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桃伯伯四川特产小店 四川泸州张三姐农村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桃伯伯四川特产小店 四川泸州张三姐农村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1-27 21:15:13

一. 四川省 德阳 旌阳区 四川天府花生

四川德阳、宜宾等县出产一种果仁大,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含量比其他花生都高的鹰嘴花生,历来受群众欢迎。六十年代外贸部门精工焙制出酥香可口椒盐花生出口。由于它外壳洁白,似同新鲜花生,果仁入口,焦香酥脆,密封包装后,久贮而不反油,不腻味,因而大受欢迎。1968年定名为“天府花生”。

二. 湖北省 宜昌市 秭归 秭归桃叶橙

秭归桃叶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秭归桃叶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桃叶橙是我国三大地方良种之一,原产于湖北秭归,曾多次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被誉为“峡橙三秀”之一的桃叶橙因其叶片似桃叶而得名,该品种果形端正、果面光滑、色橙红、脐部有圈纹、果肉橙黄、质脆化渣、富有香气,曾多次在全国和地方柑橘鉴评会上夺魁。

在秭归屈原镇龙马溪村,秭归县青滩桃叶橙产销专业合作社让该地的优质桃叶橙走向了全国,成为备受现代都市人追捧的高档水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宝贝”。

秭归县青滩桃叶橙产销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登记注册,拥有500亩集体生产基地,253户社员,同时带动680余农户发展壮大全镇的3000亩桃叶橙种植面积。合作社先后荣获“2008年度秭归县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9年度秭归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宜昌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地域范围

秭归桃叶橙盛产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归州镇、屈原镇、水田坝、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郭家坝镇、周坪乡、杨林桥镇等11个乡镇。面积1000公顷。秭归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10°18′-111°00′,北纬30°38′-31°11′。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东连宜昌县,北接兴山县,西毗巴东县,南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生产面积1000公顷,总产量1.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土壤多属砂壤土、紫色页岩土或泥质岩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0.5-2.1%,pH值5.5-5.6。基地无工业“三废”等污染。秭归县为川东褶皱及鄂西八面山坳会合地带。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分县境为南、北两部分。沿长江河谷往南北延伸,海拔逐渐升高。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6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全县平均海拔约800米。

(2)水文情况:水系比较发育,境内长江流长64公里,溪流网布,135条小溪汇成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

泄滩河8条水系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952.5平方公里,境内流长247.8公

里,河网密度(不含长江和135条小溪河)0.1公里/平方公里。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18.37亿立方米。水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水质良好,无污染,

符合NY5016的规定。

(3)气候情况: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但由于受地势和海拔高差的影响,气候类型垂直变化明显。县内历年平均12月18日为初霜日,次年2月13日为终霜日。12月20日为初雪日,次年3月2,日为终雪日,年均降雪3.9天。年均风速1.2米/秒,多偏南风,次为偏北风。年均相对湿度71%。年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6.4℃。7月平均气温28.9℃;平均气温年较差22.5℃。年均日照时数1619.6小时,夏多冬少,春秋适中。年日照1300小时以上,≥10℃的年积温5500℃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年降雨量1000毫米-1500毫米。

(4)人文历史情况:秭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里,是著名的柑桔之乡。其种植柑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故乡吟咏出不朽《桔颂》诗篇。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桃叶橙生产较其它作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要求更具特殊性。年平均温度18—22℃,绝对最低温度≥-2℃,1月平均温度≥7℃,≥10℃的年积温度5500—6000℃。土壤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土层深厚,活土层60cm以上,地下水位1mm以下,其它条件均按NY5016-2001执行。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桃叶橙品种选择应遵循市场导向。适地选择树的原则,在最适宜地区选择果大、色艳、皮薄、无籽(少籽)质优的良种发展桃叶橙生产。目前重点推广桃叶橙良种有:桃叶橙139号、18号、8号。桃叶橙以枳作砧木为宜。

(3)生产过程管理:秭归桃叶橙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无公害食品柑橘

生产技术规程》(NY5015)、《无公害食品柑果类果品》(NY5014)和《秭归桃叶橙》(DB42/431-2007)。尤其注意以下环节:a、土壤管理。果园实行生物覆盖、梯壁种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b、施肥。采取平衡施肥,以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为主,全年施肥2次-3次。c、修剪。

在采果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以大枝修剪为主。大年树适当重剪,小年树轻剪,逐年回缩更新结果枝组。夏季修剪在生长季节进行,以抹芽摘心为主。d、保花保果。采取控梢、花期复剪及喷施符合NY/T5015规定的保果剂等措施保果。e、病虫害防治。采用农业、化学、物理和生物治理措施综合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5015的规定,全年用药控制在3次以内。

(4)采收及采后处理:在11月中、下旬适时采收。采收前30天停止喷洒农药和追施化肥,采收前15天停止灌水。采收后24小时内必须进行保鲜处理,预贮3天后进行商品处理,处理后的果实必须符合NY/T5014的规定。

(5)生产记录要求:一本农事操作记录手册,将农事操作和使用的肥料、农药等记录在案。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春梢叶狭长似桃叶,故名“桃叶橙”,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150g左右,果面橙红光滑,脐部有印圈。

(2)内在品质指标:果皮薄,肉质细嫩化渣,风味浓,富香气,含糖量一般在13%左右,极耐贮运,有的贮藏后风味更佳。

(3)安全要求:农药残感物含量标准不得超过国家对食品的规定标准。感官检验按NY5014的规定执行。重量、数量、规格检验按GB/T8210的规定执行。卫生安全检验按NY5014的规定执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可食率的检验按GB/T8210的规定执行。固酸比的计算按NY5014的规定执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规格:按果实横径大小分为60、65、70共三个规格,果实横径为60≤d<65(毫米)为60规格,果实横径为65≤d<70(毫米)为65规格,果实横径d≥70(毫米)为70规格。

(2)分级:分为一级果、二级果、三级果三个质量等级,果实横径小于60毫米的果实均为级外果。串级果不超过10%,隔级果不得有。到达目的地,允许有7%以下的缺陷果,但腐烂果不得超过3%。一级果标准:感官指标为果实均匀,果形端正;果实高度自然着色,着色经90%以上;果面光洁,果顶部有印圈;无裂口、凹陷及腐烂现象;斑疤总计不得超过果皮总面积2%;味甜而浓,细嫩化渣,富香气。内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在12.5%以上,固酸比在20以上,可食率在65%以上;卫生指标符合NY5014规定。二级果果实均匀,果形端正;果实自然着色,着色经85%以上;果面较光洁,果顶部有印圈;无裂口、凹陷及腐烂现象;斑疤总计不得超过果皮总面积3%;味甜浓,细嫩化渣,有香气。内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在12.5%以上,固酸比在20以上,可食率在65%以上;卫生指标符合NY5014规定。三级果标准:果实均匀,果形较端正;果实自然着色,着色经80%以上;果面较光洁,果顶部有印圈;无裂口、凹陷及腐烂现象;斑疤总计不得超过果皮总面积5%;味甜,化渣,有香气。内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在12.5%以上,固酸比在20以上,可食率在65%以上;卫生指标符合NY5014规定。

(3)标识:在外包装上应标明品名(秭归桃叶橙)、产地、果实规格、果品等级、净含量、执行标准代号、小心轻和防晒防雨警示等内容。

(4)包装:按GB/T13607的规定执行

(5)运输:装运仓应清洁、卫生、无异味。运输时应快装、快运、快卸,严禁日晒雨淋,装卸、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严禁乱丢乱扔,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6)贮藏:按NY5014的规定执行。

三.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四. 四川省 内江 东兴区 四川辣粽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五. 湖北省 宜昌市 点军区 白花桃

又名秭归白花桃。以花瓣和果皮均为白色而得名。六月成熟,形长圆,顶端稍尖,果皮密被短柔毛。果肉白色,或淡绿色,汁清香,脱核,品质优良。加工的罐头畅销省内外。( 宜昌)

六. 四川省 攀枝花市 西区 四川贡米


贡米,在攀枝花亦称御膳米、有色米,这是因为米易的贡米形具五色,故而名之,是历代专供皇宫用米中的佼佼者。贡米由于受气候和土坡等条件的限制,产地较少,产量亦较低,故历代都视其为稻中珍品。据米易地方史料记载,皇帝每年都责分地方官派专人负责监种、监收,岁岁进贡。

米易产贡米历史久远,其中尤数该地区坊田乡贡米最出名。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优选品种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一批不同色泽、不同熟期的籼糯新品种。经华西医科大学鉴定:米易贡米具有高营养、多功能的特点。其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铁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稻米,具有健脾暖胃、明目活血、降火生津、颐颜护容、乌发长寿等功能,是理想的滋补佳品。

米易贡米有黑、红、绿、紫、白等多种颜色,玲珑精致,色泽光洁,珠圆玉润,由此,人们还赋予了它“黑珍珠”、“补血米”、“长寿米”、“喜米”等美称。

七.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八. 重庆市 云阳 云阳桃片

云阳桃片糕始于唐代,前身为糯米糕,明朝末年取名为桃片糕,又名八宝糕,清朝光绪年间,瑞兰斋成为以生产桃片糕为主闻名于县内外的大斋铺。

重庆云阳县桃片糕是云阳县知名的地方,以桃仁、糯米、白糖、饴糖为主要制作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制作工艺、独特的风味,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云阳县前进食品厂专业从事桃片糕生产,该厂坚持以质取胜的宗旨和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办厂方针,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设备和技术,不遗余力推陈出新,生产出适合消费者口味的"瑞兰斋"和"王大汉"系列桃片糕。王大汉牌特制桃片糕,白如玉、卷得拢、展得开、点得燃,曾获得1994年国家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双新博览会金奖,并获原万县市"消费者喜爱商品"。

九. 四川省 自贡市 大安区 四川边茶

四川边茶生产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历朝官府推行“茶马法”,明代(公元1371--1541年)就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清朝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荣经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而灌县、祟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

南路边茶是采割茶树枝叶经过加工而制成。南路边茶的鲜叶原料较粗老,可手采也可刀割,手采老叶或当年枝叶;刀割当季或当年成熟新梢枝叶。南路边茶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毛庄茶和做庄茶之分。采割下来的鲜枝叶,杀青后未经茶揉而直接干燥的,称“毛庄茶”。采割下来的枝叶,杀青后,还要经过扎堆、晒茶、蒸茶、蹓茶、渥堆发酵后再进行干燥的,称“做庄茶”。制成的做庄茶分4级8等,茶叶粗老含有部分茶梗,叶张卷折成条,色泽棕褐如猪肝色,内质香气纯正,有老茶香,滋味平和,汤色黄红明亮,叶底棕褐粗老。毛庄茶也称金玉茶,叶质粗老不成条,都是摊片,色泽枯黄,内质不如做庄茶。南路边茶是压制“康砖”和“金尖”的原料。

西路边茶的鲜叶原科比南路边茶更粗老,采割当年或1-2年生茶树枝叶,杀青后晒干即可。西路边茶毛茶色泽枯黄,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制造茯砖的原料茶含梗量约20%左右,而制造方包茶的原料茶更粗老,含梗量达60%左右。

十. 四川省 成都 龙泉驿 四川回锅肉

锅肉是中国川菜中一种烹调猪肉的传统菜式,川西地区还称之为熬锅肉。四川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级经常用回锅肉作为首选菜肴。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川人家祭,多在初 一、十五,煮熟的二刀肉乃是祭品的主角,俗称“刀头”。家祭事毕,正当“刀头”温度适中,老成都俗话说:“好刀敌不过热刀头”是历代川厨对厨艺知识的精妙总结。
回锅肉还有两个评判标准:1.肉片下锅暴炒,俗称“熬”,必须熬至肉片呈茶船状,成都人说:“熬起灯盏窝儿了”;2.肉片的大小是筷子

特写(20张)夹起时会不断抖动。儿时的记忆,老辈子发话说:“吔。。。今天又拈闪闪嗦!”,达不到上述两个标准,必是失败的回锅肉。老成都煮刀头,必以小块老姜拍散、正宗南路花椒数粒共同下锅,家户人家为了节省燃料,提高效率,绝大多数会将刀头与萝卜同煮(煮时需要不断打去浮沫)。吃过这种肉汤萝卜,然后再夹起“回锅肉”入口,此刻你方可领略老成都“原汤化原食”乃是何等美妙!本菜的主要辅料包括:产地出自犀浦和唐昌的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或者中坝酱油,缺一不可。蒜苗必须是成都周边郊县土产的本地香蒜苗。
本菜出锅装盘,可见肉片肥瘦相连,金黄亮油,蒜苗清白分明,虽熟仍秀。右侧图片的菜品,就是一盘失败的回锅肉。其他所谓“连山回锅肉,青椒回锅肉、锅盔回锅肉”等,均系派生出来的新派川菜,相比正宗老派的回锅肉,虽是枝枝独秀,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川菜之王

随便在四川搞个调查,选举“川菜之王”,绝对是回锅肉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外省人,也绝对会把他们给弄得一楞一楞地:“什么?最好吃的川菜不是水煮鱼和香辣蟹吗?!”
也难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川菜堪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有数十个味系, 回锅肉

上千道名菜。目前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遍布神州的众多川菜馆更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连自视甚高的粤菜也未必能当其锋芒。这样的一个名门大系,怎么就把一个简单的回锅肉弄到王位上供起来呢?
回锅肉是川人喉咙里永远的一只小爪子。在游子远走他乡,旅思难消的时候给你轻轻地挠几下。于是乎泪水与口水齐滴,双眼共红油一色。这滋味才下心头,又上舌头。
回锅肉是川人的九转仙丹。哪怕一天辛劳后饿得偏偏倒倒来撒不起,只要来上一盘回锅肉加两斗碗白米干饭,肉片与油汤汤一并洗白,顿时神清气爽,元气恢复。又可以大声武气地展言子,冲壳子:你娃娃,虾虾!
回锅肉之于川人,颇似老火汤之于粤人。
它们同样意味着温暖、女人和家。0犒劳远方归来的幺儿,炒盘回锅肉;妻子心疼劳累的夫君,来盘回锅肉;全家“打牙祭”解馋,还是回锅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回锅肉依然是川人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不会煲汤的四川主妇还可以当一个贤妻良母,但要是回锅肉都不会炒的话,那想当个泼妇也很难保住饭碗。小小一盘肉,竟关乎终身大事,想来也不可以等闲视之。
由此可见一斑,回锅肉的王位并非篡得。其一,川菜以麻辣著称,也不乏清凉境界。回锅肉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正仁和,颇有王者之风。其二,大妈小妹、老爸老哥衷心拥戴。没有群众基础的皇帝只能是草头王。其三,回锅肉取材简单,然颇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处。帝王多起于草莽,类也。其四,回锅作为 回锅肉

一种烹饪方式,有诸多演绎菜品,王道大行也。其五,回锅肉香味浓烈,一家炒肉,全村过瘾,有与民同乐之风也。
填档案要交代0三代,议论回锅肉不得不追本溯源。比较公认的说*是来自于民间祭祀。古时天子以太牢告庙,诸侯以少牢告庙。老百姓不敢僭越,猪肉当是首选。晋人常璩《华阳国志》里记载商周时期的蜀国是“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而巴国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猪是当仁不让的“六畜”之一,那么川人食用猪肉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祭祀的猪肉讲究用“刀头”。也就是连皮带肉的一方肉,以肥为美,部位不拘。用滚水紧一下即可。祖先不得空现身来吃后人半生不熟的冷猪肉。这已被先人心领的供品,还有待于后人“散福”,用齿舌肠胃从物质上消灭它。
这滚过一水的肥大块,要再拿去烧煮的话显然肥腻不堪,难以克化。可这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先民。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切为薄片,以香蒜苗或青椒或莲白加上土产豆瓣酱爆炒;本来臃肿如肥0肉片顿时脱胎换骨为少女的婀娜曲线---所谓“灯盏窝”是也 回锅肉

;本来苍白的肉色变得如青春红颜,粉面含春。火烫的肉油激发出来的蒜苗香味四处弥漫,骄傲地宣告着主人的富足与滋润。经过这番烹制,肥肉变得鲜香爽口。夹一块裹着两段蒜苗的肉片,闪嘟嘟地泛着红油,一口咬下,闭嘴大嚼,任那肉汁在唇齿间恣肆,凭那奇香在肺腑间畅游。嚼到好处,扒两口干饭,顿觉志得意满,夫复何求!
肥而不腻,酒饭皆宜的回锅肉,“尚辛香,好滋味”的后人自然是把它发扬光大,推而广之。选料更为精细,技*更为纯熟。后来又出现“旱蒸”的技*和“连山回锅肉”、“香辣回锅肉”、“菜根香回锅肉”等精品。
随着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包括回锅肉在内的四川名菜也为各地的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祖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不应该做狭隘的保守的“正宗”派,要摈弃门户之见走出去请进来。事实上几大菜系自古至今都处在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绝对“纯正”的菜系。有技巧地移植和借用是值得赞许的。然而令我们遗憾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谬种流传以讹传讹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曾登过这样一篇东西:《我学会了烧回锅肉》。作者是一个自称“不会烧菜”的文人,在重庆采风呆了五天,“看了几回,心领神会”就“成功”地学会了做回锅肉。我们来 回锅肉

看一看他的做*:“先把鲜肉烧熟烧透,去汤把肉放在盆里备用,再放一汤匙精制油在热锅里,待油滚,即把肉倒下,炒了一会,就放适量的红油(红油一定要选用川湘食品店的,较正宗)和切碎的新鲜蒜叶,待红油渗入肉里,放些味精,就可盛起。这时满室洋溢香辣味道。.....用它下饭,真是味道上佳,打耳光也不肯放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