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梅菜特产店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东角岭农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梅菜特产店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东角岭农庄更新时间:2024-04-15 03:33:13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酒酿饼

酒酿饼在每年春末夏初时销量较大,通常都是现制现销,不宜保存过夜。

原料配方

皮料:精白面粉21公斤、绵白糖5.25公斤、甜酒酿2.625公斤、水9公斤。

馅料:绵白糖8.5公斤、熟面粉4.25公斤、麻油3公斤、核桃仁2.125公斤、玫瑰花0.425公斤。

制作方法
1、发酵。将面粉倒在台板上,做成盆状,把糖、甜酒酿倒入,加入搅匀,揉成面团,放入缸内,发酵约10小时,待面团颜色发白即可。一般早晨发酵,下午生产,但发酵时间应根据气候、季节灵活把握,夏季防止发酸。            
酒酿如改用鲜酵母发酵,制作较容易,但无酒酿味。
2、馅料。豆沙与月饼的豆沙制法相同。白糖馅、玫瑰馅的制法与其它月饼馅一样。只是玫瑰馅放玫瑰花,白糖馅放桂花而已。
3、制饼坯。取皮30克,包入15克馅,包好后压成薄饼。为了区别馅子,也可撒少许芝麻,已作标志。饼坯制成后放在干燥的蒸笼中静置十来分钟,待饼皮饱满再烘焙。
4、烘焙。烘焙都是用平底锅(煎盆)。将饼坯放入后,在饼面涂上一层植物油,翻过来再烘,待饼皮松发饱满,再翻过来焖熟即成。在烘焙时须注意皮熟馅生现象,如饼皮突起,有弹性,即表示馅心已熟。

由于销售量的不断增长,现已改进使用风炉或煤气炉烘焙。              
特点:外观黄润有光,只形饱满,饼皮松软有弹性,没有沾牙和硬缩感觉,有浓郁的酒香味,没酸味。

二. 安徽省 滁州 定远 梅白鱼

又名“梅白鱼”,定远池河镇至凤阳梅市乡广段池河中的。梅市地处定远、凤阳、嘉山三县交界处,因传统集市贸易而称“梅市,又以“三梅”(梅姓、梅河、梅鱼)而著名。梅鱼,小者数寸,大者盈尺,眼珠晶亮头小身扁,色白肉嫩。尤以黄梅季节捕捞出水的梅鱼,会从鳞下流出串串乳汁般的液体,鱼肉味鲜美无比。据传,梅鱼在明代曾是贡品。

三. 湖北省 鄂州市 鄂城区 香茗

鄂州香茗( 鄂州)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相城琴弓

提起相城区渭塘镇,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那里盛产珍珠,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专业制作的琴弓98%以上都销往国外,占据世界近8成的市场,打破了韩国、德国在这一行业上的垄断地位。

1、巧手引来琴弓缘

琴弓是小提琴的关键部件,制作要求较高,取材于昂贵的巴西木和苏木,从一块原木到成品要经过50多道工序,而且因为琴弓也和小提琴一样,纯机械制作无法达到最后音乐丰富和灵动的效果。

相城渭塘琴弓的鼻祖——张金海,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说,做起琴弓来,却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上世纪70年代原本是农具厂厂长的他,听说城里乐器厂因为生产的小提琴,找不到合适的琴弓而犯愁,于是琢磨起了制作琴弓的事,领着一帮技术骨干刻苦攻关,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把“渭塘制造”的琴弓,在其后的日积月累中,又成立了强生公司和声达公司,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琴弓生产企业,每年产量都在15万支左右。

2、羊群走路靠头羊

当时张明生在父亲张金海的支持下创办起了全镇第一家“强生”琴弓生产企业,生产非常红火。后来,在张明生的发起下,10个琴弓制作能手合伙入股经营,为后来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强生乐器公司成了渭塘琴弓企业的孵化器,受强生的启发或者从强生走出去的企业如今有50多家,就是这些合伙人,先后离开“强生”后自己做起了老板,使渭塘镇的琴弓企业尤如春笋般的涌现。随之,“闻乐”、“友谊”、“声达”、“骑河”等琴弓生产厂家,应运而生,并成为琴弓生产的排头兵。

3、小琴弓拉动大产业

而相城人就凭着心灵手巧,最终把老牌琴弓强国,机械化技术先进的韩国、德国挤出了亚洲市场,进一步占领全球市场。强生乐器的成功,引得国外的弦乐乐器公司纷至沓来,而他们每年都要邀请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提琴制作师面对面辅导,大胆开拓新的领域。目前,全区从业人员1000多名,每年的产量在70万支左右,产值达8000万,国际市场上的琴弓90%以上由渭塘生产的。一支小小提琴弓不仅拉出了优美的旋律,也拉动了一个大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因此,渭塘镇早已取代了韩国、德国和北京、天津,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琴弓生产基地”。

4、小木匠获国际大奖

小木匠出身的陈龙根,也曾在“强生”学过手艺,自己创办琴弓生产企业后,刻苦钻研琴弓制作新工艺,每年必去一次琴弓发源地法国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前年去法国考察时,还不惜花一万余元买了本介绍国际琴弓制作大师的书籍,潜心研读。并有幸结识了美国一位国际提琴大师,在这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下,陈龙根学到了不少制作技巧,成长为渭塘琴弓制作的代表人物。陈龙根先后两次在国际提琴制作大赛中荣获优秀奖,此次他带去大、中、小三根提琴琴弓,其中大、中提琴琴弓双双获奖,这在历次获奖中是不多见的

五. 广东省 惠州 惠阳区 横沥汤粉

横沥汤粉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与别的猪脚粉不同是因为它的汤,据说是用虾与左口鱼、骨头熬出来的,同时配菜除猪脚外还一定有卤蛋和牛腩。如今,横沥汤粉荣获“惠州十大名小吃”称号,年销上千万元。

唯心

一碗汤粉的哲学

用竹笊篱从翻滚的开水里将洁白的汤粉烫熟、捞出,根据客人的要求,加上牛腩、猪脚、肉丸、肉饼等主料,配上葱花少许,捞到碗内,再将煲了一夜的浓汤浇上去,立刻就是一碗香气四溢的横沥汤粉。

看横沥汤粉的制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或许很难去相信,看似小小的汤粉,一年可以行销上千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失望,……”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激励了多少代人,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裕阶级把持着绝大多数的资源,令底层人员不免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或许,从一碗的汤粉,却可以造就一个安逸的生活,只是愿不愿意去付出。

惠阳区平潭镇有个做生意的小伙子专程来找师傅学艺,学成后到惠阳开了家店,生意很好,几年后小伙子买了别墅和汽车。

学做横沥汤粉,师傅第一句话就问,“你吃得了苦吗?”每天凌晨3点起床,从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熬汤,还要磨粉、剁肉、整猪皮,等待食客早上6点多开始光顾,一直忙碌到晚上6点多才歇息。“好多人都受不了,即使学成了,也没继续走下去”。

眼前突然出现一幅很久之前看见过的漫画,一个人在挖井,在离水源仅有10厘米处他放弃了,他怨天尤人,觉得自己被生活抛弃了,最后渴死。

在困境面前,更宁愿相信,“上帝关上了门,必定会为你留一扇窗”。小小的汤粉,利润稀薄,却可以起死回生,甚至光宗耀祖。面对困境,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积极面对。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苏派砖雕

1、苏派砖雕——苏州古建中的点睛之笔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被誉为“南方之秀”。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苏州曾经拥有二百余明清时代的砖雕门楼,可惜大部分都被历史的风雨湮灭。随着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古老艺术的回归,门楼砖雕重又为人们所钟爱,许多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也喜欢饰以门楼嵌以砖雕。

2、痴迷于砖雕艺术的苦行僧

刘一鸣说自己像苦行僧一样走的是一条“百味路”。虽说砖雕是祖传的手艺,但刘一鸣踏上工作岗位20多年来接触的大都是石雕、木雕和玉雕,还搞过美术设计、雕刻工艺和古建筑研究,真正放在砖雕上的精力并不多。

          

直到前几年,有位台湾客商请他设计一座住宅庭园,其中门楼和水榭上的砖雕,因没有艺匠难以完成,无奈之下,刘一鸣只得亲自奏刀,结果令台湾客商甚为满意。此时此刻,他感到身为美专砖雕专业毕业生,自己的肩上背负着抢救、修缮古建筑的门楼砖雕的重任。

2000年初,他注册成立了九龙砖雕艺术研究所,从成立那天起,刘一鸣就踏上了一条寻觅路。2000年上半年,他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观摩各地古典建筑中的砖雕,尤其是安徽和江浙等地的古村落,实地采集有关资料。几年来,他收集到全国各地门楼砖雕的图片资料有上千例,大大丰富了创作视野和空间。为了读懂那些“古董”,他与当地的讲解员或老教师、和尚、道士交上了朋友。他还把各地有代表性的古砖雕作品复制下来,带回家作进一步研究。在反复的观摩和研究中,他理解了传统、风俗与时代文化在砖雕艺术上有机结合的内涵。

3、民间瑰宝光彩夺目

刘一鸣说,和古时经年累月锲而不舍的砖雕艺人相比,他的作坊里多了一些现代技术。砖坯是砖雕的关键,为了能制作出光滑细腻的砖坯,他还办了一个小型的砖坯工厂,从事上百次试验,不断调整缩水率和泥料配方,从中获得了几百个科学数据,并摸索出了选泥、沥泥、陈腐、烘焙、打磨等十多道工艺的奥秘。尽管部分程序使用了现代化机器,但刘一鸣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工艺流程,他说,砖雕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而且越是细微的部位越难雕,比如人物的脸部,前辈人很聪明,用生石灰加糯米汤增加青砖的柔韧性以便于雕刻,苏州艺人才能把青砖雕得那些精细。近年来,刘一鸣沉浸在砖雕艺术的天地里,与其他艺人一道创作了数千块砖雕作品,有古典人物、戏文、花鸟、山水、动物和吉祥图画十几个大类一百七十多种款式,主要作品有《八仙图》、《十鹿图》、《桃园三结义》、《玉堂富贵》、《西厢记》。在中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他的《关公夜阅春秋》、《耕读图》、《花鸟屏风》分获银奖、铜奖。

随着刘一鸣苏派砖雕的名声渐起,客户近悦远来,他先后接到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兴福寺、上海豫园、上海古象大酒店等古建修复、新建砖雕门楼等十多处的定单合同。

          

“苏州九龙砖雕艺术研究所”还聘请了几位教授专家,砖雕产品还注册了“拾景园”商标。刘一鸣说,他要用自己的双手让传统工艺的血脉在作品里流动,让记忆中的华彩再现光芒!

4、巨型砖雕世遗会上展风采

刘一鸣为在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献礼的传世名作有《姑苏繁华图》、巨型砖雕照壁《锦绣苏州》和巨型砖雕《世界遗产纪念墙》。

《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乾隆年间苏州风情的传世名作。为向在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献礼,刘一鸣率领所内30名技工精心雕刻,制成砖雕版的《姑苏繁华图》,被苏州城市规划博物馆古代馆收藏。

《锦绣苏州》又称“新姑苏繁华图”,以照壁形式竖立的《锦绣苏州》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手法,将具象和抽象相融,结合砖雕的艺术语言,注入平面化、符号化的现代装饰风格,在55平方米的巨幅画面上,把东起金鸡湖、西至太湖的现代苏州风貌一揽于画中,太湖古村落、上方山石湖风景、古城区、虎丘塔、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的繁华景况跃然画中刘一鸣率领九龙砖雕艺术研究所20多名砖雕技工经过三个月的连续作战,提前完成雕刻任务,总耗用金砖291块。                       

《世界遗产纪念墙》的砖雕部分由32块71厘米长、55厘米宽的长方形金砖组成,每块金砖上的雕刻独立成画,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手法和高浮雕工艺,分别雕刻出故宫、长城等包括苏州沧浪亭在内的中国29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昆曲、古琴2大音乐艺术。参加世遗会的各国遗产专家目睹刘一鸣的砖雕无不啧啧称叹。世界遗产纪念墙将是一个永恒的载体,用来记录和传承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将时刻提醒人们:珍惜历史、保护遗产、传承文化。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神果-榔梅仙果

武当山有榔梅树,此树结的果实叫榔梅果。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时武当山叫太和山,地理位置均州。也就是说,榔梅只出产在武当山,其他地方绝无仅有。 正因为榔梅只出在武当山,物以稀为贵,所以就有许多神奇之处。 首先榔梅树是真武大帝亲手嫁接而成。相传,真武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返回途中,于武当磨针涧遇姥姆(紫气元君化身)磨砺铁棒。从对话中真武顿悟“铁杵磨针,功到自成”之理,复又上山修炼,途中折梅寄于榔树,并仰天誓曰:“吾若道成,花开果结”。功夫不负真武,四十二年的面壁修行终成正果,榔梅亦随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 当然这是传说,但历史上武当山高人云集,终身修道(用现在的说法,也不妨叫搞科研),培养出个稀有植物品种也是可能的。 明永乐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不久,“久无花实”的武当榔梅开花结果,五龙宫全真道士李素希带着数百枚果实进献给了皇帝。皇帝万分高兴,认为他夺取皇位本是真武大帝的护佑,他的行为“精诚感格,祝厘国家,故能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禳也”。于是,赏李素希四十锭大银,彩缎衣服等物。还下令有关部门勘测武当山形地貌,准备建筑材料。于永乐十年(1412年),御制祝文,大建武当,以答神贶。 可见,小小榔梅果为明朝大修武当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明成祖朱棣把榔梅果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榔梅因此成为宫中的珍奇。每逢大庆,皇帝则把它作为有功之臣的赏赐。廷臣们为争得皇上恩赐的一颗榔梅神果,而觉得终身大幸,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荣誉,一种养命延年的仙果和一品美味。在整个明王朝中,无数官吏、贤士、名人、骚客们,都抱着不同的追求和幻想,频频登临武当山,不惜重金求购,以睹其灵迹。这些人还赋诗吟赞榔梅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明朝未期,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游览考察了武当山,他在《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下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丽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三、四枚,道流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二枚,少尉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金枯,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别谢去。……暮返宫(南岩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不可得矣。……以太和山榔梅为老母寿。” 日记中徐霞客记载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榔梅8颗,而且送他果实的道人战战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获罪。徐霞客还把榔梅果带回家给老母亲祝寿。 那么,武当山为何有“榔梅”这种植物呢?拒植物学家分析,可能是“鸟媒嫁接”的原因。鸟衔各种果实在榔树上吃,梅核落入榔树裂缝中,生根发芽,使榔树发生变异,形成这种果树。 但,让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兴衰与明室存亡共始终。自清以来,神奇的榔梅果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无论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里去了,独有“榔梅仙祠”犹自迎风而立。“榔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寻其秘、探其微的叹词。( 丹江口)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锅巴汤

天下第一菜指的是苏州的“锅巴汤”,据说此菜定名颇有来历。

清朝年间,一日康熙皇帝微服出游,行至一处梅林,留连忘返,后与随从走散,饥不择食之下,投奔到一村妇家门口求食,村妇不知是皇帝驾到,本欲拒绝,但见康熙实在累饿不堪,只好迎其入内,但此时家中恰好饭光菜尽,没有剩饭。于是村妇以锅巴拌剩菜汤盛给康熙吃,没料到的是,皇帝老爷吃后竟大加赞赏,以为绝妙,于是兴发,提笔写下“天下第一菜”几个大字。

从此,苏州锅巴汤便身价大增,蜚声全国。

九. 河南省 郑州市 管城区 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

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

1926年,葛记焖饼第一代传人从北京到郑州,在火车站下沿儿以葛字号开店,先后在郑州乔家门、敦睦路、德化街、西太康路等处迁徙开店;1994年,又到大同路成立总店,名称葛记焖饼总店,在此基础上又在中原路、城东路、文化宫路发展了3家连锁店,2002年,葛记焖饼馆第三代传人代表葛永志、葛素云在工人路开店,自主经营,2004年,移至伏牛路,2005年,又在黄河路增设连锁店。

葛记焖饼于1995年在郑州第四届美食中获“中原名吃”称号,于1997年12月在杭州全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中获“中华名小吃”桂冠。

葛记焖饼的烙饼考究,香软回甜;肉选五花,方寸五分,优选八料,配方独特,着水恰当,火候适度,见熟入坛,细细煨靠,肉好坛开,入口不腻,名闻遐迩,中原名吃。

葛记焖饼是我国北方社会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对于研究我国北方饮食的民俗习惯和商业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国烹调技艺的丰富多样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

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 安徽省 滁州 定远 池河梅白鱼

池河梅白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池河梅白鱼

池河的梅白鱼享有盛誉,由于生长在污染小,水质优良的池河水域,鱼质鲜嫩,采用当地传统的烹饪技法,色、香、味、俱全,加以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梅鱼又名“梅白鱼”,定远池河镇至凤阳梅市乡广段池河中的。 梅市地处定远、凤阳、嘉山三县交界处,因传统集市贸易而称“梅市,又以“三梅”(梅姓、梅河、梅鱼)而著名。

在安徽东部,有一条古老的小河,它发源于定远县西北边境凤阳山南麓,大顶山的双龙泉和东架山脚下的喷石泉为其东、西两个源头。流向始为西北——东南,行至定远县南界的连江乡转为西南——东北向。在定远县境呈“U”形,是淮河流域八条支流之一,她的名字叫“池河”。

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鱼色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遨游在池河水域,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每年的六七份是定远县池河镇餐饮业最为火爆的季节,客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尝美味的梅白鱼。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池河梅白鱼”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