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台湾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台湾的特产有哪些方便携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台湾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台湾的特产有哪些方便携带的更新时间:2024-05-14 00:14:59

一. 台湾省 嘉义 新港饴

新港饴创始时原名“老鼠仔糖”,又名“双仁润”,系清光緖十七年间(1891),民雄庄江厝店小贩卢欺头所创,原来卢老先生在民雄一带兜售自制的“麦芽糖”及“土豆糖”为生,有一次因连日下雨不歇,无法外出做生意,灵机一动,将已潮湿溶化的土豆糖放入刚煮好的麦芽糖内,使花生仁与麦芽糖混合均匀后,在分开后做成头小尾尖的小块,形如小耗子状,乃称之为老鼠糖,因名字奇异,又是新花样,颇为吸引顾客,从此卢欺头就专做老鼠糖生意。后来因觉名字不雅而易名为双仁润(盖取花生剥开内有双仁之意)。光绪十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新港妈袓庙大拜拜,卢先生挑了许多双仁润到新港做生意,因香客众多,双仁润生意很好,且颇受好评,未几乃迁居新港,在妈祖庙东边搭建一间木屋,挂出金长利的招牌,并将双仁润改称“新港饴”,卢欺头也因此成为新港饴的创始者。其后几经改良,遂使新港饴声名远播,继而又创造芭蕉饴(原名为芎蕉糕)、桂圆饴、葡萄饴、梅仔饴、李仔饴等姐妹品数种。

二. 台湾省 台北 石头猫

石头猫是台湾艺术家李鸿祥老师(HenryLee)独创的石头彩绘艺术,以对猫的浓厚感情,将猫栩栩如生的姿态细细描绘于石头上,可在掌上把玩或作为摆设,猫眼睛以特别研制的颜料料制,精灵存神,是为全球首创的艺术杰作。每款彩绘石头猫均由李先生亲手绘制,独一无二。每只动物各有不同的名字、品种、姿态,逗趣可爱。

三. 台湾省 嘉义 黑糖咖啡

嘉义的黑糖咖啡

四. 台湾省 台南 棺材板

棺材板是台湾的经典名小吃,出自于台南。由名唤许六一的发明的。有些店家为求吉利,将其改称为官财板。棺材板经过高温酥炸,薄如脆饼的金黄炸土司,内馅含洋葱、鸡肉、墨鱼、碗豆、红萝卜等,口感多层次,一定要趁热吃才好吃喔。

文化: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鸡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开始不称棺材板,而为鸡肝板。据说在三四十年前,台湾有一位姓许的师傅,他品尝了一种名叫“机关板”的点心后,觉得口味很特别,于是回家研究改良,终于制成了一种令他更加满意的点心。但如何给这种点心取个新的名字呢?他想来想去没想出来。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新的点心怎么看怎么像棺材,于是就决定命名为“棺材板”。或许由于制作特别、口味特殊,加上名称的“怪”与“邪”,最后这种点心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机关板”,成为台南至今盛行的独特小吃。

制作方法:传统的做法是:取土司约9CM,用刀挖空,底和四围勿割破,四围厚1.5-2CM,底可稍厚,放入180度酥油中炸至变色滤油即可。将洗净切好的猪肝片、鲜姜片、洋葱、柿椒拌同多种多样的配料,如腊肠片、年糕片等一同爆炒,然后装入炸好的土司盒中,再盖上炸好 棺材板的土司片盖住上桌待客,由于土司面包的外形和炸制过的色泽状似台湾南部的松木棺材,食客们又灰谑的这道美食称之为棺材板。 现在这道美食又有了创新,在传统风味之外,也可将新鲜水果丁和乳酪丁一同入油锅炸制,熟即可滤油,装入土司盒中,撒上少许糖粉,或淋上少许沙律酱,即成一道中西合壁的风味美食。

五. 台湾省 嘉义 鲴鱼

鲴鱼又名苦花,以青苔、浮游生物维生,喜栖水温约摄氏10度的高海拔溪域,一般在台湾中高海拔的清澈溪流可见其身影,其中,尤以阿里山乡的曾文溪上游居多,而山美村的达娜伊谷更有“鲴鱼的故乡”之称。鲴鱼有两种,即一般鲴鱼和名列“国宝级”保育类的高身鲴鱼,成鱼约可长至25公分长。鲴鱼背呈苍黑色,身体与腹部为银白色,嘴形呈横裂铲状以利刮食石头上的青苔,而在嘴巴鐕动时,其银白色的腹部亦随身体翻动,形成水中银光粼粼的奇特景观。欲分辨高身鲴鱼与一般鲴鱼的差异,可从其成“一”字横裂的弧形嘴形和体型作判断,前者嘴形略上扬且身体较宽,后者嘴形下弯而体形较瘦长;且前者多棲息于水深流急的溪域,十分稀有、珍贵。

六. 台湾省 基隆 鱿鱼羹

典故源自福建,“善制海鲜,每每羹汤”,后传入台湾。

风味所用鱿鱼,系将生鱿经太阳曝晒或烘干去掉水分制成。汤底用大滑汤,配料有醋、蒜泥、辣椒酱。具有咸、甜、芬芳三重滋味。

七. 台湾省 新竹 粄条

粄条是客家食物的代表,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干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以及爆香的葱头。新埔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

八. 台湾省 高雄 阿婆冰

原名新生冰店的阿婆冰创于昭和6年(1933年),当时的老板蔡固常包着头巾,临近的高雄女中学生便昵称她为“阿婆”,于是“阿婆冰”之名不胫而走。由于蔡固对腌渍杨桃、李子十分拿手,因此四果冰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冰点,就连国外观光客也都慕名而来。

九. 台湾省 台北 台湾梅花鹿

台灣梅花鹿(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鹿科,草食性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體長約150公分,喜群居,其名來源自背上的白色的梅花斑,台灣梅花鹿在每年的10~12月進行交配,隔年的6~8月則為其生產期,產生出來的後代,雄性有角,雌性則無。

1969年後臺灣梅花鹿僅剩人工飼養,目前經過復育野放,可在墾丁國家公園以及綠島見到野生族群。

歷史

在1603年(明萬曆31年)陳第的《東番記》中對於台灣梅花鹿多有記載,到了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時,因為鹿皮的需求很大,受到人類大量的濫捕,幾瀕臨絕種,到1969年之後,由於棲息地受到破壞與人類的大肆捕獵,已見不到野生的台灣梅花鹿了,目前所見者皆為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復育計畫中由人工飼養的。

現狀

目前確認為純種族群的母群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曾贈送梅花鹿予金門農畜所,故全臺灣純種梅花鹿飼養的地方目前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金門。

至於野生族群則是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母群也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二十餘年前進行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的復育野放計畫,結果尚稱成功,目前已經經過多次野放及定期調查,墾丁國家公園野生梅花鹿總數已經過兩百隻,且有持續上升之勢,也引起野放在其他原棲地的聲浪。另一野生族群則是位於綠島,則是由以前島民飼養後溢出的個體組成的野生族群,總數也已經超過兩百隻,但是梅花鹿對於綠島來說仍是外來種,也引起不同的意見。

十. 台湾省 新竹 红糟肉

亦称糟母肉,系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