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可以带回哪些特产 广州有哪些特产可以带回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可以带回哪些特产 广州有哪些特产可以带回来更新时间:2024-05-08 19:12:09

一.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派潭白茶

喜欢食用绿色食品的您,一定不要错过纯天然制造的派潭白茶。派潭白茶入口微苦,饮后口腔感觉甘甜,并具有消暑、清热解毒等作用。它采摘方便,制作简单,价廉物美,是普通的农家茶,历代以来派潭家家户户都喜欢饮用,属地方特色的凉茶首选。

二.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广州织金彩瓷

广州织金彩瓷:简称广彩,为手绘瓷器。画工精细,色彩鲜艳,金碧辉煌,形如织锦。织金彩瓷创始于清代初期,有300余年历史,其兴起受古彩与铜胎珐琅彩的影响,白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在珠江南岸,故又有河南彩之称。清嘉、道年间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三.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密石红柿

密石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那里山高林密、水土肥美,种植红柿有三百多年历史,盛产的红柿质量上乘,远近闻名。密石红柿果实适中,一般每个有二、三百克重,大者有五百多克;果肉细密,无核或小核,多汁、多糖,剥皮也不带肉,吃起来有“甜、软、滑”之感。保存期一个多月。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为柿饼、柿霜等。柿饼清新润肺,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每年中秋节前,客商预早上门订购,产量供不应求。产品主要销往东莞、中山、广州及港澳地区。

密石红柿因主产增城市派潭镇密石村而得名,为柿属柿树科的高大落叶乔木植物。由于当地地势较高,丛山环抱,土壤属三沙七泥的红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栽培出来的大红柿,形、色、味具佳。颜色鲜红,无核或少核,核小,果肉致密,剥皮也不带肉,吃起来有甜、软、滑之感。红柿除鲜食外,还可制柿饼、柿干、柿糕、柿酱等。柿果的外层披白粉,叫做柿霜,可提炼甘露蜜醇。柿蒂、柿饼均可入药。柿蒂性温,味苦涩,可下气降逆。柿饼灸炭,可治便血等。未熟的柿子可制柿漆,是良好的防腐收敛剂,可供染网和装饰性涂料用。

四.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广彩

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

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间,将景德镇的素瓷运至广州加彩后出口成为外销瓷出口的一种趋势,广彩由此出现并日益兴盛。清中后期,广彩形成独特风格,并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它构图丰满、金碧辉煌,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迎合了西方人的喜好,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彩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

五.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广绣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文化: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绣品从此输出国外。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色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红颜知己宋铭黄(1877~1940,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发展: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陈少芳 陈少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唯一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荣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 详细>>>

六.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禺山鲫鱼

禺山鲫鱼

禺山鲫鱼是番禺区农科所于1996年从新疆额尔齐斯河引进的野生额尔齐斯河银鲫经三代提纯选育,从低背群体中选育出的一个高背、快长、味美、体色银白的鲫鱼品种。其原种虽然属于北冰洋水系的亚冷水性鱼类,实践证明在华南地区生长良好,特别是在华南地区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增重。作为奥尼鱼的混养鱼类,亩放150—250尾,当年鱼苗养到年底尾重达500克以上,生长速度比彭泽鲫快11.81%。作为混养对象,在不影响主养鱼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增产优质鲫鱼75—100kg,经济效益稳定。2001年3月广州市科委组织资深水产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以新疆额尔齐斯河银鲫与丰鲤选育鲫鱼新品种,属国内首次,该技术处国内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该科研成果荣获2001年度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番禺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从化樱桃

从化樱桃

从化樱桃是近十年引入的优良水果品种,约16个就有一公斤重,粉湖绿的果色之中俏带红晕,靓丽可人,食之爽甜清滑,双颌流芳。

八.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煎芋饼

芋头去皮煮熟后磨成茸,加入鲮鱼肉茸、虾仁、芫荽、葱粒等配料拌匀,用饼模刻成饼状,在油镬中煎至金黄色即成。芋饼皮脆馅香,是番禺地道的风味小食。( 番禺)

九.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广州鸡仔饼

广州名饼鸡仔饼,原名“小凤饼”,据说是清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其成为名饼却在半个世纪之后,广州河南成珠茶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并大胆地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制作出甜中带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种“成珠小凤饼”来,因其异味香脆而受到顾客青睐。小凤饼形状像雏鸡,故又称鸡仔饼。其后,又进一步改进,务求精制巧作,并改进包装,罐装或盒装,远销东南亚。

饮誉中外,并备受广州人欢迎的鸡仔饼,其创制完全出于偶然,是歪打正着。可见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任何偶然的饮食文化现象中,都包含着饮食文化发展的某些必然趋向,岭南饮食也如此。把月饼料做成了鸡仔饼,在这偶发事件中体现的是饮食文化的发展以人们的创新精神为内在动力的必然性。

十.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菜心宴

小楼盛产的增城菜心,具有菜质鲜嫩,香脆甜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具有稀释、清除肠道毒素,治疗便秘,预防肠癌,美容保健的功效。煮之快熟,嚼之爽脆,尝之甜美,吃起来无渣,非一般菜心可及。 菜心的吃法也有多种:可以生炒、盐水煮、炖汤、炒饭、煲粥。此外还可晒作菜干,用于煲汤,有清热祛湿、清肝明目的功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