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昆明大商汇特产 昆明大商汇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昆明大商汇特产 昆明大商汇美食更新时间:2024-01-06 19:54:03

一. 云南省 昆明 晋宁区 滇味火锅

正是寒冬腊月,到饭馆里吃火锅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我到饭馆吃饭,宁愿点吃几样不冷不热的炒菜,也绝不吃火锅,这倒不是我的脾气古怪或者有意要反潮流,只因本人乃地道的昆明人,对川味十足的火锅吃不惯,而当今的昆明又几乎是川味火锅的一统天下。

川味火锅特点是:麻、辣、腥、烫。这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前三个我都不敢领教,更不会恭维了。另外,川味火锅好像一个染缸,无论翠绿的蔬菜、洁白的粉丝、粉红的鲜肉、淡黄的腐皮、深黑的木耳,一放进火锅内,马上就会沾染变色。变了色的菜,用我们昆明话说已经没有看样了,而没有看样的菜自然会影响到食欲。然而,有时天气又的确太冷,吃几盘不冷不热的炒菜又的确不是滋味,这就使我怀念起昆明火锅来了。

昆明火锅在从前称为“炊锅”,吃火锅又叫“吃炊”。昔日的炊锅和现在的火锅不一样,最讲究的炊锅用白银敲打而成,稍差一点的炊锅,材料依次为白铜、紫铜、黄铜和铝。炊锅的上部为盛汤、菜的锅,下部是烧木炭的火炉,二者连为一体,形状颇为美观。昆明炊锅的汤最为讲究,一般采用原汁鸡汤、筒子骨汤或火腿骨汤。汤中除放食盐和少许味精外,一般不外加佐料,这样的汤喝起来十分鲜甜,最符合老昆明人的胃口。鲜汤煮沸后,便可陆续加进腐皮、粉丝、木耳、黄花菜、油炸豆腐、面筋、肉丸子、火腿片、白菜、青菜、豌豆尖、里脊肉片等,这些菜煮熟后大都能保持原有的颜色。昆明本地人,上了点年纪的老人喜欢烂、淡、烫;年轻人则喜欢略微生脆一些。吃炊时,就可根据各人的年龄特点,掌握住火候及时拈夹锅中的菜肉。若吃炊人中有个别“盐重分子”和喜食辣椒的人,还可外加几小碟佐料。这样的炊锅,汤和菜俱鲜,既能吃菜,也能喝汤,各种年龄、各种口味的人都可以照顾得到,最受地道的昆明人欢迎。记者幼年时,我家每到大年三十晚都要吃这样的炊锅。一家人坐在堂屋里围着八仙桌吃热气腾腾的炊锅,可以深刻地领略节日气氛、家庭温馨,真可谓不亦乐乎了。

在生活节奏很快的当今,饭馆继续使用昔日的炊锅,的确是应接不暇了,但继承滇味传统、保持昆明风味、使用新式火锅,必定能在餐饮业一枝独秀,吸引众多的昆明食客。

二.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云腿月饼

云腿月饼是独具风味的云南名点,亦称滇式月饼,它与苏式月饼、广式月饼相比各有千秋。云腿月饼是用云南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猪油、白糖等为馅心,用昆明呈贡的紫麦面粉为皮料烘烤而成。其表面呈金黄色或棕红色,外有一层硬壳,油润艳丽,千层酥皮裹着馅心。这种月饼既有香味扑鼻的火腿,又有甜中带咸的诱人蜜汁,入口舒适,食而不腻。因而,它是中秋佳节家人团聚的必备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云腿月饼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退据昆明的南明小朝廷的永历皇帝(约在公元1649-1656年),终日忧愁,不思茶饭。一位御膳厨师急中生智,别出心裁地选用云南的火腿精肉切成碎丁,混以蜂蜜、精糖包馅,蒸制点心奉上,称之为"云腿包子"。因其香浓味醇,甜咸适宜,皇上吃了龙颜大悦,连声赞美。从此,列为御膳厨中的应时点心。

后来,这种包子的做法传入民间,并逐渐由蒸制改为烘烤,由包子形状改为圆饼形状。光绪年间,昆明三转弯(地名)有个胡姓开办的"合香楼"点心铺,首创酥皮"四两坨"(即每个重4市两,4个重16两,恰合当时老秤1市斤,故名)。馅分火腿、白糖、洗沙、麻仁等四个品种。从这以后,每逢中秋来到之时,昆明市民争相购买"四两坨"。

民国初年,"吉庆祥"糕点铺主人陈惠泉在"四两坨"火腿红饼的基础上,首次烤制出硬壳火腿月饼,大受欢迎,生意兴隆,铺子也由小而大。吉庆祥云腿月饼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火腿洗净去骨,切成大块蒸熟,然后再改刀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与蜂蜜、白糖、熟面拌匀,作为馅心,包入用白油、糖粉、蜂蜜等合成的面皮之中,用中火烤熟即成。这种月饼具有酥、松、香的特色,成为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名特食品。

三. 云南省 昆明 盘龙区 昆明玫瑰大头菜

玫瑰大头菜创始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过去,云南昆明玫瑰大头菜的店铺有数家,其中“永香斋”酱园号称“芥酱名家”。该店酱腌的玫瑰大头菜风味别具,名声最大。

昆明玫瑰大头菜是以当地郊区(主要是关上、杨方凹一带)出产的上等鲜芥菜头为主 料,经过削皮破块,用精盐和磨黑盐三次入池腌制,然后出池滤水,转入泡酱池内进行酱制发酵。先将醅子酱(即酱制大头菜的陈年酱汁)和经过特殊处理的红糖、饴糖、 老玫瑰糖及老白酱(即面酱)制成酱汁,便可入池酱制芥块了。酱腌时,要装一层芥 块淋一层酱汁。最后,放上篾巴,压上木板和石头,再加满酱汁,八十天即可出池晾晒。晒至两天半,翻个再晒半天,即可收起、入缸、压实、密封,经三个月的贮存发 酵后,方为成品。大头菜皮色黑亮,内心褐红,湿润柔软,易贮藏携带。

四.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是地方特色性很强的产品,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美食调味品。在汤池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四海、质量出众。除了传统工艺外,还在于水质优良、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等,使之成为云南少有的名优土品。

汤池老酱的品质得益于汤池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水质资源及少有的气候条件。汤池年平均气温16度,是人类生活的最佳气温。高原明珠阳宗海适时调节着炎热的夏天,让夏无酷暑。而温泉则调节着寒冷的冬天,让冬无寒气。这样的自然条件利长万物,利养万物、利造万物、利存万物

又温泉为硫磺泉,且富含钙等诸多利于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元素,这就造就了汤池老酱可入药这一难以复制的名品。

汤池老酱的诞生就是以祖上的传统制酱工艺为基础、经过现代工艺的完善,逐步创新发展,再加上温泉水作汁,地方原料为质,并在汤池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恒温下所产生,于是,汤池老酱成为汤池的一张名片和代名词是因缘具足,自然而生的。

汤池老酱是云南宜良县,历史悠久。早在明崇祯年间,汤池镇民间一带就盛行有家家户户蒸制老酱的风俗,其中以赵氏家族的祖辈开设制作的酱坊最有名气。清朝年间,汤池“赵氏酱坊”的老酱经府官以云南进贡到京城,进献给皇帝,被列为宫廷贡品调料。现今的“宜良县滇泉食品厂”既是赵氏酱坊的后人所开创。

明清以来,汤池老酱、卤腐几乎遍及乡邻,农人冬季家家户户做豆腐、制老酱也成风俗。无论外姓异族,亦争先效仿。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处于贫穷阶段,以米汤合着老酱或卤腐就食的劳苦大众为数不少。这使得自制老酱、卤腐也成为生存之计,为劳苦大众所情钟。

然而,自制老酱、卤腐所使用的原料质量和制作工艺参差不齐,难免有优劣之分,可谓酸甜苦辣皆有,色香黑霉俱足,也无品牌可辩,让人难分品质。

解放前,汤池街做老酱、卤腐名声最好的当数西街胡正义之妻张胡氏。据说张胡氏做的老酱能除热、解毒、治蜂虿虫伤;治汤火烧灼未成疮,用酱汁敷之见效。故有“汤池温泉能疗伤,胡氏老酱堪入药”之说。胡氏卤腐色泽鲜明,味道特别,香辣清芳,能开胃健脾,增进食欲。上世纪60年代,受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影响,胡氏自制老酱、卤腐虽然品质优良,却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品牌得不到扩大。

汤池老酱经典名牌:张英老酱。

“酱”的由来

老酱:酱是以豆类、香料、辣椒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酱出现在中国古文献中较早的有《礼记·内则》载:“濡鸡醢酱、濡鱼卵酱”。又如孔子《论语》句“不得其酱”;再见《周礼·膳夫》载“酱用百有二十瓮”。可知酱的历史渊源已越千年。从“酱”字释义来看,“酱”字从将,从酉,将省声,“将”本义为“涂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义为“涂抹”;“酉”意为1变质。“将”与“酉”联合起来就是一种经腐质过程而变成的涂抹类辅助食品。

中国是酱的创始国,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中记载西王母到人间见汉武帝,说天界有“连珠云酱”、“玉律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下的便是一说。另传,说酱为周公所创,以《周礼》中有“百酱”之说为证。

酱之初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而诞生的,明代张岱《夜航船》中回顾:有巢氏教民果食,燧人氏钻木取火,作醴酷,神农教民食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是最早的肉酱)。“成汤作醢”之始,肉为主料,将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均装进容器用泥封口,在太阳下晒半月,待酒曲变为酱的气味即可食用。也可将肉研碎,与曲盐拌匀后进容器封口,在地上掘坑用火烧红后把容器放入坑内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再在上面用牛干粪烧火一整夜,直至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这种酱,当时称“醢”又称“橘”。《说文》:“橘”酱也。因为酱是酒、肉、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所以在当时曾为美食,到后来人们发现谷物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人们每天的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而鱼肉酱则日渐淘汰,制酱术普遍流传于城乡民众之间。

据传,汤池老酱、卤腐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沐春莅临宜良视察,见灌溉渠道仅有一米,不能为平坦的坝子供水而使大片土地荒芜。即在当年冬命云南都指挥王俊,发卒一万五千人开挖渠道,自阳宗海口取水,延至宜良县城西南25公里,全长36公里,宽一丈二尺,历时月余竣工(《明史·沐英传附沐春传》)有载,亦可参考明建文四年(1402)杭州人平显所写的(《汤池渠记》碑文)。这一万五千人的生活膳食便成了大问题。时有随军厨艺胡某将当地盛产的蒸制老酱和豆腐干一齐带到了军营,让开渠的士兵胃口大开,令士兵用膳无菜亦可食之,深得沐春嘉喜。后经沐春举荐,汤池老酱以云南府进贡到京师,被一度列为宫廷贡品调料。后,开渠的士卒按政令不返原籍之故,胡厨艺和一小部分士卒就在汤池和宜良落籍成为当地士民,为汤池老酱的源流扎下了根基。

其时,卤腐的由来,先得益于酱与豆腐干蘸着吃,一是味道好,二是便于贮藏。这个发明有如今天的烧豆腐蘸辣椒盐,只是汤池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脉条件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么一种天然的美味食品。

关于汤池老酱和卤腐的由来,则是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解放前1军队到汤池抓青壮年入伍当兵,汤池西街的一青壮年被抓走强行入伍,临行前其母忽忽将酱面和辣椒面及几块豆腐干打了一个包让儿子带上以便行军路途充饥。行军的旅途是艰辛漫长的,一路上难免经风雨、历寒暑。待这个新兵安定下来,想吃家乡的食物时,打开其母送给的包裹,发现里面的酱面和辣椒面早被雨水浸透为糊状了,豆腐干也浑身裹上了酱糊,他舍不得丢掉母亲亲手做的这点家乡食品,就蘸了点在嘴里一尝,竞然发现这东西的味道好吃极了。它马上写信回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结合当地实际按儿子的消息将酱面和辣椒面等八角香料一起泡制了酱一罐和卤腐一罐,不久取出食用,果然味道极佳,别有风味。自此后,汤池老酱、卤腐广为流传,成为一方美食佳品。

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汤池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汤池老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昆政函〔2015〕106号

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YXF0001S-2014

《汤池老酱》

五. 云南省 昆明 寻甸县 羊街凉粉

羊街凉粉堪称地方一绝。凉粉千百年来只用豌豆粉做,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荞凉粉、豆凉粉、米凉粉等等一说。叫法也只叫凉粉,没有什么豌豆粉、稀豆粉、黄凉粉、黑凉粉、绿凉粉等等莫衷一是的称呼,像极了羊街人的耿直、诚实,只认一个理儿。

六. 云南省 昆明 西山区 破酥包

原料:

面粉1000克,酵面150克,猪油150克,熟面粉、碱、温水等适量。

调料:

猪五花肉500克、料酒、盐、酱油、白糖、味精、胡椒粉、姜沫、葱花、骨头汤等适量。

制作方法:

将五花肉剁成肉末,加调料拌匀,将骨头汤慢慢加入。用劲搅至起粘性成为鲜肉馅;将酵面用温水化开,加入面粉揉成稍软的面团,发酵好后加碱揉匀。然后将发酵面团擀开成面皮,刷上猪油,撒少许熟粉,卷成长条状,扯成75克重的剂子,逐个用手心压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圆皮,包入35克的馅心,边包边捏褶皱、收口成包子生坏,入笼用旺火蒸约10分钟即成。

风味特色:

包子暄软,馅心细嫩,味咸鲜香.技术要领:包子收口要紧,掺馅时汤要分几次加入,搅至看不见明显汤料才行。

七. 云南省 昆明 石林 路南挑花

路南挑花是聚居路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挑花是刺绣的一种,以挑花装饰挎包、衣物、头巾等是大理白族和路南撒尼人的服饰特色,它具有民间产品的夸张的色彩美。路南挑花主要产品有背包、桌布、窗帘、服饰等。挑花手法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有新色丝线挑花。有的产品有挑,有绣,有补,成品或精巧,或粗放,充分表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昆明)

八. 云南省 昆明 晋宁区 凉拌米线

凉拌米线是云南昆明的地道美食。其配料有爆香花生末,炒过的芝麻粒,烫熟的韭菜、木耳和豆芽菜,新鲜青笋切丝,切块土鸡;作料有甜酱油、咸酱油、蒜水、麻油、芝麻酱、花生油、酸醋、姜汁,辣椒油等,和当天生产的米线拌在一起,新鲜又美味。

九.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昆明酸腌菜

“昆明酸腌菜,云南人最爱”,这是广为流行的云南民谚之一。
    昆明酸腌菜是老百姓的家常腌菜,制法简单易行。每年冬春季节,家家将俗称“苦菜”的青菜洗净,挂起晾干。待青菜变蔫后,切段,撒上粗盐,拌以辣椒、花椒、生姜、八角、小茴香和些许料酒--这些作料,既可抑菌、防腐,又增添了各种香味。然后,装入陶罐,封严,腌制一个月后便可食用了。
    酸腌菜,或青碧,或土黄,味酸适口,开胃佐饭,既是平日一道菜肴,又是常用的当家调味佳品,不论是凉拌、爆炒,还是热煮、煨烧、蒸制,皆别有风味。

十. 云南省 昆明 石林 圭山腊肉

又称圭山腌肉,撒尼语称够波文号。是撒尼人常年特需的肉食,又是待客的佳品,素以风味独特而与宣威火腿媲美,烩炙人口。

圭山腊肉质地优异,和当地的独特自然条件相关。圭山地处山区和高寒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0——13℃,农历冬腊月平均气温6℃,是腌制腊肉的最佳季节。且气候干燥,日常强,霜期长。养猪以玉米土豆米糠和绿叶植物为饲料,肉质细,瘦肉多,油脂薄,为腌制膜肉创造条件。

制作:猎肉腌制四讲究。

一、“割”,腊肉规格为条状,长50公分,宽15公分为宜,为使盐水内渗,必须将筋肉外一层油膜剔除干净。

二、“腌”,现宰现腌,“腌血肉”,按配料比例放食盐、花椒、草果八角。先擦皮,后擦肉,揉拌均匀,直至盐质浸透。

三、“藏”,腌制好的腊肉,应放在通风干燥处,火塘生火即用扁柏枝叶烟薰,使其肉色红艳,味道鲜美。

四、“食”,炒、蒸、煮、炖食均可。香味浓郁,滋味鲜美,久吃不腻。彝族人民逢年过节,款待来客,婚丧嫁娶,食用腊肉必不可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