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冈贡面是什么地方的特产 光州贡面哪里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冈贡面是什么地方的特产 光州贡面哪里最好更新时间:2024-01-14 10:54:04

一.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黄冈晒烟

黄冈晒烟向有盛名,系鄂东名优土品之一。清光绪年间编的《烟叶略述》记载:“湖北黄冈县土性甚宜烟草,所产向与邓州争衡。”日本外务省出版的《清国事情》也明确记载:“集中在汉口的烟草,湖北产品中以黄冈烟、均州烟声价最好,产量亦多”。民国四年(1915年),黄冈晒烟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世界烟草佳品”奖。建国后,黄冈晒烟被辑入《中国农作物名产志》,除供武汉、上海烟厂外,在广交会展出时,深受新加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赞誉,被争相订购。

黄冈晒烟以其色泽黄亮、叶片平整、筋小叶薄、油份充足、燃烧性强、醇正爽口、劲头适中等特点驰名中外。其品种主要有“九月寒”(俗称山烟)和“千层塔(俗称地烟)两种。前者种于山坡,后者种于山地。主要分布于团风的杜皮、贾庙、但店、淋山河、横河、眠龙寺、宋坳、总路嘴、方高坪等地。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360万公斤(清同治十二年),一般年产量200-250万公斤。

二.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三.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潢川空心贡面

潢川空心贡面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料

1.小麦粉: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中筋小麦加工的小麦粉,小麦粉面筋值为26%至29%,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生产加工用水:产地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其它原辅料: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加工时间

加工时间限定为每年农历7月初到次年农历3月底。

三、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粉→和面→醒面→切条、盘条、装盆→上筷子、打小架→上大架→晾干→截切→包装。

四、加工技术要点

1.和面:将小麦粉和盐水按一定比例和面,和面时间10至20分钟至面质均匀,醒发1小时。

2.切条、盘条、装盆:将醒发好的面团擀压均匀,切条搓圆,涂抹少许食用油,将圆条层层盘入盆中。

3.上筷子、打小架:将室内静置醒发后的盘条用手工“8”字样绕在两根竹筷上,静置醒发2至3小时,将两竹筷间的面拉长到50cm至70cm,继续醒发3至4小时。

4.上大架:将醒好的面置于户外,逐渐拉伸至2米至3米,固定竹筷,用竹筷上下分扦防止面粘连。

5.晾干:自然晾晒2至3小时,不宜暴晒。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浅黄,条细如丝,截面微孔,煮不粘汤,筋通爽口。

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

河南省潢川县现辖行政区域

《潢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建议的函》,潢政函〔2013〕4号

潢川县地方标准:DB411526/T001-2013《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四.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 麻鼓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也就是说中秋节吃了月饼才算是过节。

在黄梅孔垄一带,月饼又叫麻鼓,类似于成都的麻饼,不过这饼有馅。因外观为圆形,两个拳头般大小,外皮是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拌着面粉烤制而成,一般为棕色,皮较薄.内馅主要材料为冰糖,猪油.馅芯内含果料较多,切开后可看到瓜仁.桂花及各种果料.口味纯正,油而不腻.

麻鼓通常用白纸包,白纸上都是浸湿的食油,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红纸,再将牛皮纸绳打个“十”字一系。过节前,大人们领着我们这些孩子去送节,麻鼓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吃麻鼓时,一般是用刀横切三刀,竖切三刀成若干小方块.若佐以清茶,一则可解油腻、助消化,二则可细嚼慢咽,增味助兴,记忆中的麻鼓好象才3元钱一个。因为好吃又价格不贵,就成为了黄梅人馈赠朋友或者自己享用的最佳食品。

麻鼓一名的来历有点有趣,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黄梅县孔垄镇时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人困马乏,他在镇子里的筷子街找家茶馆喝茶歇脚,当天正好是一名叫麻姑的艺人在自家门口的茶馆唱黄梅戏小调,乾隆皇帝边听小调,边吃有地方特色的点心,其中就有这个芝麻月饼,他吃了一口,口感绵软爽口,赞不绝口。就问店小二这是什么饼,不料店小二有点耳背,以为是问台上的艺人艺名,就随口说是“麻姑”。乾隆皇帝一看这个芝麻月饼鼓鼓囊囊的,不但外面都是芝麻,而且里面也有陷,他若有若思地说“麻鼓?真形象!味道确实有众不同!”临走时,还买了10来个带上路吃。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可尽享天伦之乐。

信息来源:黄梅县人民政府网 曹锦军围炉 作者: 曹锦军

五.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六. 湖北省 黄冈市 武穴 章水泉竹器

武穴(章水泉)竹器,著名的工艺品,长盛不衰,代代相传。现在武穴竹器专家和艺人在继承“竹艺之圣”章水泉竹器工艺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已开发生产竹器、竹编、竹雕等450多种,章水泉竹器工艺品再展雄风。

七.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依安 太东乡的干豆腐

太东乡的干豆腐

干豆腐知识介绍:

豆腐丝也叫云丝,豆腐丝是半脱水制品,属于豆腐的派生食品。

干豆腐营养分析:

1.

豆腐丝中含有丰富蛋白质,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

2.

豆腐丝含有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

3.

含有多种矿物质,补充钙质,防止因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促进骨骼发育,对小儿、老人的骨骼生长极为有利。

干豆腐适合人群:

一般人皆可食用

1.

适宜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气血双亏,年老赢瘦之人食用;适宜高血脂症,高胆固醇,肥胖者及血管硬化者食用;适宜糖尿病人食用;适宜妇女产后乳汁不足之人食用;适宜青少年儿童食用;适宜痰火咳嗽哮喘(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咳喘)之人食用;适宜癌症患者食用;

2.

老人、缺铁性贫血患者尤其要少食。

干豆腐食疗作用:

适宜体虚,营养不良,气血双亏,年老赢瘦之人、适宜糖尿病人、高血脂症、高胆固醇、肥胖者、血管硬化者、妇女产后乳汁不足、痰火咳嗽哮喘、癌症患者食用。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麻城 麻城板栗

2005年3月以来,以板栗为主的低丘岗地开发正高潮迭起,麻城市又紧锣密鼓进行板栗嫁接的筹划准备工作。市政府拿出30万元作为板栗嫁接的启动资金;林业局在麻东、麻北、麻中南分三片组织板栗嫁接技术培训,计划培训500人;全市板栗接穗的采集已经开始,市林业局集中采集80万根接穗的首批15万根今日已从罗田县发货,这批接穗是以六月暴、浅刺大板栗、中迟栗等为主的板栗优良品种,将主要用于面积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的板栗嫁接。

近几年来,麻城市以低丘岗地开发为载体,大力发展板栗产业,板栗面积迅速从30多万亩发展到65万亩, 2004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给麻城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目前,全市尚有514 万株板栗需要嫁接,市政府要求今年春季必须全部嫁接完,以尽快使之发挥效益,为此,市林业局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具体工作,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把这项工作作好,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满意。

九.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十. 湖北省 黄冈市 武穴 武穴双低油菜

武穴双低油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武穴市,原名广济县(《广济县志》第34页,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麓。武穴市自古以来就有栽培油菜的历史,清朝时就有文字记载(《清·广济县志》第38页)。1979年全县油菜籽产量达8500吨,居全省各县首位(《广济县志》第30页)。从1988年开始逐步推广双低油菜 “华双2号”、“华双3号”等品种(《武穴市志》第142页、156页)。进入90年代,武穴市双低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被国家列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开发示范区(《武穴市志》第142页),1995年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平均单产191.2 kg,总产44961吨(《武穴市志》第149页)。1997年在湖北省油菜生产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1998年1月19日,原国务院总理-同志来武穴视察,观看了武穴市大金镇大金畈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对武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双低油菜产业,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武穴市志》第7页)。2003年4月,武穴市被全国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的称号。2006年,武穴市双低油菜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6.3万亩;2012年被湖北省确定为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整县推进示范县市,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武穴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面积3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以上。2009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油菜大县”,并荣获“中国油菜之乡”美誉。

双低油菜是指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微摩尔/克饼的油菜品种。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等。双低油菜中的油酸含量达60%,因而被称为“最健康的油”。

地域范围

包括武穴市梅川镇、余川镇、大金镇、0寺镇、四望镇、石佛寺镇、花桥镇、龙坪镇、武穴办事处、刊江办事处、田镇办事处、万丈湖办事处等12个双低油菜种植区域。武穴市,原名广济县,位于北纬29°50′-30°13′;东经115°22′-115°49′。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麓,鄂东边缘。东与黄梅县毗邻,西北与蕲春接壤,西南与阳新县隔江相望,南与江西省九江、瑞昌以长江为界。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早在明代就成为临江重镇。清初发展为“商贾杂处鳞聚之要埠”,《烟台条约》辟为外轮停泊港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列入开发计划,民国中期成为湖北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门”、“鄂东门户”之称。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武穴处于武汉8+1城市发展圈之内;处于黄山、天柱山、庐山大旅游圈之中;处于中国经济梯度开发,承东接西过渡区域之中;是京九大动脉中段的重要城市。全市版图面积1200.35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的0.65%。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大别山余脉,中部丘陵起伏、湖港交错,南部为带状长江冲积平原。双低油菜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超过7.5万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