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封特产首饰 开封鼓楼特产可以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封特产首饰 开封鼓楼特产可以带走的更新时间:2024-01-21 02:25:47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禹王台 开封西瓜

开封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封西瓜植株生长健壮,匍匐生长,蔓粗叶大,主蔓长达2米有余,分枝能力很强,主蔓可生出许多侧蔓或子蔓,子蔓再生出孙蔓,节间长10厘米左右,粗8毫米左右,功能叶为掌状深裂,膨瓜期绿叶数达到59-67片;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不定根和众多根毛组成,主根入土深达1.5米,横向半径1.5-2米;产品果皮分为黑色皮、青色皮、条文及黄色皮等多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黄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品种抗逆性强,长势良好,平均单产2860公斤,最高达3500公斤;综上所述,开封西瓜外形优美,瓤色鲜艳,清香爽口,品质极佳。

地域范围

开封西瓜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全市五县二区近50个乡(镇),重点分布在开封县的西姜寨、范村、朱仙镇、半坡店、万隆、袁坊、仇楼、陈留、兴隆等乡(镇);通许县的邸阁、大岗李、厉庄、玉皇庙、四所楼、朱砂、竖岗、长智、城关等乡(镇);尉氏县的水坡、张市、庄头、永兴、邢庄、十八里、大营、门楼任、小陈、岗李、洧川等乡(镇);兰考县的仪封、葡萄架、堌阳、谷营、张君墓、城关、爪营、南丈等乡(镇);杞县的城郊、柿园、高阳、葛岗、阳堌、平城、沙沃、邢口等乡(镇);金明区的杏花营乡、西郊、水稻乡;鼓楼区的仙人庄、南郊乡等地域保护范围面积26.7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近1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东经113°52′-115°02′,北纬34°12′-35°01′之间,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击平原的尖端,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开封市处于黄河自孟津县宁咀峡口向东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扇的西南部,是黄河、淮河合力营造形成的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坡降1/1000-1/2000,地势平坦,组成平原的沉积物主

要是冲积物并夹有风成堆积物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形成了许多冲积、风积沙地、沙丘沙岗、丘间低地及沙间洼地、滩地等。全市土壤分为潮土、盐土、风砂土和新积土四大类、3个亚类、6个土属、42个土种。土壤分布总的概况是西砂、北碱、中南壤(壤质潮土)、局部洼地也有粘(粘质潮土)。全市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7.5-8.5之间,有机质1%,全氮0.09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8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非常适宜开封西瓜的生长。

(2)水文情况:全市河流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支流在开封有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红卫河四个水系。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开封市地处北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平均气温14.24℃,极端最高气温42.9℃,最低气温-16℃;湿度:绝对湿度1.98mm,相对湿度79%;日照:年均日照时数2267.6小时,年日照率为51%,年均无霜期213-215天;降水:年均降水量670毫米,最大降水量260毫米,元月份降水量7.5毫米,七月份降水量156.5毫米;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毫米,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毫米,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毫米。最大冻土层深度29cm,最大积雪厚度35mm,最大积雪压力20㎏/㎡,沙暴日数(平均)9.3d,雷暴日数(平均)23d;风向NG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cm/s,风压35㎏/㎡;积温:平均在0℃以上的积温5162.5℃,年均305天;5℃以上的积温4972.6℃,年均255天;10℃以上的积温4611.2℃,年均215天;15℃以上的积温3942.5℃,年均167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更能满足喜温作物开封西瓜生长期内的温度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开封是全国西瓜三大主产区之一,西瓜种植历史悠

久,始于五代,广种于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他的《西瓜园》诗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亦有三处摊卖西瓜的场景,可见当时的京都--开封周围西瓜栽培之广泛。多年来,经过开封人民的精心栽培,选优汰劣,发展至今,开封西瓜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生产水平日益提高,面积由1980年的3.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0多万亩,单产由1500公斤提高到近3000公斤,产品品质也显著提高,科研水平、品种资源优势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1991年开封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西瓜良种繁育基地”,1992年开封西瓜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历届全国西瓜评比中,开封西瓜多次获奖。优良的品质造就了每年1/3以上的产品远销到湖南、江苏、广东、浙江、安微、上海及香港等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其中仅销售到香港的西瓜旺季每年都在600吨以上,占整个香港市场份额的8%。全市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的客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西瓜购销网络。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开封西瓜产地选择在远离市县区各工业园区的地域,该地域不受工业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土质肥沃,降水均匀,光照充足,具有适宜西瓜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拥有良好排灌设施和优良品种,生产技术规范,瓜区农民能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无公害西瓜。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标准加以选择,合理早中晚熟品种布局,早中熟品种以甜宝、汴早露、开杂二号、京欣系列、郑抗系列及部分礼品西瓜为主,晚熟品种以无籽系列中的翠宝五号、黑蜜系列,台湾新一号,开杂系列等品种为主。

(3)生产过程管理:开封西瓜生产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宜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忌重茬。在农业投入品方面,肥料运用以有机肥为主,控制使用化肥,实行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上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上采用生物农药为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

其栽培关键技术为:A、育苗:采用在小拱棚加地膜,天、地膜保护栽培模式,以超丰F1或农家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3℃以上时进行移栽。移栽时浇足底水。B、采用双蔓或三蔓法整枝,只留主蔓和两条子蔓,并用树枝固定,引导瓜蔓定向生长。C、瓜果管理:选留主蔓上第二、第三朵雌花座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D、肥水管理:实行平衡施肥,重施底肥,底肥以腐熟的优质圈肥和豆粕为主,亩施3000-4000公斤,并配以复合肥50-60公斤/亩;追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巧施催苗肥亩施5公斤氮肥,伸蔓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浇水一次;膨瓜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公斤,每次施肥后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浇水,一般生长期浇水3-5次,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D、综合防治病虫害,提倡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化学防治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轮换使用高效低毒的规定农药品种,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西瓜出现该品种固有特征时适时采摘。杜绝生瓜上市。一般有籽西瓜于授粉后28-33天、无籽西瓜于授粉后35-40天采摘,采摘前对药肥残留及糖度进行抽样检验。采摘时按瓜个商品外观进行分级包装,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5)生产记录要求:如实记录生产投入品,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西瓜果实生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开封西瓜分黑皮、青皮(网状)、条纹及黄皮等多种皮色及多个品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具有本品种应有的果形、色泽和条纹,无机械伤,无病虫害和干疤,蜡粉已褪去,果柄上茸毛脱落,脐部凹陷。

(2)内在品质:开封西瓜植株生长健壮,匍匐生长,蔓粗叶大,主蔓长达2米有余,分枝能力很强,主蔓可生出许多侧蔓或子蔓,子蔓再生出孙蔓,节间长10厘米左右,粗8毫米左右,功能叶为掌状深裂,膨瓜期绿叶数达到59-67片;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不定根和众多根毛组成,主根入土深达1.5米,横向半径1.5-2米;产品果皮分为黑色皮、青色皮、条及黄色皮等多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黄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品种抗逆性强,长势良好,平均单产2860公斤,最高达3500公斤;综上所述,开封西瓜外形优美,瓤色鲜艳,清香爽口,品质极佳。

(3)安全要求:开封西瓜在生产工程中严格执行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3/453-2001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GB16175.1-1996瓜菜作物种子瓜类,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检测通则,NY51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等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开封西瓜同一品种、果形周正、大小一致的西瓜为合格品。果形小、畸形或有机械损伤、病虫伤的不合格另行处理。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西瓜,必须包装销售。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前每个西瓜套袋,然后装入包装袋或包装箱。标志使用人上市西瓜应在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开封西瓜”和公共标识图案,注明西瓜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西瓜搬运要轻拿轻放。西瓜不宜较长时间保存,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或入恒温库码垛保存。西瓜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并防止日晒雨淋。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大米

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

也有开封城厢种稻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建国后,在市郊通过修建引黄水利工程

,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现已成为经济效益最高的粮食作物。

开封大米素以粒大、光滑、色泽透明、营养丰富驰名省内外。开封大米蒸干饭香甜可口,筋而不硬,软而不

粘,煮稀饭清香宜人,汁如溶胶,为产妇及婴幼儿的理想粥饭。近年来,开封大米已美名远扬,同汴梁西瓜齐名

,成为农业上的土特名产,亲朋好友及各地游客离别开封时,总要带些开封大米回去品尝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是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河水灌溉。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肥沃,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还有肥沃的黄河水灌溉。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而春种稻质地

和食用均优于夏种稻。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苗族首饰

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现根据州博物馆藏品和湘西银首饰的基本特色作如下介绍:

一、头饰

1、银帽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项,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

2、银花大平帽

银花大平帽,民国早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1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型,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二、颈饰

1、轮圈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

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

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3、盘圈

盘卷,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

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饰。

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童项圈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此外,还有身前身后银饰和镯饰等典型银饰。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

蒸馍样也叫“馒头”,在介绍杞县蒸馍样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馒头”的来历: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替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宋以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不管有馅,还是无馅,馒头一直都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存在,祭祀完了之后才可食用。蒸馒头直接供食用则始于清代以后。馒头的形状也开始演变为圆形、方形等多种,方形馒头在我们这里称作“卷子”,圆形的则称作“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早在清末已闻名周边各县,素有“杞县蒸馍有千层,睢县芹菜没有渣”这样有说法。《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由于杞县蒸馍样具有“色白如雪,形似妇乳,揭之千层,麦香浓郁,嚼之味甘”的特点,因此,清末以来凡有人来杞县走亲访友,或游人旅客路过杞县,都要到县城寻找杞县蒸馍样以品尝,临走时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们品尝。

据家住县城东关现年85岁高龄的张宏起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杞县城大约有四五十家馍店,且多为父子店或夫妻店。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都是早上和上午出去卖馍,下午用卖馍得来的钱去籴麦、磨面,晚上发面,连夜加工蒸熟天微亮就出去卖馍。由此可见开馍店的辛苦程度,难怪当时有这样的俗言:宁肯闺女扔河里,也不嫁给卖馍的。张先生讲,杞县馍样之所以好吃关键在它的制作工艺:以10斤面为例,先用白面二斤半,在其中间刨一个小窠,然后再将事先用一酒盅活酵子泡好的酵汁倒入,和就一块软面,用干面盖上,放到温暖处。等到面发了以后,再用干面加水和就后再盖上。等再次发起,将所剩面粉加水和成面块,不须多揉。再放片刻,揉成剂子,性发后上笼蒸熟则成。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0:一是掌握好用水量,一般1斤干面做成1.2斤熟馍;二是掌握好水温,水太凉了面不发,水太热了做好的馍表面上起泡泡,影响美观;三是掌握揉剂技术,揉好了做成的馍一层一层的,而且很暄,否则做成的蒸馍坚硬难吃。

几百年来,杞县蒸馍样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色香味征服着杞县本地各阶层人士以及全国各地来杞做客的人们。虽说目前县城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馍店(指以蒸馍样为主),仅剩的三两家却仍就保持着原先蒸馍样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如果买个尝尝,兴许会勾起你童年的不少回忆。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兰考泡桐

兰考县泡桐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腐耐高温,是制家俱、模型、乐器的上乘材料。经北京乐器研究所对全国十几个地区桐木板材的研究鉴定,确定兰考泡桐为全国制做古筝、琵琶面板等乐器的最佳材料。兰考县位于黄河岸边,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此泛滥改道,形成了大面积地质疏松、透气性能较好的少质土,对泡桐生长十分有利。60年代初,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根据兰考的地理环境倡导栽种泡桐。自那时起,泡桐的种植得到推广,成为兰考县农业一大优势。兰考泡桐是我国八大优良树种之一,生长迅速,当地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8-10年采伐,胸径可达50-80厘米,材积量在0.5立方米以上。因此,当地群众说:“要想富,栽桐树,生产致富好门路。”目前,兰考县泡桐树达600多万棵,每年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可向国家提供3万多立方米的桐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兰考泡桐加工的桐木漆器,毛拼板等在日本享有盛誉,年创汇3000万元。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开封)

六. 河南省 开封市 金明区 五香鱼

制作:将鱼剁成大小一致的块状,用一半量的葱、姜、酱油、盐,拌匀腌制入味约1小时;上油锅,烧至六成热时,将鱼分散下入,然后用中火炸至鱼浮起、颜色柿黄即可捞出;净锅上火,下入少许油、葱、姜、花椒、茴香,炒香后加入水,放入其他调料和鱼块,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烧约40分钟,待汁干鱼软时,淋入香油拌匀既成。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通许县 开封琥珀冬瓜

琥珀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因色泽深红,光亮艳丽而受人喜爱。

因此人们习惯于在一些菜肴前面冠以“琥珀”二字,来形容其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以色定名的烹调方法——琥珀。

在开封众多的琥珀菜中,以“琥珀冬瓜”最为著名。

琥珀冬瓜属于甜菜类,制作时选用肉厚的冬瓜,去皮后刻成佛手、石榴、仙桃形状,晶莹透亮,然后铺在锅篦上,放进开水蘸透,再放进锅内,兑入去掉杂质的白糖水,武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至冬瓜呈浅枣红色、汁浓发亮时即成。

在鱼肉居多的宴席上,尝上几口琥珀冬瓜,真是清爽无比。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张波香油

张波香油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的。张波小磨香油是以国产优质芝麻为唯一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石磨水浮法”加工而成,有效的保护了芝麻的营养成分,色泽棕红,香味醇厚,浓郁持久。

兰考县张波香油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30万元。是在原兰考张波香油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独资民营企业,位于兰考道南迎宾大道西侧。从进入这个行业到如今的公司,已传承三代,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加工工艺,更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我们的产品地方特色浓郁,包装精美,是您居家食用,馈赠亲朋,企事业单位发福利的最佳选择。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兰考百合

兰考百合又名摩罗、强瞿,也称番韭。产于河南兰考。“考百”,种植历史悠久,据说,明朝有一进士,用考城所产百合敬献给皇上,于是龙颜大悦,赐名“考百”。百合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醣类和矿物质的含量都比较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含量较高。既是美蔬,又是良药。“考百”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味道淳厚、鲜美,是滋补佳品。

十. 河南省 开封 通许县 通许花生

通许花生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许花生个头大、籽粒饱满、果型长、纹路清晰、粒重好、形状整齐、色泽洁白、口感无渣滓、细腻香甜、味道纯正、无异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