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禅城卖特产的地方 佛山特产哪里有卖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禅城卖特产的地方 佛山特产哪里有卖的更新时间:2024-02-01 07:02:36

一.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酝扎猪蹄

酝扎猪蹄

流传一百多年,以老字号得心斋制作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种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类,也因此外地人也较受落。建议象肇庆裹蒸那样加以推广,相信还有不少的发展空间。

佛山酝扎蹄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整只猪手酝制而成;一是用猪脚开皮,抽去脚筋和骨,再用猪肥肉夹着猪精瘦肉包扎在猪脚皮内酝制。所得酝,就是用慢火煮浸。前者制作工序较少,后者制作工序较多,但两者都为佛山人所喜食。由于后者是用水草扎着来酝制,所以名叫"扎蹄"。

过去佛山一般烧腊店都有制售,但味道好,制法讲究,当以"得心斋"为首屈一指。该店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祖铺原在佛山正埠,即现今永安路的路头。一向经营烧腊业,(后来酝扎蹄风行一时,另在铺内设专柜来售卖)。店主人颇工心计,为了和同业争生意,别出心裁创制出"酝扎蹄"这一品种来。

其制法不外下面四方面:一是选料,二是酝制,三是调味,四是火候。选料:要选一些娇嫩的猪手脚,肥肉要选猪脊头肉(取其爽而不腻),瘦要选精肉,不要带筋膜。酝制:先将猪手脚刮洗干净、开皮,如果制扎蹄,还要抽去猪脚筋和骨,然后放入釜中用慢火酝至八九成熟,取出针刺(针刺是用针在猪皮外边扎孔。作用是使猪皮胶外溢,吃起来爽口),针刺后,放入釜中再酝,跟着把猪手脚取出放在清水中过冷河。猪肥肉要用幼沙糖或盐来腌渍,瘦肉要用油来走油,还要用烧酒、糖来处理。各种原料配备后,把猪肉切成幼薄长条,肥瘦相间包在皮内,外用水草扎住,再放入卤水中配浸。卤水是用花椒、八角等多种调味而创成。过去,卤水中还加入"蛤拐"(青蛙的一种),以提高卤水的质显。这样,配制出来的产品,"堪中带爽、肥而不腻、和味甘香"。

相传清朝时候,有一位巡抚大人,视察到佛山,时巳深夜,命差役弄些饭莱来"宵夜",但当时各食店都已关门,差役无奈,只好拍门来得心斋买酝扎蹄。巡抚食而甘之,大加赞赏,以后多次差人来佛山购买,并广为介绍。因此,佛山得心斋酝扎蹄的名誉,不胫而走。不仅本地人喜欢购食,即外来游客亦莫不以一尝为快,很多游客还购买回去品尝或馈送亲友。得心斋的酝扎蹄远销至广东全省及港澳各地,全盛时期日销百数十罐,往往供不应求。调味方面,该店师傅也很讲究,他们设有专柜,由师傅来站柜台,制成品放在盆内,用卤水淹着,放在上面,顾客光顾多少,他就切多少,如果外来客人,他必问明携往何处,有多少路程,什么时候食用,他就根据这些情况,替顾客调好味,等到吃的时候,味道恰倒好处。后来有些无耻商人,企图鱼目混珠搀夺得心斋的生意,在附近另设一间烧腊店,亦以酝扎蹄来号召,取名"老德心斋",他以为加一"老"字,顾容自然会慕名而来,但假的还是假的,诡计骗不了人,这种卑鄙行为,徒令人冷齿而巳。

解放后,两店合讲,改名为"新得心",店址选在升平路今址。经过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商店。营业额一直都占全市同行业中的首位。最近为了保存佛山著名土的声誉,恢复了该店的原始老招牌——得心斋。不过这一名传遐迩的名产品,却因种种原因,巳停产了多时。报近市食品公司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指示,同时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动员得心斋职工恢复制作这一传统名产品。不久的将来,这一名驰远近、脸炙人口的佳馔,重新与群众见面。

二.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柱侯水鱼

柱侯水鱼

原料:水鱼1只约750~1000克,柱侯酱75克,蒜蓉10克,姜末5克,湿陈皮末10克,火腩100克,涩冬菇50克,笋花24件(如无笋花,可用栗子肉或凤眼果),白酒50克,猪油75克,湿生粉适量,古月粉少许,清水或汤500克左右(视水鱼大小而定,一般以浸至水鱼一半为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水鱼头引出,横刀斩断水鱼颈放血。

2、用55~60度热水将水鱼原只烫遍,随即擦去水鱼全身薄衣,洗净鱼身。

3、在水鱼颈尾背壳上开刀,将水鱼分开壳与身。取出脏腑,去清肺、喉等杂物,斩去指、脚尖,用刀背打出鱼牙(先把头开两边),然后把肢、脚、尾斩出,头身可适当斩成件状。

4、水鱼壳则用沸水烫,使鱼裙能退出(用手退)。

5、水鱼身则用沸水烫2分钟,然后洗净,清去黄膏、杂物、污血,待用。

6、用瓦锅起镬放入猪油50克,连同柱侯酱、蒜蓉、陈皮末、姜末、水鱼一齐慢火炒香,即攒入白酒,加入清水或汤,慢火煮至身焓,待水鱼七成焓时,放入笋花、冬菇、火腩一齐同煮,然后加入味精调味,放入湿生粉埋芡,加包尾猪油,即可上碟,洒上古月粉即成。

风味特点:味鲜肉滑,豉味香浓。

三.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豉味玉冰烧

豉味玉冰烧产于广东佛山。系将大米煮成饭,冷却后拌入大曲饼粉。该粉以糙米、酒饼叶、黄豆、白土、小药曲种拌和成块,经培养、干燥、研成粉沫,作为糖化发酵剂之用。酿制过程不经固体糖化,放入饼粉后随即加放清水,控制湿度进行边糖化、边发酵。再采用釜式间歇蒸馏,制得低度白酒。将此白酒放贮酒池中静置,分离表面的油质与酒脚再继续贮藏,使酒体渐次澄清和初步醇化,然后倾入陈年肉缸浸酿。此种陈年肉缸,一般均有数十年之久,致形成香味物质多。所用肥肉需经加工及陈藏处理,肉、酒之比例合理,浸肉时间达数十天。经品尝检查合格后,以虹吸法抽入低位池静置、澄清、勾兑,抽取中部清液,方可为成品。

四.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石湾公仔

石湾公仔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湾公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湾美术陶瓷的俗称是“石湾公仔”,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石湾陶民以岭南人的兼容性,学习北方名窑的优点,形成“石湾公仔”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是民窑生产,创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并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和具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五.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雅园豉皇牛肉肠粉

雅园豉皇牛肉肠粉

雅园店的豉皇牛肉肠是根据三十年代佛山广记同类食品,结合群众口味改进而成的,是该店的招牌食品,在佛山市民中颇有口碑。

豉皇牛肉肠是选用上好大米,牛肉、油味料等原材料,首先将大米洗净反复磨成幼滑的米桨,将牛肉绞烂加油味配料,调配成牛肉馅。制作工艺较为讲究,并要掌握好火候,要用专用的拉肠粉镬烧水至大滚,铺上粉布,均匀倒上米桨,放上牛肉馅、加盖蒸至熟,起粉后卷好切段上碟,淋上熟油和事先配制好的佛山豉油皇即成。它具有粉色晶莹洁白,口感爽滑,牛肉鲜美的特点。深受顾客喜爱,成为该店的品牌食品。

雅园豉皇牛肉肠参加2002年广州考评被广东烹饪协会认定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12月参加广东汕头考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六.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保济丸”和李众胜堂

佛山是岭南成药业的发祥地,大约在明中叶,已有专门制作丸药的店号,此后便逐渐发展,至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制作经营成药的厂家、店号多达六十余,品种数百,所产膏、丹、丸、散、茶、油、药酒行销国内外,远近驰名。就拿名噪全国、饮誉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来说,它的著名产品“保济丸”,远销内地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一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至今佛山民间对李众胜的保济丸,还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传说。李兆基是李众胜堂的创始人。他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家境清贫,人品勤劳、善良,夫妇俩膝下无儿,专靠卖草药凉茶为生,但遇上别人有难处,必乐意相助,尽力而为,遇有街坊或陌生人肚痛头晕之类便赠以草药或送上凉茶,分文不取。有孤寡老人去世或穷人遇丧而无钱殡殓,他们也乐意施与棺木,帮助料理后事,故深得街坊邻里的敬重。有一天夜里,李兆基做了个梦,梦见有一长须长者,身背宝剑,手托药葫芦,笑咪咪地向他走来,对他说道:“你一生乐善好施,有一副好心肠。只是钱少力薄,往往不如愿。我如今教你一个药方制药丸出售,可助你普济众生。”说罢,从药葫中拿出几粒小如珠子的药丸给兆基,然后飘然而去。第二天,兆基一觉醒来,梦里之事历历在目。试回忆药方,竟可背诵如流,点滴不漏,于是按梦者所赐药方制成药丸,取名“普济丸”。其药效果然灵验,凡用药者,药到病除,且价钱便宜,使用方便,为群众所乐用。后来,兆基在祖庙大街置了大宅一间,立店号为“李众胜堂”,专营普济丸。 李兆基成为当时佛山成药业的佼佼者。李兆基夫妇晚年得子,十多年后,他的儿子长大成人,继承了父业,更秉承了父亲的美德。为诫励自己不忘慈善世的宗旨,他便将普济丸更名为保济丸,加倍悉心经营李众胜堂。自此,保济丸的传说,在民间传为美谈。( 佛山)

七.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王老吉凉茶

珠三角人爱饮王老吉凉茶,大热天时,喝杯“王老吉”解暑;洒足饭饱,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驱病……翻阅有关资料,广东的王老吉凉茶巳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话说清朝嘉庆元年(1796),广州有位叫王吉的医生是南海县人,在正远街(即今文化公园东侧)开设一间小店行医兼售凉茶。王吉为人看病时,发觉许多人都因天气热导致上火而得病。于是,他与儿子到白云山采回草药,精心研究,选定一条凉茶药方,并在店里煲给病人饮用,效果很灵。之后,来店饮凉茶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年,南洋群岛发生了流行性感冒,病人很多。王吉知道后,献出了自己的凉茶药方,使许多病人恢复健康,王吉的凉茶便开始流传到东南亚一带。这和生草药包深受华侨欢迎,海外来函购买者越来越多。人们为了纪念王吉,便把这种凉茶称为“王老吉”。道光八年(1821),王吉的兄弟分别在香港、澳洲开设了王老吉凉茶店分号,至今历久不衰。解放后,为了适应国内外群众的需要,广州中药九厂按原来的处方,继续生产“王老吉”凉茶。后来,曾一度改名为“广东凉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王老吉凉茶又再度复名。最近报载,王老吉凉茶颗粒冲剂已获美国FDA认证,可作为第30类商品在美国销售,真是中国人值得称善之事。( 佛山)

八.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石湾鱼腐

石湾鱼腐是石湾之一。陶都酒家的鱼腐,选料上乘、制作独特。具有金黄色泽,软滑可口,甘香味浓,宜汤又宜烩的特点。

石湾鱼腐是佛山石湾的一项传统名菜。鱼腐是以鲮鱼肉、鲜蛋做原料,经过油炸而成。既可扒菜,亦可放汤,鱼腐入口干香,滑嫩爽口,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石湾鱼腐有很久的历史,清朝末期,石湾有一个穷书生,有一天京城来了几位朋友来探访他。旧时候别人来了你家探访你,当然是要在家煮饭来招待客人。但是他只是一个穷书生,他根本拿不出银两去街市买菜,他想:要招呼客人吃饭,但是自己只有一些米,拿什么去招呼别人好呢?幸好前一晚刮北风,鱼塘一定冻死了很多鲮鱼,不如去捡些鲮鱼。

捡了些鲮鱼后,因为死鱼就不能弄给客人吃,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用刀将鲮鱼起肉,再用刀背刮出鱼肉,就只要鲮鱼肉,然后用手又搓又捏又打,打到鱼肉起胶,起胶后就用水调好味来将之浸熟,浸熟之后就跟大家说:“今天就一个好菜,招呼不到。”结果就拿了这锅鲮鱼胶来招呼朋友。

结果朋友们一看见这锅鲮鱼滑,一闻,香喷喷,筷子夹下去,软软的,再放进嘴里,松化弹牙。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菜,问书生这个菜是怎么弄的,叫什么名称。这个穷书生自己还没尝过,当时想别人肯定认为我的东西像霉豆腐一样,于是他说,这个菜就叫“鱼腐”,是用鱼做的豆腐。朋友都大赞好极了,这个菜既有鱼的鲜香味,又有豆腐的软滑,好极了!“这个一定是个好菜!”结果大家一致公认,这个好菜既软滑又有鱼香味。

送走了这些朋友后,穷书生想,原来这些原料都可以做出好菜,不如想一些生意来做一下吧。用平价去收这些原材料,由于他有时间,于是将工艺再改进,将鱼肉刮出来后,用匙羹一羹,弄到油锅里去炸,炸到金黄色,捞起滤干油分后拿出去卖。到客人要吃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滚汤或者用其它材料扒鱼腐,很多种吃法都可以。

由于这个产品很受欢迎,在岭南各地广泛流传。

九.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柱侯酱

佛山柱侯酱是广东省佛山市的。柱侯酱,色鲜味美、香甜适中,有芬芳的豉味,是别有风味的调味佳品。100多年来,柱侯食品成为佛山最有特色的食品配料之一,远近闻名,深受人们的称道。

柱侯酱,相传是由佛山厨师梁柱候创制,为佛山之一,用于烹饪鸡、牛、鸭、猪等畜禽肉类,香浓入味,肉质鲜嫩,不油腻。

相传100多年前的同治年间,祖庙附近的三品楼饭店,生意十分兴旺,饭店有个厨师,姓梁名柱侯,他对菜色很有研究,做出来的菜味道与众不同,尤其是肉类菜谱,更是色香味俱佳。原来,梁柱侯做菜,不是用集市卖的豆酱,而是自制一种酱料作为调料。他做出来的菜,人人吃过都赞不绝口,饭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由于顾客喜爱,有些顾客便自带容器请店相让。起初每人买少许,后来买者日众,至日产50公斤仍未满足要求。另三品楼邻近祖庙,游客众多,很快名传省内外,于是产品便销向南海、广州及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后来,梁柱侯自己开了间小食店兼营酱料,这酱叫什么好呢?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柱侯酱。以后,梁柱侯更用心制酱,选上好的黄豆,配上盐、白糖、芝麻、生抽,味道比以前更为芳香可口了。梁柱侯年老去世以后,人们将他的制酱方法继承下来并推而广之。柱侯酱便成为佛山,销行全国。

建国后,柱侯酱由海天酱油厂生产。1956年年产量为64吨,其中400公斤销往香港和澳门。1967年,海天酱油厂更名为珠江酱油厂,并以“珠江桥牌”为商标。1978年,柱侯酱的年产量为118吨,出口量为78吨;到1985年,产量已达385吨,出口量为106吨。1985年,柱侯酱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至今柱侯酱仍是海天企业名牌产品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