市场抛弃。据当时统计,在这些企业中,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占20%;勉强维持的占70%;剩下的10%经营尚好,但发展后劲不足。 1998年,当时有6年餐饮从业经验、已成功收购4家餐饮企业的张永利,也就是现在的石头门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力排众议,接手了濒临倒闭的“石头门坎素包”。 在很多人眼里,接手这样一家老字号企业等于是背上了包袱。但张永利认为,“石头门坎素包”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企业品牌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积淀,虽然暂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经过调整它能够成为新一代食文化的品牌。

编辑本段创往日的辉煌

如何让“石头门坎素包”再创往日的辉煌?老字号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创新发展,必然要遭淘汰。张永利认定,“石头门坎素包”虽然是一个老字号品牌,但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决定一定要改革,一定要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发展。

编辑本段老店的改革与创新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首先是改变销售惯例。老“石头门坎”素包是按斤出售的,但在讲究精雕细刻的时代,美食美器才是餐饮业发展的方向。几经考虑,饭店以销售“小笼屉素包”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销售惯例。 其次是品种的创新与丰富。老“石头门坎素包”只有单一品种,就是以豆芽菜为主料,混合了芝麻酱、白香干、面筋、香菜、腐乳等在内的芽菜包口味。张永利与“石头门坎素包”的第三代传人叶振萍及其徒弟一起研究,在保留原有风味不变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发展到今天包括长寿菜、茴香鸡蛋、香椿、胡萝卜等在内的8个品种素包。不仅如此,在菜品上创出养生素菜系列,逐渐形成品种丰富的素食宴席,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要,逐渐形成了以倡导健康饮食为主题的新餐饮文化。

编辑本段第三是注重品牌文化的培养。

一个品牌必须要把文化气息融入其中,这是张永利接手老店最为看重的。天津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码头文化、民俗文化等,而“石头门坎素包”这个品牌正是这两种文化孕育而成,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品牌做大做强,让对美食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消费者所接受、认同并喜欢,着实让品牌的经营者费了一番心思。他们从餐具摆设、店堂装修开始,进行了统一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在“石头门坎”,每一个员工在为客人服务的时候,都能适时地介绍品牌的历史文化渊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攀升的经营业绩充分回报了创新者的努力。2000年,“石头门坎素包”再次荣获了“中华名小吃”的称号,张永利也因对“石头门坎”品牌的创新与贡献赢得了“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的荣誉。 现在的“石头门坎”创新仍然层出不穷。不久前,“石头门坎”素包研发出了速冻系列产品,不仅满足不能来店品尝的消费者的要求,也方便家庭短期储存。小小的“石头门坎素包”已经飞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六. 浙江省 宁波 宁海 长街蛏子

长街蛏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海县蛏子的养殖历史悠久,并以长街的下洋涂出产的蛏子最为有名。早在宋嘉定年间(公元1027年前后),宁海学者写《风俗篇》中记载:“近则采螺蚌蛏哈之属,以自赡给或载往他郡为商贾。”宋端平二年(1235年)《宁海县赋》中也有记载,称之为蛏。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缢蛏已成为宁海县著名的特色产品和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为加强品牌建设,县海洋渔业局与长街镇政府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了“长街蛏子节”,长街蛏子多次获各类农博会金奖,2010年更是被评为“浙江省水产品双十大品牌”,2011年5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宁海“中国蛏子之乡”称号。

蛏子:学名缢蛏,我县长街一带座落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涂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长街蛏子节成功举办,壮大当地蛏子养殖业的发展,更是鼓足了当地政府和人民“长街蛏子—称霸世界”的勃勃雄心。长街蛏子曾获得“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称号。

长街蛏子主产宁海长街、胡陈港一带沿海,濒三门湾,港湾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泥质略带沙性,常年又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营养丰富,是适宜蛏子生长的上佳地区。这里所养的蛏子体大壳薄,肉质肥壮,色白味鲜,名闻遐迩,被誉为"西施舌"。

申请人:宁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所在地域:2012年

地域范围

宁海县长街蛏子(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养殖区域地处浙江东部沿海,位于北纬29°6′58.15″~29°13′10.12″,东经120°38′18.40″~121°45′59.98″,东西长12.25km,南北宽11.86km。养殖区域面积8100公顷,东连象山县,南濒三门县。 长街蛏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具体地域是:长街镇所管辖的长街村、城塘村、洋湖村、石桥头村、下湾塘村、长胜村、月兰村、向阳村、伍山村、塘里村、大祝村、大湖村、浦东村、南塘村、山头村、双家村、东港村、大青村、平原村、港中村、青珠村、新五星村、文围村、新南村、宁东村、等25个行政村再加青珠农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个体大小均匀,无畸形,贝壳完整,表面清洁,壳色呈浅黄色,壳表有黄绿色壳皮,条纹清晰,壳内壁有光泽;对外界刺激反映敏捷,用手触摸,双壳闭合迅速,进排水管及足部收缩快速;肥满度高。 (2)内在品质:肉色洁白鲜嫩,活体剥开后其肌肉富有弹性;足部乳白色呈半透明状;口尝肉质鲜嫩、微甜,具有缢蛏特有的清香味。 (3)安全要求:长街蛏子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标准执行DB33/ 504.3—2004《无公害缢蛏产品质量》。

七. 浙江省 宁波 北仑区 宁波雪菜大汤黄鱼

宁波传统名菜。主要作料为大黄鱼和雪里蕻咸菜。先将鲜黄鱼剖洗干净,在鱼身两侧分别斜剞两个十字花纹,再将雪菜梗切成细末,鲜笋切片,取炒锅置旺火上,投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熟,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投入黄鱼煎至两面略黄,加绍酒、稍焖;再投入沸水、笋片、雪菜末、葱段、精盐等调料,用旺火煮至卤汁呈乳白色,加味精、熟猪油即色。鱼肉肥嫩,内含菜香,鲜爽可口,富有宁波风味特色。( 宁波)

八.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岱衢族大黄鱼呈金黄或虎黄色,有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或紫红色,眼球饱满,肌肉结实,富有弹性,是黄鱼族中的极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枯竭,这种鱼类已形不成渔汛,致使野生大黄鱼一鱼难求。为此,宁波市于2007年始启动了岱衢族大黄鱼原种开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攻关小组。2008年5月,攻关小组采用特制的小对网作业方式,成功地在岱衢族大黄鱼原产地岱衢洋采捕到8尾可繁殖的野生原种活体。宁波市已成功培育出苗种1450余万尾,为岱衢族大黄鱼养殖提供优质苗种。

宁波市岱衢族大黄鱼和宁波市已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荣誉称号。中国渔业协会专门为宁波海洋渔业局颁发了“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牌子。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

地域范围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养殖区域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北纬30°29′6.00″~28°45′21.90″,东经121°25′59.55″~122°51′57.42″;东西长140.95km,南北宽193.25km。,总面积为7320平方公里。养殖区东连舟山市六横岛,南濒三门县。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是象山港、三门湾及宁波东部海域,具体保护范围包括慈溪市的新浦镇、观海卫镇、龙山镇;镇海区的澥浦镇、蛟川街道、招宝山街道;北仑区的新碶街道、小港街道、霞浦街道、大碶街道、柴桥街道、白峰镇、梅山乡、春晓镇;鄞州区的瞻岐镇、咸祥镇;奉化市的松岙镇、裘村镇、莼湖镇;宁海县的西店镇、强蛟镇、桥头胡街道、大佳何镇、长街镇、力洋镇、茶院乡、越溪乡、一市镇;象山县的西周镇、墙头镇、黄避岙乡、贤庠镇、涂茨镇、大徐镇、爵溪街道、东陈乡、石浦镇、鹤浦镇、高塘岛乡、晓塘乡、定塘镇、新桥镇、茅洋乡、泗洲头镇沿海35个乡镇和9个街道。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⑴外在感观特征:宁波岱衢族岱衢族大黄鱼具有体型细长、头型浑圆、吻短而细巧、体色金黄、线条优美等特征;体被圆鳞,体背面及上侧面黄褐色,侧面及下侧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均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 ⑵内在品质指标:通过常规营养检测分析,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在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上与福建养殖的闽粤东族大黄鱼不同,其中灰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分析表明岱衢族大黄鱼氨基酸总量较闽粤东族大黄鱼低7.18%,而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上高2.2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和普通大黄鱼的脂肪酸营养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脂肪酸组成、极性脂比例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别,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二乘法辨别等分析手段同步验证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印证了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在营养成分、食用口感上与普通大黄鱼不同,更接近于野生大黄鱼的口感和味道。经6月抽样检测,宁波岱衢族大黄鱼每百克含蛋白质19.57克~19.98克(17.7),脂肪12.0克~12.4克(2.5),水分69.1~71.6(77.7),灰分1.29~1.36(11. 3)(结果见产品检测报告)。 ⑶安全要求:宁波岱衢族大黄鱼,严格执行GB 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宁波岱衢族大黄鱼质 量安全依据NY 5056-2005 无公害食品 石首鱼、农办质[2012]8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茄果类蔬菜等37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的通知》规定执行。 ①活体感观指标 鱼体健康,游动活泼,无鱼病证状。鱼体具有大黄鱼所固有金黄 色泽和光泽;体态匀称,无畸形;鳞被完整,鳞片紧密。具有大黄鱼 固有气味,无油污等异味。 ②鲜品感观指标 a、外观:体被圆鳞,侧线完全,体背面及上侧面黄褐色,侧面及下侧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均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 b、鳃:鳃丝清晰,呈鲜红色,粘液透明; c、眼球:眼球饱满,角膜清晰; d、气味:具有大黄鱼固有气味,无油污等异味; e、组织:肌肉坚实,富有弹性,内脏清晰、无腐烂。 ⑷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按NY 5060-2001规定执行。

九. 湖北省 武汉 汉阳区 归元寺石头饼

正月去归元寺玩,偶然发现附近有一卖石头饼的小摊,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负责揉面制饼,女的将生饼放入锅内,在饼的上下方分别铺有热气腾腾的石头。一会功夫起锅,此饼色泽金黄,外皮还有石头烙上的小炕,吃起来葱香扑鼻,别有一番滋味,一个才要一块钱。由于其做饼方法独特,一边观其手艺,一边品其大饼,食客谁也不愿马上离去。

把和好的面里面放入调料和陷根据个人口味放入辣椒卷起来压成饼胚。
出锅吃得饼上面还有石头的印记。外焦里香。满不错哦!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