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上热门广西罗城特产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上热门广西罗城特产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4-08 21:15:26

一. 广西 百色 田林 田林茶油

茶油是我县传统食用油,全县各乡(镇)均产茶油,主要供食用和工业用。因其特有的低碘值不易变质,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含量居各种植物油之冠,且不含胆固醇,可抑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脂肪酸的构成与橄榄油十分相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目前全县茶油面积23万亩,年产油茶5000吨。

信息来源:田林县人民政府网

二.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桐油

桐油,是化工和国防等工业用油的珍品。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摘编》记载,民国时期灌阳就成为广西桐油主产区之一,年产桐油约占桂林地区桐油总产的60%。解放后,灌阳被列为广西桐油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有油桐5000多亩,年产桐油50多万公斤,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三. 广西 百色 平果 龙棒

龙棒

壮语音译,俗称酿猪血肠,农历二月杀猪祭社时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菜肴。将还微微温热的生猪血和煮熟的糯米饭、生葱、五香粉等拌匀,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入锅煮,同时一边用针在酿好的猪血肠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煮熟后即可捞起食用。

四. 广西 钦州 浦北 浦北黄榄

黄榄

今县境内解放前后均有大量野生黄榄树。1981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攻克黄榄芽嫁技术难关,取得嫁接成功并获区(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后,便进入大面积人工种植发展黄榄生产时期。

1990年,全县野生和人工种植的黄榄树约有200多万棵,年产鲜果1000多吨。其中,挂果100公斤以下的约6万棵、100公斤以上的约7万棵;单棵挂果有达700公斤以上的。主要产区是福旺、江城、龙镇、大成、张黄、安石、三合等乡(镇)。每年7一10月黄榄上市。一般是付食加工部门、联营户和外地客商到主产区的圩场设点收购。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的和顺榄等果脯。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五. 广西 南宁 邕宁区 酸糟

酸糟

这是一道最具民间特色的调味美食,流传于邕宁一带,酸糟采用一种能协助食物消化作用的酵母菌与米饭搅拌经数天发酵而成,食用时将经发酵的酸糟用食盐、花生油猛火爆煎至金黄,然后加蒜米、香菜、紫苏等佐料,其味酸中带甜、甜中带香,与酸醋的“酸”完全不同,令人大增食欲,许多离家外出的人每谈起家乡这道简单的美食总是眉飞色舞,依依不舍乃至津津乐道,很多身在异乡的人免不了也家藏一罐“酸糟”随时享用。

六. 广西 桂林 灌阳 红薯酒

红薯采收后,不少农户为红薯出路发愁。其实红薯加工前景广阔。如用红薯烤酒,酒醇味香,在市场上比较好销。

制作

1.蒸煮拌料; 将红薯洗干净,去尽泥沙。大个红薯切成3.3厘米见方的薯块,小个红薯可以不切。红薯切块的目的是利于蒸熟煮透。将薯块放在大饭甑内用均匀的火蒸煮熟透,倒在干净的竹簟上,将其捣烂成糊状,待其冷却到用手抓而不烫手时按每100公斤鲜薯加红薯酒曲3.5公斤~4.0公斤,均匀搅拌,待其冷却后再上缸。

2.封缸发酵; 将完全冷却的薯泥倒入预先洗净晒干的陶瓷大缸中,缸中只能装2/3的薯泥,不能装满。用薄膜盖严,用细绳扎牢,让其发酵,一般要40天~50天。

3.蒸酒; 将已发酵完全的薯泥,用晒干的瘪谷或酒糟谷拌匀,并以不觉得湿为宜,一般每100公斤鲜薯酒糊料要拌瘪谷约60公斤。将蒸酒甑放在锅上,锅内加足水,用草绳将甑周围与锅结合部密封,使其蒸汽不易冒出来。甑上放铁锅,锅中盛冷水,用竹子做成接酒槽放在铁锅下接酒,将冷凝出来的酒用酒缸盛好。当蒸煮到一定时候,尝尝酒味浓淡,至酒味很淡时,停止蒸煮。蒸的过程中,一是注意火要均匀,不要用猛火。二是注意常换甑上铁锅中的冷却水,保持锅中水的温度24℃左右。

4.密封保存; 要将酒保存留用,宜选用无沙眼破损的小口径陶瓷容器装好,用干净布1小块包扎1粒薯酒曲药丸放在酒中,然后严密封口。每100公斤红薯可产薯酒40公斤~50公斤。

特点

红薯酒不象曲酒那样有一股浓浓的香味,而是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红薯酒味甜、润喉,如清冽的泉水、喝了还想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醉了,不管你喝了多少,即使酩酊大醉,头也不痛。

功效

红薯酒具有强身健体,驱风寒去感冒的作用。感冒头痛时,将粗食盐烧得爆响,然后倒入红薯酒,便兑成了盐酒。这样喝后,感冒之类的小病便会治好。

红薯酒还具有防癌作用。

七. 广西 河池 罗城 罗城野生毛葡萄酒

罗城野生毛葡萄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城自古民间就有用毛葡萄土法酿造红葡萄酒的习惯,清康熙皇帝谥封的“天下第一廉吏”罗城知县于成龙在离任时,当地民众用珍藏多年的土酿红葡萄酒相赠,以表深深的爱戴和惜别之情。1928年5月,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在罗城采集野生葡萄标本,并在英、美、德等国刊物发表论文,引起了世界植物学术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宁等教授深入罗城考察,证明了野生毛葡萄是广西九万大山的特有新种植物,定名为罗城毛葡萄。2000年,经法国技术权威机构鉴定,罗城野生毛葡萄酒含有两种独特的物质是其他葡萄酒所没有的。

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萄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以这种无工业污染的野生毛葡萄为原料,利用传统工艺技术,低温发酵,经多年陈酿精制而成的罗城野生毛葡萄酒,保持了原果的风味和特点,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特别是含有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碘、硫、钾、磷、钙、Vc、Vb2、Vb6、Vb12。

罗城野生毛葡萄酒不含任何包素,酒液呈宝石红色。酒质醇厚,果味独特,入口留香,沁人心脾,是饮用和馈赠的佳品。多年来,产品在区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该酒曾荣获广西“优质食品奖”,全区酒类评比总分第一名,1998年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指定产品,1999年荣获首届世界酒业成果博览会国际金奖,1999-2005年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质量保证产品,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专用红酒,2003年、2005年广西名牌产品,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八.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上高蒙山猪

上高蒙山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蒙山猪是经过上高县群众长期精心养育形成的一个具有体躯大、耐粗饲、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繁殖力高、母性好、肉质佳、瘦肉率较高的肉脂兼用型地方猪种,归属赣西“两头鸟”类型,是江西八大猪种之一。体型有大型和中型两种,大型猪呈园筒形,成年猪体重达150-300公斤,中型猪体型中等,成年猪体重80-140公斤。肥猪屠宰率74.2%,瘦肉率45.06%。母猪奶头14-16个,平均窝产仔猪11.7头,窝产活仔数10.76头。该品种是推广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瘦肉率分别提高到52.2%和56.5%。县畜牧良种场是蒙山猪核心群生间基地,现有公猪10头,母猪100头,可常年大量向社会提供纯种及杂一代约蒙、长蒙良种母猪。

2013年,上高县六旺牧业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上高蒙山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上高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锦江中游,扼湘赣通衢要冲,北连宜丰,东接高安,南界渝水、分宜,西邻袁州、万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脉蒙山、墨山 贯穿全境。上高蒙山猪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蒙山乡、南港镇、翰堂镇、徐家渡镇、芦州乡、锦江镇、新界埠镇、敖山镇、上甘山林场、塔下乡、敖阳街道、野市乡、泗溪镇等13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4°28′13″—115°10′28″,北纬28°02′00″—28°25′16″之间。上高蒙山猪总生产规模12万头,年总产量9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上高蒙山猪头颈部和臀部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身躯黑白交界处有2-3cm宽的黑皮着生白色,“晕带”明显,少数躯干出现1—2块黑斑,额中央、尾尖有白点,耳薄下垂,0数6—8对,排列整齐;皮薄骨细,肉色鲜红,肌间脂肪丰富,大理石纹理分布均匀清晰,肉质鲜美。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63%—75%,蛋白质18.5%—25.3%,肌内脂肪7.80%—9.10%,谷氨酸2.10g/100g—3.20g/100g,蛋氨酸0.21g/100g—0.42g/100g,苯丙氨酸0.52g/100g—1.10g/100g,赖氨酸1.80g/100g—2.23g/100g,精氨酸1.10g/100g—1.43g/100g。 3、安全要求:上高蒙山猪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NY/5033-2001)执行。

九. 广西 桂林 平乐 广西名茶桂花干

桂林因桂花成林得名,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外包装采用本地甜竹做成双木桶,美观大方又极具民族特色,是送礼和观赏的佳品。

十. 广西 梧州 岑溪 岑茶

岑溪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乾隆四年(1739)县志记载:“岑向无茶,止大峒山巅植之,其味甚佳,故有岗茶之名。迄今各乡近山处尽种,而谢孟堡山场所植尤夥,远近贩鬻,为利颇饶。”宣统二年(1910)梧州府出产商品调查统计岑溪茶叶2600石(约30万斤)。解放前茶叶盛产于清末民国时期;主产区是樟木山心,梨木乡的双元、里汉、泗祥,大乡的奕清,筋竹乡的横山,其他各乡也有种植。清末民初,茶商在县内樟木、筋竹、新圩、南渡、水汶等圩市,共有茶庄22间,经营茶叶收购、加工、外销,清末称茶叶为本县大宗农产品之一.民国22年(1933)出口茶叶4000担。民国26年统计,全县(不含解放后划归岑溪的三堡、糯垌地区)茶园面积1.038万亩。年产茶叶208.2吨。岑茶各具特色,如珠圆玉润的山心茶,色香味兼优的里汉茶,香味浓郁持久的三贯茶、三都茶、古浪茶,独具板粟香味的朝阳茶,在广东、梧州等地都享有盛誉,统称之为“岑茶”。

解放后的合作化时期,大力推广种茶,1956年,容县专区派专业技术人员在糯垌塘坡建立茶叶生产试验站,引进云南大茶叶、福建铁观音、水仙茶等良种。1958年国务院定岑溪县为茶叶生产重点县,同年广西省农业厅在梨木乡召开茶叶生产工作现场会,同年县委领导和梨木乡双元村茶叶专业队长出席全国茶叶生产先-表会议。茶叶出口最多是1962—1970年,平均每年出口茶叶272.34吨,其中1967年出口400吨。1976年推广良种茶及密植栽培等新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茶叶生产由原主产区发展到南渡、三堡、诚谏、归义等一批新产区。1982年岑溪县获得梧州地区推广茶园密植栽培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是全县茶园面积和产量最高的一年,茶园面积达到2.44万亩,年产茶叶700多吨。南渡镇是全县产茶最多的一个镇。

近年内销扩大,出口减少,但年产级内茶仍在200吨以上。1990年茶园面积7394亩,年产茶叶205吨。土产公司茶叶加工厂的红碎茶、青毛茶、炒绿茶,加工精细,香味清纯持久,大部分出口境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