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嘉兴特产端午粽子图片 嘉兴本地最正宗粽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嘉兴特产端午粽子图片 嘉兴本地最正宗粽子更新时间:2024-05-10 02:05:08

一. 浙江省 嘉兴 桐乡 桐乡湖羊

桐乡湖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桐乡湖羊是浙江省嘉兴桐乡的。

桐乡湖羊饲养历史悠久,其祖先是北方的蒙古羊。据记载始于宋朝,《嘉泰吴兴志》记载,宋时,“嘉属一带盛产吴羊”。在明清时期,桐乡湖羊养殖就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副业。明末清初《农书》记载,崇德、桐乡两县“湖羊为当地主要家畜”。

桐乡湖羊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与桐乡栽桑养蚕密切相关,湖羊春秋季爱嚼青草桑叶,冬季喜啃枯桑叶,吃食几乎与蚕宝宝一样,所以产出的小羔羊毛质有着蚕丝一样的光泽,柔软而富有弹性。

得天独厚的“桑山叶海”使桐乡的湖羊业迅速发展。据调查统计显示,桐乡的湖羊饲养量一直以来占全国饲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稳居全国县级市首位。去年,桐乡湖羊存栏数达到22.38万头,出栏数达到30万头。

桐乡湖羊

桐乡市畜牧兽医局

13449613

湖羊(活的)

二. 浙江省 嘉兴 海盐 于城牛蛙

于城镇地处于浙江省海盐县的中部地区,该镇位于庄柴湖边岸,水产养殖业发达,有着“牛蛙之乡”的美称。该镇与上杭州、苏州、海均三地距离100公里左右。始建于东周吴越争战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成名于春秋时期,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傍依着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绮园和“一片江南真山水”的南北湖、“浙江第一阁”的千佛阁,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于城镇被嘉兴市命名为“东海文化明珠”乡镇。

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素来被人们称为蚕茧之乡和牛蛙之乡,全镇面积42.8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委,总人口2.35万。改革开放以来,于城镇抓住机遇,立足轻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施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又立足传统粮油茧蓄等四大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已初步形成了特种水产养殖(甲鱼)、葡萄、优质密梨、花卉苗木四大基地。现有工业企业252家,拥有固定资产13828万元,从业人员5365人,主要有纺织、印染、服装、饲料、建筑材料等8个行业,于城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农业优势产品申请办理了“于城牌”注册商标,并制定了各类农业生产标准,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于城牌”葡萄、“于城牌”梨、“于城牌”生态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嘉兴市名牌产品。“于城牌”牛蛙也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银质奖。2002年实现工业产值6.2亿元,创利税2837万元。2002年实现农业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72元。

三. 浙江省 嘉兴 嘉善 姚庄黄桃

姚庄黄桃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的。姚庄镇位于嘉善县东北部,盛产的黄桃以口感松脆,味道甜美而有着良好的口碑。

姚庄的"绿色食品"锦绣黄桃的皮与果均显金黄色,甜多酸少,味道独特,每天吃二只可以起到通便、降血糖、血脂,抗自由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也能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桃。

2005年,姚庄“锦雪”黄桃摆上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宴席,成为继西湖龙井茶之后的第二个进入国宾馆的浙江农产品;2006年,“锦雪”牌锦绣黄桃首次打入香港市场,深受香港市民喜爱,每年姚庄黄桃“空运香港”,销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嘉善县姚庄镇黄桃果树面积已达到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鲜食黄桃生产基地之一。

四. 广西 桂林 灌阳 千家洞粽子

千家洞粽子,以其所用配料不同而味道各异, 有豆子粽、板栗粽、莲蓉粽、裹蒸粽、三角粽等。制法一般用浸泡过的上等大糯和配料拌匀, 用洗净的竹叶包成扎好, 用火蒸煮1-2小时, 取出滤干水份即可食用。配料一般有绿豆、红豆、花生、五花肉(或腊肉)、板栗等。

五. 浙江省 嘉兴 海盐 四季南湖菱

四季南湖菱

海盐产菱,菱角美味可口,四季南湖菱为海盐名菜,其鲜嫩滑口,香脆,用南湖菱、小藕、芥兰丝、胡萝卜原料,将原料过水捞出,用3层油温过油,捞出,防入盐、味精勾芡倒入以上原料拌匀即可。

六. 浙江省 湖州 南浔 诸老大粽子

产品名称:诸老大粽子

产品产地:浙江省湖州市

产品类别:散粽子、真空粽、速冻粽。品种有传统鲜肉粽、豆沙粽、蛋黄鲜肉粽、栗子鲜肉粽、香菇鲜肉粽以及排骨粽、蜜枣粽、鸡翅粽、赤豆粽各种精品粽。

产品特性:清香扑鼻、肉质鲜嫩,油光闪亮。

产品成分: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纤维 淀粉等丰富养分。

产品功效:开胃、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产品简介:诸老大粽子最出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鲜肉咸粽。甜粽中特制的玫瑰洗沙,乌黑油亮,味甜而糯;咸粽精选腿肉切成条状分布全粽,首尾均有馅心,味鲜而香。这种粽子伏天存放一周不馊,冬季半月不变质。诸老大粽子脍炙人口,主要赖其制作精细:一是选料特别认真。选用的糯米要"通变",经粒粒相似,颗颗饱满壮实。做洗沙用的赤豆,必用"大红袍",猪油用上好的肥猪板油。裹、咸粽选用上的腿肉,精肥分档切割。裹箬清香扑鼻的徽州伏箬。二是操作技术过硬。裹粽用力不松不紧,粽子四角密缝,外形挺括修长,打结美观,煮粽时火候恰到好处,猛火、平火拣洗淘净,外形焖火间隔使用。三是色、香、味俱全。色:甜粽米白糯软,里嵌乌黑发亮油晶晶的洗沙;咸粽呈酱黄色,肉质鲜嫩,油光闪亮。香:除原料本身混合香外,还夹有一种玫瑰香,主要是洗沙中渗入自制的玫瑰露。味:馅心和糯米都有科学配方,吃起来美味可口。四是讲究清洁卫生,采用多道消毒措施。如处理粽子做到三要三不,用具经常日光杀菌等。五是适合时令,品种多样化。

产品历史:诸老大粽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创造人诸光潮,人称"老大",精通茶食,于1910年在湖州府庙前,开设一家以卖粽为主兼营茶食的"诸老大"店铺。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对粽子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原来极普通的一顶民间食品,变成一种精细的茶食和馈赠礼品,成为湖州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1927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西湖博览会土产馆中,"诸老大粽子"作为湖州的名产陈列展出,获优质土产奖,从此名声大振。近一个世纪来,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广大地区几乎是尽人皆知。诸老大粽子1984年参加浙江省在上海的展销会,受到各界的好评,销售量逐年增长,供不应求。

七. 浙江省 嘉兴 海宁 硖石灯彩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正是农历三月十三。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

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永徽六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北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出精品为荣,何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许葆翰《硖川灯市》诗云:“紫硖灯夕无定时,十年一度春三月。三月清明谷雨间……”。近代著名学者、里人张宗祥(1882—1965)在其遗著《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中有《纪灯》一文也说:“硖以灯名。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不悬于市,不架为山。小者持之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故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海宁市的陈伟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八. 浙江省 嘉兴 海盐 清蒸鲻鱼

清蒸鲻鱼是海盐的传统名肴。海盐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东端,杭州湾的北岸,这里土地肥沃,河港密布,兼有海滨之利。鲻于生活在此处的浅海和河口咸、淡水的交界处。每当春暖花开之季,正是品尝鲻鱼的大好时节。当地自古有“春鲻夏鳎”之说,即春天当食鲻鱼,而夏天应吃鳎目鱼。鲻鱼以丰富的海藻为食,肉质丰腴,春季是鲻鱼产卵期,故春食鲻鱼,肥美鲜嫩至绝。

九. 浙江省 嘉兴 桐乡 三白酒

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乌镇”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曾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乌镇人的美酒。

乌镇牌米酒目前有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

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绵甜、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几百年来风靡江南,经久不衰。

三白酒除了55度的三白酒外,还生产1度的白糯米酒以及4度的甜白酒。

十. 浙江省 嘉兴 平湖 杜瓜

学名栝楼,中药瓜蒌,俗称苦瓜,是平湖传统中药材,瓜皮、瓜仁、根块,均可入药。平湖杜瓜,具有瓜大、皮厚、籽粗、含脂高的特点。据1986、1987年南京药学院、上海市药检所鉴定:“平湖瓜蒌”系瓜蒌正品,乃正品,乃地道药材富含三萜皂、有机酸、糖类及色素。其根块(天药粉)经香港中文大学杨显荣博士鉴测,可提炼花粉蛋白质,治疗爱滋病。( 平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