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湖北团风水果特产 团风特产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湖北团风水果特产 团风特产最新消息更新时间:2024-01-06 15:01:59

一. 湖北省 潜江 黄湾藕

黄湾藕是潜江市王场镇黄湾村出产的一种藕,这种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的孔是单数的,有7、9、11孔不等。也不像其他藕节短多枝,一般都是一枝三节,每节一尺来长,既白又嫩。这种藕多粉易烂,汤酽味美。在一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荆州菜谱》中它名排榜首。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黄湾藕后,信口吟出诗两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用美女的手臂比喻藕的外形,用比干的“忠心不二”比喻单数孔。使黄湾藕具有了人的灵气。

曾有很多外地人试图引种黄湾藕,都没有成功。为了保护这一名贵土品不变质,黄湾人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措施,不让藕池受到任何污染。

二. 湖北省 仙桃 丝网划子

丝网划子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沔阳地处湖区,水域广阔,适于丝网作业,因此深得渔民青睐
丝网划子小巧灵活,长不过八尺余,宽仅两尺许,且船板极薄,一人拖得动,两人抬得起,放在肩上可以翻山越岭,运动自如。划子通体呈弧形,酷似一弯新月,比威尼斯的小艇还翘得厉害。浮在水面用苏东坡“纵一苇之所如”的“苇”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觉夸张。这种苇叶似的小划子驶起来轻快如飞,回旋自如
丝网种类繁多。就施放的深度说,就有浮网、沉网、半沉网之分;就纺织的材料言,又有丝网、线网或现代的塑料网之别。而就用途则又可分为疏网和密网,既可捕大鱼,百十来斤也挣不脱;也可捞小鱼,连指头大的也逃不了。真的是“一网打尽”,可谓鱼类之大敌
( 仙桃)

三. 湖北省 潜江 潜江螺蛳

潜江螺蛳是湖北省潜江市的特色小吃。“三月螺蛳四月蚌”,这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

江汉平原人吃螺蛳不像外地人那样将其囫囵地炒个半熟不熟,滋滋地吮吸入口,而是先把螺蛳用开清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

四. 湖北省 仙桃 沙湖咸蛋

(又称沙湖盐蛋,清皇室贡品)

沙湖红心咸鸭蛋

咸鸭蛋中的上品是仙桃产的,仙桃有个地方叫沙湖,沙湖的红心咸蛋更是名品

五.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监利莲子

芙蓉之国——监利,犹如镶嵌在江汉平原南端的一颗明珠。东沿洪湖,有水面50余万亩,为监利、洪湖两县(市)共有,西随岳高速望荆沙,长江水迂回于南,东荆河静卧在北。监利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地利形胜,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古籍浩瀚,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史以来,勤劳勇敢的监利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正是这些不避艰辛,不畏-,不惧-,可歌可敬的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六. 湖北省 武汉 江汉区 湖北鱼馔

湖北盛产淡水鱼虾,富有江南水乡风味的湖北鱼馔,是鄂菜的一大特色。武汉云鹤酒楼鄂菜品种繁多,尤以各种淡水鱼肴为拿手好菜,采用蒸、炒、溜、炸等20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色味香名异的楚乡鱼馔。

七. 湖北省 仙桃 范关酒

“沙湖盐蛋沔城藕,红庙酥饼范关酒。”这是人们对这几种地方名产的赞誉。

范关酒早在元末明初就已驰名全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曾用范关酒宴请群臣,饮者皆称佳酿。

范关位于洛江河畔,靠近排湖,元代来年就成为沔阳十九个出名的集镇之一。街道长达三华里,商贾云集,十分繁荣。特别是酿酒业,更是兴旺,全街有九家槽坊酿酒,仍供不应求。当时有一首民谣::“一里三槽坊,日夜酿酒忙,来来往往者,无不夸酒香。”

人们说:“这里酿的酒特别好,只要你喝上两盅,定让你醉卧三天不醒。”

范关酒为什么这样好?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元代末年,有一外地老者来一家丁姓槽坊买酒,老板替他灌了一壶小曲,他说酒不好,老板替他换了一壶汾酒,他还是说酒不好,老板从酒窖中替他又灌了一壶上等陈酒,他仍说酒不好。老板不解地问:“像哪样的酒才算好呢?”老者从腰间取下一个酒葫芦递给老板说:“你把这酒尝一口再说。”老板一尝,这酒口感正,气味芬芳,一滴进口,余味深长,比自己酿的酒不知要强多少倍,忙问:“这酒是在哪里买来的?”老者微微一笑:“这是我自己酿的。”老板看出老者是一位酿酒高手,便恳请老者传授技术。老者点头应允。

有一天,老者对老板说:“我看你酿酒的原料和技术都不错,只是水质欠差。你这槽坊后面有一个大潭,每天酉时三刻,水质甚好,你可按时派人将水取来酿酒,定成佳酿。”老板照此办理,所酿之酒,果然如老者所言。其他槽坊争相仿效,酒质与丁家槽坊一样。因此,每天酉时三刻到潭内取水酿酒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潭取名“酒潭”。

老者传授技术后就走了。不少人问丁家槽坊老板:“这老者是谁?”老板说:“老者从不肯告知姓名,但从他腰间的那个酒葫芦看,上面刻有‘酒仙’二字,这定是天宫的杜康下凡无疑。”

人们知道杜康是酿酒业的祖师爷,在天宫替玉皇酿制琼浆玉液,此次下凡来此传授技术,真乃人间大幸。消息传开,很多人都纷纷来范关品尝佳酿,一饱口福。

元代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用范关酒宴请群臣,随之又把范关酒作为御酒供宫廷饮用。从此,范关酒就名震遐迩。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9年)春天,大学士宋濂来范关晶酒,当时正是酉时三刻,只见酒潭内碧波清澈,晚霞映辉,微风轻拂,酒香扑鼻,即兴赋诗一首,诗云:

晚霞映守苍,碧潭酒飘香。

三杯不觉醉,朦胧拜杜康。

后来人们将“酒潭”改名为“碧潭”,将范关酒也改名为“碧潭酒”,名称更加优雅了。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团风荸荠

团风荸荠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团风荸荠是团风县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团风荸荠栽培历史悠久,据可考证的史志文献记载,团风栽培荸荠有400年以上的历史。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的《黄冈县志物产篇》,光绪九年(公元1884年)的《黄州府志物产篇》均对其作了准确文字记录。

长期以来,在黄冈至今流传着“黄州的萝卜、巴河的藕,团风的荸荠、红安的苕”的名优土俗语,还保留初春时节用荸荠、甘蔗和茅草根煎水预防脑膜炎和感冒的习俗。

荸荠在团风方言中为“勃脐(音:bo qi)”,源于明朝的《救荒本草》。顾名思义,它是荒年的救命食物。解放前,团风荸荠的种植以农家小田分散种植方式为主,市场流通极少。解放后,人们对荸荠的食用性、药用性和特色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加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大田栽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明显提高,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团风建县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团风荸荠高产、优质的途径。通过不懈地努力,团风荸荠唱响了团风的特色,已分别于2000年被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鄂荠1号” 、2008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2009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办公室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团风荸荠”于2011年4月14日通过省级地方标准审定,成为全省至今唯一的荸荠认定品种、第一个对荸荠实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第一个荸荠省级地方标准。

团风荸荠生产已初具规模。据统计:2009年全县种植面积1.71万亩,总产达到2.975万吨,产值3868万元,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74万亩,总产达到3.062万吨,产值6064万元,全县10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发展荸荠生产,种植面积逐步趋向“三个集中”,即向主产区集中、向国(省)道沿线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并形成了以方高坪镇为核心、以团风、淋山河、回龙、马庙、上巴河、总路咀等乡镇为辐射圈的荸荠种植连片区域,基本形成了以318国道沿线乡镇、柳界公路沿线乡镇、团方公路沿线的荸荠种植带;全县现有23个农民经纪人从事荸荠销售经营,并创办了荸荠专业合作社,大力拓展销售市场;每年鲜荠上市时节,省内及周边省市客商云集于此,还有台湾、广东、福建客户前来,以致在淋山河——方高坪——马曹庙三个乡镇318国道沿线,停车购买团风荸荠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市场行情一路看好。特别是2010年种植的荸荠,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全县荸荠平均售价接近2.00元∕公斤,最高价卖到8.00元∕公斤。荸荠产业已成为团风县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团风荸荠球茎皮薄、色泽鲜艳呈棕红色、扁园形,肉白、甜脆、少渣,脐部平且开裂少。荸荠既可当水果鲜食,又可作蔬菜,做成美味佳肴,如拔丝荸荠、荸荠猪肚粥、荸荠红烧肉、荸荠肉丸汤、荸荠水饺等别有风味。荸荠除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C和钙、磷、铁、质、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外,还含有荸荠英,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能降血压。因此,荸荠具有清热化痰、消渴生津、舒肝明目、利气通化之功效,长期食用有排毒养颜功能。

团风荸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团风县淋山河镇、方高坪镇、马曹庙镇等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九. 湖北省 仙桃 沙湖豆皮

沙湖豆皮是沔阳(今仙桃)的传统食品,和沙湖盐蛋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豆皮状如四方包袱,外黄内白,外酥内软、香气扑鼻,味道可口,余香无穷。说起沙湖豆皮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很早以前,沙湖街上住着个李大爷。他早年丧妻,与独生儿子李春生相依为命,又当爹又当娘将春生拉扯成人,又为儿子娶亲完配,帮儿子成家立业。李大爷辛苦了一辈子,落下了一身病痛。七十岁刚过,他终于病倒了。全身浮肿、四肢无力、饮食难进,躺在床上只等一死。

病中,恰逢春生出外经商,只有儿媳妇巧云留在身边。巧云贤惠善良、心灵手巧,对公爹十分孝顺。她四处求医问药,又做出可口的饭菜,端到老人的病床前,可老人一口也咽不下去。

这可急坏了巧云,她想尽千方百计调理公爹的胃口,她时而熬汤、时而小炒、时而蒸、时而煮……一天一个样,老人还是不吃一口。

李大爷见儿媳整天劳神费力,心疼极了。自己已是古稀之人,就是死了也是顺条路。如今倒好,不能帮儿媳分忧,反而成了她的累赘,他心里不安。心想,与其让儿媳天天给自己做这做那,不如出道难题考考她,让她知难而退。想罢,李大爷对巧云说:“难得我儿有孝心,天天为爹炒菜熬汤,可这些东西,爹见了就心烦,不想吃。”“爹,您想吃啥尽管说,我想办法给您做来。”巧云劝爹。“爹想吃的只怕你弄不来哟!”“您说得出来,我就做得出来。”

李大爷想了想说:“好!你听着:‘黄面白里包珍珠,脆菜香筒藏其中。虽是酥软熟透食,不须蒸来不用煮。’巧云,这样的食物你做得出来吗?”巧云毫不含糊地表示:“只要合您的胃口,我一定给您做来。”

巧云仔细琢磨公爹出的题,她想啊!试啊!今天炕粑子,明天烤软饼,后天……巧云做出来的食物,公爹看也不看一眼,只是摇头。巧云不灰心,还是天天坚持试,坚持送到公爹的床前,但一样也不能调开公爹的胃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巧云终于解答了公爹的难题。当巧云将一盘黄澄澄、香喷喷、状如包袱的食物端到公爹面前。公爹一见又惊又喜,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过随便说说,巧云真的照他的题目做出来了。

李大爷一骨碌地从床上坐起来,端起盘子,美滋滋地吃起来。顿时满口生香、胃口大开、食欲大振,吃了还想吃。

巧云见公爹爱吃,天天给他做,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月,只见公爹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病全好了。

巧云给公爹摸索做出的食物叫绿豆皮。绿豆皮的主要原料是绿豆、大米、鸡蛋和榨菜。辅以猪油、香葱、精盐等佐料。其制作方法如下:

大米八分,绿豆二分,混合后用水浸泡两个时辰,磨成浆备用。将铁锅置于旺火上,用刷子点少许油水抹锅底,再将绿豆米浆四两,用小碗旋转倒人锅中,四周均匀抹平,使其成为薄薄的皮子。鸡蛋一个打泡,均匀地投上皮子表面,待皮子圆周翘起时,用双手揭起翻面。然后,将熟糯米一两,猪油半两,榨菜八分,香葱五分,熟精盐四分,放入皮子内,在锅中折成长方形包着,经反复翻面,外皮烤至金黄色起锅即成。

绿豆皮是沙湖人首创,又叫沙湖豆皮。绿豆皮是儿媳做出来孝敬公爹的,又称“孝心豆皮”。

绿豆皮黄面白里,内藏糯米如珍珠,好吃好看。绿豆皮中,绿豆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解渴之功能;大米是人的主食;鸡蛋、糯米营养丰富,能滋补强身;榨菜开胃,增强食欲;香葱解表、发汗、散寒、通窍。绿豆皮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能治病、强身、保健……

巧云将绿豆皮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街坊、邻里,绿豆皮在沙湖乃至沔阳很快传开了,成了城乡的时尚食品。家庭用它待客,餐馆用它作早点。人们还在冬至后,立春前,将绿豆皮(不加辅料)卷成筒,切成条条,晒干成腊货,用腊肉煮汤,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风味。

沙湖豆皮是民间传统佳品,在宫廷膳食中也有一席之地。清末沙湖人李绂藻在朝为官,将沙湖豆皮制作工艺带进京都,命厨师做好后,献给慈禧太后食用,老佛爷品尝后,圣颜大悦,赞不绝口:“沙湖盐蛋一点珠,沙湖豆皮包珍珠,水乡尽出宝啊!”

从此,沙湖豆皮与沙湖盐蛋齐名,誉满湖广,名噪京城。

十.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东山白莲

东山白莲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开半天开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裴度游历黄梅县东山寺所题《咏东山白莲》的七言律诗
东山寺(即五祖寺),是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坐禅讲学的寺庙,位于大别山尾闾的黄梅县东山之腰。弘忍是一个很有才华,很孚众望的禅学学者,他治学严谨,处事秉正。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最上乘论》,在国内外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各地慕名来东山求法者众,门徒多至千人以上。特别是晚年,他发现并培养了寺内一个未剃度的春米役工慧能,不拘一格地拔选了这个贤才充当了自己的法嗣,使其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独创了新的中学禅学。弘忍留下了许多胜迹和传说,东山白莲就是其中之一
上到东山寺,沿着“通天路”,登上白莲峰顶,就可以看见一个天然石砌的山池,这就是白莲池。不知是哪里来的一股泉水,萦回池中淙淙作响,四季不断。传说 ,有一天,五祖禅师弘忍慢步池边,触景动念,亲手培土栽下一禾藕种,不意,日月交映,山泉滋润,这禾藕种竟在高山峰顶成活了。更为神奇的是,到了第二年夏天,池中绿叶如盖,浓香四溢,开出了一朵朵争芳斗艳的白莲花来。这一下,轰动了社会各界,乡侣邻里前来拜谒,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一位诗人咏《雪后步白莲峰》写道:“为访天台洞口香,青踏近玉池旁。白莲幻作半溪雪,红叶斜通一径霜。鹤梦久随花影散,鸿泥谁记客情长。老僧喜共三生话,不觉西峰已夕阳”。不少名人学者结成诗社,于是“白莲社”、“东山诗社”相继而出。有人为此还写了一首题为《游白莲池》的诗道:“踏尽层峦路复通,冰池玉进见花宫。生来有种情难断,悟到无香色亦空。幡影斜时风细细,钟声定后月蒙蒙。自从毫相山头见,白社东林未许同。”可见,东山白莲多么为时人所珍重。 白莲花的药用价值高。据说,当年一些朝山拜佛的老翁老妇,以为高山白莲是菩萨赐予人间的所谓“仙物”,可以包医百病。因之,常取一叶一籽,带回去煎煮服用,果然灵验,治好人们的头昏目眩、气弱血虚等疾病。有的人甚至说连一些久治不愈的痼疾,也是药到病除。这虽然难免有点夸张,但白莲也的确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特别是高山白莲,迎雾霭而生,接山泉而润,其质自然比普通莲花优。不但莲籽具有正心、润气、滋脾、健肾的功能,而且花、茎、叶、根,亦有舒筋活络、去湿防风的作用。煎煮服用,对于一些老翁老妇常见之疾,疗效自然是不必说的。东山白莲明明是弘忍禅师辛勤栽培,何尝是菩萨恩赐? 由于几经灾劫,至解放时,东山白莲已悄无踪迹。今天,白莲池已修葺一新。一株株白莲,在清彻透亮的泉水中,婷婷玉立,婀娜多姿,仍不失旧日的风光。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电视差转站的同志一九七六到白莲峰顶建站时,看到荒漠的白莲池中仍有清泉萦回,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就清池取水。结果在浮泥深处,发现了六颗如铜包铁裹的莲籽。人们好奇地捶开一粒,里面的莲肉还很新鲜。从唐代禅宗五祖弘忍植莲到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经过了多多少少的风风雨雨,六颗莲籽沉睡在高山泉池之中,仍然有生命的气息,真是个仙山奇物!大家把剩下的五颗莲籽重新培土植下,次年竟然吐芽出叶,长出一株株白莲来,自此东山白莲重放异彩。( 黄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