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上海特产南京特产 上海南京有什么特产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上海特产南京特产 上海南京有什么特产吗更新时间:2024-01-21 03:00:09

一. 江苏省 南京 秦淮区 蟹壳黄烧饼

大凡到过南京夫子庙旅游的人对秦淮小吃,必予品尝,经济实惠,物美价廉,一旦入口,许久难忘。

夫子庙有家永和园酒楼,既经营小吃又可摆设宴席,是个老字号酒家。

以上等霉干菜和鲜肥肉丁作馅,经炭火从特制的烤炉中慢慢地烤炙而成,因外观似煮熟的大螃蟹壳黄色彩,故名,是南京美食中理想的茶点和早点。

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有“黄桥烧饼”的美称。烧饼分糖油和葱油两种。烧饼形如螃蟹,色如煮熟的蟹壳,猪油葱花夹心,入口酥香,回味悠长。制作时是独特的手工操作,先用精白面粉加适度的水揉和发酵,揉面要下力又细致,发酵加碱均要适中,酥油入面揉匀有讲究。做馅子的猪油必用板油,葱花要选用大葱。烧饼胚制好后,还得用饴稀水刷面撒芝麻,芝麻要撒得均匀,入炉烧饼要贴牢又平正,可看出烧饼手艺并不简单。饼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像黄桥烧饼一样名闻遐迩。传说有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江北黄桥镇上,发现小店门外贴有“黄桥烧饼,誉满大江南北”字条,便步入小店,招呼巧手师傅过来做几块黄桥烧饼尝尝,并说做得好吃有赏。巧手师傅立即动手制作,乾隆皇帝在一旁观看操作,只见从和面、加酥、包馅、掺油、配葱、上糖稀、粘芝麻到进炉烘烤等,共经过十道操作工艺。巧手师傅铲起烧饼送到乾隆面前时,他抓起烧饼就咬了一口,连说:“真香!真好吃!赏你二十两银子。”从此,这“黄桥烧饼”就出了名。

二. 江苏省 南京市 鼓楼 糖粥藕

糖粥藕是昔日南京小吃中又一常见食品,每逢入夜,在炒米糖开水、炒元宵、丁当饺子、茶叶蛋等的叫卖声之后,便传来隈隈 “糖粥——藕!”的吆喝声。

食法:此粥系一般糯米煮成,既有稠米汤,又颗粒分明。粥中放红糖,再加大节藕段,食用时,将藕段切成薄片,拌入粥中,藕呈淡紫色,片为深褐色,米粒则呈淡绿色。这便是南京老幼皆好的糖粥藕。

它的价钱公道,温凉适中,清香飘溢,较有甜味,因此,无论春夏秋,作为睡前点心,长期为当地人所乐道。

南京人对饮食要求与上海人一样极注重“看相”,对糖粥藕当然也不例外。熬粥的锅是赭红的紫铜皮敲制的,粥藕拌以红糖熬出,满满一锅,又是令人大动食欲的“冻红”。你买上一碗,摊主把整段的藕从锅里捞出,放在盘子上,切下几块来。那勺、盘、刀皆是紫铜的,伴着红红的炉火,锅里锅外一色红,让人看得入眼,看得舒心。只看上一眼,心就热乎起来。

除糯米、藕外,糖粥藕还要配以莲子、红枣、桂花。糖粥藕香甜糯软,若用当年产的米、莲、枣和在寒露与立冬之间的“红锈藕”煨成那粥就更黏烂如泥、美味可口。民间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之说。藕有“凉血养血,利尿通经”药用功效,妇女吃藕可医血崩、产后恶露不净等各类血症,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妇女,吃糖粥藕既养生又防病治病。

老南京人说话做事爱图个吉利,对糖粥藕也赋予许多美好的诠释。常喝糖粥藕,象征居家的日子,红红火火;小孩吃藕,开窍早;大人吃藕,路路通;夫妻吃藕,成双对;新媳妇吃枣吃莲,早生子;粥中有桂花,还寓意命中富贵;藕断丝不断,与远离故土的亲人血脉相连,相恋相思。如此说来,这糖粥藕真是大吉大利、老幼皆宜的了。好在糖粥藕一年四季常有,也就能让南京人岁岁平安了。

如今,在南京走街穿巷的糖粥藕挑子已不再见,但城南柳叶街东头还有两个固定的摊点,紧挨在一起。一家用荸荠锅,一家用鼓形锅,造型逼真,古色古香。熬出的糖粥藕也各具特色。君若去南京老城南探古寻幽,拾遗索隐,路过那里不妨坐下品尝品尝。

三. 江苏省 南京市 鼓楼 什锦豆腐涝

什锦豆腐涝:豆腐涝也叫豆腐脑、豆腐花,南京话又称"都不老 "。这道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可南京的豆腐涝和其他地方的不大一样,除了一样的色白如玉。清香爽口外,南京的豆腐涝讲究一个佐料,辅以虾米、榨菜、木耳、葱花、辣油、香油等十余种佐料,不光是颜色漂亮,口味更是醇、浓、香、鲜、咸淡适宜,辛辣适中,有滋有味。南京人吃小吃还好个"说法",这一点在豆腐涝这个 朴实的小吃上也得到了验证:据说,豆腐涝这玩艺,年轻人吃了健脑补脑,老年人吃了延年益寿,为了讨口彩,店家还在里面加入什锦菜,什么意思呐?前程似锦,呵呵。

四.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区 炖菜核

“炖菜核”是江苏南京地区的历史名菜。南京著名的万竹园内种有一种青菜,叫“矮脚黄”(因其棵矮叶肥、梗白心黄而得名)。万竹园座落在南京城西凤凰台附近,凤凰台是古时的观景台。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到此游过,并留有“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万竹园的青菜原来并无此美名,据说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夫人马娘娘,一次在凤凰台上看到一只凤凰由“来凤街”经“凤游寺”落在附近的万竹园中,这样万竹园就成了风水宝地,于是万竹园的青菜也名声大振,“矮脚黄”便闻名全市。当时官府及菜馆厨师用“矮脚黄”做出了许多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是“炖菜核”。本世纪30年代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 ”专栏中曾以《隽昧淡菜核》为题,载文称赞此菜“清新典雅,其味无穷”。百多年来南京仍然保留着这款传统名菜。

原料:“矮脚黄”青菜心600克,鸡脯肉60克,虾仁25克,冬笋片、熟火腿片各30克,水发冬菇、熟鸡油各15克,鸡蛋1个,绍酒10克,精盐、干淀粉各3克,味精1.5克,鸡清汤500克,熟猪油750克(约耗100克)。

做法:一、将青菜洗净(不能弄散),菜头削成橄榄形,剖十字形刀纹,切会菜叶,取7厘米长的菜心。

二、把鸡脯肉片成约长5厘米、宽1厘米的柳叶片,放入碗中,加鸡蛋黄、干淀粉拌匀。

三、炒锅上火,下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放入菜心,用铁勺翻动,至翠绿色时捞出沥油。接着将鸡脯肉下锅过油后,取出沥油。

四、取炒锅一只,先用部分菜心垫底,再将其余菜心头朝外,沿炒锅底边排成圆形,放在垫底的菜心上面(露出菜头),中心缀以虾仁、鸡脯肉、冬笋片。火腿片、冬菇片,加精盐、绍酒、味精、鸡清汤,置旺火上烧沸后,移至微火上炖约15分钟,淋入鸡油即成。

特点: 色呈黄绿,棵形完整,菜心酥烂,入口即化,清香鲜咸。

掌握关键:烹制时先将洗净的菜心用温油汆至色泽碧绿取出,再与其它配料一起入锅炖煮,这样既可保持菜心的嫩度,又容易入味。

五.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 老街布鞋

老街布鞋

老棉布鞋是高淳著名的之一。早在明清时期,高淳布鞋就名闻遐尔,远销苏、锡、常、宁、镇、扬和安徽芜湖、宣州地区。那时候,妇女大都不事农活,特别重视做针线活儿。所以农村中的妇女很少有不会纳鞋底、做布鞋的。姑娘们长到十一、二岁,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剪鞋样、绣鞋花、纳鞋底、做鞋帮。不会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会喜欢,村里人就会嘲笑,说是"能剪能画的是麻利婆,不会剪画的是钝煞鬼"。

满清时期女人时兴裹小脚,俗称"三寸金莲”这种封建主义的枷锁,束缚了妇女数千年。那时候,衡量女人美丑的标准就看脚大脚小,脚小便是"美人"。这种"裹脚"的恶习,虽为广大妇女所深恶痛绝,但-者廖廖无几。女孩子迫于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着眼泪让大人们用白布一层一层地将稚嫩的脚掌包裹起来。经过长年累月的煎熬,硬挤出一双"小脚"来。然而,要给"三寸金莲"做一双合适的绣花鞋,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选好面料,如缎面的、绸面的、绫面的,贫苦农家大都用布面的。在布料颜色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未出嫁的姑娘,大都用红色鞋面;出嫁后尚未生育的媳妇,

用红色或绿色的鞋面;中年妇女一般用紫红色或黛绿色的鞋面:老年妇女通常用黑锻或黑棉布做鞋面。在鞋面上绣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衡量一个女人做鞋手艺高低的主要标志,巧手绣出的花鸟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笨手绣出的花鸟粗糙呆板、不堪入目。鞋花的品种很多,除各种花草外,还有"风戏牡丹"、"双燕展翅"、"蜻蜓戏荷"、"喜鹊登梅"等等。但很少有绣虎、豹、狮、牛、马、羊和人物肖像的。纳鞋底也有讲究,有纳"满天星"的、有纳"千家万字圣"的,有纳"必定双全"的、有纳"波浪式"的、还有纳"八卦式"的等。制作一双绣花鞋,从放样到成鞋,大致需要20多道工序。男人们穿的棉布鞋比较简单,大都是白底黑帮,花样不多,既不要绣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选择,有能耐的女人只能在纳鞋底上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高淳民间有个传统习俗,在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中,不仅要准备几双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单、棉布鞋,而且要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各做一双寿鞋,还要给小叔小姑各做一双喜鞋,给尚未出生的儿子做几双绣有虎头的"子孙鞋”因此,姑娘出嫁前,要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门做鞋。当然,也有母亲、嫂嫂、姐姐和女中好友帮着做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过。不过,如今棉布鞋己被各种高档皮鞋和各种制式球鞋、运动鞋、旅游鞋取代了。相传制鞋人(俗称皮匠)的祖师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孙膑,被誉为"皮匠教神"。他编著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至今,是我-事著作中的佳品。

据说当时魏国有个叫庞涓的人,很有一些本事,他和孙膑是同学,知道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钻研过祖传的《孙子兵法》,本事比他大的多。不除掉孙膑,他就很难出人头地。于是,他假意派人把孙膑请来和他一道共事。然而庞涓居心不良,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一怒之下,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并把他囚禁在监牢里。孙膑躺在冷冰冰、阴森森的牢房里,冻得浑身发抖,两腿发麻,双脚就象伸在冰窟洞里似的,冷彻心腑。后来,他被齐国使者救回了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十分佩服孙膑的军事才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赵国求齐国帮忙,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去救。孙膑采用围城打援的办法,终于打败了魏军,并在马陵道用乱箭射死了庞涓。

孙膑由于两膝盖骨被刷掉,下肢渐渐失去了知觉,一年四季,不知寒暑。因此,十分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匠们听说孙膑喜欢穿皮鞋、皮靴,感到非常荣耀,将他奉为"行业神气清末明初,淳溪镇有10余家制作并销售布鞋的鞋铺,大都集中在老街上,加上圩区的鞋铺,圩乡片就有三、四十家皮匠铺。那时候,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皮匠们都要聚会为他们的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祭祀那天,要在承办人家的厅堂上悬挂孙膑的画像,设立孙膑的牌位,供桌上摆放猪头、公鸡、鲤鱼三牲和菱、藕、李荠等祭品,皮匠们一个接一个地在神像前烧香焚纸,三拜九叩,顶孔膜拜。祭祀结束后,皮匠们依次入席,一边喝酒吃菜,一边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这种祭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1953年夏天,在农业合用化热潮的影响下,由制鞋能手梅位炳牵头,成立淳溪镇制鞋合作小组,后又成立淳溪镇制鞋合作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制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向皮鞋加工过渡。梅位炳因是布鞋制作的传人,不愿舍弃本业去改制皮鞋,遂辞退回家,和爱人一起开办了一片夫妻布鞋铺。

梅位炳生于1928年,本县淳溪镇人氏,是古镇老街正宗老字号《梅家鞋铺》的创始人。他12岁开始拜师学徒,师承他的舅父,高淳圩乡很有名气的制鞋师傅周宪栋。日本鬼子侵占高淳后,他转移到乡下避难,仍以做鞋挣钱谋生。日本鬼子投降后,他重返淳溪镇开设布鞋铺,边制做、边销售。解放五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老街上,从未挪过地方。他热爱制鞋事业,苦心钻研制鞋技术,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制鞋事业。他高超的制鞋手艺,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制做的布鞋结实耐穿,美观大方,式样新颖,价格公道,具有起步、养脚、不生臭、不生鸡眼,不鳖脚等诸多功能。由手他为人正直,诚信待人,从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因此,生意一直做得红红火火。近年来,由于他的商号和品牌,不断见诸于电台、电视台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梅师傅名声远扬,他所制做的布鞋越来越被顾客所青睐,不少前来高淳旅游的游客,都要光顾《梅家鞋铺》,选购几双各种款式的布鞋带回去,或自己穿用,或孝敬家母,或赠送亲友。

随着古镇老街的日益繁荣,《梅家鞋铺》也更加兴旺起来了。2002年5月1日"首届南京高淳老街民俗文化节"期间,《梅家鞋铺》顾客盈门,各种布鞋供不应求。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梅师傅在老街上租了两间门面,新辟了一家《梅家鞋铺》,让他儿子、女儿、女婿一起上阵,都做起了制作和销售布鞋的生意。店铺内摆放的各类布鞋琳琅满目,相映生辉,成了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 江苏省 南京市 溧水县 溧水草莓

溧水草莓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溧水草莓具有上市早,果期长,品质好的特点,受到市民青睐。在2010中国优质草莓评比中,溧水选送的红颜、丰香草莓被评为金奖草莓和最受南京市民喜爱的草莓。

溧水区近年大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草莓、青梅、杨梅、蓝莓、黑莓等经济林果产业形成特色。作为“草莓之乡”,目前全区草莓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其中傅家边精品草莓园等设施栽培草莓面积5800多亩,是省内最大的设施草莓种植基地。2014年,溧水区草莓种植户有2000多户,预计草莓鲜果的销售收入将超过3亿元。当地草莓园还接待市民休闲游玩,每年春季都吸引许多游人前来踏青采莓。

七.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 东山老鹅

吃老鹅风气起源于三年前东山镇东新南路,店主是个地道的农民,店容店貌极不上档次,但唯独他家的高压锅红焖老鹅,倾倒整个东山镇,再蔓延到南京城,鼎盛时东新南路上停满城里来的食客专车。 东山老鹅就是指将鹅剁成块,与土豆块红烧,因其独特做法最早出自南京江宁的东山镇,故得名东山老鹅。

如今,在南京街头的以本地菜为特色的饭馆里,我们都能吃到“东山老鹅”这道菜;做得好的,也有不少家;众多的“东山老鹅”在菜品形式上几乎一致,但论及口味,对于饕餮达人来说,似乎还是以东山街道上的为佳。比较出名的去处,便是南京路人皆知的“新东新”老鹅店。

一样的菜,口味到底差别在哪里?说来无非两个方面,其一就是食材的选择。据了解,正宗“东山老鹅”选作烹制用的活鹅,都是6个月大的白鹅;原因很简单,鹅小则肉嫩,一烧肉就烂了,不好吃;鹅大则肉老,吃不动,也不好吃;而6个月大的鹅的肉质,恰好不嫩也不老,完全满足需要。至于另一主料土豆,也是精选的大个、淀粉含量高、口味甘甜的黄土豆品种。黄土豆和白土豆在烹饪的口感上有什么区别?一般家庭主妇都应该知道。

其二就是烹饪手法的不同了。据介绍,正宗的“东山老鹅”在烹制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不为外人道的“小秘方”;比如,土豆要先油炸、鹅肉要先腌制一下;就连整个烹制过程的顺序,以及所加的香料,也是各有各的法门的。

如此,恰当的鹅肉、独特的制作手法,再加上整个东山街道那种独特的吃鹅氛围和风气,最终烹制成“东山老鹅”,食客不被迷得神魂颠倒才怪呢。

八. 江苏省 南京 栖霞区 回卤干

回卤干

南京小吃,还有回卤干和卤茶鸡蛋。回卤干是薄片的炸豆腐用水回煮。锅中放上几撮黄豆芽,以取其细微的清香和鲜味。卤茶蛋取料贵在新鲜,最讲究的是“头生蛋”。店家将鲜蛋洗净、煮熟、去壳,并在蛋白之上浅浅地划几条刀口,以便透味,入锅加料烹煮要用文火,煮的时间不能太短。

九. 江苏省 南京 秦淮区 太史饼

太史饼又称太师饼,是苏宁两地的产品。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
原料配方:
皮料:特制粉10千克熟猪油3千克饴糖1千克
油酥:特制粉5.5千克熟猪油2.75千克
馅料:蒸熟标准粉8.25千克糖桂花1千克炒熟糯米粉1.05千克熟猪油3.5千克绵白糖11.5千克熟芝麻(贴麻用)16千克
制作方法:
1.制皮:将特制粉摊成盆状,将熟猪油、饴糖倒入其中,加入熟水拌匀制成面团。
2.制酥:先将糖、糖猪板油放在一起擦透,使脂肪泄出,再加水,加入熟面粉,桂花拌匀。
3.制饼坯:用大包酥方法,一分皮子包一分酥和馅料,揿成圆饼,二面沾水和沾白芝麻,摆在铁盘里。
4.烘焙:将饼坯放进烘炉,2分钟后,当饼皮开始泛白时,将铁盘取出,逐个翻身,再进炉烘焙,约5分钟后,待饼皮鼓起,饼色泛黄,芝麻膨胀时,便已熟透,出炉冷却后装箱。
5.贮存:由于该饼酥脆,装箱时宜轻拿轻放,以防酥皮破碎和芝麻脱落,并储于通风阴凉处。
产品特点:
饼色金黄或橙黄色,饼面平整微凸,两面粘有均匀的白芝麻,馅料为洁白的白糖桂花猪板油丁,吃时酥松香口,甜肥滋润,深受群众欢迎。

十.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 青山碧螺春

青山碧螺春

青山碧螺春,高淳地方名茶,产于风景秀丽的高淳东部青山丘岭,这里土地肥沃,风光旖旎,林壑优美。相传清康熙皇帝到江南巡游见此茶青翠似碧玉,形状蜷曲如螺,采制于春天而赐“碧螺春”。

碧螺春由采摘茶树嫩梢初展的一芽一叶制成,叶长长约一点五厘米,嫩叶背面密生茸毛,茸毛也叫白毫,白豪越多,说明茶叶越嫩,品质越好。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紧细、蜷曲,白毫多;香气浓郁,滋味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的感觉;泡出茶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碧螺春茶叶含有咖啡碱、茶碱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醒脑、健睥、清心、明目、润喉之功效,喝了之后,能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

制作碧螺春是一项辛苦细致的劳动,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传统手艺。一斤碧螺春干茶,要采摘五万五千至六万的嫩芽,经过精拣、杀青、揉捻、搓团等工序,采摘需及时、精细,做工也十分讲究。春天的清晨,在一个个茶园里,采茶姑娘们神采飞扬,敏捷地从茶树上精采细摘一片片嫩叶,情景动人;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一片忙碌。焙茶手把拣好的鲜叶倒入滚烫的锅里,叉开手指,不停的翻拌,看着叶芽深绿了,变软了,就让锅里保持中等温度,开始揉捻,使叶芽水分蒸发,条索紧缩,蜷曲成螺形,以后一边降温,一边搓团,等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时,一锅优质碧螺春就制成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