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枣强县十七户村特产 河北枣强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枣强县十七户村特产 河北枣强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12-29 19:43:32

一.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王家核桃馍

王家核桃馍是宁强县的著名风味小吃,小如瓷盖,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油酥可口,耐储存,放置数日也不变色味。王家核桃馍已有百余年历史。传说清末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

宁强著名风味小吃“王家核桃馍”,此馍小如瓷盖,色橙黄,味浓郁,人口香酥,尤难得者为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一些有关王家核桃馍的趣闻轶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闻讯急奔西安参朝,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此事一经传开,这馍在群众中骤然身价百倍。王家馍铺历史悠久,起初,掌案师傅姓王名培录,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十一二岁就在其父王文选身边学艺。文选的师傅也姓王,清乾嘉间人,开设的铺子叫“福兴老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兼营满、汉糕点,在本县食品业中,名噪一时,文选于嘉庆年间至“福兴老号”当学徒,其师因无子嗣,平日看轻精干,料定日后必能承业自主,临终前遂将这个铺子的招牌授给文选继续使用。溯自“福兴老号”从乾隆时代问世,至1949年解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文选、培录父子两代,一脉相承,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及满、汉糕点,独具特色,传至现在,惟“核桃馍”秀中之秀,独放异彩。

二.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渭南南七荞麦饸饹

渭南南七荞麦饸饹

饸饹,分为小麦面饸饹和荞麦面饸饹,而荞麦面饸饹比小麦面饸饹更美味,陕西大多数县市的老百姓都会做,各地的制作工艺也大同小异,口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起源于那朝那代已无从考究。

改革开放后,和许多创业者一样,渭南市临渭区南七乡南白村普通农民白学林,响应国家号召,为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乘着渭南市食品交流会的东风,于1982年在渭南市临渭区(原渭南地区渭南市)民主北路开了一间门面,就卖荞麦饸饹,因为自己是南七乡人,所以就起名叫“南七荞麦饸饹”馆,这就是渭南也自然是陕西的第一家“南七荞麦饸饹”馆,因为祖辈就靠卖饸饹营生,所以白学林的荞麦饸饹做的可口美味且色香俱有,可谓是十里飘香,再加上妻子肖素萍笑面迎客,热情待人,他家的饸饹馆生意也就日趋兴旺,很多顾客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大老板和高官人群,这样南七荞麦饸饹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没有几年白学林家已是南白村响当当的首富了。日子好了,为了让村里的人也都富起来,白学林就把他的手艺传给了子女和村里的人,这些人也都开了荞麦饸饹馆,所以荞麦饸饹馆很快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西安和渭南及周边城市流行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推移和联姻带来的人0流,南七荞麦饸饹的手艺也随着女儿的出嫁传到了南七乡的紧邻下吉镇,这些嫁到下吉的南七女人也卖荞麦饸饹,她们有的人把自己的饭馆也叫南七荞麦饸饹馆,而有的人则叫“下吉荞麦饸饹”馆,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南七荞麦饸饹馆更多一些,但显而易见下吉荞麦饸饹和南七荞麦饸饹是同一祖源,这就是南七荞麦饸饹也叫下吉荞麦饸饹的缘由,再者,南七乡由于撤乡并镇,现在的南七乡已不复存在,而原来的南白村现在也划入了下吉镇辖区,而这就是现在市面的下吉饸饹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原因。

白学林养育有三男四女,均继承了父亲衣钵,现在二子白圣福还在渭南民主路老店继续经营,而其余子女及孙子辈多半已在西安打拼,个个生意都非常好。现在,仅西安市和渭南市的南七荞麦饸饹馆和下吉荞麦饸饹馆已不下五六十家,基本都是南七乡(今下吉镇)南白村和下吉镇东西关村的人。

南七饸饹有名,一是名在它的做法上,二是名在它的吃法上。

南七饸饹的做法特色有四:一是用料讲究。南七饸饹所用面为荞麦面。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荞麦》如此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原先,渭南一带乡村普遍种植荞麦,但由于产量较低,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已不再种植。现如今荞麦面只能从陕北、山西、内蒙等地拉运了,其中以陕北荞麦面为多。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现代研究表明: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P、维生素B1、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荞面饸饹有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食疗功效,是上佳的保健食品。二是和面独特。和面是饸饹制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和面用的不是普通的碱水(苏打水),而是石灰水。据一位经营南七饸饹的师傅讲,制作石灰水最好选用产自于富平县(渭南市属县)的青石,即石灰石,至于问及是富平县何处的青石,师傅说:“我的师傅说保密。”制作的具体过程为:适量大小青石一块,放在炉火中烧至通红,然后用火钳夹出,丢在盛有半桶水的铁桶中,等待到块状石头,化为白色粉未溶解在水中澄清后,上部的清液就是和面的专用石灰水。用此法和面压制出来的饸饹,特筋道。有人担心石灰水对人肠胃有伤害。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石灰水毕竟是少量的,况且已经充分和面发生了作用。三是醒面和制剂严格。和面要用手工揉压的表面光滑。要做到常言道的“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再醒上个把钟头,然后分成半尺长圆柱形的剂子备用。四是压制和熟化方法传统。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压制成形的。传统的压制方法是使用木制饸饹床子。饸饹的粗细主要决定床子的铁孔的大小。饸饹的压制和熟化是一体作业的。由于饸饹的压制是个力气活,一般由男性来干,女性在一旁当助手。男的将饸饹床子支架在二尺铁锅上,抬起装有木活塞的压杆,女的将醒好的剂子装入床子内,男的将活塞对准剂子,全身力量集中于压杆后部,只听吱吱呀呀一阵响声,就从床子下面铁制的数十个小圆孔中被挤压成细圆长条状,当一剂压完后,当助手的女的用手在床根底下快速一切,饸饹就掉进烧开的汤锅煮上了,等沸汤滚上两滚,饸饹就煮熟出锅。

三.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香谷米

香谷米,又名老红谷,是宁强县之一,以其味道清香鲜美而出名,它出产于宁强县黄坝驿乡西沟村。这个村前临川陕公路,背靠大山,一条小河横贯沟中,两岸皆肥沃水田,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湿润,有稻谷生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香谷米之所以珍奇,一是品种优良,二是浇灌的水非同一般。浇灌香谷米的水出自大山脚下的一个山洞,当地人称龙洞水,今人奇怪的是,同为香谷良种,若栽到非龙洞水浇灌的田里,稻谷就会变异,失去其固有的香味。

据老辈人说,清乾隆皇帝到西南私访时,路过此地听说了这种米,食而甘之,送命年年进贡,香谷米随之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后代仁宦商贾;纷纷高价寻买。这是香谷米紧缺的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由于龙洞水源有限,一般仅能浇灌三四十亩,产量不高所致。香谷米如此珍奇,当地农民自然如获至宝,收获后都舍不得自己吃,将其珍藏,或高价出售或作为贵重礼物送给他人。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所影响,这里的农作物一年只种一季,庄稼生长的周期长,各种营养成份充足,所以这里的香谷米品质最好,同样的品种,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气候不同,则会品质与口感不同。解放初期,红米饭南瓜汤,小米加步枪使中国共产党胜利,建立新中国。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营养跟不着,能吃上小米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陕北地区延安地区主要都是以香谷米为主,这里的女性生完小孩,都会喝香谷米熬制的米粥,在陕北都叫米汤,熬制出的米汤盛在器皿中,放一会,在米汤上面都会有一层米油,形成了一张薄薄的饼一样的就是米油。在北方家家户户小米粥是天天离不了的,早上蒸馒头的时候,锅下就熬制的米汤。正说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使用的人多了。现在不仅仅延安人民用香谷米,很多附近的省乃至全国人都喜欢用香谷小米了,再另上现在的退耕还林的困素,所以现在的香谷米的价格日益骤增。

所以说,香谷米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他是一个地方环境和地理气候所造就他的品质。

四.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七姊妹朝天椒

七姊妹朝天椒属茄科,是一种生辣椒中的变种,介于长果与簇生椒之间。常为7 个尖椒簇状朝天生产而名。七姊妹朝天椒植株杆短叶密、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座果率高,丰产较好。单果有大、中、小三类,以中果为主要品种。果形有圆锥形和长条形两种,单果鲜重2─3.5g,干重0.4─0.8,晒干率25.5g%。 果中辣味素、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据专家测定,每100g干辣含辣味素高达219.5mg, 比湖南著名尖椒产区攸县、醴陵所产尖椒高出2.5倍。果色鲜红油润、辣味纯浓、回味无穷。被冠以“中国石首尖椒”的美誉,畅销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尖椒历史悠久。据考查,远在清代就普遍种植于高基庙、江波渡、石首等地,但仅限于农民菜园自种自食,总面积约600亩。干椒单产约50kg,总产近3万kg。解放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尖椒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至1984年,尖椒总面积达6810亩,单产提高至120kg,总产增至67万kg, 各地涌现了一批以种植尖椒为主的专业户。从1992年开始,石首善于进行尖椒的良种提供,复状试验,推广大棚集中育苗,病虫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使尖椒生产得到新的发展,到1997年底,尖椒面积已达3000亩,单产200kg,年总产干椒60万kg。随着石首尖椒大量的发民, 相继办起了多种辣椒加工业;生产纯辣油、油辣豆瓣酱、尖椒油、尖椒粉、油辣子、尖辣酱等十多种调味品。它们具有色美、味鲜、香醇等优点,是制作菜肴和面食的最佳调味品。其中石首调味品生产的“南岳尖椒油”经过精心选配加工,高温脱水、浸泡提炼,净化过滤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共产品香辣可口,营养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健脾开胃,振奋精神的功能。曾荣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全省优质产品证书。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石首)

五. 河北省 衡水 枣强 鞋底儿烧饼

鞋底儿烧饼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1895——1969)的人。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当时,他做的烧饼有三种:一种是死面圆形烧饼,外面扣着芝麻,受热鼓起来形似油炸糕;一种是发面圆形烧饼,不带芝麻;最后一种是鞋底儿烧饼。

当时鞋底儿烧饼还没有名气,卖得不算快。到宋善庄的徒弟江存波时(绰号四麻子),鞋底儿烧饼开始小有名气。江存波是枣强城西江庄人,早年从其远房叔叔宋善庄学做烧饼。四十年代中期他也在县城老十字街开了个烧饼作坊,3年后去冀县城做烧饼生意。改革开放后,他从枣强县大食堂出来单干,在老十字街重操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适合夹肉的鞋底儿烧饼开始受到欢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六.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山野菜

采汉水源头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香椿、竹笋、刺嫩芽、薇菜、蕨菜等野生植物,经科学配方加工精制而成。据测定该菜含植物蛋白、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常食用可预防脑血栓及血管硬化,祛风利湿、延年益寿,该产品色鲜味道美,脆嫩可口,深交消费者青睐,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整理自宁强政府网)

七. 河北省 衡水 枣强 石磨香油

100%纯芝麻香油。本品以冀鲁豫盛产的优质芝麻为原料,经过筛选、清洗、烘干、石磨、过滤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此油味道香醇、浓郁持久,枣红透明、清澈莹亮,营养丰富,具有润喉、融肺之功效。此油不加任何香精和色素,是一种地道的绿色食品,是家庭、饭店必备的调味珍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八.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树叶凉粉

宁强有一样特色美食树叶凉粉,使用有一种树叶叫做凑黄金的树木之叶制作而成,做法是用该树木叶子取下约一公斤(半桶),放在木桶里用柏树灰开水冲掠,使用擀面杖在桶里不断的搅,将叶子搅化,然后将搅化的叶汁用碗盛好凉凉,成凝固状,就可凉拌食用;凉拌时用蒜、盐、味精、花椒、醋(浆水)、油泼辣子等,拌好就可以吃了,纯天然美味。有养生、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这种树木喜欢阴凉多水的环境,一般长在山沟里小河边,小时候我们上山放牛经常去采摘这种名叫——黄金叶又称臭黄金的树叶,回家后晚上就搅好了,第二天可以去集市上卖,或自己吃。美味可口。宁强有一样特色美食树叶凉粉,使用有一种树叶叫做凑黄金的树木之叶制作而成,做法是用该树木叶子取下约一公斤(半桶),放在木桶里用柏树灰开水冲掠,使用擀面杖在桶里不断的搅,将叶子搅化,然后将搅化的叶汁用碗盛好凉凉,成凝固状,就可凉拌食用;凉拌时用蒜、盐、味精、花椒、醋(浆水)、油泼辣子等,拌好就可以吃了,纯天然美味。有养生、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这种树木喜欢阴凉多水的环境,一般长在山沟里小河边,小时候我们上山放牛经常去采摘这种名叫——黄金叶又称臭黄金的树叶,回家后晚上就搅好了,第二天可以去集市上卖,或自己吃。美味可口。

九.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晴隆县 七色粉

一碗粉有羊肉、羊血、泡萝卜丁、香菜、葱花、肉酱等七种配料,所以称为“七色粉”。是当地人最常用的早餐,在兴义各个卖早点的小吃店中,都能品尝到。

十.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根面角

根面角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一道风味小吃,形似半月,呈浅褐色,每联5瓣。据传是由当地传统素筵中分化出来的。初为清香型,流行既久,后来转为浓香型,从而素与荤两种并列。其主要原料系从野生蕨根中提取的淀粉作皮,以鲜蔬作馅,急火蒸成,然后再蘸上酸辣之汁。本为夜宵小吃,现在也逐渐登上豪华宴席。

将根面用擀面杖擀成粉末状,置盆内,加少许食用碱,用刚开的沸水冲烫,边冲边用筷子搅拌,至完全烫匀,赶紧揉成团,再擀成大薄片,用一圆形器具扣成一个个小圆片。可提前拌馅,荤素依自己喜好而定。一般用时令鲜蔬,如竹笋、豆腐、豆芽、小葱、瘦肉等,加食盐、胡椒粉、花椒粉等调料。包时取皮一张,放馅适量,对折捏成月牙形。吃时上笼急火蒸几分钟即可。另调酸辣汁醮食,热吃最美,爽口开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