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安康有什么特产方便带的 陕西安康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安康有什么特产方便带的 陕西安康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更新时间:2024-05-19 19:30:28

一. 陕西省 安康 旬阳县 揽饭

南瓜老至焦黄,起一层白灰的,摘下洗净切为小块,于日头下晾晒半晌。绿豆当年收获、饱满锃亮如涂漆的,簸净淘搓三四次,用温水浸泡一响,起火烧锅,绿豆在下,南瓜在上,水与南瓜平齐。以蒸布蒙锅盖,小火半晌,揭盖用铲子将绿豆南瓜搅混捣为粥状,即成。

此食做法简易,重在选料。虽看来不伦不类,食之却甜而鲜香。

揽饭流行于秦岭山区,但平日不易吃到。吃则须贵客上门。冬食之可暖胃,夏食之能祛暑。有中医鉴定:久吃此食,身不出疮疔,足不得脚气。

商洛丹凤人把“南瓜”叫做“北瓜”,尽管名差南北,却是一样的东西,揽饭做法简易,重在选料。虽看起来不伦不类,食之瓜块香甜糯柔,绿豆开花沙软,色泽黄绿相间,易消化富营养,即可当饭吃,又可佐餐搭配饼馍、米饭、稀饭等,实为老幼皆宜的特色佳肴。

二. 陕西省 安康 白河县 白河黄姜

白河黄姜是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的。黄姜是白河县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之一,也是该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黄姜俗称“火藤根”,学名盾叶薯蓣,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根状茎横生,外表棕褐色,肉质为黄色,黄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粗纤维、挥发油和激素类药用成份,可提取皂素、双烯、黄体酮等多种医药、化工用品,有“激素之母”和“药用黄金”之美誉,是一种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中药材。

黄姜在白河县有着久远的野生历史,1998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黄姜产业化种植作为白河经济发展战略之一。通过“行政推动、效益拉动、典型带动”等手段,使全县的黄姜种植面积于2003年达到14万亩,年产鲜姜10万吨。2003年黄姜产业平均为每个姜农提供纯收入300余元,提供税1500万元,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打造白河黄姜品牌,把白河县树立为“中国黄姜之乡”,通过各方努力,2004年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并制定系列标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三. 陕西省 安康 镇坪县 岁岁面

唐代以来,多于生日食汤饼,即所谓长命面。世代传袭,成为习俗。至今婚、丧、嫁、娶、寿,每以该面待客。成品薄而细长,筋韧光滑,汤多油大,酸辣醇香。

四. 陕西省 安康 旬阳县 旬阳拐枣

旬阳拐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旬阳拐枣是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的。旬阳拐枣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种植面积大,拐枣原料量大质优,近年来,成为外地客商的抢购农产品,远销南韩、日本等国,拐枣潜在研发价值巨大,市场销路看好。

拐枣学名枳 ,陕南秦巴山区一大,在旬阳主要有红拐枣、绿拐枣、胖娃娃和白拐枣(多为野生)等5种,以胖娃娃和白拐枣两个品种较佳,果大、味好、产量高、耐贮藏。

旬阳拐枣资源丰富,而且产量高、品质优,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其果实、叶子、更梗、种子及根等均可入药,含有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还富含铁、磷、钙、铜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其果梗可以作为酿酒、制糖的原料,可作香槟、汽酒、汽水等饮料,还可以加工罐头、密饯、果脯、果干等精美食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旬阳拐枣适应环境能力强,抗旱、耐寒、耐瘠薄土壤、喜阳光,多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沟边、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定植后一般3-5年开花结果,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一般株产果梗20-30公斤,20年左右每株可产150-200公斤,盛果期较长,一般在30-40年左右。

拐枣是旬阳一大,旬阳拐枣做为抗癌、解酒、护肝、降脂等保健品的主要加工原材料,近年来已发展到2万亩,大量出口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已创出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大冲劲。

拐枣在我国栽培利用的历史久远。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另据《陕西通志》记述:“华州(即今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拐枣有浓厚的兴趣。前苏联一位学者,对拐枣作过不少研究。他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

拐枣的“果实”,其貌不扬,它没有美丽的色泽,也无苗条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弯弯曲曲的棒状物,有如筷子般粗细。没吃过它的人决不认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顾。可是,当你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后,才觉得它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还想再吃。

地域范围

旬阳拐枣保护区域位于陕西东南旬阳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8′-109°48′,北纬32°29′-33°13′,东到蜀河镇兰滩村,南到铜钱关镇铜钱关村,西到桐木镇岔园村,北到仁河口镇王莽山村,涉及城关、构元、棕溪、关口、蜀河、仙河、双河、红军、小河、桐木、仁河口、赵湾、麻坪、甘溪、白柳、吕河、段家河、神河、金寨、石门、铜钱关等21镇305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保护面积13.1万亩,现有生产面积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

五. 陕西省 安康 紫阳县 浆巴馍

浆巴馍

紫阳浆巴馍系桐叶包裹包谷浆和新麦面蒸就而成,其味微酥带甜又有桐叶的清香。

六. 陕西省 安康 紫阳县 紫阳油糍

紫阳油糍

将面粉、黄豆粉、紫阳豆腐搅拌和匀油炸而成,吃时浇上淀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

七. 陕西省 安康 紫阳县 蒸盆子

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全鸡(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子、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调料油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用盆具盛之,用大锅隔火而蒸,原料和调料分步入盆,时间最少不能低于4小时。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迟则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不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八. 陕西省 安康 岚皋县 红香贡米

红香贡米

红香贡米产于陕西岚皋县官元镇古家村“皇田”。该村盛产水稻,其中近100亩水田位置、水质、土壤独特,长出一种米粒呈枣红色,煮熟后松软可口,香气扑鼻,煮在吊罐里直立不倒,百姓称这种米为“红香米”。光绪年间,陕西总督拿出五升米托人去孝敬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吃了欢喜至极,连声称赞:“好米!好米!”。遂封古家村种植红香米的水田为“皇田”,并降旨古家村种植的红香米必须全部上贡朝庭,由于此米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那些王公大臣均想一品为快。因此上贡任务逐年加大,但种植面积有限,该村百姓即使颗粒不剩的全部上缴,也无法完成上贡任务。有一名姓古的秀才想出了一条妙计,召集了20名独眼龙、驼锅背、瘌痢头、豁豁嘴等畸形人,将红香米送往京城。慈祥太后召见后很不高兴,问:“给朝庭送贡米,为何派这些人来?”,古秀才急忙回答:“老佛爷您有所不知,我们古家村的人吃了红香米都成了这样,这些人还算是我们那里精明能干的人”。慈禧太后听了非常吃惊,降旨立即将送去的红香贡米全部退回,并取消了上贡任务。姓古的人害怕犯欺君之罪,便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足智多谋的古姓秀才,将这个村庄取名古家村。

本红香贡米采取原始耕作方法种植,全部使用有机肥,加工用碾子碾、碓窝冲、人工精选、属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据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鉴定,此米不仅天然富硒,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氨基酸,经常食用具有促进消化、保健美容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食用方法:铁锅蒸煮适当渗入普通米,熬粥味更佳。

九. 陕西省 安康 紫阳县 洋糖饺子

洋糖饺子

将蒸熟的糍粑在油锅里微炸,再滚以燕麦、冰糖、花生、核桃掺和而成的拌面,其色泽金黄透亮,油而不腻。

十. 陕西省 安康 石泉县 石泉药材

药 材: 据普查全区有植物1材1215种,动物1材57种,矿物1材27种,目前利用的药材有600多种, 数量较大,价值较高的植物1材有杜仲、黄连、党参、天麻、厚朴、当归、桔皮、大黄、五味子 黄柏、玄参、银花、独活、牛膝、吴茱萸、白术、贝母等;动物1材有麝香、蜈蚣、熊胆、獾油虎骨等。其中杜仲是我国的主产区之一,历史上常年产量在25万公斤左右。( 安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