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婷婷滨海土特产 滨海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婷婷滨海土特产 滨海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4-04-17 07:46:25

一. 天津市 滨海新区 天津乌豆

天津有一种小吃“乌豆”,其实就是煮五香蚕豆,也叫茴香豆。据说老天津卫“乌豆”属天穆村的最好。也有附会的传说:相传,乾隆爷沿运河微服南巡,舟至天津城北穆庄子(即今“天穆村”)泊舟登岸路过一店铺,闻香气扑鼻,引发食欲。店家头戴白色拜帽,笑迎来客,用荷叶托着热气腾腾的芽乌豆奉上。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南巡回归仍思之,复请店主穆氏进宫,专司煮芽乌豆,每日早膳必食之,遂成为宫廷食品。据说这就是天津“乌豆”的源起。

也有人坚持这种煮蚕豆的名字应写作“捂豆”,说是此豆卖时盛在一个木盆里,上面加盖棉套盖,越热越捂香味越足,故曰“捂豆”。可能此话有理,可是按天津话的变调规律,“捂豆”肯定还是要变成低平调的“乌豆”。以实音注字,“乌豆”不能说不是一个好选择。

说起来这“乌豆”也不是随便瞎起的。子弟书、鼓词《大西厢》莺莺有唱词道:“若老夫人知道了你千万别害怕,咱们娘儿们不打这场斗殴的官司有一点太窝囊——乌豆带面汤,破枕头漏了一点儿糠 !”咱就承袭莺莺小姐的话叫它“乌豆”,这里面的“文化味儿”不更浓了吗。

二. 江苏省 盐城市 滨海 柳制品

柳制品 早在明朝朱元璋年间,本镇农家女编织针线匾、首筛梳妆篮、闺绣服饰提箱等,无毒无味,洁白如银,做工精细,纹路清晰,手感光滑,造型美观,远销苏杭。

三. 江苏省 盐城市 滨海 滨海草鸡

滨海草鸡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的。滨海界牌草鸡是农户自养的,白天自由觅食,晚上主人再给它们加餐,无非也就是自家粮食的副产品——糠,再拌上点青菜,这样的鸡养上一年或是两年,就是肉质最好的散养草鸡。

界牌镇物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生产特色。全镇草鸡养殖总量300万只,其“绿洁牌”、“百家村牌”草鸡、草鸡蛋行销上海、杭州、南京等省内外十几个大中城市。苗鸡远销西藏、安徽、山东、江西等十多个省市,是盐城市草鸡第一镇。

四. 天津市 滨海新区 崔庄冬枣

崔庄冬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崔庄是滨海新区太平镇的一个村。该村盛产冬枣。崔庄冬枣久负盛名本是枣中极品。崔庄冬枣皮薄核小肉厚,肉质酥脆甘甜,成为皇上贡品,因此也称贡枣。

说起崔庄冬枣还有一段神话故事传说,更增添了崔庄冬枣浪漫和神奇。相传,这段神话故事和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关。那次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蟠桃会,各路神仙都到王母娘娘那里喝御酒来了,1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未在邀请名单之列,非常生气,便使性撒泼。孙大圣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穿过云层来到天宫将蟠桃盛宴搅了个人仰马翻。王母娘娘的御酒撒了一地,仙果被弄得七零八落。仙果滚下仙桌,穿过云层掉到人间,落在了崔庄田园内。仙果在崔庄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苍翠的冬枣树。

据有关资料,崔庄冬枣颇有悠久历史,早在1560年该村刘氏家族就开始种植。后来不断研究,经多次嫁接,终获成功,成为精品。据本草纲目记载,冬枣具有“味甘无毒、主心邪气、安中健脾、平胃通窍、滋补养颜、久服轻身延年益寿”之功效。相传,崔庄冬枣曾是清代皇上的贡品,名燥一时。后来,由于战乱和灾荒,崔庄冬枣林遭到破坏,残留无几。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开始出现了生机。0时,崔庄冬枣再次遭到破坏,目无王法的造反派“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枣”,将冬枣树连根刨起。幸亏老刘家留下了一点。而今人逢盛世,冬枣树逢春,崔庄冬枣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儿。枣树蓬勃生机,创下了株产百斤新纪录。

2000年大港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以建立主导产业和名品为目标发展种植了十万亩冬枣。郁郁葱葱的冬枣林在大港广阔的田野上形成一道景观,大港冬枣也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崔庄,冬枣的发源底加上神话传说更有浪漫色彩了。

五. 天津市 滨海新区 沙沃萝卜

沙沃萝卜, 又称天津卫青萝卜,俗称"赛鸭梨"。传说明朝严嵩为了取悦皇帝,将整株荔枝树由南方船运至津,到岸后,急取树上荔枝飞速送入北京皇宫以保其鲜,而荔枝树根部之土则顷于天津小刘庄一带海河岸边,经年积沙土10余亩。当时农民利用其土种植青萝卜,获得了品味极佳的萝卜,后移植西郊的沙窝村,于是沙窝萝卜便名声大振。沙窝萝卜色翠绿,味甘甜,脆嫩多汁,一拍即裂,被民间形容为"一摔掉八瓣",并且耐冬贮,深得人们青睐。还是天津口岸独有的传统出口商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天津种植青萝卜,元朝时就有记载,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沙窝的萝卜--赛鸭梨","沙窝的萝卜--嘎嘣脆"这是天津人常说的两句歇后语。沙窝青萝卜是天津萝卜的代表,最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绿如翡翠,落地即碎,生吃清脆,甜辣爽口,食之健胃消食,清热解毒,顺气开胸。在清末民初年代,每至秋冬,在街头巷尾、旅店、澡塘、戏院、茶社到处都有卖青萝卜的叫卖声。人们视青萝卜为美食。饭后茶余吃几瓣青萝卜稍过即打嗝,但觉五脏通气,胃开心爽,浑身舒畅。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又有"萝卜就热茶,气的大夫满街爬"之笑说,均属养生之道。沙窝的青萝卜为什么这样好吃呢?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壤肥沃,适合青萝卜的生长。这里在民间流传了一个传说:相传明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有一爱妃,喜食南国荔枝。因交通不便难于保鲜,宰相严嵩献计,把整棵荔枝树挖出装船运至天津,及岸取荔枝飞马送入宫中,而荔枝树的余土则每倒于小沙沃村运河岸边。
当地居民将多年堆积的沃土平整后种植青萝卜,所产萝卜色味俱佳,一时名声大振。沙窝萝卜是优良品种,是天津所产青萝卜的代表产品,深受人们青睐。沙窝青萝卜不但风行国内,且每年大量出口至港澳地区、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极受欢迎,它是天津口岸独有的传统出口商品。

经销商:正宗沙窝萝卜  
电话:13752631190

六. 天津市 滨海新区 贴饽饽熬鱼

  贴饽饽熬鱼是一道最普通不过的天津家常小吃。特点是饽饽颜色金黄、底面焦脆,小鱼味鲜汤浓,鱼骨酥软。具体作法是:用新玉米面加酵面、碱、清水揉成面团,用两手拍打,以使面团光滑;把新鲜小柴鱼刮鳞去鳃,洗净,沾上面粉后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再放入用葱、姜、蒜、大料炝锅的大锅中,加酱油、醋、精盐等佐料,并注入清汤,待汤沸时,把先前作好的饽饽贴在铁锅壁上,盖严后10分钟,二味俱熟。

七. 江苏省 盐城 滨海 五醍浆大曲

滨海县五醍浆酒厂产品。五醍浆大曲始酿于清乾隆年间,曾有"隔墙三家醉,开坛十里香"之美誉。取用八滩镇鸭蛋汪水质优良、软硬度适中的地下泉水,以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小麦、大麦、安豆精心制作麦曲为自然糖化发酵剂。合理配料,精心操作,低温入池,掐头去尾,分段截酒,分级贮存,精心勾兑,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均符合标准,达国家名酒指标。具有色清透明,窖香馥郁,绵甜冽甘,入口圆润,口味悠长的独特风格。素以"香、醇、绵、甜、净"著称,成为宴席上的美酒,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1971年与洋河、双沟一同登上江苏名酒的金榜。1979、1984年获得江苏省优质食品证书。1986年向低度发展,已生产6个系列26个品种。1987年五醍浆特曲、五醍浆特液(38度),又荣膺江苏省优质食品称号。1988年的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38°五醍浆特液、39°金香液等分别获金、银、铜牌。38°五醍浆特液在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举办江苏省的名、优酒质量跟踪中,获消费者满意奖,并颁发"龙吟杯"。生产的五大系列29个品种已畅销上海、北京、山东、江苏、青海、新疆等地,并在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八. 天津市 滨海新区 汉沽东方对虾

地处天津市滨海三区之一的汉沽区,滨海跨河,滩涂、荒地、洼淀等土地资源丰富,自古即富渔盐之利。

汉沽人工养殖对虾已成规模,近几年对虾养殖生产遭受全国性病害影响尚未复苏,但汉沽区养虾仍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好态势,单产、亩效益在全市、乃至全国均居于第一位。

1997年汉沽区被国家列为全国养虾病害防治十二个示范区之一,示范面积300亩,总产对虾12.45万公斤,亩均产量为415公斤,亩均净利润达3.5万元。经国家知名专家、学者评审鉴定,名列全国十二个示范区第一名(全国平均亩产达75公斤,平均亩效益5200元)。

1998年示范面积500亩,产对虾27.5万公斤,亩产550公斤,亩均利润3.2万元,幅射面积5000亩,预产达125万公斤,亩产250公斤,亩利润1.25万元,全区预计对虾产量可达160万公斤,亩均产量110公斤,亩利润0.85万元。

汉沽区人工养殖的对虾规格大,成品虾每500克20-25只,肉质好,味道鲜美,这得益于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长期摸索的养殖技术,该产品曾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到奖。

九. 天津市 滨海新区 煎饼馃子

煎饼馃子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糊状。摊成煎饼,形似荷叶,薄软如纸,然后卷上酥脆的棒槌馃子(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从中间折起即可食用,香气扑鼻,味美适口。若在煎饼上再摊上鸡蛋,更觉软嫩鲜香,别有风味,这是地道的天津小吃,现被许多城市所接受。

十. 江苏省 盐城市 滨海 盐城草炉饼

盐城草炉饼是江苏省盐城市的特色小吃。盐城草炉饼酵料纯正,火碱适中,饼底靠炉板呈现出古铜色,而饼面和糖料经过火烤后为金黄色,饼边白色不糊,中间饼肉则绵甜爽口。因此,人们形容它为“金玉铜底玉镶边,绵甜爽口草炉饼”。

草炉饼顾名思义因用草炉生产而得名。相传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年,也就是汉朝王莽篡位以前。相传汉朝的时候,王莽就是做饼出身,他那个时候做的饼就是现在的草炉饼的前身。王莽之所以能篡位,主要是他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选入宫中,王莽成了皇亲国戚才有机会。

张爱玲曾在一篇散文中写过,当年她在上海居住时,常听到有些小贩,穿巷过街,叫卖“炒炉饼──!”其声悠悠,引人食欲。其实,她所写的“炒炉饼”应该写作“草炉饼”。这是当年苏北老乡用特殊方法制作出来的一种大众化点心。

草炉饼工艺讲究的是“酵正、火正、碱正”,这样生产出来的草炉饼才能具有“金顶、铜底、玉镶边”的效果。因其口味纯正、食用方便而深受群众的喜爱,随着上冈人的游走四方,草炉饼也逐步被外地人所接受。目前,除了我市许多县(市)的宾馆、饭店经常来订购外,上海、南京、苏州、青岛等地的许多老上冈人还经常托熟人捎带回去。

上冈草炉饼一直都是不用馅料的,过去确实是圆形的饼,只不过现在的草炉饼已改为长文形,所以不少人常常把草炉饼误以为黄烧饼。人们对草炉饼的吃法也有讲究,一般都是买上几个草炉饼,切上几块酱生姜,沏上一杯茶叶茶,这就是所谓的“粗烧饼细吃”。现在的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有老鸭汤泡草炉饼,有鸡汤泡草炉饼……

草炉饼的面粉用料一般都选择精粉,用传统的酵头进行发酵,草炉饼的发酵是不用现代发酵剂的。面粉发酵时兑水也非常讲究:一般是七成热水,三成冷水。水温低了饼会发硬,不往炉壁上粘,做出来的饼口感不绵。水温高了,做出来的饼就会有腻味。

“金顶铜底玉镶边,绵甜爽口草炉饼”,苏北——上冈草炉饼历经二千年市场延宕、五十年坚苦守望,却因后继乏人,面临失传。

虽然随着草灶被煤炭炉、液化气灶、电磁炉等各种炉具的取代,又随着市场上面包、蛋糕、比萨饼等西方食品的涌入,草炉饼正逐渐淡出市场,近乎绝迹,但草炉饼的坚守者仍以执著的精神沿袭着草炉饼亘古不变的手工制作方式。

制作“草炉饼”是一项非常忙碌、辛苦的工作。每次制作,先要用草将炉膛烧红,烈火熊熊,炎热逼人。眼看炉膛温度已高,便用火叉拔灰,压住火苗。这时,“贴饼师傅”便加快节奏,迅速地抓起饼坯,两只手左右开弓,一手拿着两只饼坯,从炉膛的左右两侧,一直贴到顶端。转眼之间,炉膛贴满饼坯。然后再用火叉,拔开草灰,顿时火焰腾起,温度陡升。不消片刻,饼坯渐渐鼓起,饼面开始焦黄。芝麻香味,扑鼻而来。于是再用火叉拔灰,压住火头。师傅一手持铲,一手执网,将满炉烧饼铲进网内。

上冈徐氏草炉饼在盐城、建湖一带很有名气,据了解,该镇居民徐士芹老人的父亲是徐氏草炉饼的第一代传人,徐士芹从四五岁起就给父亲做下手,耳濡目染,再加上父亲和兄长的言传身授,很快就掌握了草炉饼的生产工艺。1932年前后的上冈镇虽然地方不大,但草炉饼店却有不少,鼎盛时期竟超过了30家。解放初期走合作化道路,徐氏草炉饼也和其他草炉饼店合并成了大集体企业。1956年,因父亲英年早逝,徐士芹顶替到了大集体草炉饼店。徐士芹的儿子徐伟成也在15岁那年到父亲的饼店工作,并很快成为骨干力量。

现在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但草炉饼仍是水乡人的最爱。一些漂泊异乡的游子更是对此情有独钟。一些来盐考察的客商经常特地从盐城驱车20多公里赶到上冈一饱口福,并带一些回去给家人品尝。还有一些出国的水乡人和外地客,会专程来到上冈订制草炉饼,作为礼品带往别的国家,以馈赠那里的美籍华人。小小的草炉饼传承了历史文化底蕴,浓缩着地方饮食习惯,连接的是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推荐特产