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龙泉驿附近有什么特产 龙泉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龙泉驿附近有什么特产 龙泉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09-24 12:13:40

一.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魔芋冻

又名蕈菜,以魔芋为主料,先将魔芋磨成糊状,掺入少量碱水搅拌,糊状体像变魔术般膨胀100—200倍,等到结块状以后,再放入加有碱水的热水中煮熟。通过以上制作,形成的魔芋块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烧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猪肉、冬笋、咸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贵宾的佳肴。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龙泉驿枇杷

龙泉驿枇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驿枇杷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大五星。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黄色土或紫色土,土壤质地为砂壤或壤土,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1.5%,地下水位1.5米以下。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以枇杷实生苗为砧木嫁接繁殖。

2.定植:定植时间9月至11月或次年2月至3月;密度:每公顷栽植株数≤650株。

3.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全年施腐熟有机肥≥45吨/公顷。

4.花果管理:叶果比≥20:1。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4月下旬至6月分批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呈圆形或卵圆形;果面金黄或橙红色,表面光滑,色泽靓丽;果肉橙红色,质地细嫩,酸甜爽口,口感浓郁。

2.理化指标:单果重≥4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含量≤0.6%。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三.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龙泉黑木耳

龙泉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泉黑木耳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古时龙泉人就认识了黑木耳,在1209年嘉定《龙泉县志》就有记载"大木以十数,几年所蔽覆,此柱其耳(黑木耳)乎",可见黑木耳早已成为龙泉百姓生计来源之一。

近日,中国食用菌协会发文授予浙江龙泉市“中国黑木耳之乡”荣誉称号。

龙泉市栽培黑木耳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地区之一。几千年来,经历了野生——原木砍花——椴木接种——袋料栽培四个阶段。上世纪三十年代,龙泉人李师颐利用黑木耳孢子液喷洒接种的方法,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该市“仿生黑木耳”栽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产业的发展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气候条件为栽培出品质优良的黑木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泉市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Ⅰ、Ⅱ类水质标准,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非常适宜发展黑木耳。

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结构、优化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发展资金,做好“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文章,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龙泉黑木耳的知名度。目前,已经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上百个销售窗口,并出口欧美、东南亚各国,深受消费者青睐。

2009年,该市发展无公害黑木耳生产面积13750亩,栽培袋料黑木耳1.1亿袋,产出干木耳约8250吨。全市19个乡镇(街道)42828人从事黑木耳栽培,另外还有3000多人从事黑木耳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并且拥有一家以黑木耳交易为主的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如今,黑木耳已经成为龙泉市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岩樟黑木耳

依托山林资源,龙泉岩樟乡山民一直生产椴木黑木耳。黑木耳原系野生食用菌,俗称“木耳”、黑菜等,生在椴木上,形态如耳朵,分为“软木耳”和“硬木耳”两种。岩樟山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山高林密,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光照少,得天独厚,是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最佳地带,所产黑木耳由厚耳丛大,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山珍佳品。同时龙泉安仁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黑木耳菌种生产基地。

五.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龙泉粉丝

龙泉粉丝采用“龙口”粉丝之工艺,用当地优质豆类做成,以色白光亮,丝细柔长,耐煮耐泡而获甘肃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称号。

六.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蟹汁鳜鱼

蟹汁鳜鱼

蟹汁鳜鱼

特色:鱼肉色白,浇汁奶黄,鲜嫩滑润,美味无比。

原料:鳜鱼、蟹粉、牛奶、姜汁、蛋清、火腿末、精盐、绍酒,味精等。

制作:1、鳜鱼剞花刀,加绍酒、精盐、姜腌渍约20分钟。用沸水烫后,放入三成左右热的油锅内浸熟装盘。2、锅内留底油,投入蟹粉、姜汁、牛奶、蛋清、精盐、绍酒、味精、水,调好味勾芡,盛入沙拉壶,撒上火腿末,食时将芡汁浇在鱼上即成。

七.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松仁素果

松仁素果

松仁素果

特色:玉米造型逼真,色彩赏心悦目,含有丰收在望之意。食之清香、爽口、脆嫩,是下酒佳肴。

原料:奉化香芋、火腿末、干贝末、大青尖椒、松子、精盐、味精等。

制作:1、香芋蒸熟,塌成泥,掺入火腿末、干贝末,加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分成12份,分别搓捏成玉米棒芯状,镶上松子成玉米棒形。2、锅烧热,下色拉油,油温至五成热时,将“玉米棒”入油锅炸熟,配上滑熟、制成叶状的大尖椒,点缀成形装盘即可。

八.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青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名称:龙泉青瓷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清丽、造型优美

产品简介:龙泉青瓷以其清丽的釉色、优美的造型而久负盛名。

产品历史:龙泉窑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窑址分布广,是享誉中外的名窑。根据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资料表明,龙泉古代窑址为350余处。自宋代起就远销亚、非、欧三大洲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龙泉也因此闻名中外。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龙泉青瓷为中国的陶瓷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龙泉青瓷这一古老的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枝艺苑奇葩,将再度重放光彩,为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锦上添花。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

2、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1435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九.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龙泉驿巨峰葡萄

龙泉驿巨峰葡萄--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龙泉驿巨峰葡萄

成都蒲草葡萄专业合作社

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龙井水乡土地股份合作社

十.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伤心凉粉

“伤心凉粉”所包含的意思远不止于做个噱头卖卖而已。原来,客家人是一支发源于中原,系汉民族支系的东方游民,经过了几百年背境离乡、流离失所的沧桑生活。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图的就是围在一起“折饭”(客家语“吃饭”),其中有道菜就是那催人泪下的凉粉,每每这时,吃饭人会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涕泪俱下,这就是“伤心凉粉”的出处。



“伤心凉粉”的原料主要是红薯粉和豌豆粉,用老牛石磨推出来,香味浓郁,柔嫩化渣。小小一碗“伤心凉粉”,要放13种佐料才上桌,且热凉粉和冷凉粉的佐料不同,13道佐料哪些先放、哪些后放也有讲究。



“伤心凉粉”不用酱油和醋。杨先生指着一盆黑褐色的像糨糊一样的东西告诉记者,这个就是调味的咸酱,是用祖传秘方调制出来的。其次是红油,经过了特殊的制作工艺,味道独特。红红的鲜海椒末(客家人称芥椒)最后压阵,虽然海椒辣得你跳脚,花椒麻得你冒烟,食客的吃相也好看得很———故谓吃得“伤心”、爽得开心、回头放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