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山吴姐土特产 黄山哪里卖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山吴姐土特产 黄山哪里卖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4-09 21:03:10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葛粉圆子

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在祁门很常见。其根部粗大且富含淀粉,将葛根挖取回来,洗净后舂碎,再用清水浸泡,滤去渣子,即可提取出葛粉。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

葛粉圆子做法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将葛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没有结块,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五香干最佳)、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和细盐、味精等作料一起,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形成稠糊状,再轻捏成一个个圆子,入蒸笼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样,糯香鲜滑,柔韧适口。也有的还要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再炒一下,更加油润可口。

除葛粉外,蕨根也可提取蕨粉,用蕨粉如上法做圆子,风味与葛粉圆子相似,不但味美,且都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另外还可用山芋粉做圆子,味道就稍减了。

葛粉和蕨粉在民间被称为“长寿粉”,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抗菌解毒等诸多功效,为上等保健食品。(摘自《祁门风物》)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清蒸红辣椒

清蒸红辣椒

在祁门乡间进餐,主人会端出一大盘清蒸红辣椒。这些大红辣椒整齐地码排在盘子里,个个坚挺新鲜,夹一个送进口中一咬,软中带脆,脆中有辣,辣中含甜,甜中透咸。仔细一看,辣椒“肚中”还有奥秘,里面还填满了伴有腊肉等作料碎末的“馅”呢!将辣椒与肉馅一起咬,其味鲜美无比,令人食欲大增。

做这道菜肴首先要选红透、个大、肉厚,有辣味的新鲜大红辣椒,逐个捅出顶盖,连同内籽蕊一并拉出弃之,使其顶上露出一小圆口状,便于从此塞入肉馅。

肉馅的配制很讲究,可根据各人的口味配料,用细面粉加入腊肉或新鲜猪肉、鸡肉细丁以及姜、蒜细丁和味精、酱油(亦可不加)、细盐(不宜太淡),加凉猪油汤水调成糊状,用小勺等工具将其灌入每个辣椒之中,将其码放在盘(碗)中,放在蒸笼或高压锅中蒸熟则成。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砚

歙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石耳

祁门石耳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石耳被称作山蔬第一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在徽菜中,常用石耳煨肉或炖鸽,素为食客称赞。

石耳是祁门之一,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的石缝中而得名。俗称石衣,又叫石菇、岩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地衣门、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体呈扁平叶状,块大厚实,正面有颜色乌黑有绒毛,背面呈灰绿色,腹面中间有一粗壮的“脐”,它就靠着这个奇妙的小吸盘似的脐,才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

石耳是真菌和藻类两种低等植物高度结合的共生复合体,多生长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脊、山腰一带。祁门石耳,品质颇佳,采作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在明代《祁阊志》中就有“石耳生长山之崖,重绠取之”的记载。由此推知,祁门采摘石耳的历史至少应在6百年以上。石耳现在都为野生状态,生长缓慢,一般需要6、7年时间才能长成。因此数量比较稀少,目前全县年产量约1000公斤左右。

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为稀有的名贵山珍。而且还是良药,有清凉和滋补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中医认为石耳可以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以及益气活血、补脑强心,有良好的食疗效果,尤其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近年来研究表明,从石耳中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银钩

黄山银钩:黄山银钩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黄山银钩1972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叶专家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茶农的数年试制,千锤百炼,才于1979年定型弯钩状,并定名为黄山银钩。黄山为地名,银钩指品质。

黄山银钩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白村和木岭后村。这两个地方所产的银钩称道地银钩。茶园多分布在黄山山脉的深山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终年云雾弥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黄山银钩是用茶树良种“滴水香”采制而成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经过精心制作,成茶品质独树一帜。外形纤嫩钩曲,色泽黄绿油润,高香持久,味浓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完整。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黄山名茶

黄山名茶主要有驰名中外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黄山绿牡丹等名茶。茶叶优劣要先靠色、香、味、形来识别( 黄山)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竹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徽州的竹刻艺术,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竹刻自有徽州之特色,但总体看来,无论何地域的竹刻作品都统一于明显的时代风格中,而地方的风格并不显著,唯个人风格尤著。竹刻香筒,故名思义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阵阵清香自玲珑剔透的筒壁溢出。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鸟、草虫。图案精美别致人皆珍之为宝。竹刻笔筒,乃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倍极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装饰韦斋,搁置案头。竹刻臂搁,为书写绘画时枕腕搁臂的用具。竹刻大体分两类:一类为竹面雕:如上述香筒、笔筒。臂搁、扇骨等;竹面雕刻可分阴文、阳文;二者又各有深刻、浅刻,如阴文则有毛雕、线刻、深刻、陷地深刻;阳文有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

徽州竹雕技艺作为中国竹雕技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分布范围遍及徽州旧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县、祁门、婺源6县及周边地区,主要流传于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毛竹覆盖面积6.33万公顷,是地方特色生态资源。徽州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山多岭密,奇松怪石,白云飘渺,小桥流水诗情画意,处处是古今竹雕的雕刻题材。古徽州曾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雕刻艺术之乡”,其中徽州竹雕在中国竹雕技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献记载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民国歙县志人物•杂技》)。在王世襄《竹刻小言》的记载中:明末“嘉定四先生”徽州人就占两位,分别是李流芳,程嘉燧。连嘉定竹雕创始人朱松邻追宗溯源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朱松邻竹雕技艺和风格大部分是在徽州形成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人文山水等特征。李希乔为清代著名竹雕名家,曾师从李流芳。李祥顺(歙县人)跟随李希乔从艺,名噪一时。汪叙伦(1910—1975)年,歙县人,师从李祥顺,善于设计和雕刻,代表徽派竹木雕刻参加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从历史所记载的文字和现今博物馆所保存下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竹雕是将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融合并用的,它是表达徽文化现象的,是从地方山水环境和人文背景及区域文化中形成的一门特色手工艺语言,既是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载体。它有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徽州竹雕在历史上辉煌过数百年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企业的改制、人才严重流失等等原因,致使徽州传统高浮雕技艺大大萎缩,已出现濒危状况,如抢救稍晚,将失传在即。珍视它并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每个徽州人共同的心愿。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灵山西瓜

灵山村位于呈坎镇东郊,辖7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537户, 1832人,灵山村农业资源相当丰富,有水田1200亩,旱地1500亩,林地6750亩,竹林3150亩,是宜农、宜林的综合发展地区。

灵山村因地理位置的特性,西瓜种植一直是该村传统产业之一,加上土质及小气候影响,灵山西瓜因其上市晚、品质佳、瓜味甜等特点,颇受顾客亲睐,也是当地群众主要收入之一。

为大力发展西瓜经济,灵山村党总支积极发动村民种植西瓜,改良西瓜品种,2006年在区科技局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种植了优质高产的夏延西瓜良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年成立灵山西瓜协会。2007年灵山村通过示范引导、科技扶持、协会参与等手段,有利的促进灵山夏延西瓜基地的发展,共发展夏延西瓜面积1500余亩。今年村党支部将利用村企联谊、城乡互帮互促等工作机制,大力发挥协会及协会党小组作用,实施西瓜品牌战略,注册“灵山西瓜”商标,发动农户发展夏延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将灵山西瓜打造成灵山的特色农副产品经济。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蕨粉圆子

蕨粉圆子

蕨粉是用山蕨根捣碎洗出来的淀粉。山蕨有着与其瘦小的身躯不相称的盘根错节的褐黑色的根系,分布在其下面尺把深的泥土层中,富含淀粉。

记得以前乡村里农民在挖茶棵或是冬闲时都会从山坡地里挖回一捆捆的蕨根,用水洗净后放在石槽内舂烂成糊状,然后装在一只白布袋中放入一个装着水的木桶中使劲揉洗,直到袋中成了清渣。这满桶的浆水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早上面就成了清水,所有的淀粉全沉淀于桶底。从容地倒掉上面的水,桶底的淀粉细腻灰白,约有三五寸厚,煞是喜人。用菜刀将淀粉一块块地铲下,放入竹匾中晒干,就是所谓的“蕨粉”了。

做蕨粉圆子也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用文火将蕨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这样调做的圆子蒸熟就不会出现生粉子),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多用五香干)以及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放入细盐、味精等作料,倒进炒细的蕨粉中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调成硬糊状,再轻搓成一个个圆子(稍大于乒乓球),放入蒸笼大火蒸制熟透即成。其味鲜软、柔韧适口,有时再将其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烩一下,味道更佳。

除蕨粉圆子外,还有用葛粉做的葛粉圆子。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祁门乡间山上也常见,其根部粗大富含淀粉,挖回后用同样的方法提取其淀粉,就是葛粉。葛粉比蕨粉白些,做圆子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蕨类和葛粉均为野生,不施化肥农药,都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只是如今茶园多用除草剂,山坡地又多已造林和开发利用,所以蕨和葛越来越少,成为珍稀之食品了。现在饭店多以山芋淀粉代替做圆子。味道自然就稍逊多了。

山蕨 水蕨

山蕨属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孢子繁殖,一般每年清明前后萌发。山蕨多生于山地阳坡或半阳坡阳光充足之处,土壤深厚之处的蕨出土长成6-8寸长时分外粗壮,因顶端之冠呈“如意”状,故而又称“如意菜”。

食用山蕨的历史记载较早,在《诗经》里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记载,周王朝时祭祀神灵,还把蕨菜作为贡品之一,可见其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祁门人将山蕨作菜肴,其烹调方式相当考究,现作简单介绍。将采来的山蕨掐去下端老的部分,再掐成寸许的小段,洗净后先在锅中红锅翻炒(先不放油),直至其水分渐少成干瘪状时,将其拢向一边,放油下锅,油热后放盐,翻炒,再放入蒜叶和少许酱油味精即可起锅。如不放蒜叶亦可放入酸腌菜少许,风味亦不同。如此爆炒山蕨清香爽口,食之开胃。

山蕨还可以放入开水锅中稍煮一会,捞出后晒干备食。干山蕨炖鸡、炖腊肉,美味无比。山蕨的根茎还可以提取淀粉食用(下节中将专门介绍)。

水蕨是蕨的另类,因其多生长在溪涧旁,河边潮湿处而得名。早春抽茎,绿如翡翠。水蕨食用期较长,直到其叶片展开,仍未变老变硬时,仍可采食。祁门乡土菜“水蕨炒腊肉”尤如绿翡翠、红玛瑙,其色香味俱佳、味道清香,堪称“菜之美者”。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砖雕

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