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山镇特产 黄山区特产店详细攻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山镇特产 黄山区特产店详细攻略更新时间:2023-11-11 14:48:13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砖雕

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火炉饼

徽州风味小吃名品,又称火炉饼,是一种用干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经火炉烤熟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刚出炉的蟹壳黄奇香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其味隽永。

制法: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再包上馅,置烤炉烤熟即可。能存放一周而不坏,适合旅途食用。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臭鳜鱼

臭鳜鱼俗称“桶鱼”,和中和汤一样,也是祁门的一大名菜,不但大多数祁门人爱吃,而且外地人每当品尝以后,也都赞不绝口。

唐代祁门著名诗人张志和诗云“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具有肉嫩、刺少、细腻、味美的优点,为食客所喜爱,杭州西湖就有一道名菜为“西湖鳜鱼”。祁门的臭鳜鱼何以成为一道名菜,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抗日战争以前,安徽省城在安庆,当时祁、安之间尚未通车。出祁门城北门,过胥岭、大坦、大洪岭是通往安庆的大道,这条路长数百里,每天来往商旅络绎不绝。从祁门运往省城的茶叶、山珍土产和从省城运来的日用品及沿江一带的鱼虾鲜货都要靠人工挑运,来返一趟一般要走6、7天。因为祁门人爱吃鳜鱼,挑来的鱼虾鲜货中以鲜鳜鱼为最多。有一年端午时节,一个小贩在贵池贩了一担鲜鳜鱼用木桶装着挑来祁城,在一家客店住下。店主人向他买鱼待客,谁知因路遥天热,鱼闷在桶里时间过长,已有臭味了,挑鱼小贩急得直哭。店主见其老实可怜,就买了一条,多加些姜、辣等佐料烧好自己吃,哪知味道比鲜鳜鱼更具风味。

从此祁门人就开始吃起“桶鱼”来,正宗的臭鳜鱼,要经过一番特殊的制作,味道特别鲜美。臭鳜鱼成了祁门最负盛名的菜肴之一,并且列入了徽菜菜谱,烹制过程更加考究。尤其是红烧鳜鱼,堪称徽菜中的精品,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片状,细嫩滑腻,醇厚入味,且带有一种嗅之舒适的臭味,倍受食客亲睐。(摘自《祁门风物》)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银钩

黄山银钩:黄山银钩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黄山银钩1972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叶专家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茶农的数年试制,千锤百炼,才于1979年定型弯钩状,并定名为黄山银钩。黄山为地名,银钩指品质。

黄山银钩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白村和木岭后村。这两个地方所产的银钩称道地银钩。茶园多分布在黄山山脉的深山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终年云雾弥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黄山银钩是用茶树良种“滴水香”采制而成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经过精心制作,成茶品质独树一帜。外形纤嫩钩曲,色泽黄绿油润,高香持久,味浓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完整。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纱面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此菜烹制后以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并带有特殊的芳香滋味而倍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许多来黄山旅游的客人都慕名前来品尝此肴,尝后都为有如此美味而赞不绝口。此菜历经2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具有如此影响力,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性,在烹制之前腌制后的鳜鱼闻起来“臭”,烹制后的鳜鱼吃起来香。这一“臭”一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此菜的魅力,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

黄山“臭”鳜鱼的腌制方法:

制作黄山“臭”鳜鱼主要是鳜鱼的腌制,因为鳜鱼腌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菜质量。腌制黄山“臭”鳜鱼首先要选用新鲜之鳜鱼,去掉鱼鳞及内脏,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

可选一木桶,先在木桶底部撒上少许精盐,然后逐一将鱼表面抹上适量的精盐,整齐地放入桶内,一层一层往上码,最后在鳜鱼上面压上重物将鳜鱼压紧,每天上、下翻动一次,数日后闻到“臭”味时便可出桶,将鱼清洗干净便可用来烹制,腌制后的“臭”鳜鱼一次用不完可以冷冻保藏。

腌制“臭”鳜鱼的关键:

(1)在腌制“臭”鳜鱼的过程中,温度和盐量的变化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0-30℃为宜,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腌制的速度越快;盐量则以每25kg鳜鱼400-500克盐为宜,在此范围内盐量越少腌制的速度也越快。以25kg鳜鱼500克盐为例,当温度在10-20℃时,腌制时间约为7天,当温度在20-25℃时腌制时间约为4天,温度在25-30℃时则需2天时间便可腌制完成,达到“臭”的效果。

(2)腌制“臭”鳜鱼的桶以选用木桶为佳,这样才能使“臭”鳜鱼“臭”味醇正。在腌制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烹制后肉质紧密,每天上下翻动一次能使盐份均匀地渗透每一条鳜鱼,使其出品统一。

(3)腌制“臭”鳜鱼还可以分为整条腌(适合于250克-500克/条的鳜鱼)和块状腌(适合于较大的鳜鱼,改小块后再腌制),烹制后风味都一样,但因块状鳜鱼具有易受味,便分食的优点,故而更受食客们之喜好。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漆器

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利用天然植物提炼的一种生漆,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篮,朱砂等有色矿,动物质调和而成(称土漆,菠萝漆),用它漆成的砚盒,果盒,笔筒,笔杆,徽篮,花瓶等漆器,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清康熙年间,徽州漆器艺人用土漆制砂砚,木质内坯,生漆涂就,小巧,古朴,便于携带,可与石砚媲美。 漆器与竹编工艺融汇,制品涂彩描金,美观耐用,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弥猴桃

“黄山弥猴桃”在民间又称作“杨桃”,境内山区均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黄山风景区,到处皆有,随手可得。“黄山弥猴桃”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在2000多年前,黄山就生长许多象棠梨一样的野果,黄褐色,果皮上有许多棕色小点,果肉里有密密麻麻的细小种子,果汁甜带酸,黄山的弥猴很喜欢吃,故称“黄山弥猴桃”。弥猴桃种子虽小,生命力极强,随弥猴的粪便四处传布,因而五百里黄山弥猴桃牵藤挂蔓,遍地皆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来黄山考察时,对弥猴桃作了一番研究。他说:“其形如梨 ,其色如桃 ,而弥猴喜食 ,故有诸名。”“黄山弥猴桃”品种多达20多个,多数长在阴湿的山林中,悬挂在岩石与树上,吸取空气中的水分。黄山气候阴凉,多云雾,所以这里的弥猴桃多汁而甜,果香味重。“黄山弥猴桃”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磷、钾、钙、铁、镁等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特别高。据医学研究,其营养价值比柑桔高5-10倍,比苹果高19-83倍,比梨子高32-139倍,被誉为“水果之王”。( 黄山)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县金桔

歙县金桔:歙县新安江两岸由于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给柑桔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柑桔不仅是观赏树种,而且是老幼爱食的果品。歙县柑桔有一个优良品种,呈金黄或金红色,故取名“金桔”,它的香气足,素有“一树金桔十里香”之称,所以人们“未进桔园嘴先馋”。金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其一,它色、香、味皆优,国内外大多数人都喜欢吃、价格适中;其二:金桔皮厚,富有弹性,是桔肉的理想保护层,使长途运输也不易损坏,而且越藏越甜,营养成分基本不变;其三:栽培区域限于南部温暖的地方、竞争者少;其四:金桔成熟在‘霜降’以后金黄可人,给人一种喜庆的气氛,春节期间,以金桔作礼品馈赠亲友,川示吉祥如意,是歙县的传统习惯。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苞芦松

苞芦松是安徽黄山著名的一个零食小吃。苞芦松用山区的山苞芦为主原料制成。山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先将山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箩筛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经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