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蓝印花布特产由来 非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蓝印花布特产由来 非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介绍更新时间:2024-01-16 07:51:47

一. 内蒙古 包头 九原区 三蓝地毯

包头是内蒙古最早用羊毛织造地毯的地区,清代同治年间从宁夏来了邢姓和唐姓二位师傅,开始传授织毯技术,后来才将织毯技术传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最早的地毯房有三合和,其后有天厚成、双吉庆、吉庆功、谦益成、同义昌、祥记等20余户。

包头织造的三蓝地毯有三大特点:一是用本地复盛园生产的土蓝鼓染的毛钱织成。这种土蓝雕染的毛线永不随色,不怕风吹日晒,年代愈久颜色愈艳,人们称“真色”。染房用土蓝靛将毛线染成深蓝、浅蓝、旅蓝三种颜色,用此三蓝织成的地毯故称三蓝地毯。二是三蓝地毯主要是用绵羊毛(最好用绵羊羔子毛)纺成的毛线,这种毛线织成的地毯质地柔软轻巧。三是地毯图案是“天上取样人间织”,图案来源于大自然,山水祥云、鸟兽花卉,也有琴棋书画等。

二. 北京市 平谷区 蓝孔雀

蓝孔雀

平谷区特种动物育种场是北京市平谷区畜牧服务中心(原平谷县畜牧局)所属,从事畜禽业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餐饮、食用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品种以蓝孔雀为主,兼养白孔雀、中华宫廷黄鸡、鹧鸪、肉鸽、七彩山鸡、珍珠鸡、火鸡、绿头野鸭、鸿雁、黑凤鸡、黑凤绿壳蛋鸡等十余种特禽。本场97年被林业部和北京市政府定为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山区开发重点项目。99年被评为全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示范场。2000年被评为全国特种养殖育种先进单位。2001年经北京市林业局野保站批准,准许经营利用,被北京市绿安办认证为绿色-“安全食用农产品”。本场酒店2002年被平谷区政府和卫生部门评为“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特种动物养殖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致富途径。本场技术力量雄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蓝孔雀和特禽育种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麻江县 蓝浆果

贵州省麻江县果品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的帮助下,从2000年开始引入美国蓝浆果12个品种,进行了选育、繁殖及栽培试验。现已选出适合的优良品种,三年亩产达300公斤以上,与美国原产地的产量相近,个别品种高于原产地。同时,果实营养成分经贵州大学检测达到原产地水平。可以预料,蓝浆果将成为南方丘陵红黄壤地区极具出口创汇潜力一种新品种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布依族土花布

被誉为土花布之乡的周覃镇,所产的土花布系当地布依族妇女采用优质棉花,运用原始的纺车和木质脚踏织布机,经过纺线——染线——浆线——经布——织布——晒干——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纯手工精做而成,是三都久负盛名的原生态纺织品。用土花布制作的床单等产品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不仅具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抗静电、防螨止痒、不倦边、不起毛球、调节新陈代谢、效防御紫外线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欣赏和收藏价值。1985年,县外贸公司在周覃镇组织土花布生产,出口日本28856米,创汇2万余美元。

五. 河北省 承德 宽城 宽城蓝印抹花布

宽城本地域制作的蓝印花布使用原始料为“家织布”俗称为“土布”,印染技艺主要发展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域大石柱子乡大石柱子村、双松汀、大闫杖子等一带(当地人以满族人口居多)。宽城民间抹花布制作时间很早,至今延传已有几百年历史。据第四代传承人回忆,他的祖上在农闲时间就一直从事“抹花布”的制作工艺。过去早些年间,国家布料严重缺乏,农户人家用布大多是拿自种棉花到传统织布手艺人家中纺制成布料使用。“家织布”用途广泛,可适用于上染衣料、被褥料、门帘等,工艺复杂,技艺传统。织布手艺人在农村俗称为“机匠”(也可流动作业),早些年间农户人家用布要提前到“机匠”家中画布(也就是说明使用布料的尺寸大小),然后“机匠”上机织布,后来织布机发展至几乎农家均有,农民自己就用棉花纺成“家织布”后进行染色(靛蓝),并制成蓝印“抹花布”“档条布”等系列成品。

蓝印抹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其淡雅不俗、蓝白相交的艺术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蓝印花布在宋代被称为药斑布,明代被称为浇花布。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是反映历史传承至今的最完美代表物品。

宽城地域制作的抹花布—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动物、植物特别是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他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满生活的向往。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的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

代表性传承人是:刘良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布依族土花布

布依族土花布——土花布是布依族传统的工艺制品,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自种、自纺、自浆、自染、自织、自用,是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六大特点。布依农家里,男女老少身上穿的衣裳、床上的铺盖、头上的帕子、脚下的鞋、上学的书包、姑娘的花袋等,无一不是土花布制成。走亲送礼的馈赠,也多半是土花布,新屋落成或娶亲嫁女时,从房梁垂挂到地面的土花布越多,主人越有脸面。

1984年,荔波土花布首次在春季广交会上展销,立即受到外商欢迎。并与日本、法国等外商签订了五批合同,试销了二千匹。1986年出口37000米。

七. 江苏省 宿迁 泗洪 蓝晶石

蓝晶石

沐阳县韩山蓝晶石矿物量718.7万吨,矿石量120830万吨,矿石中蓝晶石含量为18.35%,金红石含量为1.4%。耐火度1830℃,是国内稀有的大型高品质的蓝晶石矿体。该矿蓝晶石矿体田露地表,可露天开采,具备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其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等建材和冶金、航天、航空等行业。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凤凰蓝印花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蓝印花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蓝印花布,以沱江镇为中心,在凤凰县境内普遍流传。沱江镇在清朝初期名为镇竿镇,位于凤凰县的中部,西与贵州接壤,东与吉首、沪溪交界。此地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沱江从腊尔山台地上发源,经过崇山峻岭,冲破万丈悬崖,流人沱江古城。这样优美的环境为蓝印花布这朵民间工艺之花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沱江镇山清水秀,是凤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是湘黔边境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其优越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印染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得以流传,长盛不衰。

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主要分布在沱江镇、阿拉营镇、吉信镇、木江坪镇、廖家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等一带,以沱江镇为代表。

蓝印花布印染这一民间手土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天然的植物靛蓝、染坊、白布制作而成的,因此它离不开靛蓝。远在先秦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道光《凤凰厅志·物产》记载:‘旧蓝,终朝采蓝,蓝三种:寥染绿;天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靛,色成胜母……”这说明在清末所使用的靛蓝就有三种。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记叙:“或者苗族染布,向用本地所产之土靛……土靛之种类甚多,大别之,可分家靛、野靛两种。”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染坊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取宝”、“缸0金”等吉祥词。凤凰的民间染业大约起于宋初,盛于明清两代,到民国末年和新中国成立初年即逐渐衰落。刘氏家传染业已经传承了五代人,从刘大炮(即刘贡鑫)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从事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的染布坊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印染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刘大炮因全面地继承了祖业,时至今日还在继续从事印染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并且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刘建明、刘建新,使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沱江镇出现了数十家蓝印花布印染手工作坊,使得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复兴。

蓝印花布的工艺技术称为印染,而从事印染手工艺的人统称为“染匠”。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对染匠是这样介绍的:染匠,以染布为业。染布用土靛,变有用快靛(洋靛)者,一般将布下染缸三四次,每次由染缸捞出,均要洗净晒干,故染房周围都竖有染架。布染好后,用圆木柱卷好,以脚踩巨石滚压之,压过之布,正反分明,平光悦目。土法染布在我国各地都有,特别是居住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服饰及日常生活用品所用的布料,都是靠染制而成。现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介绍如下:

1.花版制作: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用掇糊裱成五层厚的纸版,晒于后再在纸版上涂一层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韧的花版。花版的大小根据布幅的宽度和使用的长度而定。在纸版上绘制花纹图案,由匠师雕刻成印版。

2.花版的图案雕刻制作:雕刻时,首先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花版上面。传统图案纹样,一般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以及万福来朝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在花版上,染匠师傅用大小各异的工具进行雕刻。例如雕刻一只凤的图案时,其工具就有圆形凹筒铁凿、半圆形凹陷铁凿、长形铁凿、方形铁凿、菱形铁凿、三角形铁凿等30多种工具。一件蓝印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纹图案的设计、绘制和雕刻。

3.蓝印花布花纹的印制:制作时,将白色家织布平铺在工作台上面,然后将花版压在白布上面,染匠师就用调好的石灰和黄豆粉拌和的灰浆,分次用刷子刮在花版上。刮浆时,分布要均匀,用力要均衡,直至将全部花版涂满。然后将花版轻轻取下,在白布上就出现了整块有序的花纹图案。

4.晾晒风干:把印好花纹的白布悬挂在木架上,晾干。晾布时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会使印上去的灰浆融化流走。因此,晾布必须是通风透光的地方。

5.下靛:就是投放染料,也叫调制染料。投料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蓝印花布的色泽是否鲜活光亮,质量的成色是否上乘,都取决于染匠师投放原料(即下靛)这一至关重要的手艺。如果下靛多了,印花布的色泽就显得浓厚黑沉;下靛少了,印花布又显得平淡而无光泽。

6.搅缸:染匠把靛下在一只很大的水缸中后,为了使投放的靛料均匀,必须用一根木棒在染缸里反复搅动,使靛水的浓度平和均匀。

7.入染:又叫投染或浸染。制作时,将晾晒好的印有花纹图案的白布放入有靛溶液的染缸里浸泡,浸泡时间大约为十多分钟,然后把布取出以原样摆放于染缸之上的木架上,稍晾(即在空气中氧化)。稍干后,又将布料放入靛染缸里浸泡,第二次时间约十分钟左右,这样反复操作十多次,即可达到所需蓝色的程度。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来历。

8.洗布:染匠师傅往往把染好的布匹挑到河边上,将染布放在河里漂洗,直至把蓝印花布上的残靛洗净,并同时将原来刮在布面上的石灰粉刮洗干净。

9.晾晒:在染匠铺的平坝里,竖立有一排排高高的木架。晒布时,由染匠用长竹竿挑起一匹匹的布料挂在晾架上面,晾晒的布料有长有短,短的可达1-3丈,长的多达数十丈,晾晒的情景十分壮观。

10.卷布:晾晒干后的布料被水冲洗后,有很多褶皱,为使褶皱消除,染匠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匹匹有序地卷在木柱(即卷布柱)上,一捆捆有序地摆放在染铺里。

11.碾布:在染铺里,专门打造一块马鞍形的青色巨石,用以滚压布料(称碾布)。碾布时将一捆捆布料放碾石旁边。将布料用卷布柱卷上,放在凹形的碾下面,染匠即双脚踩在碾石的两端凸起的岩墩上面,双手握在护架上,双脚左右来回蹬动碾石,另外由人将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有序地从碾石下拖出来,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正反分明,平滑光亮,色泽柔和,花纹明艳丽,即成上等印花布料。

双面印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民间传统的印花布多为单面花经长期的实践和创新,染匠师刘大炮创造了一种双面花的印花布技艺。制作时,染匠将制好的花版夹住布料夹紧摆平后,再在花版块上面刮灰浆,刮浆要细要匀,厚薄要一致。刮浆完成后,取下夹在布料上的双块版面,再将刮浆后的布料晾晒风于,再入染、漂洗、上架晒干、碾平即成。

黄豆粉浆液加工制成的新工艺品种:

用黄豆粉拌和成浆后,又用人工把花纹图案绘制在白布上,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独自创造的一种新蓝印花布印染工艺。黄永玉是凤凰县人。从小喜欢民间工艺,耳濡目染,也就爱上了蓝花布印染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特别是近年来,黄永玉多次返乡体验生活,频繁地与民间传统工艺印染大王刘大炮接触,受到深刻启发。因此,他大胆设想并尝试,在白色布面上用黄豆粉调成的豆浆画画。其制作方法是画家首先设计好一组图案和花纹,然后用画笔蘸黄豆粉调好的豆浆,在白布上画成各种花纹图案,乃至人物头像、动物形体图像等等。花纹图案画成后,同样要晾干,晾干后再入染,其后的工艺程序基本上和单面画印花布的工艺程序相同。

凤凰蓝印花布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出现绞缬、蜡缬、夹缬三种印染工艺,而它与夹缬是一脉相承的。千百年来,蓝印花布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采用土生植物靛蓝浸染,蓝色层次丰富、色泽厚重朴实,有越洗越鲜明的特点。它纹样纤细秀美、繁复多样而别具一格,构图大多以细密的小圆点联结、填充组成花纹,一般不用长线和大块的白色,也没有较宽的蓝底,这在全国的蓝印花布中比较少见。

凤凰蓝印花布浸染技艺,通过传承发展,制作出双面蓝印花布的新品种,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与提高。凤凰蓝印花布具有极高的技艺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普遍的实用价值。

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刘大炮 刘大炮(蓝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男,1936年出生,凤凰县沱江镇人,刘家蓝印花布-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刘大炮先生出生在一个染匠世家,从他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了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染布业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了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染技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 详细>>>

九. 四川省 成都 锦江 五彩波丝花蓝

原料准备:面粉500克、洗沙200克、猪脂300克、精炼油2000克(耗50克)、清水450克。 制作过程: 1.洗沙分别搓成圆馅
2.面粉过细入锅中开水烫至全熟,起锅晾冷;3.将冷却的烫面团分数加入带冻的猪脂,用手搓均匀成团;4.炸油烧至200度左右,逐个投入包馅的烫面坯,边包边炸,炸至起网状,色金黄即起锅;5.将炸好冷却的波丝坯分别点缀美化成象形花蓝。 风味特点:色泽金黄、外酥内香、甜润适口,冷热食皆可。配甜羹汤尤佳。( 成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