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花生凉粉是哪里的特产 凉粉哪个地区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花生凉粉是哪里的特产 凉粉哪个地区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4-19 09:54:16

一. 四川省 遂宁 蓬溪 王凉粉

王凉粉:精选本地豌豆,传统工艺精工而成,辅以特制佐料,具有柔韧细滑、色泽红润、香辣纯正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地址:蓬溪县赤城镇上河街电话:13219239528

信息来源:蓬溪县人民政府网

二.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昭通凉粉

昭通凉粉

昭通的凉粉和昭通的洋芋一样,也是一种寻常百姓生活中经久不衰的主打食品。豌豆凉粉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发后,掺水磨成浆,经过滤、熬煮成糊,冷却后凝固而成。在昭通,从地名上看,大龙洞的凉粉和炎山的热凉粉比较出名;从原料上看,有苞谷凉粉,荞凉粉,豌豆凉粉,豌豆凉粉阵容强大,占领了大部分“凉粉市场”。

把金豌豆用水浸透,淘洗干净后磨成浆熬煮,熬熟后倒入盆中让其冷却凝固,之后将做好的凉粉放在案板上,用特制的形状若漏勺的铁器在凉粉上轻轻一刮,成条状的凉粉顺着铁器上的小窟窿游鱼一般钻出来,抓了装在碗中,放上香油、葱花、芫荽、蒜水、油辣子、自制的酸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凉粉就做成了:灰绿色的凉粉,白的酸莲花白,绿的葱花、芫荽,红亮亮的油辣子,还有棕褐色的香菇粒,看着就让人心动,用筷子把佐料拌匀,香气扑鼻,豆香浓郁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筋骨特好,耐储存。

三.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风味凉粉

大同地区盛产山药,当地人除直接食用外,还有加工制成粉面的习惯。由此,粉面又制,各种食品,最常见的便是粉条和凉粉了。到了夏季,凉粉便成为家家户户的消暑佳肴。大同凉粉一年四季都有,风味独特,主要用盐汤、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进行调味,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其味具佳。( 大同)

四.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彬县荞麦凉粉

彬县荞麦凉粉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小吃。用荞麦加水制作而成。家庭制作其主要工序有:①脱皮。先将荞麦脱皮、簸净,筛掉细面留下糁子。②酥糁。用饭碗按14碗荞麦糁,拌入微量水潮湿15分钟,使其变软。③搓揉。把潮湿后的荞麦糁反复搓揉,拌匀后搁置9小时左右。④做熟。准备七脸盘水,倒入锅内烧开,加入适量碱面,将沉淀好的荞麦糁倒入锅内加热一小时后,出锅到脸盘中晾凉,即成凉粉。⑤凉调。将晾好的凉粉用凉粉专用搂子搂成丝,加入盐、醋、蒜末、味精、辣椒油、酱油等调料即成清凉爽口的风味小吃。凉粉也可切成条状食用,冬季还可以用平底锅热炒食用,平时可晾晒凉粉干。凉粉干可以凉调,也可以热炒、做汤。食后清凉爽口,增进食欲,醒脑提神,同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2003年4月,彬县城关镇东关村一组农民纪银虎制作的荞麦凉粉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五.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凉粉

凉粉是夏秋季节人们最爱吃的一种凉食,将豆类淀粉或荞面粉用凉水搅匀,搅撒入有盐和明矾作底的开水锅中,成糊状,能立住筷子后,烧煮十分钟左右即成。然后再盛入用凉开水冲洗过而未擦干的瓷盆凉透,待全部凉后切成条状或块状盛入碗碟中,调以蒜泥、油泼辣子、醋或浆水、盐等调料后食用。其形色清白透明,润滑柔软,食后辣香满腹,散热爽身,可谓盛夏酷暑中的凉食之一。

六.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七.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八. 广东省 河源 紫金 伯公坳凉粉

伯公坳凉粉为紫城镇1村书田伯公坳江氏所售,已经营有100多年。2013年,紫金至中坝公路书田坳两边有凉粉店5间,专营凉粉兼营其他小食等,长年营业。其中“敏记”凉粉曾参加2004年河源市首届客家文化节展销。凉粉又称“仙人粄”,由凉粉草熬汁加适量生粉冷却后,加适量蜂蜜即可食用,入口甘甜,又有药味,清凉可口,有清热利湿、帮助消化、降血脂等作用。

九.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凉粉

凉州因气候凉爽而得名,但凉上加凉,更是一绝。盛夏时间,吃一碗凉州凉粉,真是凉飕飕、酸溜溜、辣酥酥,别具风味。据《东京梦华录》载:远在北宋,每当三伏季节,都城汴梁城内已有“细索凉粉”应市。据考,凉粉始于宋代,距今有近千年历史。

武威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殊,制作考究,用料独特。既能“充饥”,也可“下菜”。一般常见的有豌豆制成的白凉粉、用荞麦制成的黑凉粉和用扁豆制成的黄凉粉以及沙米制成的沙米凉粉,尤以白凉粉最讨人喜“爱”。它晶莹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块子,隔粉能看见指纹。吃时可切成薄片细条,或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调料有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芥末等。有些人还喜欢抖点味精和花椒面,拌进几节香菜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光,诱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十. 江西省 抚州 东乡区 木瓜凉粉

又叫力之豆腐。木瓜凉粉实际上就是用木瓜粉或力之粉为主要原料(现在多用薯粉代之),把粉煮得像稀饭那样,倒入木盒或水桶内,待凉后便成豆腐状。吃时放在碗里用竹片捣碎,再加上薄荷水、白糖或放点小麻油,吃起来凉爽,可口可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