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汉中特产购买推荐 汉中特产哪里买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汉中特产购买推荐 汉中特产哪里买最正宗更新时间:2023-12-24 12:11:31

一.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桑蚕

南郑桑蚕业已行成规模,现有10个桑蚕基地乡镇、12个专业村和400多户科技养蚕大户。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1.45万亩,年养蚕近万张,产茧29.5万公斤,产值250多万元。


二.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红薯

洋县红薯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红薯具有品种优良、上市早、薯块大、表面光滑、色泽明亮、口感好、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无污染之特点。已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

洋县年种植面积达50000余亩,产鲜红薯10万吨,目前该地所产红薯,除农户自用以外,其余全部被外来客户抢收一空,销往大中城市。为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工业化,现拟用红薯加工食用柠檬酸、淀粉、薯片、粉丝、果脯、饴糖、薯糖、食醋等系列产品。

洋县槐树关镇针对近年来红薯及其衍生品因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价格逐年攀升,效益猛增的现状,充分发挥该镇长达几十年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红薯种植作为全镇“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升级晋档”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协会+农户+企业”的模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走上了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发展道路,形成以槐树关村、万岭村、张山村、石槽寺村为龙头,向周边辐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化链条,吸引西安、甘肃、浙江等省内外客商驻镇收购。

2012年,该镇发展红薯16000多亩,其中引进新品种“紫红薯”6000多亩,红薯产量达到26000吨,实现产值4400万元。该镇万岭村红薯加工大户周文义,年加工红薯淀粉、手工粉条2万余斤,年净收入达10万余元。全镇仅红薯一项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1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有力地推进了该镇村党组织“升级晋档”。

三.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大米

勉县大米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四.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散面饭

散面饭

把玉米面放入煮沸的水中,用擀面杖搅制成的一种糊状饭食。

五.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朱鹮

朱鹮是稀世珍禽,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六.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郭家山柑橘

城固自古出“贡桔”,有“桔乡”美称,千百年来,几经浮沉,延绵不衰。“九五”期间,该县以这种独特的生态优势为依托,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柑桔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全县柑桔面积达10多万亩,产量45000多吨,年产只值近5000万元,且增长势头强劲,为该县支柱农业产业之一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柑桔跃升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北缘地区最大的柑桔基地,“升仙蜜桔”闻名遐迩,蜚声全国。城固桔柑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劲的独特风味,优势明显。 成熟期早,比其他产区提前15--20天上市。果皮稍厚,不易腐烂,宜贮藏保鲜和长途调运

营销成本低廉。城固近靠西北诸省,北方客商到城固调运鲜果,运费比到南方产区每公斤低0.3到0.5元,且运输时间少,损耗小,易抢市。( 城固)

陕西省城固县桔园镇郭家山村充分发挥村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柑桔产业,全村柑桔栽培总面积2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5.6%,从事柑桔生产的劳动力858人,占全村劳动人口总数的94.3%,柑桔年总产量达6000多吨,产值900余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78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4%。

该村先后被中省授予陕南生态柑桔科枝示范园、国家农业(柑桔)标准化示范村及国家一村一品柑桔产业示范村,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七.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面皮

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

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洋县的面皮历史最悠久。民间就有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在群众家里吃面皮的传说。因为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个“馋太守”的笑称;二是洋县的面皮在制怍、调料、花样、口味诸方面多有独到之处,风味别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先说制作。要做出上好可口的面皮,首先得从选米开始.最宜蒸面皮的是高杆稻“桂朝2号”,因为这种米“碴口硬”,蒸出的面皮不粘,“牛筋筋”的。其次是米要反复淘、泡。米淘得越净,次数越多,蒸出的面皮才‘薄而闪亮。一般米要泡够24小时,泡的时问越长,筋丝越好,有嚼头。第三道工序是磨出的米浆要用细箩子过,除去杂物小碎米。这样做,面皮才会细嫩。

面皮的选料颇为讲究。一般家庭食用,主要是精盐、陈蜡、酱油、蒜汁、姜汁、油泼辣子。而市面上的商品面皮,卖面皮,还要加上芥末、味精、麻辣油、香油等多达十一种。“这些调料中醋和油泼辣子是提味的关键。醋要用大料熬过;油泼辣子更要深加工,辣椒要选色鲜肉厚的辣角,辣米要磨碎,油要用草果、茴香、花椒等炸过。经过这样一番处理,便有一种特殊的香昧。吃者虽然辣的满头大汗,却余香满颊,不愿放碗。如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消赞者不仅要求面皮蒸得好,而且要调料丰盛,质量的竞争,主要还是这两个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老西门跟前有一谢姓个体户,他的面皮独树一帜,驰名全县。每日顾客盈门,接应不暇。因为经营面皮有方,现在是县政协委员、地区劳模、省人大代表,真可谓“面皮状元”。

面皮主要是凉拌着吃。先把切好的面皮挑在碗里,再以豆芽、菠菜,有的更讲究,还要放点红萝卜丝,红、白、黄、绿各色俱全。现在洋县人待客,喜欢以面皮菜豆腐相伴,清淡爽口,养胃生津,不仅令人胃口大开,还很符合生理和营养学。面皮除了凉拌着吃,近几年继续开发出来的还有炒面皮、烩面皮、油炸面皮、酸菜面皮以及汤面皮、热面皮等。热面皮弥补了寒冷冬日凉拌面皮渗牙的不足。它是将刚出笼的面皮整张溜进碗里.舀上调配好的葱花酸汤,再佐以虾皮、紫菜、胡椒粉,仿佛淡褐色的汤中一朵盛开的白莲,吃时用筷子一片一片夹着吃,热气腾腾,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总之,洋县面皮吃法之多,足可以摆上一桌面皮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开放,市场活跃,为了显示出地方特色,脑子活的人曾设想在洋县城里专设“面皮一条街”,把各种各样的面皮都搬上去,让外地客人一饱口福。

面皮,这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饮食,目前不仅走上了高级宴席的餐桌,一展风采,而且已走出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诱人的经济效益。同时,洋县已有数百人到宝鸡、西安、兰州、新疆、北京等地专门从事面皮经营,生意颇为红火。

信息来源: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八. 陕西省 汉中 佛坪县 浆水菜

浆水菜是陕南一种常见的菜食。

浆水菜之所以普遍,可能是应了原料的广泛。如白菜、萝卜缨、芹菜、包心菜、油菜等等,只要是长绿叶子的蔬菜,一般都能制作浆水菜。野菜如荠儿菜、蔓菁、米蒿子等也是天然的制作浆水菜的好原料。

浆水面

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

九.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神仙豆腐

说到洋县华阳的美食,这里的土生土长的人们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惊喜,一个属于大自然的馈赠。古时,当地人用一种名叫“神仙树”的植物茎叶加工制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这种“神仙树”学名“双翅六道木”属于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类植物。将其茎叶手搓或捣成糊状,加适量水,搅匀之后用荷叶盖住,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为原材料,做法质朴简单,无任何添加,质感滑溜,入口清凉,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细丝状,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匀。味道麻辣酸香,轻快爽口,可谓“只品神仙,不见豆腐!”。“神仙豆腐”原本属于南方广西、湖南一带的常备食物,因华阳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历史变迁,“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户。

十. 陕西省 汉中 略阳县 磨珍子

磨珍子是略阳县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将玉米改良衍生出的特有饭食,一直到现在,磨榛子都是略阳县部分地区农家的主食之一,也是城镇居民改善口味的特色饮食之一。

制作方法是:首先在锅里加水和浆水,待水烧开后一手抓玉米珍(注:将玉米磨碎,把玉米面和玉米皮清理干净,剩下的呈沙粒状的颗粒),一手拿勺子搅动,玉米珍要均匀倒入,以免结疙瘩。然后一边加热一边搅动,等到锅里的玉米珍煮熟、呈粘稠状态即可食用。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当地特有的酸菜、土豆丝等小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