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一年级小学生介绍山西特产 介绍山西特产二年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一年级小学生介绍山西特产 介绍山西特产二年级更新时间:2023-12-21 00:16:53

一.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高庄馍

到阳城旅游,品着餐桌上的佳肴怎能没有一些主食相配呢?高庄馍松软、香甜,驰名晋东南,您不妨来品尝品尝。

高庄馍比一般的馍个高体大,洁白如雪,松软似海绵。看似简单的一个馍,制做上却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麦子要淘洗干净,在30℃的温度下盖湿布发芽。出芽后,晾干磨成面粉。做馍时,先取一定比例的曲、小米、温水搅成稠米粥,在35℃下,放置六至八小时制成麸酵。接着,把麸酵放在30℃—40℃的温水中泡一个小时左右,取出制成小酵。然后,再用小酵和面,在35℃的温度下放置八个小时。最后,再加麸酵,用芽麦面粉和面,揉至手不沾面,面不沾盆为止,叫手、面、盆“三光”。做成馍状后放入特制的木头盒子中,在座火的蒸锅盖子上放置二十分钟预热后才可上火蒸熟,当地人叫“发”馒头。这样蒸出的馍光洁白亮,高大整肃,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故名“高庄”。

高庄馍制作工艺复杂,稍有不慎,做出的馍就不能称为佳品。制作精良的高庄馍入口香甜,颇耐咀嚼,烤干后又酥又脆,老少皆宜。而且经夏不生蛀,不霉变。

二.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三.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山西香果

香果药用及香料树种。为落叶乔木,高20米左右。叶呈棕褐色,枝条茂密嫩软, 可弯曲如弓或盘旋如蛇。3月开花,9月香果成熟。果实呈绿黄色,直径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涩,清香盈室,数月不腐。主要分布于阳城县城关及东冶、 河北、驾岭等乡镇, 有170余株,年产果约5000斤。

四.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太原山西熏醋

山西熏醋:系于50年代末在山西老陈醋基础上研制而成,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其特点为色泽红棕发亮,浓度适当,醋香浓郁,酯香纯正,绵酸爽口。

五. 山西省 长治 沁县 干馍

干馍

干馍是沁县名吃之一,形状为圆形,中空有心。以温开水和白面,并倒入适量碱水,制成不硬不软的面团。以花椒面、盐、香油、面搅和做干馍心。干馍在火圈内烤熟,表面不焦不生,吃起来香脆可口。今多诱人以干馍夹熟肉吃,也可以夹枣糕吃。有“沁州甚最好,干馍圪夹糕”之说。

六. 河北省 承德 隆化 一百家子拔面

一百家子拔面

拨面是隆化的,名副其实的。

要想了解拨面,首先要了解白荞面。荞麦很多人并不陌生,但荞麦是黑的,怎么会有白荞面呢?后来慢慢知道,品种是一样的,只不过加工工艺不同。荞麦上磨之前,首先将麦籽上的黑皮去掉,不但黑皮,连紧挨着黑皮的部分较黑的籽面也要去掉。最后,将剩下的核心部分磨成面粉,所以白得与小麦粉无异。荞麦本来就是低产作物,亩产最高也不到一百斤。经过这样少中选少的一番折腾,可用的荞麦粉就更少了,当然十分金贵。

现在就可以说拨面了——用白荞面做的面条。为什么叫拨面呢?这是指它的做法。将白荞面分成四等份,先用滚烫的开水将其中一份烫熟,然后将其他三份用凉水打湿,一点点搋在熟面上,最后和成面团。停放10分钟,使其软硬合适,即置于案板,擀成宽不及尺、厚达3分的面饼。现在开始拨面了,厨师双手抓住两边带把的面刀,一刀一刀迅速而匀称地将面饼截成细丝。随着拨刀的移动,面饼逐渐缩小,而面丝却在后面整齐地排列出来。最后,将面丝下入翻花的开水锅。少顷捞出,盛进饭碗,加上菜码或卤子,即可上桌。只见拨面细如挂面,棱角分明。其颜色“洁白如玉,赛雪欺霜”(乾隆语),食之,则爽利脆口,淡香绵长。

七. 山西省 晋城 泽州 山萸

山萸

山萸亦称山茱萸,俗名红奶。观赏兼药用植物。落叶乔木。树皮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四棱,花簇生于小枝顶端。先天花后出叶,花小,为黄绿色,成散形花序。可供观赏或佩戴。核果呈长圆形,光滑,熟时红色,果内有一核。去柄去核的干果可供药用。

八.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连壳

属落叶灌木,中条山区多野生,亦可人工栽植。枝条延长略呈蔓形。早春开花,花冠深黄色,干燥果实呈卵圆形,两端尖,多数纵裂为两瓣,长约五、六公分,粗约二、三公分。秋季采摘晒干入药。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效。

九. 山西省 忻州 河曲 线麻

线麻

线麻,又名绳麻。桑科植物,一年一生草本。茎梢及中部呈方形,茎部圆形,皮粗糙有沟纹,掌状复叶,卵形瘦果。不耐旱,不耐涝,适宜于肥沃沙质土壤。

线麻纤维整齐,通顺而又细长,强度一般为三十八公斤,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弹性好,易于染色。可用来纺织麻布、帆布、搓强、编织渔网和造纸。种子称火麻仁,可榨油制作油漆和涂料,还可入药。

此麻罗田、英山、麻城各地都有种植。农家日常用线麻作绳索,衲鞋底。

十. 山西省 长治 长子 山西饭食

山西饭食

团子和软米糕是山西省长治地区自古以来过春节必做的一种饭食。其中襄垣的团子、沁县的软米糕最有名气。它们由当地生产的一种优质软米的面粉,加上玉米面,与红豆、红枣合制而成。团子要把红豆、红枣做成的馅包在里面;软米糕则是一层糕面一层枣泥,上笼蒸熟,软、香、甜融为一体,香醇可口,乡村一般家户,过春节都要蒸上百个团子,作为正月里的主要饭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