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好朋友从重庆带回的特产 好朋友旅游带回来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好朋友从重庆带回的特产 好朋友旅游带回来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4 11:13:43

一. 重庆市 石柱 都巴粉

“老深山”纯天然都巴粉,又名蕨根粉,是用珍稀植物———野生蕨的根制作的淀粉。被人们誉为“黑色食品”,古人以“堆盘吹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的诗句赞美。它不仅粘糯爽口,还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润肺止咳、防癌、降血压之食疗功效。是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味。

都巴的原料是蕨根粉,顾名思义,是从蕨的根茎中提取的淀粉。蕨又名锯菜、龙头菜、拳头菜、蹩脚,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称,日本人誉为“雪果山珍”。

成熟蕨的根茎呈紫色,含特殊高级淀粉,其淀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铁、锌、钙、黄酮、硒、锶、镁、磷、锗等微量元素,历来广为人们所喜食:蕨根粉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清热解毒、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等功效.对咽喉疼痛、牙周炎、泻痢和冠心病等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是老人、孕妇、儿童理想的营养保健佳品。

土家山民历来有采挖蕨根粉(即都巴粉)的传统。据传,这一传统始于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1933年11月,贺龙率领红三军开进石柱境内的冷水、栗子坝(今冷水乡、沙子镇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劫富济贫。栗子坝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土家山寨,由于深受乡团和土豪乡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栗子坝一带的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年因夏涝严重,粮食大面积欠收,本就不多的艳食被国民党的军饷、军粮征收殆尽,群众生活愈加困苦。到了冬天、群众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者比比皆是。贺龙进入栗子坝一带后,亲率调查人员到黑洞槽了解群众疾苦。他发现黑洞槽的41户农民中,有40户已经完全断炊,他焦急地寻找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在从黑洞槽返回驻地的途中,贺龙意外发现,蕨根中富含淀粉,提取出来,可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返回驻地后,他立即组织小分队发动群众挖蕨根打粉,做成都巴,安全度过了冬荒·从此,都巴成为石柱土家山民在饥荒时赖以维生的最佳选择。

每到立冬至春分前,也就是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人们上山采挖蕨根,因为此时蕨根的淀粉含量最高,蕨根不易霉变,出粉率也相对最高。

“根啊根,三尺深,挖一挖,哼一哼。”这是人们在挖蔽根时常念的顺口溜。蕨根深埋于地下,用传统的锄头、铁锹等工具采挖比较费劲。蕨根采回来后,用清水冲洗掉泥沙杂质,刮除表皮,切成约l0厘米长的小段,用篓装满封严,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天后捞起,漂除异味。

漂洗后的蕨根飘散着植物根茎特有的清香,人们将其摊在水泥晒坝上或在溪流边的干净大石上,用特制的木捶捶碎或用石臼捣烂,再装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尽淀粉,将缸中粉浆用纱布过滤出渣滓,再反复自然沉淀。在现代机械化作业中,则将浸泡后的根茎放人碎浆机内,边破碎边加水,然后稀释搅拌均匀,分别用80目和100目网筛过滤两次。过滤后的粉浆迅速放进沉淀池或水缸内,待其自然沉淀后,排去清水,即得到湿蕨根淀粉·将沉淀池内的湿淀粉取出晒至粉状或用50℃~60℃高温烘干,即成蕨根淀粉,也就是都巴粉。

都巴粉可即取即食。取适量都巴粉,用少量温水(40℃度以下)稀释后用沸水冲泡后食用,还可加人白糖、蜂蜜或制成果冻,或掺拌面粉制作其他食品食用。

在土家族山寨,人们食用都巴粉,一般不采用速食的方法,而是用温水将其调和成面团,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置人沸水中煮至都巴块全部浮上水面后捞出,或拌腊肉、炒腊肉,或加糖、芝麻花生末,炒成香甜都巴块;或做成拔丝都巴块、都巴卷……无论哪一种方式做成的都巴块,都酥软缠绵、满嘴留香。

二.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三.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五. 重庆市 江北 重庆酸辣粉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传于四川民间,它取材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大街小巷的一种特色小吃。正宗八哥重庆酸辣粉,是八哥在酸辣粉的原有基础上,经过精心改进秘制,主原料仍采用四川民间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在辅以辣椒、醋等二十多种上等调味料,在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的情况下,把酸辣粉的味道演绎的淋漓尽致,吃了叫人流连忘返。

六. 重庆市 大渡口 重庆烤脑花

烤脑花是重庆地区的一道特色美味儿小吃,采用猪脑子,扮之以海椒末、花椒粉,以及其他佐料,火烤而成。气味醇厚,入口绵软,香而不腻,油而不肥。是到重庆旅游时切不可遗漏的一道小吃!

制作方法通常有两种:

1、先把脑花拿出来用牙签仔细的挑掉上面的血丝,就是一个白白嫩嫩的脑花儿了,把它分成两半,更容易烤熟,还入味些。上火开烤,火一定要调到最小.在快熟的时候,加入花椒油,撒上味精和葱花,香喷喷的脑花儿就熟了。

2、脑花先去掉膜,水烧开,放入脑花,开后改小火,一分钟后沥出脑花,在墩子上将脑花改成大拇指大的块待用!欠粉加蛋清加适量水搅散,以能裹上脑花块为好(即穿衣),油烧沸下脑花,炸到金色沥出装盘!空锅放适量油,下泡海椒酱和豆办酱花椒适量炒散仔,加入少许水微煮加蒜泥,味精少许盐,鸡精,醋,白糖,欠粉搅散下锅烧开加葱花淋在炸好的脑花上既成!

每种作法都有其独到之处,第一种作法香气更浓,但油稍重;第二种作法适合不喜欢油腻的人,且可以自行掌握咸淡及佐料的多少。

个人口味觉得,第一种做法更能体现烤脑花的闻着香、入口绵的特色,也更能正宗地体现出“烤”字!不过也有不少人喜欢第二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烤脑花。

七. 重庆市 合川 “从龙牌”天星特醋

属“天星醋”系列产品,由合川县天星桥第一麸醋厂生产, 1985年荣获重庆市优质产品称号。天星醋距今已有 70多年历史,源于问中保宁醋之技艺,结合当地水源和自然特点,经过加工和改进而制作成“从龙牌”天星醋。此产品不仅香气醇郁,粘稠性强,酸味纯正,回甜味鲜,而且具有不生花、不变质、不变味的特点。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态氮、葡萄糖等成份都优于国家、部颁标准。此醋既是佳肴的理想佐料,又具有促进食欲、开胃、杀菌、除病健身之功效。因而产品深受群众欢迎,畅销川、黔各地。( 合川)

八.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辣子鸡

本菜是一道著名的江湖风味菜,因缘于歌乐山而故名。干辣椒不是主料胜似主料,充分体现了江湖厨师“下手重”的特点。成菜色泽棕红油亮,质地酥软,麻辣味浓。咸鲜醇香,略带回甜,是一款食者啖之难忘的美味佳肴。

大约12年前,重庆歌乐山三百梯一家路边小店,推出了以麻辣为主的辣子鸡。此菜用料特别讲究,主料一定选用家养土仔公鸡现杀现烹,以保持鲜嫩肥美,辅料非川产上等辣椒、川产茂汶大红袍花椒不用,这样烹出的菜品,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麻辣酥香,鲜嫩化渣。别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考验厨师的功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上乘的辣子鸡必须色泽鲜艳,与辣椒交相辉映、不能发黑,鸡块必须入口酥脆、带有干辣椒过油的清香,甜咸适口。火候非常难掌握,可以说是“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不熟”。

大盘盛菜,辣椒多于鸡肉,食客在满盘红亮的辣椒中轻挑慢选,寻找鸡丁是它的突出特征,回味悠长而使食客津津乐道。辣子鸡是重庆菜中的大哥大。辣子鸡问世,带出一大批菜肴、形成的辣子系列菜,如:辣子田螺、辣子肥肠、辣子蹄花、辣子鱼丁、辣子竹虾。

材料:鸡肉 250g ,油 300g ,四川泡椒 30g ,干辣椒(朝天椒最好) 150g ,花椒 50g ,料酒 20g ,酱油 20g ,味精 5g ,盐 15g ,四川麻辣酱 30g ,葱姜少许。

做法:

1 讲鸡肉切成 1.5 – 2 厘米见方的小块。姜切片,葱切细丝,干辣椒切开。

2 将鸡肉放置到碗中,加酱油,料酒,味精,盐,姜片少许,少许花椒。拌匀,腌制 25 – 30 分钟。

3 锅里倒入 300g 油。烧热后,下鸡块炸。炸至姜黄色以后,盛出放置一会儿后,再次下锅炸。然后出锅沥油,待用。

4 在锅中留少许油,大火烧热。下葱姜,四川泡椒及麻辣酱爆香,然后下炸好的鸡肉块翻炒,直至鸡块均匀地沾上酱。 2 -3 分钟后,将干辣椒和花椒下锅。 2 分钟后转中火不断翻炒。待锅中的油汁被吸收的差不多,辣椒花椒焦香时,即可出锅。

注意事项:

1.辣椒和花椒可以随自己的口味添加, 不过为了原汁原味的体现这道菜的特色, 做好的成品最好是辣椒能全部把鸡盖住, 而不是鸡块中零零星星出现几个辣椒和花椒。

2. 炸鸡前往鸡肉里撒盐, 一定要撒足, 如果炒鸡的时候再加盐, 盐味是进不了鸡肉的, 因为鸡肉的外壳已经被炸干, 质地比较紧密, 盐只能附着在鸡肉的表面, 影响味道。

3. 炸鸡用的油一定要烧得很热, 否则鸡肉下去很长时间外表都不会炸干的, 就算等了半天炸干了, 那就真的是干了, 一团死肉, 很难吃, 完全没口感可言. 所以火一定要大, 外面炸脆了, 里面还相对较嫩。

九. 重庆市 铜梁 岚峰黄花

岚峰黄花是重庆铜梁蒲吕镇的。

岚峰山峰峦叠翠,山上终年云雾缭绕。黄花种植在该镇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984年国家商业部举办的展评会上,岚峰黄花争奇斗妍,荣登部优产品榜而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岚峰黄花更以营养丰富且有食疗价值的特点和属于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镇里将黄花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并于2004年在县供销社的支持下建立了黄花专业合作社。目前,黄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社员182户,种植面积2000亩。去年生产鲜花5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户平收入2000多元。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产前、产后、产中的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岚峰黄花

铜梁县蒲吕镇农业服务中心

12567506

干黄花(干蔬菜)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