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进贤最有名气的美食和特产 进贤有什么好吃的地方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进贤最有名气的美食和特产 进贤有什么好吃的地方推荐更新时间:2024-05-05 19:06:07

一. 江西省 南昌 进贤县 军山湖大闸蟹

军山湖大闸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军山湖大闸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军山湖大闸蟹为江西省进贤县,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贤县军山湖地区的水质、气候、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河蟹的生长,逐步形成了养殖河蟹的生产规模。军山湖的大闸蟹具有“大、肥、腥、鲜、甜”“五星”特征,是著名的河蟹产品。

军山湖古称“日月湖”,军山湖出产河蟹始于10世纪。公元10世纪时元代的学者杨仲宏和范德机,在军山湖书院避乱时,曾留下:“五日湖光看未厌,再看五日可周全。衣冠荣耀无千载,道义交游有百年。佳会不常诗似锦,盛延难再螃蟹鲜。明年此日游何处,谁与菊花共月眠”的诗句。这是发现最早的军山湖与“蟹”有关的史料。

“军山湖”商标由江西省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申请注册, 图2 进贤县军山湖河蟹荣誉

-于2002年6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由于军山湖清水大闸蟹特有的品质和发展前景,已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2年6月,“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获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证。2002年9月18日,获江西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02年9月23日,获江西省技术监督局“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2年10月,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证书。2002年10月22日,获得第一届鄱阳湖螃蟹节“蟹王”桂冠。2003年9月,获“江西名牌产品”荣誉称号。2003年10月22日,获第二届鄱阳湖螃蟹节“蟹王”、“蟹后”桂冠。2003年12月,获“江西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2004年10月22日,获第三届鄱阳湖螃蟹节“蟹王”、“蟹后”荣誉称号。2004年11月30、31日,在上海举办的四川、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长江流域省、市河蟹养殖单位和个人参加的“长江水系河蟹展评会”上,军山湖清水大闸蟹获“蟹王”、“蟹后”桂冠。2004年10月14日,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绿色食品”证书。2004年10月14日,获北京中绿华厦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证书。2004年10月22日,中国著名甲壳类专家、中国知名河蟹专家、上海水产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在2004年“军山湖杯”第三届鄱阳湖螃蟹节上,称赞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具有“大、肥、腥、鲜、甜”“五星”特征。-2006年,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军山湖大闸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军山湖获得“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军山湖大闸蟹生产范围是:军山湖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北部,鄱阳湖南岸,地处东径116°11′15″-116°33′8″,北纬28°09′-28°41′,面积213平方公里。青岚湖地处东径116°11′14″-116°15′01″,北纬28°22′30″-28°25′31″,面积8.67平方公里。陈家湖地处东径116°20′31″-116°24′30″,北纬28°36′02″-28°40′30″,面积18平方公里。保护总面积239.67平方公里。年产量150万公斤。

二. 江西省 南昌 进贤县 长山乌鱼三吃

所谓三吃即:鱼肉切片溜炒爽滑细嫩,切片之剩余红烧咸辣可口,头尾骨头等残余煲汤,清淡滋补。客人赞不绝口,吃出一份和谐,吃出一份友谊。

信息来源:南昌人民政府网

三.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四.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五. 江西省 南昌 进贤县 李渡毛笔

李渡毛笔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传说秦代蒙恬发明“柳条笔”不久,咸阳人郭解和朱兴由中原流入江西临川李渡一带,传授制笔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担任临川内史时,对李渡毛笔爱不释手。他的书法珍品中,有不少是用李渡毛笔书写的。由于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解放后,在进贤县李渡镇成立了专业化生产的李渡毛笔厂。李渡毛笔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大小齐全,长短兼备。品类有狼、紫、鸡、羊,兼五毫;装演分黑、白、花、炕四管;笔锋则有红、绿、黄、白、青、蓝、紫七色。近年来制作的“纯净紫毫”、“七紫三羊”、“墨翰”等名牌传统产品,名遇日本和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受欢迎的出口品种还有“书家妙品”、“百花争艳”、‘进贤独秀”、“白云狼毫”、“羊毛小楷”、“极品纯削狼毫”等十九个。目前李渡毛笔的年产量达120万支以上。( 南昌)

六.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七. 江西省 南昌 进贤县 进贤芝麻

进贤芝麻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进贤县是黑芝麻生产大县,黑芝麻是县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进贤县的黑芝麻产量江西省第一。

进贤县是全国芝麻种植基地。据了解,2011年该县芝麻种植面积为15万亩,平均亩产55公斤,高产示范区亩产达87.5公斤。

进贤县出产的黑芝麻黑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香味,含油量51%以上。出产“永湖”牌黑芝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论证为“AA”级绿色食品。黑芝麻因具有润肠、活血、补肝贤、乌须发之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八. 江西省 南昌 进贤县 李渡高粱酒

李渡高粱酒是江西省的传统名酒,已有二百多年酿造历史,因产于南昌进贤县李渡镇而得名。该酒度数为56度。酒色清透,芳香浓郁,味正醇甜。畅销全国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962年被评为江西名酒。据县志载:清代中叶,李渡就有以当地的优质糯米为原料酿制烧酒的习惯。到了清朝末年,李渡万茂酒坊广集民间酿酒技术,在糯米酒的基础上,引进了用大米为原料,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用缸、砖结构老窖发酵制白酒的新工艺。李渡高梁酒由此而发展起来,制酒作坊也随之增至七家。由于酒味醇浓纯净,清香扑鼻,名声大振,销路日广。全镇最高产量曾经达到四十万斤,畅销赣、浙、鄂、皖等省。李渡镇地处抚河中下游,紧靠抚河堤岸,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米质好,是酿酒的上好原料。更有那终年清澈透明的地下水,清冽甘甜,含有微量矿物质,是难得的制酒用水。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