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原县阿布特产店 五原县特产店在哪里啊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原县阿布特产店 五原县特产店在哪里啊更新时间:2024-01-14 03:49:26

一. 黑龙江省 佳木斯 汤原县 汤原大米

汤原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汤原大米是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的。

汤原县稻米栽种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寒地绿色大米的主产区,是黑龙江最早种植水稻的县份之一,也是三江平原的水稻发源地。

“好山好水出好米”,汤原大米具有特殊的品质和口感,这和汤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土壤特点、灌溉水源、气候条件、品种及栽培技术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无论在全国各大展销会上,还是在大中城市的粮油批发市场和超市里都能看到汤原大米的身影。工作人员说:“即使是种的同一个品种,我们汤原大米和其它地方的大米在营养成分和食味口感方面绝对不同”。这也使得“汤原大米”有了“南五”(五常)“北汤”(汤原)的美誉。

据《汤原县志》记载,汤原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11年,由人工依自然水撒播试种水稻,1949年面积发展到了9万亩,解放后水稻种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水稻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汤原县以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为工作重点,改变思路,应用新技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水稻面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05万亩,水稻总产实现55万吨,产值18.7亿元,水稻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叫得响、叫得硬的品牌,其中,“汤旺河”、“万亩稻”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汤旺河牌大米从2005年到现在,一直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品牌。汤原大米多次参加哈洽会、齐齐哈尔绿博会、北京绿色食品展销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汤原大米,已经成为优质、营养、安全、绿色大米的代名词。

汤原大米产地范围为黑龙江省汤原县行政辖区(不包括汤原农场和梧桐河农场)。

《汤原县人民政府关于汤原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请示》,汤政呈〔2015〕26号

信息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信息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二.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地椒茶

百里香,学名Thymusunlgaris,英文名为CommonThyme,为唇形科百里香属的多年生矮小灌木,原产于地中海西岸。百里香全株具有浓郁香味,采几片叶子,在手中轻轻揉搓,就可发出淡淡的芳香,香气温和可人。芳香油占茎梢和叶的3%,主要成分有芳香樟醇、龙脑、对一聚伞花素、麝香草酚、胺油醇、单宁蒜、皂角苷、苦味物质和各种矿物质,其中钾、钙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美容、保僵防腐、杀菌、帮助消化、解酒、利尿、抗风湿等作用,其特别之处是可强化免疫系统。

地椒子,又名百里香,是遍布于六盘山区的一种优质牧草和药用蜜源草本野生植物。其茎成蔓状,高不过尺,依地而生,叶片小而细长,具有防暑避暑、补肝明目、温中散寒、和胃止呕、驱风止痛、滋胃润肺、温中散寒、驱风止痛、治吐逆,腹痛,泄泻,食少痞胀,风寒咳嗽,咽肿,牙疼,身痛,肌肤瘙痒的功能。

三. 宁夏 中卫 海原县 煎猪脏

煎猪脏

为鲜猪血拌糯米久蒸而成。吃时将它切成片状,和卤猪头肉用平底锅煎制。米色红润光泽,脂肪渗入米内,肥瘦量灵活,满足众多顾客的口味。饭菜一盘即刻煎成,随煎随吃,热气腾腾,是最简单的肉食快餐。猪脏入口肥而不腻,细细咀嚼,余味不尽,可以下酒,也可以带回家里,吃时自煎。

四. 四川省 阿坝 红原县 红原牦牛奶粉

红原牦牛奶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原牦牛奶粉是四川阿坝红原县的。

高原纯净的空气和水源、天然的动植物,成为食品品质的第一道保障。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来自高原的产品就以天然、纯净的品质备受国人爱戴喜爱。同样在高原上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的红原县,就因出产纯天然牦牛奶粉而名声在外。

红原县出产的牦牛奶粉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是国内奶粉市场中最畅销、最受欢迎产品。由于产量有限,质量把控严格,产品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由政府出面定量供应“红原牦牛奶粉”的局面。

“红原牦牛奶粉是从红原县农牧民家中自养的牦牛奶里提炼出来的”,柳白清说,“这里的奶源来自放养牦牛。这些牦牛在红原县3500米的高原上,吃的是纯天然的草,挤出来的也是纯天然的奶。”

奶源控制只是第一步,优质的牦牛奶品还需要严格的生产过程和检验,才能保证到消费者手里的是真正的好产品。

在红原全县的70多个采奶站中,有很多专业的采奶人员。他们到农户家中收集最新鲜的牦牛奶,再经过检验筛选,最后,只有达到9个检验标准合格的牦牛奶才会被收集到厂区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添加任何其他物质。

来自高原的牦牛,是大自然的馈赠。温热的奶汁哺育了高原人,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内地、走出了国门。 红原牦牛奶粉的低调走红,是人们对高原食品认可的体现,也是藏区农牧民的经济生活向现代化产业靠拢的成果。

红原牦牛奶粉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现辖邛溪镇、刷经寺镇、瓦切镇、安曲镇、色地镇、壤口乡、江茸乡、查尔玛乡、龙日乡、阿木乡、麦洼乡11个乡镇

《红原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红原牦牛奶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函》,红府函〔2013〕127号

红原县(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3233/T002-2014《红原牦牛奶粉生产技术规范》

信息来源:中国阿坝州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中国阿坝州门户网站

五. 宁夏 中卫 海原县 粉汤彩饺

粉汤彩饺是一道创新小吃,是在传统的粉汤饺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目前仅用于中高档筵席。



原料:面粉、菠菜汁、胡萝卜汁、番茄酱、牛肉馅。羊肉馅、三鲜馅、素馅、凉粉、香菜、精盐、味精、胡椒粉、辣椒油。



制法:面粉分成4份,分别用菠菜汁、胡萝卜汁。番茄酱、清水和成绿、黄、红、白四色面团,再分别擀成薄圆皮,然后分别包入牛肉馅、羊肉馅、三鲜馅和素馅。成形后下锅煮熟,然后捞在大碗里,上面浇上调制好的粉场,撒上香菜即成。



特点:色彩多样,营养丰富。

六.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镇原杏

镇原县被誉为天下第一杏乡,杏树栽培已有2000年历史,个大味甜而外畅不衰。2004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通过认证,被评为“中国杏乡”称号。

为了把该县红杏文化和杏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原红杏名片,加快镇原杏产业发展步伐,县委-部组织编印了《华夏红杏之乡镇原》一书,它是该县第一部系统反映红杏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红杏产业发展的综合类图书。200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杏起源于我国北方,在黄河中上游的泾水流域,无论平原、山川,还是丘陵砂荒,都适宜生长。镇原县地处泾水流域上游,境内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为杏树的生长造就了天然适生地,且杏树栽培历史久远,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传说本县独特的姓氏—杏姓,盖因其祖上喜植杏树而被周王室封之为“杏”。杏姓氏的诞生,充分说明了远在上古时代,镇原人民就有栽培杏树的习惯。自古至今,镇原人民寓杏为兴,视杏为荣,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于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称。到2006年底,全县杏树已发展到28.55万亩,2854.6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65.5。2006年全县杏产量2040万公斤,产值3060万元,收入1989万元,人均纯收入40.63元。由于栽植广泛,使杏树分布极广,品种庞杂,传统上大体分为山杏和家杏两大类,但都源出一祖。成片栽植的山杏多分布在西北部的荒山、沟坡及梁峁上,面积较大,固土护坡作用显著,生产上以仁用杏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家杏集中分布在群众庄前屋后,山湾地边和县中部及中南部,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管理,抚育改良,嫁接改造,大部分已变成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商品率较高。由于生态条件,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部及中南部的杏树生长量和结果性状明显好于西北部。

镇原县杏产品——杏仁,早在1954年就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20吨,香漂四海,深受欢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对杏资源的再研究、再认识,在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外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心把开发杏经济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一个龙头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来抓。二十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立足优势,艰苦努力,以规模栽植为基础,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栽、管、加、销并举,农、工、商、贸结合,同念杏子经,大搞杏经济,进行系列开发,历风雨、经沧桑,小杏子做成了大文章,以杏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颇具规模的杏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了一条具有陇东地方资源特色的强县富民的好路子。2006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两大主导产品外,新研制有八宝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杏、葡萄杏王、杏脯、杏酱等20多个杏系列产品,曾获国际、国内20项大奖,行销吉尔吉斯、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6年生产各类杏制品10190吨,完成产值6410万元,销售收入3516万元,实现利税187.9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63万元。

大面积栽植杏树,不仅绿化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抑制水土流失,同时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千沟万壑,片片村舍被盛开的杏花覆盖,身临其境,不得不使人联想起古人笔下“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日出杏花繁” 、“红杏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的胜景,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通过改革开放,产业开发,镇原人民一占天时,二占地利,三占人和,艰苦努力,真抓苦干,开拓进取,使杏子的产业化生产走上正轨,产加销成龙配套,规模发展,2004年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

七. 山东省 德州 平原县 红荆条

红荆条又名西河柳,主要产地是平原县前曹、三唐等乡,其它各县(市)也有栽培或野生。红荆条枝条柔韧结实,可编制各种筐篮。其嫩枝和叶性平、味甘咸,对痧疹、风湿等有明显的疗效。

八. 四川省 绵阳 涪城区 窝窝店包子

特点是包皮洁白,光滑,皮薄馅饱,油而不腻,老少皆宜。该店因位于警钟街地势低窝处而得名。( 绵阳)

九.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