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内蒙古牛蹄筋特产热门爆款 内蒙古特产香辣牛蹄筋图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内蒙古牛蹄筋特产热门爆款 内蒙古特产香辣牛蹄筋图文更新时间:2024-05-18 03:28:06

一.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宁夏牛杂汤

主料:牛筋、牛肚、牛腩、牛腱、牛骨



调料:酱油、料酒、盐、味精、桂皮、八角、老姜丝、葱段等;



制法:



1、先将 牛骨砍成大块的氽水,牛腩、牛肚、牛腱等改刀成均匀的片,并氽水待用;



2、净锅下水加入牛骨、牛筋、牛肚等主料一起大火烧开,加入老姜丝、葱段、酱油、桂皮等调好味,再用小火煨100分钟左右,起锅挑掉牛骨、桂皮、葱结等淋上少许葱油即可。

二. 山东省 菏泽 郓城县 鲁西牛

鲁西牛是中国中原四大牛种之一。 以优质育肥性能著。

鲁西牛主要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和济宁两地区,北自黄河,南至黄河故道,东至运河两岸的三角地带。分布于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市。聊城、泰安以及山东的东北部也有分布。80年代初有40万头,现已发展到100佘万头。

在体型外貌上,鲁西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为役肉兼用。 公牛多为平角龙门角,母牛以龙门角为主。垂皮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后躯发育差,尻部肌肉不够丰满,体躯明显地呈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母牛鬐甲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关节干燥,筋腱明显。前肢呈正肢势,后肢弯曲度小,飞节间距离小。 蹄质致密但硬度较差。尾细而长,尾毛常扭成纺钎状。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以黄色为最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的深。多数牛的眼圈、口轮、腹下和四肢内侧毛色浅淡。俗称“三粉特征”。 鼻镜多为淡肉色,部分牛鼻镜有黑斑或黑点。角色蜡黄或琥珀色。

在生产性能上,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积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肥面积94.2平方厘米。 肌纤维细,肉质良好,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状花纹明显。

繁殖性能上,母牛性成熟早,有的8月龄即能受胎。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范围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范围270——310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天,范围22——79天。

三. 内蒙古 呼伦贝尔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三河牛

三河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优良乳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市三河(根河、得勒布尔河、哈布尔河地区),总约8万头。

三河牛是多品种杂交后经选育而成的。系统的选育工作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1954-1955年在收购本地及离境苏侨所饲养的三河牛的基础上,筹建了20个以养牛为主的国营牧场,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提高。经过30多年的努力,该品种已经基本形成,198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验收,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

外形特征

三河牛体格高大结实,肢势端正,四肢强健,蹄质坚实。有角,角稍向上、向前方弯曲,少数牛角向上。乳房大小中等,质地良好,乳静脉弯曲明显,0大小适中,分布均匀。毛色为红 (黄)白花,花片分明,头白色,额部有白斑,四肢膝关节下部、腹部下方及尾尖为白色。成年公、母牛的体重分别为1050千克和547.9千克,体高分别为156.8厘米和131.8厘米。犊牛初生重,公犊为35.8千克,母犊为31.2千克。6月龄体重,公牛为 178.9千克,母牛为169.2千克。从断奶到18月龄之间,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平均日增重为500克,从生长发育来看, 6岁以后体重停止增长,三河牛属于晚熟品种。

优异性能

三河牛产奶性能好,年平均产奶量为4000千克,乳脂率在 4%以上。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产奶量会显著提高。谢尔塔拉种畜场的8144号母牛,1977年第五泌乳期(305天)的产奶量为7702.5千克,360天的产奶量为8416.6千克,是呼伦贝尔三河牛单产最高记录。三河牛的产肉性能好,2-3岁公牛的屠宰率为50%-55%,净肉率为44%-48%。

三河牛

地域范围

三河牛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以内蒙古海拉尔垦区谢尔塔拉种牛场为骨干的16个农牧场为核心区,地域保护范围涵盖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包括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介于东经117°15′—124°02′、北纬47°05′—51°30′高纬度地带之间,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大草原过渡地。三河牛现存栏3.03万头,其中红(白)花26546头、黑白花3554头,基础母牛2.1万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三河牛属于细致紧凑型,有乳肉兼用型外貌,毛色以红白花或黄白花为主,其次少量黑白花。毛色以红黄白花为主,体躯高大,体质结实匀称,头部清秀,头颈结合良好,肩宽,胸深,肋骨开张好,背腰平直,体躯较长,四肢结实,肢势端正,蹄质坚实。种公牛雄性非常明显,母牛体大而不下垂,乳房大部分成盆状和圆形,乳腺发育良好,乳房附着良好、前后伸展稍差,0大小、长短适中,乳静脉长、较粗,但弯曲不够,乳井较大,有少数母牛斜尻。 2、内在品质指标: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三河牛适应性强、耐粗饲、耐高寒、抗病力强、宜牧、乳脂率高、遗传性能稳定。2.1产奶量:基础母牛平均产奶量5105.77kg,最高个体奶产9670kg。2.2乳脂率:三河牛乳脂率高,平均乳脂率达4.06以上,乳蛋白在3.19%以上,干物质在12.90%。2.3产肉性能:18月龄以上公、阉牛经过短期育肥后,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5%。三河牛肉质脂肪少,肉质细,大理石纹明显,色泽鲜红,鲜嫩可口,熟肉率经测定为1:0.573。具有完善的氨基酸含量,尤为突出的是有较高的赖氨酸,明显高于其它品种。三河牛鲜奶质量好、色香、味佳,是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的营养品。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较高,测定证明:总体牛奶成分每百克含水分87克,蛋白质3.1-3.5克,脂肪3.0-4.8克,乳糖4.5-5克,碳水化合物6克,灰分0.7克,钙120毫克,磷90毫克,贴0.1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 3、质量安全规定:三河牛执行GB/T18407.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产地生产环境执行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8《无公害食品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NY467《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Q/XETLJ041-2008《奶牛技术标准》、Q/XETLJ0202—2008《奶牛冷冻0技术标准》;产品执行Q/XETLJ14.01-2008《安全技术标准》。牛奶应符合BG/T6914-1986中的要求,农药残留不得超标。良种奶牛应符合Q/XETLJ0401-2008的要求,不得出售有疫病的牛只。0质量应符合Q/XETLJ02.02的要求。

四.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翁牛特大米

翁牛特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翁牛特大米是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

翁牛特旗的富硒香米最具特色,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翁牛特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翁旗特香米概说(一)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富,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悠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养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索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区开始种植。

元代,重视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到处是广阔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布草原。当人们遇到饥荒的时候,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生产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结实,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成功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垦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渐从原有的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施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始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垦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主持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主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生产发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部分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翁牛特的水稻生产,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兼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天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分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候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部分沼泽地和河滩地。使用的品种为地方品种,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徘徊,平均只有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从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口感香醇,十分受人喜爱。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打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徘徊的局面,开始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平均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1484亩,亩产达到349公斤,总产达到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大力开展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如破竹,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渐渐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模式,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形式、公司形式、农场形式、村企形式、订单基地形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发展有机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经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顾问。《翁牛特有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挖掘翁牛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 四、制定标准,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品种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达到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天然草场达到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达到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达到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翁牛特旗米业协会

13483529

大米

五.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烧牛蹄筋

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六. 香港 撒尿牛丸

撒尿牛丸,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华美食,早在清朝顺治年见的江南古镇松江,由王氏家族经过特殊工艺和配方精心研制而成,后因王家后人辗转到香港,逐渐成为港岛名吃。流传至今近二百年,风靡港台东南亚,倾倒无数食客。鸦片战争时期,港式牛丸流传到国外,甚至英国女皇竟将该美食御封为“贡丸” 。



香港撒尿牛丸由几十种不同的佐料结合现代科学工艺配方精致而成。不用油炸就能达到香气扑鼻,口感爽脆、柔嫩、弹性十足、且丸中带汤、口嚼美汁四溅,尝后唇齿留香。并可用于煎、炒、汤、串、烧、吃法多样化,做法多样化,口味多样化。因其配方独特,令他商难以效仿,可独享广阔市场带来的巨大利润。学会后可做十几中丸子(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狗肉,驴肉,兔肉)。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脆皮素蹄筋

脆皮素蹄筋

原料:魔芋素蹄筋1袋、生粉、吉士粉、鸡蛋。

调料:盐、味精、料酒、百胡椒粉、椒盐、葱、姜、精油。

制作:1、将素蹄筋氽水,加入盐、味精、料酒、胡椒粉入味待用。

2、将素蹄筋拍粉、挂吉士糊待用。

3、锅上火放入精油,待油温达7成热时,将挂糊的素蹄筋放入油锅炸至外脆里嫩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酥可口。

八. 西藏 阿里 普兰县 晋兰夏河蹄筋

·原料: 羊蹄筋(生)150克。
木耳(水发) 15克 黄花菜(干)15克 淀粉(蚕豆)20克。
姜3克 植物油20克 胡椒粉3克 碱5克 花椒粉3克 盐3克 味精1克 小葱10克 香油10克 大蒜(白皮)5克。



·特色: 1.蹄筋向来为筵席上品,食用历史悠久。在古代食谱中,曾有将“参、翅、骨、肚、窝、膜、筋、唇”列为“八珍”之说。古人所谓的蹄筋,多指鹿筋,并非猪蹄筋、牛蹄筋、羊蹄筋。至清代,考《随园食单》中所载的“筋”,仍是鹿筋,这大概是袁枚祖籍杭州,嗜食江浙风味,牛、羊筋“非南人家常时有之物”的原故,是证牛、羊蹄筋入馔确乎晚于鹿筋。夏河地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处甘南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较高,大部地区在300~4000米,是大西北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所产羊筋,质地上乘,量甲天下,用以入馔,为秦陇名肴;



2.传说,夏河蹄筋在明代已经相当有名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大将徐达西征吐蕃时,对夏河蹄筋非常欣赏,“常单车就舍而食,”自此夏河蹄筋声誉更高,名传闻名遐迩。岁月沧桑,历经数百年,经无数高厨的烹饪实践,使“夏河蹄筋”烹制技艺不断改进,风味独具,成为西北地区高级筵席上的佳肴。(HaoChi123.com)

DYCMS_info_next

·操作:

1.将蹄筋放在柴火上燎去毛;

2.然后把碱面放清水盆中,视溶解后,将蹄筋投水中刷洗干净,沥水晾干;

3.锅坐火上烧热,加清油,改微火,乘凉将蹄筋加入油锅,浸泡约20分钟,使油慢慢浸入筋内;

4.油温至八成熟时,将蹄筋捞入清水锅中,用微火边烧边泡,视水烧开后,捞出用刀刮净;

5.将蹄筋顺长剖二,切成3厘米长的小段;

6.切好的蹄筋段整齐地码在碗中,加食盐和其它调料,浇鸡汤半斤,上笼蒸约20分钟,滗汤,翻扣盘中;

7.将木耳和黄花水发,摘洗干净;

8.将玉兰片、木耳撕碎,黄花切成小段;

9.葱切段,蒜切片;

10.然后把炒勺坐在火上,加清水100毫升,用葱、姜、蒜炝锅,加鸡汤250毫升,将木耳、黄花、玉兰片放入勺内,视水沸后撇去浮沫,加入味精,用淀粉勾芡;

11.再浇入蹄筋盘内,淋香油上桌。

九.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牛蹄筋

牛蹄筋就是附在牛蹄骨上的韧带,是一种上好的烹饪原料,用它烹制的菜肴别有风味。常见的吃法有烧蹄筋、烩蹄筋。烧蹄筋特点为滑爽酥香,味鲜口利,可与烧海参等名贵菜肴相媲美。
牛蹄筋是牛的脚掌部位的块状的筋腱,就像拳头一样,而不是长条的筋腱,长条的筋腱是牛腿上的牛大筋。一个牛蹄只有一斤左右的块状的筋腱。但是必须把牛皮去掉。
牛蹄筋分为许多种,牦牛最好,黄牛次之,再次是水牛;壮年牛最好,小牛和老牛次之;好斗者最好,体重者最好,无病者最好。有些动物也含有蹄筋,其中,熊掌和骆驼掌最上等,而马蹄驴蹄猪蹄则劣等。

十. 山东省 德州 夏津 双味蹄筋

双味蹄筋

特点:红烧蹄筋色泽红亮,汤汁浓郁,软韧咸香,酿蹄筋红、绿、黄、白相间,色彩悦目,鲜嫩适口。

原料:

发好的蹄筋500克,偏口鱼肉100克、猪肥肉50克、火腿20克、小油菜心20克、红柿椒丝10克、香菜10克、青菜心10克、玉兰花5克、鸡蛋)个。

大葱10克、精盐5克、味精5克、绍酒10克、姜末5克、酱油6克、淀粉少许。

制作过程:

将发好的蹄筋取一半,顺长从中间切开,再切成2.5厘米长的段,大葱批成两半,切成2.5厘米长的段,玉兰片、火腿切成厚0.3厘米、长宽各2厘米的片,青菜心切成2.5厘米长的段,将鱼肉、肥肉膘一起剁成细泥,葱姜切成细末放入碗内,加入精盐、味精、绍酒、鸡蛋清和少量清水,搅匀成馅,将多汆的玉兰片,火腿均切成细末。

将粗细均匀的发好蹄筋切成4厘米长的段,从中间割上道口(不要割断),将鱼肉馅抹在蹄筋刀口里,馅要高出一点,上面以玉兰片末、火腿末、香菜末、红柿椒丝等配料点缀成不同颜色的花卉图案,做酿蹄的原料放在盘内。炒锅加入花生油,以中火烧至七成热(约175℃)放入葱段(姜末炒几下,加精盐、酱油、绍酒、玉兰片、火腿片、青菜心、蹄筋、清汤烧开后用湿淀粉勾浓芡,淋鸡油盛在盘子中间。

油菜心用力修整好从根部打十字花刀,放热清汤内汆过入味,围在烧蹄筋周围。将酿蹄筋坯料放入笼内。以旺火蒸约8分钟至熟时取出,摆在红烧蹄筋周围。原汤倒入炒锅内,放入精盐、绍酒、清汤烧开,撇去浮沫,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搅匀浇在酿蹄筋上面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