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农村娜妹大埔特产 客家媳妇娜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农村娜妹大埔特产 客家媳妇娜娜特产更新时间:2024-05-04 03:36:03

一.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大埔忆子粄

大埔忆子粄是广东省梅州市大浦县的。忆子粄为大埔风味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以后,大埔制作的忆子粄已驰誉埔境。产地逐渐向全县扩展。名点忆子粄都必被端给宾客品尝,深得海内外华侨的赞誉。

近年来,经营忆子粄名点食品的老板,除继续在原产地经营外,已向新县城湖寮转移。现在,全县经营忆子粄生意者已有五六十家。如县城虎山、东风、万川等市场,忆子粄店每天门庭若市,销量颇好。此外,还有广州、深圳、港澳等地工作的人员,回家探亲返回原单位时,都会买一些大埔的传统小吃忆子粄作为礼品带回家,亲朋共享家乡风味。

忆子粄由来

忆子粄是大埔有名的传统小吃,相传源于明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得名颇有趣味。传说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为娘的叫松婶,带着儿子阿根,艰苦地过日子。阿根长到18岁时,从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驱除荷兰侵略者。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秋去春来,不觉度过了整整30年,儿子还不见回来。那年中秋节,正当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根突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集,阿根从白发苍苍的老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由此得名。

特色用料

忆子粄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适量的生粉,压成粄皮;特色馅料,一般以靓肉片、鱿鱼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制作方法

忆子粄的制作方法分两步。一是用糯米作皮。把糯米磨成粉末(讲究一点的先将糯米浸湿,拌和水及糯米磨成粉浆,装入布代内,用石块压挤,至粉浆水分压干为止,这种方法制成的粄皮特别柔软),搅拌时,糯米粉中加进少许盐水,并用沸热水揉搓至软韧粘结,再分别揉成小团,撒上适量生粉,用小木棒或酒瓶滚压成规格的粄皮。二是制作里面的馅子。一般以靓肉片、豆腐干、鱿鱼丝、香菇、虾米、蒜白、黑木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猪油和酱油,在锅里炆至熟透。然后把馅子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蕉叶包裹后放进蒸笼里蒸30至40分钟时间即熟,便可食用。其味香,口感滑,鲜美可口。

二.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西岩山茶

西岩山茶

西岩单丛茶简介

大埔西岩白叶单丛茶自一九九五年十月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一九九七年又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金奖。采用了新的机械设备、新的制作技术,使条形茶变为珠形茶品质不变,而且具有易包装、易运输、不易碎的特点。

西岩珠形白叶单丛茶主产于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麓海拔在1250米以上的山地周围,土壤多为中性偏酸ph值5---6之间的红、黄、赤红土壤,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适宜茶树生长和有利构成优质茶叶中内含物质和积累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

西岩珠形白叶单丛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系中名优品种,由于采用新的特殊工艺制成,自然花香气持久,滋味浓醇爽口,香韵蜜味,回甘力强,并且有多种药理功能,常饮能提神益思,有益人体健康养生延寿的特种珍品,盛誉中外。

西岩乌龙茶简介

大埔西岩乌龙茶产于海拨1250米以上的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麓,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的土地,具有利于茶叶生长和有利构成优质茶中内含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

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盛名于东南亚的传统产品,大埔西岩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系中名优品种。具有清、香、甘、滑、醇等特点。是饮用保健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在一九九五年十月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奖,是乌龙茶系列中属珍贵品种,采用特殊加工工艺制成,品质极佳,条索紧结卷曲,色泽翠绿油光,自然花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汤色绿黄明亮,香韵持久,回甘力强,常饮能提神益思,降低胆固醇,有益人体健康,养生延寿的特种珍品,盛誉中外。

西岩冰冻茶简介

西岩冰冻茶是采用台湾最新的制茶技术,纯天然的茶青,刹青后揉捻,直接冷藏保鲜。最完全地保留茶叶维生素、维他命等营养成份,具有清凉、爽口、提神醒脑之功效。品饮冰冻茶有回归大自然、亲临茶田感受!现代人,饮新鲜茶,至高亨受!

西岩山特殊茶--岩中玉兔

特殊环境(西竺寺)

特殊工艺(纯手工)

特殊香味(玉兰香)

价值:1800元/公斤

仅供有识之士鉴品!

西岩黄枝香茶简介

大埔西岩黄枝香系在乌龙茶系白叶单丛茶中选育出来的茶种属高香型的品种,自一九九三年在大埔县枫朗镇西岩茶场海拔

1250米的山地种植以来表现良好。在一九九七年荣获中国国际茶业展览会金奖。

黄枝香茶具有清、香、甘、滑、醇朗特点,特别是其自然花清香,浓而持久,品质极佳,条索紧结卷曲,色泽翠绿油光,汤色绿黄明亮。滋味浓醇爽口,香韵带有蜜味,回甘力强,此茶有益人体健康延寿之功能。常饮能提神益思。属乌龙茶类的珍品,在市场上深受顾客欢迎。

三.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算盘子

算盘子

算盘子主要原料为芋头、淀粉,比例为2:1,配料有靓肉碎、鱿鱼丝、香菇、虾仁等。制作方法:将芋头削皮、洗净、切片、洒些盐、蒸透、热掺入薯粉,加开水拌匀揉韧,搓成条状后,切成颗粒,搓成圆形,再用拇指与食指按,成两面凹的扁圆形,有如算盘上的珠子。后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起滴干水份,再放进锅里与配料炒匀,倒入用猪骨熬好的上汤,洒上葱花或元荽,就可上桌。其味香滑,鲜美可口。

四.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高陂陶瓷

高陂陶瓷

大埔是“陶瓷之乡”,而高陂则是大埔县最早的陶瓷产地,又是周边乡镇的陶瓷集散地,故有“瓷都”、“白玉城”之称。

高陂的陶瓷生产早在宋朝末年就兴起,并一直持续发展,同时还辐射影响了高陂周围的光德、平原、银江、洲瑞等地的陶瓷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高陂陶瓷业更添生机,在制作、煅烧、上彩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新工艺和高科技手段,产品的质量、数量、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更大,销售更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陂的陶瓷久享盛名,饮誉中外,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华时,特派英国记者来大埔购买赤山瓷厂生产的45头“柳亭牌”青花餐具和“帆船牌”青花茶具作为访华纪念品和礼品。高陂的陶瓷还被选为国礼瓷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办公厅用瓷。大埔的薄胎瓷是广东省独特名瓷,被誉为“广东瓷器之花”。目前主要生产日用瓷、工艺陈设瓷、建筑瓷、工业卫生瓷、陶器等6大门类产品。陶瓷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9个省市。高陂镇共有陶瓷企业512间,年产量248万件,产值1.2亿元。陶瓷经济收入占全镇工农业总收入56.8%。因高陂是大埔瓷业中心镇,华侨瓷厂、赤山瓷厂、大埔瓷厂等10多间国有瓷厂均设在这里。

五.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银江家猪肉

大埔县银江镇农户用传统养猪方法饲养的本地土猪体型适中,肉质色泽红润,肥瘦分明,弹力好,口感鲜、滑、脆、甜,不腥不臊,肥而不腻,齿颊留香,已在大埔县城和梅州城区打响品牌,大埔、梅州等地许多餐馆也纷纷打出“银江家猪肉”招牌,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酒楼也慕名派人前来采购,外出珠三角旅客在省道S333线银江段中途停车购买银1肉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见面礼,更是司空见惯。

银1肉出名取决于一是本地土猪品种;二是银江特殊的无污染水质;三是以木薯、地瓜、杂粮为主的饲料,辅以熟食;四是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银1饲养期要比其它养猪场的长两至三个月,银1肉销售价格比邻近市场其它猪肉每公斤高4—6元。

为擦亮银江家猪肉品牌,该镇对年出栏50头以上的小型养猪户协助解决用地、技术、管理和信贷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户散养的家猪强化免疫,配带耳标,鼓励肉贩规范经营,统一制作“银江家猪肉”牌匾,扩大影响,维护信誉。协调和帮助养殖户成立“银江养猪协会”,从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指导农户养殖。对养猪户新建起的沼气池按政策给予补助,让养猪户增加收入。目前,银江镇肉猪存栏约8000头, 年出栏约16000头,总产值约3520万元。

银江家猪肉逐渐打响品牌,发展养猪业成为银江镇的优势品牌,成为农业招商的重要项目。笔者了解到,该镇将继续大力鼓励兴办中小型养猪场,辐射带动全镇广大农户发展养猪业。同时,引导农户养猪与种果、养鱼等相结合,走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争取“银江肉猪”年出栏在2.5万头以上,并通过推进“畜-沼-果”的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模式,缓解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的新农村。

六.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西岩乌龙茶

西岩乌龙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岩乌龙茶外形紧结稍卷曲,色泽乌绿匀润;内质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汤橙黄明亮,叶底绿腹红镶边,耐冲泡。1994年获广东省名茶评比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

西岩乌龙茶,创制于70年代,产于大埔县西岩山一带,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高多云雾,林木茂密,群山环抱,直射光少,多漫射光,相对湿度大,土质肥沃,适宜茶树平衡生长,芽叶肥壮,叶质柔嫩,叶色鲜绿,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芳香物质等,因鲜叶内含物质丰富,为制好名优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西岩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原为小叶种,抗性强,芽叶多紫色,成茶香气高长。20世纪60年代先后从饶平县、福建省引进岭头单丛、梅占、大叶奇兰和凤凰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趋向高香型、中高档茶的需求,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制茶技术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现大埔白叶单丛己占全县茶园面积六成以上,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小叶茶树品种。

西岩乌龙茶,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干燥[分初烘、团袋、复烘]六道工序。高级西岩乌龙茶品质以香、甘、清、滑、醇五大特点,蜚声于世。西岩乌龙茶外形紧结稍卷曲,色泽乌绿匀润;内质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汤橙黄明亮,叶底绿腹红镶边,耐冲泡。1994年获广东省名茶评比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

(一)产地范围。

西岩乌龙茶产地范围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现辖行政区域。

(二)专用标志使用。

西岩乌龙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大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西岩乌龙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西岩乌龙茶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中小叶乌龙茶品种及当地群体种。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土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四大类。黄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至1000米以上,西岩山以黄红土壤为主,土壤疏松、湿润、肥沃、植被生长良好。土壤pH值为3.9至4.7,有机质含量2.3至4.0。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采用无性系繁育茶苗。

2.采摘期:每年只采春茶一季,时间为每年3月初至5月中旬。

3.采摘标准:驻芽两叶或驻芽三叶的鲜叶。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采摘→晒青→做青(摇青)→杀青(炒茶)→揉捻→干燥。

2.工艺要求:

(1)采摘:新梢要求适度成熟,新梢生长达到中开面(形成对夹叶即驻芽两叶)最适宜。茶青不损伤,不晒伤,不带鸡臂蕾、不带表面水。

(2)晒青:薄摊轻晒,以晴天上午9至11时,下午4至5时最适宜,茶青失水率15%左右,叶色变暗,端叶下垂为适度。

(3)做青:包括碰青(摇青)及静置多次互为交替,是形成西岩乌龙茶特有香味品质特点的关键环节。每一轮碰青(摇青)次数由少渐多,力度由轻渐重,静置时间由短渐长,摊叶厚度由薄渐厚。

(4)杀青:高温快速,杀熟、杀透、杀匀。

(5)揉捻:松压结合,促使条索紧结,叶细胞破碎率适中。

(6)干燥:分为初烘、复烘二个环节,初烘温度150℃,焙时20至30分钟尽快蒸发茶胚水,毛茶失水率≤7% ;复烘温度100℃,焙时延长,采用“文火薄焙”做法。烘焙过程要对茶胚适时翻拌,使茶胚受热及失水均匀。

3.精制:毛茶规堆、投料、筛分、风选、拣剔复焙、包装等环节。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项目 特征

外 形 条索肥壮紧结,饱满光滑匀整、色泽黄褐油润

香 气 花蜜香味,清香天然,香浓持久

汤 色 橙黄明亮、略显金黄

滋 味 醇厚甘润、浓醇鲜爽、回甘性好

叶 底 嫩绿,匀齐柔亮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浸出物,%(m/m) ≥ 36

茶多酚,%(m/m) ≥ 21

咖啡碱,%(m/m) ≥ 25

水分,%(m/m) ≤ 6.0

粉末,%(m/m) ≤ 1.0

灰分,%(m/m) ≤ 6.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七.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石门岭杨桃

三河镇:三河豆腐干、石门岭杨桃。

八.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茶阳竹

大埔县茶阳镇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新引进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年耗竹量达13万多吨,繁荣了当地竹产品交易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

茶阳镇是竹子之乡,过去,该镇由于竹制品加工企业少,砍伐的竹子除了一部分销往镇竹器工艺厂,一小部分由民间艺人用手工制成簸箕、竹藤等竹制品外,绝大部分的竹子只作一些简单的粗加工或直接运往建筑工地,销量非常有限,价格也一直上不去,低廉的竹子价格使得农民依靠种竹收入有限,积极性不高。该镇大批大批的竹子因此被浪费在山里,农民守着优质的资源却总也富不起来。

近年来,该镇抓住招商引资的热潮,大打竹木资源优势牌,引进外资推进竹木产品精深加工,新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多家,并大力支持、引导原来的镇竹器厂等一批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发展优势的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大大增加了竹子的需求量,繁荣了竹子交易市场。

2003年该镇每50千克竹子的售价为10—12元,2006年则提高至18—20元。按一个农民平均每天可以砍伐250千克竹子计算,按2003年的价格只能卖50—60元,而现在能卖90—100元。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昔日少人问津的竹子成了宠儿,现在该镇已有竹林面积:丛生竹1.5万亩、毛竹8.1万亩。

据了解,去年仅卖竹一项收入,竹林少的每户农民可增加几千元,多的则可增收1—2万元。“大河涨水小河满”。茶阳竹子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周边的青溪镇、西河镇和丰溪林场等地竹子价格的上涨,使周边镇(场)的农民同样得到了实惠。

九.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是广东大埔县百侯区传统的汉族小吃。

相传清乾隆年间,大埔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杨缵绪,官至陕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杨缵绪及其侍从家属从北方带回家乡四种美点——薄饼、绿豆板、豆子羹、蕨粉粄.其中薄饼经过民间多年的仿制、改进、提高,演变成今天风味独特、广受欢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饼。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而百侯薄饼亦起源于中原,实在是一种巧合。此点式被称为“锦囊藏宝”。

相传大埔县百侯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小孩,至十多岁仍未出街入市。百侯镇逢农历三、六、九为墟日。其时,百侯镇只有一个窄窄的街道。全街不过百十余间两至三层的低矮店铺。店铺面前挂着凉棚布。墟日,赶墟的人群在这里摩肩接踵,显得热闹而嘈杂。当时,那穷苦小孩缠着大人要去赴墟。走至凉棚底下一个小吃摊,小吃摊里传出“嘭嘭嘭”打薄饼皮的声音,而一条条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状的薄饼散发着香味,让人好不口馋,小孩嚷着问大人:“手帕包着的是什么?”大人买不起,只得哄骗小孩:“手帕包着拉杂。”那小孩长大后,事业有成,但孩提时的经历记忆犹新,于是写了一首诗自嘲:

忆我髫龄未出巢,爷娘携带往街跑。

未知薄饼何堪味,笑问帕中何物包?

百侯薄饼并非常见的圆形月饼、老公饼、老婆饼,而是用精面粉特制的薄膜卷馅而成条状食品,馅料由香菇、虾仁、肉泥、豆腐干、熟豆芽等混合而成。熟后的薄饼色泽淡黄,浓香扑鼻,滑嫩爽口,为大埔县百侯镇的驰名小吃。

其制作方法:

一是用面粉制作成饼皮,即把面粉加进适量的水和少许盐水,用力揉搓至软韧黏结后,用手抓起一团,快速地砸在用炉火加热的专用平面锅上,烤熟时饼薄如纸,即夹起放在盘里。

二是制作里面的馅料。一般以靓肉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仁、鱿鱼丝等为原料,再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刚夹起的饼皮里裹扎好,再加上胡椒粉或辣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鲜美,耐人寻味。

十.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大埔苦笋煲

苦笋是梅州大埔的,甘中带苦,苦中带甜。苦笋一般有三种做法:焖煲、炒、拌,风味以咸鲜清淡为主。其中就以苦笋煲最为人熟悉,是一道特色客家菜,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体现。

梅州特色“大埔苦笋煲”采用山上野生苦笋,搭配猪脚腕肉或三层肉、客家酸咸菜、黄豆、蚝豉一起焖煲,将肉片跟笋片夹在一起吃,口感独特,而苦笋甘爽清凉的余味涌起,回味无穷,更具有消炎、清肠胃积热等保健作用。

苦笋又名甘笋、凉笋,野生于重山峻岭之中,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该细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笋含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从而缩短胆固醇、脂肪等物质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故苦笋有减肥和预防便秘、结肠癌等功效。苦笋质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滑口;以春末出土的笋苞为佳。

苦笋不但有佳肴原料,而且还可入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称赞苦笋“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宋代另一大诗人陆游还亲自烹制苦笋,有诗曰:“薏实炊明珠,苦笋馔白玉……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中医认为苦笋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热利尿、活血祛风功用,可治风湿、食积、咳嗽、疮疡等症。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是医食俱佳的珍稀竹笋。

大埔苦笋煲做法:

材料:苦笋、咸菜、五花肉、黄豆、姜。

1.苦笋和酸咸菜洗净,然后苦笋和酸咸菜切段,用清水浸泡20分钟;

2.黄豆用温水浸泡30分钟,姜切片;

3.五花肉切片烧热锅下少许油,将五花肉放进锅里煎炒,去油,翻炒成淡黄色后起锅;

4.将煎干油后的五花肉放进砂锅,浸泡好的苦笋、酸咸菜、黄豆、姜片一并放进砂锅,加水没过材料,大火煮滚后,改小火慢慢煲30分钟即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