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梅州特产鲜海石花图片 广东海石花的制作方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梅州特产鲜海石花图片 广东海石花的制作方法更新时间:2024-01-14 18:34:22

一.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鸡雄鹅掌

原料:鹅掌十个,雄鸡冠100克,香菇5克,赤肉100克,姜丝5克、味精3克、酱油5克、胡椒粉3克、葱段少许。

制作:鹅掌去骨爪后,煲至软焾,取出待用,起镬放入少量油,下姜丝爆香,落香菇、赤肉、鹅掌、雄鸡冠一同煸炒,赞入绍酒、汤水,调味,用中火略焖后,调入湿粉成茨落胡椒、葱、尾油翻炒上盘即成

二.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兴宁单丛茶

兴宁单丛茶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的。兴宁单枞茶是广东名茶系列中珍品,茶叶选自生态环境优越的高山种植,纯天然生长,采用传统加工方法与现代精湛工艺相结合精制,茶质香气独特,滋味甘醇,茶水色泽金莹通透,多次评为广东单枞茶冠军。

兴宁单枞茶是省消委会首届推荐产品。 茶叶按季节分类:春茶、夏茶、秋茶、雪片茶。因季节的变化,做出来的茶品有所不同,价格和档次也不同。单枞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常饮单丛茶可减肥去腻、消食开胃、提神舒心,是老幼皆宜的绿色食品。兴宁单枞茶尤以色、香、甘味俱全,而深受各界人士青睐。

一、生产历史

梅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值在4.5~6.5之间。土壤气候条件较为适合茶树生长。

梅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素有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的习惯。公元960~1280年间的《惠州府志》中就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梅县阴那山灵光寺和大埔县西岩山西竺寺的历代和尚,都在寺庙前栽种茶树,加工茶叶。明朝时期茶叶生产已遍布全市,清朝时各县相继出现名茶产区,如梅县清凉山茶、兴宁县官田茶、五华县天柱山茶、丰顺县马图茶、大埔县西岩茶、平远县锅茶和南台茶、蕉岭县黄坑茶等地方八大名茶。1860年汕头辟为商埠后,茶叶成为外销商品,梅州的茶叶远销东南亚诸国,特别是清凉山茶,条索紧结匀整,香气清芳馥郁,汤色碧绿,清彻明亮,滋味甘醇爽口,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华侨中享有盛誉。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汕头沦陷,出口中断,茶价下跌,加之连年战乱,农民无力经营茶园,仅限于山区或寺庙的地方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后,0和人民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大力垦复和开辟新茶园,兴办国营和集体茶场,发展茶叶生产。20世纪60年代,蕉岭县率先兴办以茶为主的国营华侨农场和广福茶场,梅县有清凉山、兴宁在南华岗相继办起国营茶林场,大埔县在西岩山组建起集体所有制的西岩茶场,并引进云南大叶和梅占等良种,推广等高水平开垦,深耕改土,深沟厚肥种植,铺草覆盖,分段修剪养蓬,分批留叶采摘等先进技术;改革制茶工艺,实行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品质显著提高。到1980年止,茶园面积由1949年494公顷扩大到2467公顷,茶叶产量从1949年73.55吨增加到710.90吨。

1990年,梅州市茶树种植面积达5600公顷,总产量2238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4.6%和256.8%。到1996年,茶园面积达1.2万公顷,其中投产茶园7333公顷,茶叶产量6000吨。2000年,茶园总面积1.2万公顷,总产量8300吨。

二、名优品牌

1979年改革开放后,梅州不少品牌的茶叶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各种名优称号。

1989年兴宁县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奇兰茶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兴宁县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奇兰茶和丰顺县潭山镇生产的凤山牌水仙茶评为国家绿色食品。

1992年兴宁县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单丛茶荣获省名茶称号,并荣居榜首;兴宁县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黄金桂茶和广福茶场生产的单丛茶获省优产品称号。

1994年蕉岭县委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生产的桂岭牌单丛茶和大埔县平原镇大王坑村生产的单丛茶获省名茶银奖;大埔县长治镇党坪茶场生产的黄金桂茶获省优银奖;广福茶场生产的单丛茶和兴宁市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黄金桂茶获省优产品称号;梅州健神茶厂生产的健神牌健神茶系列获全国消费者最喜爱的保健品金奖。

1995年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公司生产的西竺牌单丛茶和苦丁茶获国家金奖,西竺牌乌龙茶获国家银奖。

1996年全市15个茶叶产品获广东省名优茶称号,其中名茶1个,优质茶14个。分别是:梅县石坑镇茶业公司生产的石坑牌单丛茶获省名茶称号,并居全省名茶榜首;蕉岭县昂天堂茶场生产的皇峰牌单丛茶获省优产品称号,并名列全省优质茶前茅;蕉岭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生产的桂岭牌单丛茶获省优产品称号;兴宁市径心镇白牙山茶场生产的单丛茶、兴宁市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单丛茶和奇兰茶,丰顺县茶叶公司生产的莲花山牌单丛茶,兴宁市名优茶示范场生产的三峰牌单丛茶和奇兰茶,蕉岭县黄佑笔林场生产皇峰牌单丛茶,兴宁径南镇黄蜂窝茶场生产的单丛茶,大埔县东方茶场生产的白叶单丛茶,广东省广福茶场生产的广福单丛茶,兴宁市铁山名茶生产铁鹰牌单丛茶和梅州市上官塘农场茶厂生产的梅尖茶分别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蕉岭县昂天堂茶场被农业部农垦局和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授予“名优茶生产基地”荣誉称号。

1997年在北京举行97年度中国国际茶技与茶文化交流会暨97年度中国国际茶业展览会上,梅州市荣获“中国著名单丛茶之乡”的称号;全国有104个茶叶产品被评为金奖,其中梅州市有15个产品被评为金奖。分别是:威华七娘山牌单丛茶、大埔西竺牌黄枝香、西竺牌单丛茶、兴宁的黄蜂窝牌单丛茶、黄蜂窝牌奇兰茶、黄蜂窝牌黄金桂茶、南华牌单丛茶、铁鹰牌单丛茶、铁鹰牌黄金桂、铁鹰牌奇兰茶、三蜂牌单丛茶、蕉岭皇峰牌单丛茶、梅县的石坑牌单丛茶、英帅牌单丛茶。此外,被评为特别奖的产品2个:梅县的客家牌白叶单丛茶和梅县的健神牌健神茶;评为银奖的3个:兴宁名茶示范场的三峰牌奇兰茶、大埔西竺牌珠形苦丁茶和家益牌苦丁茶;评为铜奖的2个:西竺牌珠形单丛茶和西竺牌西岩乌龙茶。

1998年兴宁市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奇兰茶和丰顺县潭山镇生产的凤山牌水仙茶获省优产品称号,

梅州市名优茶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发展茶叶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名优茶生产已成为梅州市“三高”农业的拳头产品。

三. 广东省 梅州 平远县 两熟粄

两熟粄是客家小吃中的一种,制作过程中因要下锅煮两次顾名思义两熟粄。由于该小吃制作简单,吃起来香脆、美味可口,而备受人们的喜欢。此小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粘米粉盛在盆里,加少量水及油、盐一起搅拌,然后倒进锅里加热并用筷子不停搅动,直至糊状成粄团,再铲起锅。在锅里放适量水加热直至煮沸,将准备好的姜末放进沸水中,然后把起锅的粄团捏成小块状放进锅里煮,汤煮沸后撒少许葱花即可。

四.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鸡颈粄

鸡颈粄

鸡颈粄是一种小吃,其因形而得名。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的米粉和成面团,取一小团用双手压扁,放入热油锅里煎,一边煎一边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再压拍,如此一而再,直到把它压拍成比原坯大一倍的薄片,此时已煎熟成外焦里嫩的微黄。趁热取出摊在白色的椭圆形瓷盘里,撒上白糖和切碎的炒花生米,细细地卷好。

用刀切成三分长的一小段,一圈圈竖起,嗯,真的很像鸡颈呢。入口香甜,慢咽糖粒沙沙,名副其实的鸡颈哦!现在工艺花样百出,裹馅可以是椰丝,芝麻,腰果碎,松子仁等等,但最正宗的还是白糖和碎花生。

五.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客家三色粄

三色粄做法:先将糯米洗净,加水浸泡3小时,放入石磨磨成粉浆,脱水压干成米团。把压干的米团分别放入艾叶汁、红曲粉,揉搓成绿色粉团和红色粉团,分别揉成红、绿、白色小圆团,放入微沸水中煮熟,另起油镬,将香菇、浸发干虾仁爆香,下高汤调入味料,待滚开后放入三种颜色糯米粉团略煮,最后加入香菜、葱花即成。

六.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西利柴把鸭

主料:水鸭一只(约二斤),香菇250克,西利100克,芹菜或咸菜100克、冬笋100克、盐5克、味精3克、胡椒5克。

制作:鸭宰净后,用水煮至烂度均匀,捞起放冷后,去骨,切成长方形块,原条芹菜开水捞熟,撕成线,把西利、香菇、冬笋切成片状。然后,把每一块鸭肉的上部放西利、底部放冬菇、冬笋,再用芹菜捆紧,扣成一碗,放蒸笼蒸二十分钟,端起倒转大碗,再将原鸭汤热滚,放白盐、猪油、味精。汤淋进鸭肉碗内即成。

七.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及第

蕉岭人的一天是从三及第开始的。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到早餐店,三及第绝对是主角。一碗鲜美的三及第,一碗白米饭,夯实了肚子,蕉岭人仿佛就有了意气,意气风发开始新一天的奋斗。离开了三及第,对蕉岭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外出的蕉岭人,想念家乡最多的,就是三及第。它的味道,它的美好,早已根植于蕉岭人的灵魂深处,走到哪里,思念就跟到哪里。每处地方的人,都有一个怀念的本质,它就像一根隐形的绳索,牵着你我,走得再远,也割舍不了那份情怀。三及第,就是蕉岭人牵挂故乡的那份情怀。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这就是为什么一道普通的菜肴名字那么文雅。没有吃过三及第的人,光看名字,绝对想象不出它究竟是什么。并且,首次品尝它的人,面对热气腾腾的三及第,总是充满疑问,为什么它叫三及第?为什么不叫猪肝、猪肉、粉肠汤?蕉岭属于偏远之地,中原的士族大夫人家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安居,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山恶水,要发家富贵,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靠读书获得功名出身,改善家族的处境,为当时当地的客家人所首选。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群妇人上山下田干活,劳作堪比牛马。而她们的丈夫,则在围龙屋里,吟诵诗文,研读八股文。及第功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这种氛围下,三及第这个闪烁希望光芒的名字,被安到一道菜肴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是比较文化的一种解释。实际上,三及第肯定有它的渊源。传说,蕉岭有个秀才,到广州应试,失败后回来,想到读书人的苦衷,根据广州人的及第粥,略加改进,烹调出了三及第汤,为蕉岭读书人应试壮行,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但我个人更趋向于另一种想象:三及第其实是出自一位慈祥的母亲,或者是一位贤良的妻子,每当丈夫出门去拼世界时,那天早上,她就打早起来,踏着微弱的星光,到圩镇上买一点猪颈肉、粉肠、猪肝,加上菜园里刚采摘的青菜,做一碗香浓浓的菜汤,给丈夫下饭,为男人壮行。离家的人,面对饱含无以言说的情义和牵挂的菜汤,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

三及第名声远扬。不光蕉岭,在梅州大街小巷,都有“蕉岭三及第”。只是许多朋友都说,吃过不少地方的三及第,还是蕉岭的好吃。是烹调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无从分辨。我有一朋友,到梅城快餐店,主打三及第,他的食材,必定打早从蕉岭购进,因而被顾客称赞味道正宗的三及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出产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风味的食物,这就是老天爷对居住地人的眷顾吧?蕉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三及第,就是上天赐给蕉岭人的一道美味吧。

食材采用新鲜猪肝、猪粉肠以及猪脊顶肉,蔬菜配以芫茜等,汤的味道鲜美,肉的味道可口。“三及第”之名又寓高中、升迁之美意。到了蕉岭不吃此菜,等于石灰撒路——白行。

三及第汤的来源: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几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腌面,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梅州客家人的最爱!

做法:

原料:猪肝50,猪粉肠50克,瘦肉50克,枸杞叶若干。

配料:糟汁10克、咸菜20克、盐5克、味精5克。

制法:先将猪肝、瘦肉切成薄片,猪粉肠刮净,肠内异物洗净,切成段,把切好瘦肉拌入薯粉。起镬放入汤水,加咸菜、糟汁待汤水滚沸时加入枸杞叶,再加入猪肝、瘦肉、粉肠调味,滚煮到刚熟时上碗即成。

八.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珍珠红酒

珍珠红酒,质量上乘,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质酒、国家优质酒、轻工部银杯奖、首届中国黄酒节特别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首批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广东省政府指定的“宴会酒”,是接待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等外宾的宴会用酒。其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出口东南亚、非、欧美等二十几个国家。

它曾经代表着兴宁最高荣誉,二十年前就在国际上拿过大奖,那时还没演化到拿奖可以用钱买。它是一种黄酒,用一种特有的珍珠米酿制而成,凭着它,兴宁酒厂变成广东省珍珠红酒厂。近年来,黄酒在国内国际市场都没多大需求量,酒厂只能惨淡经营。

九.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众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浆后与少量土碱水拌匀,用开水冲浆,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形,以甜酱油(红味)佐食,故称味窖粄。梅县街头常有油煎味窖粄,是客家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

客家特色味酵粄的吃法:

①醮吃:用黄糖以及少许酱油熬汁,成“红味”,或用蒜仁、辣椒、盐煎调,成“白味”,放进粄碗中,用竹签划成小块醮吃,前者香甜,后者香辣。

②炸吃:把面粉调成糊,碗粄切成两块放糊中均匀拌于表层,放进滚沸的花生油锅内炸熟后捞起,配以“红味”“白味”“蒜蓉辣椒”均可,各具风味。

③炒吃:把碗粄切成小块,配以肉丝、鱿鱼丝、香菇、葱花等配料烹炒后盛盘中,撒上胡椒粉即可,味道甚佳,为客家酒楼餐馆所喜欢采用。

十. 福建省 泉州 洛江区 石花膏清补凉

冰冻而成。清补凉可作为饮品,清凉解渴、防暑降温,系夏日佳品,可与矿泉水、可口可乐等饮品相媲美。另可配以面包、糕点、饼干食用,也不失为一道经济实惠的简餐速食。泉州南门的石花膏(从中山南路到南门那条街好像是聚宝街吧,往右手到聚宝街的中间那有间生意非常好的石花膏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