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百色特产爆米花糕点 百色十大特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百色特产爆米花糕点 百色十大特产小吃更新时间:2024-04-10 22:19:44

一.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粽粑

春节快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刷粽叶、泡糯米,割猪肉,调佐料,准备包“逢”。“逢”是靖西壮话,即是粽子,或叫粽粑,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但靖西壮族人民制作的粽粑与外地的不一样,大糯芳香,个体巨大,匀称美观,用料讲究。因为靖西香糯米质洁白,饭软芳香,做成粽粑煮熟后放上半月乃至一个月,还是鲜香如初。

关于粽粑的来源,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依逢的少年,勤学好问,聪明伶俐,凡事都要想一想。他编织的笥、筛、筌,比别人精致美观、实用。有一年除夕,晚饭没煮好,依逢想去玩耍,天很黑。他想,要是月亮能出来,让小伙伴们一起游玩该多好。要是没有真月亮,有个假月亮也好啊。他想到每逢节日,人们都用糯米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七月十五做“米带”,八月十五做月饼,霜降节做糍粑,能不能也用糯米来做一个“月亮”呢?

依逢把这个想法告诉阿爸阿妈,他爸爸说:“你试试看吧,节日嘛,玩一玩也好。”

依逢用糯米饭捏了个椭圆的,象个黄瓜,不像月亮,他又捏了个圆圆的,象小南瓜,把它放在阿妈铺开的叶子上,可没等手全放开“月亮”就瘫软下来,变成一小堆糯米饭。依逢不灰心,他改进方法,干脆用糯米泡水后,再用宽大的叶子包裹起来,用细绳子包扎好,再煮熟。开出来一吃,味道特别香甜可口,那是粽叶糯饭香合起来的味道。阿爸阿妈都称赞道,十分好吃。

第二年除夕,依逢总结经验,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馅,吃起来味道更好。亲戚朋友来到依逢家,吃了这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都纷纷效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依逢,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名字叫“逢”。把那叶子叫“东逢”(粽叶)。并且定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赠送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

靖西的粽粑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风味更加独特,无论色、味、型、配料、制作上等都与外地不一样,品种也多,风味各异。

“逢咩”(母粽)。平常靖西壮族人民做的粽粑,每个粽粑一两斤,这种大粽跟端午节的三角粽不同,形状如同鼓鼓囊囊的枕头,用绿豆或竹豆猪肉作馅。除了平常一两斤重的粽粑外,在春节,靖西每家都要包一两个特大的“逢咩”,每个“逢咩”用米量小的三、四斤,大的八、九斤,里面以猪脚或猪肉为馅,那可是绝对的“巨无霸”。这种特大“逢咩”的制作,需要两人协作才能完成。“逢咩”裹扎好后,还得两人抬着慢慢放入大锅头里。煮熟后也需要两三人抬上来。除夕开始就把“逢咩”摆在神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十五日。正月十六,把“逢咩”重煮,并杀鸡设筵,再次祭祀祖先后,方可剥开“逢咩”。当天,各家各户都把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外孙一起请回娘家,有新婿的还特地把新婿请来一起吃“逢咩”。破开“逢咩”后,按辈份老至幼辈分发,然后共享。民间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泰。

竹篾笼粽粑。靖西龙邦、安宁、南坡等边境地区的群众都喜欢特制竹篾笼粽粑,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用来招待族中亲戚,赠送亲朋好友。它具有体形特别,表油里透,气味芳香,不软不硬,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其制作的方法是:(一)选用箬竹篾片编成长二十多寸,高宽六寸,两端陡斜,下端开着洞口的竹笼,洞边留着六寸的篾片,以备封口。(二)将20斤糯米用冷水洗3-4次,除掉杂物及泥沙,浸泡让米粒膨胀后倒去清水,放入适量硼砂溶液和少量食盐拌匀。(三)取三斤肥猪肉切成肉片,放入盆中,撒上适量的胡椒粉、五香粉、沙姜粉和味精,以及经过烤磨过的花生仁粉。倒入二两烧酒和少许食盐,用手搓压拌匀,腌闷半个小时左右。(四)将笼子口部朝天,用手把粽叶布入笼子底部和四周围,倒入糯米一层,然后放入几块肉片,如此反复十几次,至米满笼口后,用粽叶包住两层,再用篾片编封口部,放入大号沙煲(生铁锅也可),煮一昼夜即可。吃时用一把利刀把篾叶割开成“一”字形,拉出篾片,拨开粽叶,就能品尝到竹篾笼粽粑的美味。

稻草灰粽粑。龙邦、安宁一带的群众爱制作稻草灰粽粑。这种粽粑煮熟后呈灰蓝色。他们之所以要染成这种彩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新年里忌“白”的缘故;一是这种经稻草灰染过的粽粑吃了不易坏肚子,吃时不易腻,并且具有防腐作用,比一般粽粑可久留一倍时间。这种粽粑的制法除配料与一般粽相同外,就是将稻草(糯米稻草更好)的穗部烧成灰后,拌入糯米中搅匀,再加适量的酒(以润透为宜)拌搓,然后簸去稻灰末,糯米就变成灰黑色,煮熟后就变成灰蓝色。这样制作的粽粑,烂而不糊,色泽油光,软而不粘,爽食可口不腻。

壮家人包粽粑,主要是为了过年,粽粑象征团结和睦、甜蜜、吉祥等意义。而除年粽外,在靖西还有特殊意义的各类粽粑。

旧时,小孩到了读书的年龄,上学的头一天,父母就会给小孩包上一盘粽粑,这盘粽粑很特别,有的包成四四方方的,名为“印粽”,叠成一个宝塔形状,以此寓小孩将来“高中掌印”;有的包成长形笔状,称为“笔粽”,谐音“必中”,以此表示小孩必定考中。

靖西年粽每个家庭煮有几十个,自家吃的并不多,除了祭祖所用,其余的粽粑都一对一对地挂在房门边,屋梁上、灶台旁,从初二到十五,这些粽粑就被当成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送出,而自家梁上也会多了一些亲朋好友送来的粽粑。

于是,这过年的包粽、煮粽、送粽,便成了一种带着浓浓亲情和友情的习俗。

二. 广西 百色 平果 煨南瓜饭

煨南瓜饭

民间野炊食品。将一个老南瓜切开顶部作盖,将瓜中的瓜子、瓜瓤挖净,把泡涨淘净的糯米、腊肉、精盐等放入瓜中,适量加水拌匀,盖上瓜盖。在山上就地挖个坑为灶,或垒泥为炉,将南瓜放其上,用文火将瓜烧到皮焦黄,再用炭烬火灰把南瓜四周围住,使之熟透。将瓜剖开而食,风味别具一格。

三. 广西 百色 隆林 隆林桐油

桐油 油桐树主要品种有三年桐和一年桐两种,性喜阳光和温暖,种子可榨取桐油。桐油是一种最好的干性油.在工业上的用途达850多种,是中国出口物资。隆林是盛产桐油县之一.县境内都有生产,以德蛾、猪场、金钟山、革步、介廷、岩茶、桠权等乡镇为最,在20世纪70 ——80年代丰年可收桐仁6000吨以上,90年代后有所减少,现降到年产3000吨桐仁(2000吨油脂)。由于盛产桐仁,70年代县办国有榨油厂产品全部出口。80年代后,由于桐果减收,国有榨油厂已倒闭,只有民营小油厂经营,年产桐油1500吨.产品仍畅销国内外。

四. 广西 百色 平果 竹筒煨饭

竹筒煨饭

民间野炊食品。砍青竹一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糯米等装入竹筒,封好后用文火煨熟,风味尤佳。

五.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田七

田七又名“三七”,是广西、云南的著名,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茎。它原系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为我国人民发现和采用, 后转为人工栽培。因为这种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 子,故通称“三七”。据清代《归顺州志》说,“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 清代《百色厅志》卷三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

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村,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有“金不换”之称。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贵》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中还说,田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并说,“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痢”,“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据药物分析,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代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古药书说田七“功同人参”确非虚妄之词。谷甾醇和胡萝卜甙能降血脂,而黄酮类化合物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有效成分,因而常食田七,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而且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预防功能。无病的人服用后可起预防冠心病和滋补强壮作用。

田七要根据使用目的来决定用法。服法不同,功效迥异。

一般说,生田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刀伤的特效药,确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把田七粉,用酒调成糊状,敷于疮疽上,可起到散血消肿作用。内服田七要根据病情作不同的服法:散血、止血、止痛应服生田七;补血、补身则服熟田七。熟田七的制法是把生田七切成片,用盐水浸透,晒干后研成细粉即成。也有将生田七置小碗中,碗内置清水,水量以田七能吸干为度,再蒸软、切片,用油炸成黄色,酥而不焦, 然后研成粉末,便成熟田七。两种方法均可。熟田七有补气、活血、补血、去瘀、生新作用,用熟田七炖鸡,是妇女产后服食的上佳补品。

在广西的名菜谱上,有一叫“田七炖鸡”的。用熟田七配以北芪、党参、杞子、杜仲等药材浸酒,就是“田七大补酒”,早晚适量饮用能补血补气,舒筋活络,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进健康,是药酒中之上品。近年,用田七配制成的“田七牙膏”对防治牙疾有良好作用。

田七的去瘀作用是非常强的,传说有一屠工杀猪得一大盆猪血,因手被割伤,急取田七粉敷伤口,匆忙中把一些田七粉撒落于正在凝结的猪血里。不久,猪血尽化为血水。因此,届间鉴别田七真伪的方法,常用凝血块用试验,能化为血水的是真田七,否则是假田七。

购买田七,以颗大、坚实、滑身、无枝爪者为优。田七是多年生植物,要种三年以上才能收。种植年代越长,个头越大,质量越好。因此,田七的大小等级以每市斤有多少头(个)为准。如四十头,指每市斤有三十一至四十个,六十头指每市斤有四十一至六十个,百二头指每市斤有八十一至一百二十个;民间分级则没有这么严,百二头,一般指每市斤不超过一百三十个,八十头指每市斤不超过八十五个。总之,头数越多,表明田七越小,头数越少,则田七越大。二十头、 四十头的田七一般要种七年以上,那是田七中的佼佼者了。

田七的加工也要得法,挖取回来后,洗净剪下须根(须根晒干也可入药),置阳光下曝晒,边晒边搓,直至根块全部干透,用牙咬也不留痕迹为止。如加工到最后阶段,换用小木板揉搓,它的表面就更加光滑圆整。如遇阴雨天气,则用炭火烤干,火力以摄氏三十至三十五度为宜,也要经常翻动,边烤边搓,中间不能停火,以免温度降低,出现“回汗”现象。大量的田七贮存要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霉变或虫蛀;少量的放密封瓶中即可长期存用。

田七是第三纪古热带孑遗植物,现在全世界仅有我国广西、云南等省区部分县种植。广西的田七分布在田东、田阳、靖西、德保等地,特别是靖西因田七产量高,质量好,被称为“田七之乡”

六. 广西 百色 平果 平果桂圆肉

平果桂圆肉,色泽黄净发亮,透明感强,肉厚、干爽、糖分充足,泡开呈梅花形。龙眼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他果品所不及。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

生药龙眼肉为由顶端纵向裂开有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3~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质柔软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气香,味浓甜而特殊。

七. 广西 百色 德保县 德保猪

产区属亚热带,海拔600~1616m,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其次为杂粮。体型大,头较小,嘴稍长而直,耳大下垂,背腰平直,腹大下垂,臀宽尾斜。被毛黑色,鬃毛长而粗。母猪初产仔7~8头,经产8~9头。在农村条件下,日增重230g。膘厚3.82cm,花板油比例为5.70%,胴体中瘦肉占37.35 ,脂肪占37.04%。

八. 广西 百色 西林 西林水牛

西林水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边缘的结合部,有着“一肩挑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句町国都城所在地。清康熙五年(1666)设西林县,清末民初年,西林出了一门三位总督。西林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几百年前西林县就已饲养西林水牛。据宋代田西县志记载:“饮酒及食牛、马、犬等肉”,“殷实遗嫁并胜,以使婢女、牛、马……”。古老县志《西隆州志》——自清康熙五年,即有关马、牛、牛、猪、鸡、鸭等物产的记载。西林水牛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逐步形成。自1980年起,西林县持续地开展西林水牛种牛展评活动,激励了西林水牛优良种牛的不断发展。1981年,广西区畜牧局组织开展对西林水牛进行调查、测定,1987年将西林水牛列入广西地方品种,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91年起广西区畜牧部门实施西林水牛保种选育课题三年;2002年西林水牛载入《中国畜牧业名优产品荟萃》,2011列入广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地:主产于我区西林、隆林、四林等县。

外貌特征:西林水牛属高原山地类型水牛,体躯较高,脸短、鼻镜宽,髻甲显露,肩强而有力,后躯发育较好,四肢粗壮。毛色:多为灰黑色,小数为白色;灰黑色的水牛,在咽喉和颈部有1~2条白带;有的在两眼内角及下腭两侧有白斑;四肢及下腹部毛色较浅,蹄与角是灰黑色;白色水牛的皮肤较浅,蹄与角是灰黑色;白色水牛的皮肤和蹄、角均呈肉色,个别白牛的角尖呈蜡黄色。

显著特性:

1、役用性能好;

2、繁殖性能好。发情周期20~25天之间,平均21.04天。母牛终年发情,无季节限制。

3、与摩拉水牛杂交三代平均泌乳期产量2389±700.2公斤,最高日量15.3公斤,平均乳脂率7.9%.

西林水牛现状:目前在主产地建有保种场一个,在广西主要作为杂交母本使用,与外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使从原来的役肉兼用向奶肉兼用方向发展。

西林水牛

地域范围

西林水牛产于西林县境内的那劳乡、普合乡、足别乡、那佐乡、西平乡、八达镇、古障镇、马蚌乡镇等8个乡镇,其中主产区是八达、普合、那劳、那佐、足别等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5°36′,北纬24°1′-24°44′。保护面积3020平方公里,年饲养量5.6万余头。

九. 广西 百色 隆林 隆林板栗

隆林板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隆林是生产板栗最多的山区县,主要产地是沙梨、委乐、扁牙和新州等乡镇,年产500吨,每年到板栗成熟之季,外地客商纷纷涌人隆林收购板栗,数百吨的板栗在一个月内全部销往县外各地,是以经济林木富民的支柱之一。板栗是一种高营养的食品,如制作川饼、粽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主料。现代科学发现,板栗中胡萝卜素含量是花生的4倍、维生素c含量是花生的18倍,有很好的倾防癌症、降低胆固醇、防止血栓、病毒细菌侵袭的作用。

百色隆林县种植板栗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品味独特;板栗壳皮红褐、壳表光滑,果小,果肉淡黄。甘甜芬香,富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隆林板栗既可生食,也可炒食,味道极佳属无公害绿色,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隆林板栗现有种植面积近15万亩,产值近5000万元,是该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 广西 百色 田阳 田阳香芒

田阳香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广西田阳。

香芒色泽橙黄,皮薄肉细,多汁香甜,为果中之佳品。芒果树全身是宝。果实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分、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C等。既可生吃,又可制成蜜饯、罐头、干果。果皮供药用,可作利尿剂。叶子和树皮含黄色素,可作黄色染料。果核能提取淀粉

地处广西西部的田阳县是中国第一个芒果之乡,与“芒果正宗,源自田东”的另一个芒果之乡——广西田东县比邻而居,同属于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百色市地处右江河谷腹地,右江河谷是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齐名的中国最好的三大热带季风地区之一,夏无台风,冬季无霜冻,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大粮仓、大菜园、大果园”,最合适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区域。

作为中国第一个芒果之乡的田阳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田阳的芒果生产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3.2万吨,年产值5120万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中期曾由于果品老化,果园经营粗放,不注意施肥、修剪和防治病虫害,产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芒果价格直线下降,许多人懒得护理芒果,甚至毁园改种其它作物,芒果生产一度陷入低迷。为了把芒果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田阳县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注重芒果品种改良、科技引进和资金投入。果农也从大起大落的市场中进行了反思,树立起强烈的科技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大力进行芒果园低产改造,保留田阳香芒、红象牙等优质品种,引进台农1号、金煌芒等新优品种;同时,加强果园的四季管理,确保芒果品质,重新打造田阳芒果品牌。目前,田阳县主要栽培芒果有田阳香芒、红象牙芒、紫花芒、台农1号芒、金煌芒、红金煌芒、爱文芒和凯特芒等30多个品种。田阳县生产的芒果,具有外观优美、肉质滑嫩、气味香甜、纤维短少、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田阳县充分发挥“平原宽、土坡多、林地广”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芒果种植,积极引进和推广芒果新技术新品种,先后从外台湾、海南等地引进了台农1号芒、金煌芒、凯特芒等芒果名优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并通过高位嫁接换种的方式更换良种,不断提高芒果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田阳芒果种植

芒果荣誉面积20万亩,是中国三大芒果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芒果之乡”,优质品种"田阳香芒"两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最高奖。

1992年,荣获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同类芒果评比银质奖;

1992年,获得“广西优质果品”称号;1994年,获得“广西优质果品”称号;

1995年,荣获“中国芒果之乡”称号;

1996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同类芒果评比金质奖;

1996年,中国农业部指定“田阳香芒”生产基地,属中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之一

1999年,通过国家工商局认证商标“田阳香芒”的注册,成为享誉中国的芒果品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