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保定市徐水都有什么特产 保定各县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保定市徐水都有什么特产 保定各县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4-01-31 11:06:46

一. 河北省 保定 阜平 阜平大枣

阜平大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阜平大枣产于河北省的阜平、曲阳、唐县、赞皇等县。阜平大枣品种有婆枣、葫芦枣、1枣、小麻枣、菱枣等10多种。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干枣含糖辆高达60-70%,还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磷、铁、钙等矿物质。大枣中含大量的维生素A、B、C、P,每100克鲜枣含400-600毫克维生素C,居百果之冠。大枣也是重要的中药材和滋补品,有生津、润肺、养血、镇静、养肝、健胃消食等功能。大枣可生食和熟食,还可加工成蜜枣、醉枣、熏枣、枣脯、枣泥、枣香精等各种名贵风味食品;大枣也是酿造业的良好原料,可用大枣制高营养的枣酒、枣醋、大枣饮料等,均以味道甘郁清香,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历史上就以“红珍珠果”销往西域各国,而今多远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 保定)

阜平大枣属婆枣,是全国700多个品种中干食最为优良的品种之一,它具有个大(平均单果重8-10g、皮薄、肉厚、核小(核肉比为1:18)、可食率高(98%),干枣含糖量高(67%左右)等特点。阜平大枣在脆熟期VC含量高达600mg/100g,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此外阜平大枣还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阜平大枣除直接食用外,还可用于加工,现阜平加工的成品有蜜枣类、饮料类、枣酒类、枣面、枣茶、枣酱、枣罐头、枣香精等八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阜平大枣还具有补牌和胃、益气生津之药效,枣果中含有的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儿茶酚对心血管病、癌症等都有一定疗效。

阜平大枣由于其面积大(40多万亩、1500多万株)、产量高(年产5000-6000万公斤鲜枣)。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在每次评比中均名列前茅,90年获河北省林业厅“优质产品”称号,94年获全国首届林业名特稀优产品博览会银奖,97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0年获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金奖,2000年是河北省唯一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学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大枣之乡的县。2001年被省林业厅定为大枣基地县。

阜平选出的阜平大枣优良干制品种“阜新一号”,平均单果重20g以上。

阜平选出的阜平大枣优良干制品种“阜新二号”,平均单果重25g以上。

阜平大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阜平大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地保护范围为阜平县阜平镇、龙泉关镇、平阳镇、城南庄镇、天生桥镇(原:东下关乡)、王林口乡、台峪乡、大台乡、史家寨乡、砂窝乡、吴王口乡、夏庄乡(原:下庄乡)、北果元乡。

二. 河北省 保定 唐县 唐县核桃

古籍称胡桃、羌桃。唐县是我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核桃有许多优良品种,主要有纸皮核桃、薄壳核桃、露仁核桃、穗状核桃、早熟核桃等普遍具有壳薄、果大、含油量高等特点。。核桃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干果、油料、木材、药物四用树种。核桃仁营养价值高,并具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利三焦、润肺等药用价值。核桃树是非常适宜唐县半干旱山区绿化和观赏的树种。
核桃是优良的保健食品,具有补充大脑营养和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唐县核桃个大、皮薄、核肉饱满等特点,生存环境无污染,不使用无机肥和农药,是纯天然无污染双绿色保健食品。

三. 河北省 保定 莲池区 保定王三能菜刀

产于河北保定。

原料系采用优质钢材,从锻打、劈槽、加钢、熟火、打片、铰把、打把、馏火、铰刀、冷砸,到开刀、锉头、锉背、拖软刀、淬火、调刀、磨口、抢光、安把、上油包装等工序,均系手工操作,颇为精细。

特点:刀口锋利,加钢中止、饱满、贴实,淬火均匀,不出重皮,钢直挺拔,坚固耐用,不崩不卷。加钢深度为1/3,淬火为1/3,只要钢不使完,硬度不变、易磨。刀的深口一致,刀锋与刀背成8-10°角,实用、大方、美观。切割排骨、竹片、三角带及8号铅丝无需费力,一剁即开。

四. 河北省 保定 安国 祁山药

祁山药

特点:(光山药)沸水恒温者,汤清不乱,体形不变,圆柱平滑,色白似玉。

主要用途:药、食两用。

药用: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

食用:糖尿病人常用食品。

五. 河北省 保定 顺平县 蝎子

蝎子

顺平县养殖蝎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每年盛产10吨蝎子,可出口于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蝎子是中国医药类不可缺少的品种,可治疗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六. 河南省 洛阳市 宜阳县 九都大蒜

“九都大蒜”主要产于宜阳三乡、韩城两地。其特点是:瓣大、皮白、味浓、产量高,易贮藏,抗病虫能力强,全县常年种植面积6000亩左右,年产量5000多吨。不仅在豫西驰名,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澳门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宜阳种蒜历史悠久,公元前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大蒜已引入该地,到明朝,以宜阳大蒜已颇具盛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路过三乡水沟庙村时,就非常欣赏这里的大蒜,并亲自下地和农民一起种蒜。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宜阳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引起选用新的优良品种,使该地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宜阳大蒜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年产量上升到2万~3万吨,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乡镇位于宜阳县城西45公里处,郑卢路东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有洛河、连昌河、杜阳河3条河流经三乡镇境内,土地肥沃。三乡镇的“九都大蒜”,因其个大、色白、辛辣、保鲜时间长而闻名豫西地区。位于三乡镇东部的南村是该镇大蒜种植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全村1800多口人,耕地面积2000亩。南村的大蒜种植历史可上溯到东汉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南村的大蒜外销量达到高峰,有数千吨的大蒜被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2003年7月,当时的三乡乡被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命名为“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也是在那年,“九都大蒜”商标被正式注册,南村的大蒜种植和销售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2007年,南村的大蒜开始包装销售,年销量达1万盒,包装后的大蒜价格比包装前的价格翻了一番。

如今,南村的大蒜全部进行了异地调种品种改良,推广了无公害种植技术,全部蒜地实施地膜覆盖,品质、产量有了更大提高。每逢大蒜收获季节,各地客商云集于此,南村大蒜远销河北、福建、新疆等地。

七. 江西省 上饶 广丰区 五都清汤

初闻清汤,理所当然的以为是餐桌上的一道汤,定然味道鲜美而很少油腻.但到了五都,方知南辕北辙闹了个大笑话,五都清汤是一种点心,一种非常美味可口的点心!

很多人吃过小馄饨,无不被她晶莹剔透的皮子、鲜美无比的肉馅、柔嫩滑爽的口感所折服,但和清汤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清汤的皮手工干制,薄如纸翼;清汤的馅用刀背捶打出来。大师傅左手捏皮,右手拿一支竹片,蘸点肉馅,只见竹片飞扬,双手翻动,眼花缭乱之际,肉馅已和皮子混为一体,成了一个个小而又小的清汤。放在汤锅里一滚,即起锅,盛入碗里,撒上葱花,最后点缀一点猪油和香油,这色、这香、这味怎不令人神往!更何况,一碗四十个,那不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吗…

八. 河北省 保定 莲池区民俗文化 保定槐茂酱菜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槐茂酱菜制作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保定槐茂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431号,是保定市槐茂酱菜厂改制的规范性股份制公司,为河北省中档一型企业。“槐茂”商标多次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槐茂品牌作为老字号始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当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象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生产工艺独特,产品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所产面酱和春不老为保定三宝中的两宝,慈禧太后曾赐槐茂酱菜为太平菜。

槐茂产品采用独特的酿制工艺,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据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槐茂面酱入口甜绵、味道鲜美、酱香浓郁,主要指还原糖标超出国家标准5-10%,为保定菜系的重要原料。槐茂酱菜酱香浓郁、脆嫩爽口,是保定市民逢年过节,串亲访友时的首选地方。

面酱制品有甜面酱、豆香酱等,产品包装精致,形式多样。酱菜制品有宫廷酱菜、什锦酱菜、酱果仁、酱地露、酱包瓜、酱紫萝、酱黄瓜、黄金丝、糖蒜、五香菜等五十余品种,产品包装多为高档的礼品盒套装,如:大红盒、小黑盒、三宝礼盒、脸谱礼盒、篓装酱菜等,是人们逢年过节,串亲访友时用的馈赠佳品。

槐茂产品是保定历史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定菜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是保定菜系制作菜品的重要原料。保定有“三宝两宝在槐茂”之说流传至今。

九. 河北省 保定 定兴 炒代蟹

直隶官府菜中有道菜肴,名“炒代蟹”。此菜顾名思义,吃蟹不见蟹,鲜咸略酸、香气浓郁,非蟹确有蟹味。这道吃蟹不见蟹的美食是当时直隶首府保定著名的饭店——张家作坊的厨师为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特地烹制的。

相传,曾国藩特别爱吃螃蟹,同治七年,他到保定任直隶总督,正值寒冬。当时的华北冬日无蟹。直隶各级-在张家作坊为新任总督接风洗尘。张家作坊的掌柜,一代名厨葛洛秀为了弥补无蟹的缺憾,投曾国藩所好,绞尽脑汁,根据蟹肉的色泽、味道,用鸡蛋和鱼肉为主要原料,精工秘制,研究出一道“吃蟹不见蟹”的菜肴——炒代蟹。直隶总督曾国藩食后大为赞赏,作为直隶官府筵席的特别菜品,每逢宴请重要-时,都要将此菜推荐给大家,广受好评。清末民初,保定名厨任云章擅做此菜,并在此基础上从色泽、口味逐步完善,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十. 河北省 保定 易县 鹿尾儿

鹿尾儿

吃文化在春节的年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陵,每逢过大年,满族群众几乎家家都要做酱肉、香肠、米粉肉、白肉等各种菜品用来招待贵客。在这些菜品中,“鹿尾(yi)儿”是一道满族独有的美味。左图盘中左半部分红色的为香肠,右半部分白色的就是鹿尾儿。

满族人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东北地区,常年以狩猎为生,多以肉类食物为主。由于经常猎捕到野猪,他们就不断摸索以野猪为主要食物原料的各种美味技术,“鹿尾儿”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美味需要把一挂猪肝剁烂,过箩,配以香油和20余种作料,灌进猪肠子,而且必须是猪的直肠,放在锅中煮熟,即成为像鹿的尾巴一样的食品。切时刀口向上,以免挤出瓤儿。根据来客数量按片上,比如6位客人,就上7片,人均一片,剩一片压碟。

由于西陵满族吃皇俸,所以在吃上非常讲究。原来做“鹿尾儿”,需要将猪肝用菜刀反反复复剁7-8遍,直到将猪肝剁成碎末,仅这个工序就需要6-7个小时,而现在人们大多使用绞肉机碎肝。,“鹿尾儿”不能整片吞嚼,只能用筷子蘸着吮,才能品味到它的醇香。

忠义村刘茂财家就有香肠、鹿尾儿的手工作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